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各地簡介 »

福建民居結構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6日

福建民居結構

住房式樣

民居式樣有今古之分。福建至今仍保留為數眾多的明清時代民居建築。明清民居有四三開間,六五開間,個別有十間(為隔牆)的。一般縱深二間,前後兩坡水,以瓦蓋頂,中為廳,兩側為官房。大宅則深院高牆,天井、廂房,回廊,幾進相連。明朝建築多為單層木結構,少數為磚石木結構的樓房。清代則多為單層或雙層木結構。清末民初,土木結構的房屋為民居建築主流。據舊志記載,閩中部“屋多木建,牆以磚、泥築之。規模普通為上下三廳,左右輔以廂房,間有構層樓者”。(民國《明溪縣誌》卷十一《禮俗志》),有些二層樓房,在厝兩旁築土牆,牆高於厝,簷存牆內,俗稱“火牆厝”。另有土築“四倒水”式二三層樓房;還有築土為,頂覆厚瓦,前後撇如人字的“人字撇”建築。舊時官紳人家的宅居一般有三進,福州人稱“三落透後”。在福州南後街著名的“三坊七巷”中,這類明清以來的深宅大院比比皆是。

老式民居,講究對稱平面結構,從樣式到建築風格大同小異,其形制按地區劃分有以下幾類。

福州一帶,最常見的房屋格局為一字排開,似龍狀,俗稱“一條龍”。小型者為三開間排成一列,正廳兩廂各有臥房,俗稱“正身”(即廂房),加蓋的廂房稱為“護龍”。大宅正廳前有一片庭院,稱為“埕”,埕多紅磚鋪地,既可曬穀,又便於出入活動。還有六開間的,有二個大廳,分前廳、後廳,兩邊也為廂房。

閩南一帶,盛行“圍龍”房屋建築。中為正廳,屋頂最高,左為大房,右為二房,屋背稍低,由正廳延伸建造的叫“護龍”(又稱“伸手”);兩旁各增築一間,稱“五間起”;如需要還可增築廂房,與正房構成“”字形半圍房屋,中留空地,叫“埕”,為曝曬器物之用。從中庭看去,整個房子蜿蜓圍著像一條龍,故稱“圍龍”。人稱閩南三合院的建築形態,其護龍可作廚房間,也可作倉庫、豬舍、牛舍等。圍龍建築中,泉州一帶有“三房走廊”、“四房走廊”、“合樓”、“五房丁廊”(也稱“五間張”)和“八字丁字廊”等樣式;廈門一帶有五閣、七閣、七字形、一字形、竹竿形、六路(俗稱“六壁厝”)和大九閣等樣式。漳、泉、廈等地城鎮,臨街的住房多為“騎樓式”建築。尤以廈門的騎樓最稱著,在福建民居中獨具一格。其特色為“房屋低小而多門,上用平屋,懼風也,人可行走。牆角則置碎瓷碗、碎瓦片,堆積高尺許,防穿窬也。富貴家率用獸頭筒瓦。”(清.道光《廈門志》卷十五《風土記》)這類建築的好處在於能遮陽避雨,宛如北京頤和園及蘇州花園中的長廊。與閩南地區較發達的商品經濟相適應,騎樓前店後居,上宅下市,反映其最初設計者的匠心。

閩南的舊式民宅,一般為一進一廳二落,富者可達三進。泉州一帶至今仍有許多明清時代的大厝。清中葉,南安石井海商鄭遠錦所建中憲“大夫第”多至五進,兩旁護厝,並附建梳妝樓、演武廳等,整個建築群多達一百一十二間,極為壯觀。泉州後城有一片清末民初的古民屋,這些老厝多為三合院或四合院格局,乃懸山式(歇山式)五脊二落水的建築,屋前有石鋪的大庭,入門為寬敞的石庭院。橫排三開張、五開張、七開張,縱深二進、三進或五進,每進同天井隔開與回廊相接,兩側回廊外是長列廂房(“護厝”),廂房之外有伙房、柴草間和儲藏室。有的大戶屋後還有一列雅致的梳妝樓。庭院後有花木、假山、亭閣、花園,宛如殿字,每座面積在六百至一千多平方米之間,居室多的達一百多間。

