當前位置:首頁 » 譜牒文化 »

藍氏族譜中的重大發現

作者:藍垂芬  來源:  更新時間:2015年11月14日

藍氏族譜中的重大發現

2010-12-29

族譜亦稱家譜,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見證,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與正史、方志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學大廈的三大支柱。中國現存各式各樣的家譜有三萬多種,其記載的歷史淵源有長有短,推至西元前的年份更是有限。

而我們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雞冠山鄉圳上村的《藍氏族譜》所記載的歷史卻很久遠,具體可上溯到西元前二千七百多年。這部家譜是1993—1994年續修的,本人參與了其中的工作。它輯錄了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藍氏族譜中有價值的珍貴史料,如各地的譜序、源流序、藍氏受姓始祖源流世系考等。

自家譜續修完成以後,這些年我又懷著極大的興趣,對這部家譜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獲得了一些重要的發現。除2006年 7月18日在《中國商報》公佈過的《藍采和實有其人》外,還有兩個重大的發現,可以提供給史學界參考借鑒。

發現之一:炎帝、黃帝不是同時代人。

據現有的各種史書、傳說記載,黃帝與炎帝兩大部落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合併,接受黃帝領導,並且結為聯盟。中華民族由此發源,炎黃子孫稱謂由此產生。

但據我們《藍氏族譜》記載,炎帝神農氏在位一百四十年,經歷了臨魁、承、明、宜、來、裏、節、莖、克戲、榆罔共十一位帝君。“十一世帝榆罔居空桑,為政求急務,乘人而鬥其捷,於是諸侯攜貳其臣蚩尤作亂,帝遷于涿鹿,時有熊國君公孫軒轅口頭懋聖德諸侯歸雲,帝在位五十五年,諸侯尊軒轅為天子,降封帝於洛,神農氏亡。”可見,炎帝是先於黃帝很早出現的,炎帝以下十一代帝君都稱神農氏,軒轅黃帝是與神農炎帝的十一世孫榆罔帝同時代人。軒轅黃帝被諸侯尊為天子後,榆罔帝被降封於洛,神農氏至此衰亡。

為什麼《藍氏族譜》中會有如此清楚的記載呢?這與藍氏的發源有密切的關係。這將在本文下麵談到。

發現之二:可推算出自榆罔帝至夏商周各個帝王的在位年代。

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的歷史,號稱“上下五千年”。然而,真正有文獻記載的信史只寫到西周共和元年,即西元前 841年,由此再往上溯的歷史,則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馬遷的《史記.三代世表》中,僅記錄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沒有具體在位的年代,成為中華文明史的一大缺陷。

我從網上查到,我們國家在1996年就啟動了一個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的“九五”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到2000年11月 9日通過媒體正式公佈了《夏商周年表》。該年表把中國的歷史紀年向前推了一千二百多年,明確了西元前 841年以前西周十王、商殷盤庚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但對於商代前期和整個夏代只是提出了一個基本的年代框架,並未列出各王的具體在位年代。

我通過對家譜的研究,發現在我國上古沒有西元紀年的早期歷史時期,完全是以“干支”來計算年份,並證實了幾千年來用它記年的絕對準確性。家譜中所記載的藍氏曆世祖的生歿年份都標明瞭其所處的朝代帝王在位的第××年及當年干支年份。這是歷朝歷代修譜先輩忠實記錄下來的,有相當的可靠性。我經過反復推算核准,認為家譜中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

例一:譜中記載,藍氏受姓始祖藍昌奇“乃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昔帝都空桑,時有熊國君貢藍種一株,勃勃然生氣異常,適誕生一子,帝甚喜,遂賜姓為藍,命名昌奇,封郡汝南,受姓開基”,“公生於帝榆罔二十五年壬辰八月十五日辰時,少昊金天氏五年丁未七月十三日申時歿,享壽一百三十六歲”。經過推算,榆罔帝二十五年壬辰年應為西元前2729年。到西元2012年又是壬辰年,(2729+2011)÷60=4740÷60=79,這樣,藍氏受姓始祖自昌奇公至今已接近七十九個甲子、四千七百多年了。

例二:二世祖藍原吉(藍昌奇長子)生於黃帝有熊氏二年甲子年(經推算為西元前2697年)正月初六日申時,歿于少昊金天氏二十八年庚午年(經推算為西元前2570年)十月十四日亥時,享壽一百二十七歲。經核對年表,至少昊金天氏二十八年正好是一百二十七年,這就可以證明黃帝有熊氏的在位年數是準確的。