閩南沿海地區,缺乏木材,卻富產花崗岩(花崗岩的形成與歷史上地質構造變遷有關,民間有“沉南京、浮福建”的說法),所以民居以磚石或石結構為主。泉州地區的惠安、晉江等地,這一特徵尤為明顯。牆均用條石砌成,一間房約需14~16層條石,石縫舊以泥填充,現用水泥替代。

閩西一帶住房樣式也很豐富,且歷史建築風格的房屋保存良好,堪稱福建民居的“櫥窗”。既有三開間的古建築,又有“八間頭”的普通居室。所謂“三開間”,中一間為明間和門,左右各一間為“塾”。門外有屏,謂“蕭牆”(即照牆);門內為庭,即院子。主體建築由堂、室、房組成,堂居前,東西兩牆稱“序”,堂靠庭院的一邊有兩柱,稱“東、西楹”。堂前有階,號東、西階。室在堂後,要入室必先過堂,可證“登堂入室”的成語。門與堂之間,還有“閏”(今稱“二門”),閏門以內乃主人起居之處。後稱內宅為“閏”,又稱“寢門”,專指女子住處。這類建築連城、永定尚可見到。如連城廟前鎮芷溪的楊、黃氏,新泉鄉張氏,城關吳、謝氏的大宅。所謂“八間頭”,乃普通民居,有二廳四間兩廂房,中為天井。“屋不逾三堂、五間、七架”(民國《永定縣誌》卷二十一《禮俗志》)是閩西建築的基本形式,各地富家的“三棟廳”和幾披橫屋都是“八間頭”的擴展。如上杭中都鄉的“存耕堂”,整座房子有九廳八天井,一百六十間大小房室。閩西一帶的建築材料大多為木或磚木結構的,也有土木結構的建築。

閩北、閩西北等地的舊式住房,多為土木結構的瓦房,結構較規範,大門進去為下棟,中有天井,兩側為二間或四間廂房,天井兩旁設二三步臺階至上棟,中有大廳堂,兩旁各有兩間正房,後閣兩邊為廚房,富家地面鋪磚或三合土,一般人家為泥地面,臥室多鋪地板。這類建築,房前屋後的附設建築禁忌頗多。將樂俗諺稱“前怕牛欄,後怕倉”,即房前不能建牛欄,屋後不可置糧倉,因此倉庫多建於房屋兩側。一些單雙層土木房還建有閣樓,權作貯物、貯糧倉庫。

閩北一帶舊為人文薈萃之地,保留不少明清時代大戶人家磚木結構的三進院落宅第,即“三廳九棟”式瓦房。其天井、走廊、簷階一般為石板鋪設,廳堂是方磚鋪地,每幢四周以陶磚或泥土築造風火牆。在第三進的大廳上方正中設神龕,置姓氏昭穆祖先。在泰甯縣城關勝利二街福尚巷的“尚書第”,俗稱“五福堂”,是明代兵部尚書李春燁住宅,占地達五千二百二十多平方米(南北長八十七米,東西寬六十米),坐西向東,主體五幢,一字排列,連鋪房共一百二十餘間,為磚石木結構,每幢都是三進廳堂,尚書第周圍還保留一批明代建築群。此外,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的古民居群也很有特色,清順治年間(一六四四~一六六二年),當地茶商在此模仿蘇杭、廣州建築式樣,大興土木,造房屋七十餘棟,佈局嚴謹,現仍存五十餘棟。這批民居,四周系風火磚牆,牆帽造型優美,房屋建築格局統一。有大門、門樓、前廳、大廳、後廳、書樓、香閣等,每棟均為三進,大廳堂用扛梁造法,柱頭挑出二支斗拱,斗拱鐫有花鳥飾案,還有旗杆、拴馬柱及“大夫第”牌匾。細磚雕砌的門樓,鏤空雕花的木梁,精美的縷窗,典雅的廊簷,令人歎賞。

閩東一帶傳統民居結構多是一廳(可隔作前後廳)、左右廂房(可隔為四間,稱“四屋”,也有六屋、八屋),在霞浦崇儒等地,房兩側還建有旁舍,用於養豬、放雜物;該縣沙江等沿海地區,一般不建旁舍,因旁舍難以抵禦大風侵襲。

舊時,福建一些貧困山區還建有杉皮茅草屋。閩北一些依山傍溪的村居還有不少“高腳厝”,高腳厝為二層木樓房,下層以若干杉木柱為支架形如高腳,既可防洪,又可避蟲蛇,下層往往用竹籬圈圍,四面透風。閩中、閩北一些佘族小村,還有全用毛竹構建的房子,俗稱“竹寮”,屋面用半片竹筒並列鋪成,凹凸相連,行其上嘎吱作響,很有情趣。

舊式民居,圍牆多用泥或三合土夯築,房內隔牆用蘆葦插編與泥混合,富家用磚石砌成圍牆,用木板做房間隔。有的還建有“風火牆”(也稱“封火牆”、“馬頭牆”),即在房屋左右兩端用泥磚築成高牆,以防火禦風。福州一帶的“封火牆”,牆基由碎石或條石相疊砌,中以土夯築,上以薄磚空疊,俗稱“掛斗”,外先塗土,再抹灰。

各地民居的外牆建築,最有特色的要數晉江安海鎮幾處明末清初建造的大厝外牆,及福清東瀚鄉萬安寨的厝牆。這種牆,民間雖也稱“土牆”,卻用了大量磚瓦石料;其疊瓦築牆工藝堪稱一絕,應稱“瓦牆”更貼切些。整面牆壁,或上層為磚瓦結構,下為土料,或全用磚瓦砌就。構築方法和形式也不盡相同。有的是在豎直的條石中間隔堆砌著磚瓦碎片,有的連住宅門框部件和柱珠上也用各種規格的磚瓦。安海大厝的牆壁,據考是清初安海人曆亂後重返故土再建家園時的發明。他們因地制宜,利用遍地廢棄的瓦礫磚片及石料築牆建厝,既清理了廢墟,又節省了費用,加上建築師們巧妙的技藝,創造了這種經久耐用而又整齊美觀的碎磚瓦牆。

福建民居的廁所,大多與主建築分離。閩北、閩西一帶多與豬欄一體而築,挖坑埋桶缸,桶缸上置二塊木踏板即成簡易廁所。閩南沿海地區,舊時農家多在房前屋後建廁,坑口一半用土坯、雜石砌牆圍困,設蹲位,只供男子使用,另一半露天裸外,臭氣熏天,很不衛生。永泰縣同安鄉張家大厝的廁所,別具一格。它與厝宅連為一體,十餘個糞桶東向一字排開,足有一人高,置於高大的木支架下,上有瓦蓋,縱向用若干木分隔,一戶一廁嚴格區別,頗有講究。近年農村一些地方實行廁改,填舊廁坑,建公廁。晉江金井鎮石圳村,全部實現公廁化。

一九四九年後,民居樣式一度無多大變化。至七十年代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城鄉蓋新房者增多,樣式也日趨多樣。特別是新式樓房大大增加,一般有2至3層,個別高達五層以上,天井和廂房減少,門窗加大,重視採光和通風,講究實用美觀。閩南僑鄉中,拔地而起一座座西式洋樓。反傳統、反對稱,追求新奇和個性的建築風格成為時尚。除磚、石、水泥等普通建材外,鋼筋混凝土材料運用于民居建築。一些有特色的宅屋群體業已出現。福鼎縣城關一帶居民,近年所蓋新房很有規則。一般由數家人並聯而建排屋排樓,房的型制、規格劃一,兩戶之間共有一壁,僅一相隔,整個建築形如長屋,各家比鄰而居。這類建築省料省工,又美觀實用。

 