例三:據《夏商周年表》,周厲王在位年代是西元前 877年至前 841年,在位年數三十七年。而據我譜記載,藍氏第六十四世祖藍超公生於周厲王五年丁亥年,經推算周厲王元年應是西元前 878年癸未年。故周厲王在位年數應是三十八年。

根據家譜中的記載,可以推算出夏代以前早期帝王比較準確的在位年代及夏商周各代帝王更為準確的在位年代。這樣,西元前 841年以前歷代帝王的在位年代就很清晰了。為此,我整理出一份《中華民族自炎帝至西週末歷代帝王在位年表》附載於後,並求教於有關專家、學者及歷史愛好者,請給予批評指正。

 

藍垂華 文字整理

中華民族自炎帝至西週末歷代帝王在位年表

帝王名及年號 干支年  西元年    在位年數

炎帝神農氏                 140

臨魁帝                   60

承帝                    60

明帝                    49

宜帝                    45

來帝                    48

裏帝                    43

節帝                   不詳

莖帝                   不詳

克戲帝                  不詳

榆罔帝   戊辰—壬戌 西元前2753—前2699 55

黃帝有熊氏 癸亥—壬寅 西元前2698—前2599 100

少昊金天氏 癸卯—丙寅 西元前2598—前2515 84

顓頊高陽氏 丁卯—甲申 西元前2514—前2437 78

帝嚳高辛氏 乙酉—甲午 西元前2436—前2367 70

帝摯    乙未—癸卯 西元前2366—前2358  9

堯陶唐氏  甲辰—乙酉 西元前2357—前2256 102

舜有虞氏  丙戌—乙亥 西元前2255—前2206 50

夏後禹   丙子—癸未 西元前2205—前2198  8

夏後啟   甲申—壬辰 西元前2197—前2189  9

夏大康   癸巳—辛酉 西元前2188—前2160 29

夏仲康   壬戌—甲戌 西元前2159—前2147 13

夏後相   乙亥—壬寅 西元前2146—前2119 28

夏少康   癸卯—癸卯 西元前2118—前2058 61

夏後杼   甲辰—庚申 西元前2057—前2041 17

夏後槐   辛酉—丙戌 西元前2040—前2015 26

夏後芒   丁亥—甲辰 西元前2014—前1997 18

夏後泄   乙巳—庚申 西元前1996—前1981 16

夏後不降  辛酉—己未 西元前1980—前1922 59

夏後扃   庚申—庚辰 西元前1921—前1901 21

夏胤甲   辛巳—辛醜 西元前1900—前1880 21

夏後孔甲  壬寅—壬申 西元前1879—前1849 31

夏後皋   癸酉—癸未 西元前1848—前1838 11

夏後發   甲申—壬寅 西元前1837—前1819 19

夏履癸(桀)癸卯—甲午 西元前1818—前1767 52

商成湯   乙未—丁未 西元前1766—前1754 13

商大甲   戊申—庚辰 西元前1753—前1721 33

商沃丁   辛巳—己酉 西元前1720—前1692 29

商大庚   庚戌—甲戌 西元前1691—前1667 25

商小甲   乙亥—辛卯 西元前1666—前1650 17

商雍己   壬辰—癸卯 西元前1649—前1638 12

商大戊   甲辰—戊午 西元前1637—前1563 75

商中丁

商外壬   己未—丙戌 西元前1562—前1535 28

商河亶甲  丁亥—乙未 西元前1534—前1526  9

商祖乙   丙申—甲寅 西元前1525—前1507 19

商祖辛   乙卯—庚午 西元前1506—前1491 16

商沃甲   辛未—乙未 西元前1490—前1466 25

商祖丁   丙申—丁卯 西元前1465—前1434 32

商南庚   戊辰—壬辰 西元前1433—前1409 25

商陽甲   癸巳—己亥 西元前1408—前1402  7

殷盤庚   庚子—丁卯 西元前1401—前1374 28

殷小辛   戊辰—戊子 西元前1373—前1353 21

殷小乙   己醜—丙辰 西元前1352—前1325 28