房頂及其厭勝物

福建民居屋頂的式樣主要有歇山式、硬山式、廡殿式和平頂式幾種。最常見的是歇山式。

歇山式

由四個傾斜的屋面,一個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垂脊下端處折向的一條),和兩側傾斜屋面上部轉折垂直的三角形牆組成,形成兩坡和四坡屋頂的混合形式。其頂面向兩側傾斜呈人形,故福州俗語稱“人字撇”。屋簷較寬,屋內部的樑柱與人字屋頂相適應,呈形支撐,更為牢固。歇山式屋頂通常為“馬背式”,呈弧形;舊時富家還建有“燕尾式”屋頂(又稱“雙龍昂首”、“喜燕尾”、“燕仔尾”),整體呈船形,兩端翹然欲飛,很有氣勢。燕尾式飛簷多為一重,莆田等地也有二重的,俗稱“公銀角”。

硬山頂

形態與歇山頂相近,為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特點是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出屋面,屋簷較小,明清以後一直盛行于閩南、閩西、福州等地區。因屋簷較窄,故邊緣多用“響片”砌成一行。邵武民居屋簷下最末的瓦梢用雕花的陶製片,下面有陶制的鶴身(表示白鶴能避雨),門樓屋簷頂上還有“紗帽”或“鱉魚”等圖案以鎮邪。落水簷用陶制,不易腐爛,上下兩層低簷間設有“雨擋”。

廡殿式

由四個傾斜的屋面,一條正脊(平脊)和四條斜脊組成。屋角和屋簷向上翹起,屋面略呈彎曲。屋簷更為窄小,這種結構的屋頂較結實,可禦海邊的大風。

在山區,歇山式屋頂多用杉木或松雜木為頂椽,上覆黑瓦(舊時有用樹皮或茅草),較輕薄。沿海地區則覆以紅瓦,較厚重,部分還有黃、綠色琉璃瓦。

平頂式

七十年代起民間多新蓋多層“平頂式”樓房,以水泥或石板為頂蓋。為了隔熱,閩南一帶石質平屋頂上還建有“拱”,拱上再鋪上石板,成為台閣,既可遮陽避雨,又可成第二層走廊。福州一帶的水泥平頂屋,常用磚塊豎列成規則的行距、上面再覆蓋扁紅磚或水泥板,形成隔熱層。

厭勝物

由於舊式房屋多為木構建築,最怕火災,因此民間希望能有神物鎮之,於是在一些建築的屋頂上設置“獸頭”。“獸頭”乃屋脊兩端安置的陶制怪物,又稱鴟或鴟吻。據說此物是海中之魚。有龍一樣的尾,貓頭鷹一樣的頭,能激浪降雨,人們置它於屋頂,是為永鎮火災。如今獸頭僅做為屋頂的裝飾品和吉祥物。福州地區的古式民居上,到處可見“獸頭”形象。閩南一些屋頂,放置有騎猛獸的武士,用以“鎮邪驅鬼”,其寓意應是“獸頭”的延伸。此外,閩南習俗,民居建築為防工匠“做寇”,常在屋脊中部置“五寶瓶”之類吉祥物,瓶內置五穀、毛筆、錢幣、銅鏡等。五穀為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毛筆祝人文薈萃,文化昌明;錢幣祈財源廣進;銅鏡則用以驅邪鎮妖。

 

門窗和煙囪

門有大門、廳門、房門、側門、後門之分,舊時住房多有幾道門。福州地區土結構的大屋有三道門,第一道為大門,二、三道為屏風門。大門平時不開,只在家中辦婚喪喜慶等大事或迎接地位高貴的客人時才開啟,平常則從屏風門旁的側門進出。

老式門多為上下有軸的木門。無論大門、房門均頗為笨重,大門由門框、門楣組成,若建門樓則加瓦蓋,門楣上有二~四個“門纂”,下段門檻,門檻兩端設石制門枕,坎內部分鑿“門盞”。前有院落和圍牆的宅院,大門設在院前與主建築的廳口相對。一般大門為兩扇,用門閂合攏。閩西連城一帶,大門有上下兩道門閂,上門閂內外可自由開關,而下門閂只有屋內人才能開關,設計十分巧妙。除大門外一般房門多為單扇,較矮也較窄。閩南等地門框、門楣多用石條做成。

過去福州地區一些居民,喜在大門掛八卦或陰陽五行圖,用以象徵風水寶地。門楣正中掛一面小鏡子或懸一個籮筐,中間放一把剪刀或懸一紅條,寫上“福”、“禧”等吉語或符咒;鏡子周圍繪有八卦,俗稱“照妖鏡”,迷信者以為此鏡可將別人家的“煞”氣擋回,故稱“擋煞”。今福州鼓樓區“三牧坊”巷中仍可見高懸的門鏡。除懸鏡外,沙縣習俗有在大門口懸掛“彎把鋸”,以示驅除百邪。閩南龍海等地民居廳門上有安置“牛擔”為架,象徵興旺有力,萬事敢當;有的人家門上掛龍眼葉、新竹筷,以呈祥瑞。在石碼,則於門前掛一竹編“格子扇”,上畫一桃形“福”字,並在竹格上方寫諸如“穎川”、“西河”等宅主姓氏郡望。

在正門前築“照牆”(或稱照壁、影壁)也很普遍。照牆一般設於大門之內迎門處,多為單獨建築。意在遮蔽視線,不使外人內窺。還有保護自家風水和辟邪消災的含義。它分基座與壁身兩部分。壁身多為正方形,四周用磚雕裝飾,中間繪畫,或書“福”字。福清龍田、高山、東瀚等鄉鎮,居民喜將“福”字倒寫於照牆上,以取“福到”之祥。

舊式民宅開窗較少,多為一室一窗。農村中窗式通常為二層翻窗。閩西、閩北一帶翻窗窄小,外用紙糊,內為木結構,夏天可用木棍將內窗撐起以透光通氣。翻窗多用蝴蝶扣,不太安全。在永定還有“牛夾窗”、“五柱窗”、“半欄窗”幾種窗式。牛夾窗外窗開口很小,只有中間一根橫木條交叉成棚欄狀。半欄窗是在窗口一半處,用橫木條將其分隔,上截漏空,下段用五根短豎條做成棚欄狀。長汀一些農家還設計“銅錢式”窗,外圓形內方孔,象徵招財進寶。閩北一帶多為格子窗,內窗以小木條為扣,旋轉開合。在閩南有以細條石為窗櫺的。以上各式窗採光性均較差,故民間有“明房暗室”之說(即廳亮室暗)。為增加房間亮度,常要在房頂破壁開一方“天窗”(俗稱“漏窗”),以泄光線。如今新建民房開窗較科學,多安玻璃,採光透氣均好;窗框除木質外,還有用鐵質和鋁合金等材料。窗拴(插銷)多為鐵拉拴,安全可靠。

民間開門、開窗時頗有講究。福州一帶舊時要依“門金”開門窗框架和尺寸,門金書於紙上,為“財、義、官、本”和“痛、病、死、絕”八字,好壞各四字,相互配搭組合成一定順序。財門的寬度、長度為一尺八寸的倍數;大門門框尺寸以“義”、“官”為好,稱為“官門”、“義門”。臥室的門框、窗框尺寸以“財”、“本”為佳。在永定,人們造房之前必先向工匠問明尺寸,雙方商定後才可建造門窗。當地人舊時開房門以一尺八寸為吉,一尺九寸為生門,二尺二寸為孤寡,二尺三寸為小吉,二尺四寸為大吉,二尺一寸為牢獄,二尺五寸為絕門,二尺六寸為平耕田麥熟,二尺七寸為口舌門。舊時如房主對工匠招待不周,工匠會故意使壞,在門、窗的尺寸上嵌入“病、痛、死、絕”的規格,以詛咒暗算房主。此外,閩南人安門窗除擇日燒香拜土地公外,還要在門楣兩旁各壓一塊紅布條。裝好門,要在大門檻前擺一些“果合”,並燒香。

各地開門、窗還有些禁忌。忌直對街巷,若不能避,則應在直對街巷的風口處牆上寫“泰山石敢當”(或刻碑石立於路口),也有立石獅子以鎮邪氣。大門忌與別戶大門正對,要錯位而建;也不能正對河流、橋樑以及下坡處。在福鼎,宅門忌建在同一側,要左右相錯,以防穿堂風沖掉“風水”。