殷武丁   丁巳—乙卯 西元前1324—前1266 59

殷祖庚   丙辰—壬戌 西元前1265—前1259  7

殷祖甲

殷廩辛   癸亥—辛醜 西元前1258—前1220 39

殷康丁   壬寅—壬戌 西元前1219—前1199 21

殷武乙   癸亥—丙寅 西元前1198—前1195  4

殷文丁   丁卯—己巳 西元前1194—前1192  3

殷帝乙   庚午—丙午 西元前1191—前1155 37

殷紂辛   丁未—辛巳 西元前1154—前1120 35

周武王(姬發)壬午—乙酉 西元前1119—前1116  4

周成王(姬誦)丙戌—壬戌 西元前1115—前1079 37

周康王(姬釗)癸亥—戊子 西元前1078—前1053 26

周昭王(姬瑕)己醜—己卯 西元前1052—前1002 51

周穆王(姬滿)庚辰—甲戌 西元前1001—前 947 55

周共王姬繄扈乙亥—丙戌 西元前 946—前 935 12

周懿王(姬囏)丁亥—辛亥 西元前 934—前 910 25

周孝王姬辟方壬子—甲戌 西元前 909—前 887 23

周夷王(姬燮)乙亥—壬午 西元前 886—前 879  8

周厲王(姬胡)癸未—庚申 西元前 878—前 841 38

周召共和  庚申—癸酉 西元前 841—前 828 14

周宣王(姬靜)甲戌—己未 西元前 827—前 782 46

周幽王姬宮涅庚申—庚午 西元前 781—前 771 11

1.前文提到有關炎帝至榆罔帝是第十一世孫的說法,與炎帝神農氏的在位年代只是筆者按家譜記載抄承下來的,由於歷史太久,各地的說法也不一致,因此我們認為不一定準確。

2.成湯後有大丁、外丙、中壬三代帝王,在藍氏族譜中未見記載。

3.盤庚遷殷在盤庚繼位十四年癸醜年(西元前1388年)。

聯繫方式:

藍垂華(中國商業出版社原副總編輯、編審,中國商業史學會理事,已退休)

地址:北京市豐台區明春東園22號樓2單元301室

電話:010-83709036,13683608072

藍垂芬(鄉村退休幹部)

地址: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雞冠山鄉圳上村

電話:13036299029

 

相關資料:

藍氏族譜中的重大發現問答

問:關於藍氏族譜中的重大發現你是怎麼認為它是準確的?又是怎樣推算出來的?

答:本來我就是在家譜中發現一些異常情況,帶著懷疑的態度去研究的。比如:我們的早期祖先,特別是西元前以前的越早他們的壽年就越高,歷代的祖先生歿壽葬與當時的帝王在位年代又記載得如此清楚,還有我譜在始祖至 108世的祖先生、歿年份只有干支年和帝王在位年代,而沒有西元年份。

  因此,我首先從我本人起按直系關係一直查到始祖,再從這些祖先之間的出生間隔年數來看是否準確,結果我整理出一份直系出生間隔年表;第二是我以六十年干支記年法逐一查出西元前的西元年份,至於歷代帝王在位年數,我也是在歷代祖先的生、歿時間與帝王在位年代,用干支記年法推算出來的,年表推算出來後,為了更進一步確認它的準確性,我又用歷代祖先的生、歿、壽年生(上)死(下)與帝王在位年代加以核對,結果,將這一百多代的祖先一一查對,無一例不相符。

問:僅憑你們的家譜記載,又沒有什麼文物古跡予以證實,怎麼能相信你的準確性呢?

答:我也有想不通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的祖先是怎麼這樣清楚地從頭至尾將歷代祖先的生、歿、壽、葬記錄得這樣詳細,特別是在幾千年以前,又沒有現代文字,最早的時候就是在剛由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的後期,那時的生、歿、壽、葬同樣有那麼清楚,還有那葬地的坐向方位與現代的基本一致,那時候的科學怎麼就有這麼完備,還有那時候的人壽年會有那麼高,這是怎麼回事。

  我想要回答的是,我們的祖先一定是憑什麼依據記錄下來的,否則他沒有必要將每位先輩的生歿壽葬寫得這麼詳細,我也看過外姓的家譜,他們就沒有記載這樣清楚,只是將每代人的名字記錄下來了,如果他們要假造這樣一個歷史,也沒有精力將這些年份推算得這麼準確,特別是那時候還沒有採用西曆計年法,他們也沒有象現在一樣為了發展當地的旅遊事業而假造一些文物。