煙囪,民國後才在本省民居中廣泛使用。土木結構房子的煙囪一般是“沖天式”,高出屋頂一米多。閩北的煙囪用土坯壘成,上圓下方,閩西連城的煙囪呈竹節狀,以圓形土坯燒製成管,層疊而上,愈高愈細,周圍用竹篾圈住,非常精巧。閩東霞浦有一種“暗煙囪”,是將灶牆砌空,作為煙道,直通屋頂。閩南惠安一帶煙囪很有特色,用磚砌起,從與鍋臺連接處起壘成階梯狀。每一階當地人稱“節”,一般煙囪有九節或十節,多者至十三四節。按當地人“興旺衰微”的迴圈說,九、十三為興,十、十四為旺,皆為吉數。

 

室內佈置

舊時,普通民居大廳正面設神龕,供奉觀音、土地公諸神,牆上掛神像或書畫、財壽圖(閩南人喜在中廳掛天公燈一盞)。大廳正面靠牆處安置長方桌,閩南一帶稱“貼案”或“供案桌”(福州稱橫案桌),擺香爐、花瓶、時鐘、佛龕、祖先靈牌等物,案正中上方懸彩畫大鏡。案前置方形大桌,俗稱“八仙桌”,富家桌前垂掛刺繡桌布俗稱“桌裙”,桌兩旁排列方形靠桌椅或圓凳。

客廳兩側的房間為臥室,房中一般有床、櫥、桌、椅、洗臉盆架五大件。其中床(也稱“臥榻”)的佈置最有講究。漳州等地舊時床前橫一踏腳的長方凳,俗稱“腳椅”、“踏板”作脫履登床之用。富豪之家的床更為精緻,上有“承塵”(即床的木頂架),前有透雕花楣,中有箱架、櫃、下有踏鬥,三面圍屏(俗謂“遮風”),各有上中下三層,上層為鏤空花鳥圖案,中層為鏤空人物故事,下層為彩繪花鳥人物。普通百姓的床較簡陋,甚至有以兩條凳搭上木板為鋪者。

民間安床有許多忌諱。床不能正對門口,不能與鏡子相對;還忌正對中脊檁及天頂鏡,以避壓人之諱。閩南人稱睡時身體與梁棟交叉為“挑梁”,認為會鬧窮,出現凶兆,因此床一般應安在脊樑後,與尾椽保持平行。龍海一帶,安床位置還須“順簷”,即床沿與屋簷平行。若兩者相交成直角,稱“逆簷”或“擔簷”;遇此要在床上方支架上放一支扁擔,謂將房檐“挑”起,同時床四腳下要墊上四塊小石子,以免房屋受“壓迫”,否則俗謂有難以翻身的不祥。惠安人忌床對櫥櫃,因櫥櫃有口,與棺材類似。永定舊俗,當家人臥室內的床鋪至少有一頭要靠牆,否則便是“兩頭空”,會“揹運”,家道無成。各地鋪木床均忌雙數,尤忌“四”和“六”兩數(因“四”與“死”諧音,而“六”則是釘棺材的板數),故床板一般用五塊或七塊,至於床不與鏡相對,據說是為避免夫妻不和及驚嚇小孩。

臥室中櫥多置衣物,分上下兩層,上層雙扇,內分數層,中間以左右各一小屜隔開,下層為櫃,開雙扇小門,兩側各有小屜。桌稱“琴桌”,椅稱“琴椅”,均整面直腿,講究者夾角處有鏤空花飾。臉盆架也是必備之物。閩南一帶盆架可作三層,上有花框鑲鏡,中有小屜放盥洗用品,下為盆支架。當然普通人家未必五件齊全,臥室中能有一箱一櫥已屬不錯。有的人家臥室內還置馬桶、便盆。

廚房,古稱“灶腳”,也稱“灶間”,其主要設施是一方炊灶。灶間一般在廳後或大厝“護龍”處。福州習俗,如在廳內讓人一眼看見爐灶,視為不吉。民間砌灶要擇日選向,以淩晨為良辰,以西、南方向為佳,忌向東或向北。福州俗稱“朝南有得噉(食),朝西有得啃,朝北朝東都是空。”閩南人“東”與“空”諧音,稱“向東,米缸空空”(龍海)。建灶禮儀較繁。永定人打磚起灶要擇時,完工後要擇吉時燒火,還要殺公雞,焚香點燭敬禮,燃放鞭炮,送紅包給師傅,表示紅紅順順;還要放五枚硬幣壓灶;表示財源自五方至。燒火起新灶時,一般要炒糯穀五次,意為銀樹開花;起火用生杉樹葉,喻意家境快發;爐灶方位須避“人影”映入鍋中,謂人免受煎熬之苦。砌灶應在一日內完工,一月後,辦灶頭滿月,宴親友,安灶君。閩西一帶親戚要送圓炮一串,天地二響炮二十個,穀三升或五升、布一塊。

福建民間多為土灶或磚灶。一般有二至三個口,永定等地還有單灶、雙灶之分。單灶僅一個口,由九十塊磚砌成,雙灶有兩個燒火口,由一百二十塊磚砌成。

灶忌種種,各地不一。霞浦人忌在灶上寫“火”字。福州人忌灶口向水缸,因五行中“水”是克“火”的;還忌灶口朝房門,認為會將財氣卷走。安溪人忌在砌灶時,將鐵器等放入灶中,怕鐵封灶,或認為灶有鐵質,家中養豬難大。

除灶台外,灶間陳設還有米缸、水缸等,閩北山民常在灶臺上方由屋頂懸吊繩鉤(多為木鉤),吊著竹籃、臘肉等。

舊時日用器具不外木竹、陶瓷、鐵器三大類,少數富家則有銅、錫、藤質器具。木器有床、櫃、櫥、桌、椅、板凳、桶、盆、蒸籠、鍋蓋等。竹器有椅、篩、席、簾、籮筐、大小籃子等。陶器有罐、壇、缸、缽等;瓷器有碗、碟、盤、甌、壺等;鐵器有刀、斧、剪、鉗、鏟等。在器具使用上差異懸殊。一般百姓用板凳床、木臉盆、陶茶壺等,且木質器具多為各種粗質木料所制。富家則用貴重的樟、楠、花櫚精製,並加油漆,用大的屏風床、鐵架床或藤盤床。用銅壺、銅盆、錫壺、錫瓶、錫甑、籐椅、藤箱,備極考究。舊時室內照明多用煤油燈、桐油燈、馬燈、松明或火篾(用竹篾浸塘中,一二月後取出曬乾即可燃點)。近代以後少數城市有用電和電器。

本世紀五十年代,室內佈置變化不大。格局如前,許多民居大廳正面牆壁上方多貼毛澤東主席像。傢俱也偏重經濟實用,與舊時無異。五六十年代後照明大有改觀,電燈和自來水逐漸進入千家萬戶。七十年代起,省內傢俱品種增多,樣式也趨精巧雅觀。出現中山床、高低床、封板床、捷克式衣櫃、玩具櫥、沙發椅等傢俱。擺設中增添了縫紉機、電唱機、收音機及電風扇、鋁鍋等家用五金電器。塑膠製品也很盛行。八十年代後,一般民居大廳正面多置彩畫,廳中置方桌、圓桌,講究者加沙發、茶几。臥室中舊時的帖案、長方桌已少見,代之以組合傢俱。如沙發床、席夢思床墊、梳粧檯、食品櫃、衣櫃、辦公桌(俗稱“寫字臺”)、書架、矮櫃等,各自既可獨立,又可巧妙組合,式樣、質料和色彩各從所好,日趨多樣。城鄉居室中多有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錄影機、電鍋、空調機、音響等較現代化家用電器。廚具也大大改革,除部分山區和農村仍用柴灶外,大都改用煤灶,煤氣、液化氣爐具。照明燈具更是五花八門,有吊燈、壁燈、臺燈、床頭燈、角燈、調光燈等,各種地磚、塗料、壁掛、牆紙、地毯等作為新型居室裝飾物廣泛用於居室佈置中。沿海地區農村,新式民居大多有了衛生間和盥洗室。總之,當代室內佈置日益體現現代化、電器化、舒適化的特點,在講究實用性的同時,更注重裝飾性。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