  我這裏還想說明的是,在我們的祖先中,在始祖昌奇公以下第69世有個尹亹公(西元前713--608年)他生於周桓王七年,為楚國大夫,他為尋找到藍氏的始祖根源,曾編修出了藍姓近2000年的家譜,而司馬遷寫“史記”的時間是在西元前 104年,他比司馬遷寫史記的時間要早六百年。

  至於那時候的壽年與科學的問題,那就是我們要繼續探討的問題,如果站在反對的一方說,應該是那時候的人壽年會比較短些,因為那時候沒有現代的醫學技術,也沒有現代人那麼懂得保健知識。站在支持一方的觀點是那時候的人口稀少,自然生態純真,人的事業欲望少,記得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說唐堯禪讓的歷史典故就可以想像那時候人的心態,加上那時候又沒有那麼多如煙、酒和社會壓力等這些致命傷。若要證實這一現象,那就要從各姓氏的家譜中找出是否有著普遍現象,或在出土歷史人物中用科學的方法加以證實。

  至於那時候人死後安葬的方位等科學問題,我認為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和科學,很可能那時候的科學就是重視這些事情,而現在只不過是繼承了這些科學。

  至於整個歷史年表,我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找出了三個帝王可以證實,司馬遷的史記早期歷史也沒有歷代帝王在位年表,而只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的記載,在圖說經典白話“史記”的殷本紀中的一個故事中說:“盤庚是商湯的第九代子孫,他是商王祖丁的兒子,盤庚的哥哥陽甲當了七年國王去世後,盤庚繼承了兄長的位置,成為商代第二十位國王,盤庚當政二十八年,很有作為。”這兩位帝王的在位年數剛好與我推算的相符合,還有是商朝的開國帝王成湯在位13年也和我推算的是一樣。

  我認為出土文物是證實歷史最好的依據,但如果按夏、商、周斷代工程這樣去用文物古跡等方式去研究,若找不到系統的歷史記載,要想將我國的早期歷史完整地挖掘出來,我看是行不通的。

  若在各種方志和家譜等有文字記載的地方去探索,查找這很可能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途徑。

  藍垂芬

參考資料:

藍姓

藍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 260位的姓氏,人口不多,這主要是因為很多藍姓被簡化為姓了,如果把簡化為姓的藍姓人口也算上,那麼藍姓最少有 200萬人。藍姓目前包括漢族、壯族、瑤族、佘族、苗族等多個民族。藍氏在壯族及佘族群體中均為大姓氏,藍姓為壯族十大姓氏之一,藍姓是佘族第一大姓氏,藍姓約占全國人口的0.1%。藍姓起源于中原,今陝西西安的藍田縣,河南的汝南,湖北的荊門,河北的遷安都是藍姓最早的發源地。漢朝之前,藍姓主要繁衍於中山郡、東莞郡和汝南郡,中山郡在今河北定州一帶,東莞郡在今山東莒縣一帶,汝南郡在今河南平輿一帶,三地為藍姓郡望,即藍姓之最早發祥地,藍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大發展,後世繁衍于各地之藍姓多由此三處分衍而出。今天,藍姓主要分佈在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浙江、四川、湖南、貴州等地。

兰氏

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 154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 302位。姓人口約 104萬。百家姓沒有姓,只有藍姓,很多姓是藍姓的簡化造成的。

王公位次紀年法:

王公位次紀年法就是以某王某公或某帝在位的年代順序來記錄年序的方法。王公位次紀年法在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常見。

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法就是用天干地支記錄年序的方法。干支紀年法至遲在西漢時代即已開始使用,延續至今,從未間斷。

年號紀年法:

以帝王年號記錄年序的方法。最早開始于西漢武帝,第一個年號是“建元”,建元元年是西元前 140年。

黃帝紀年法:

清末資產階級革命派使用的紀年方法。其中宋教仁認為應以黃帝即位為紀年之始,並推定光緒三十年為黃帝紀元4602年。

西曆紀年法:

陽曆的一種,是當今世界上最通用的曆法。由《儒略曆》修訂而成,羅馬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頒行。中國於1912年採用西曆。西曆紀年法就是以格裏高利曆(通稱陽曆)為依據的紀年方法。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