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各地簡介 »

閩南民間信仰在華僑華人中的傳播及其作用

作者:李天錫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6日

閩南民間信仰在華僑華人中的傳播及其作用 

閩南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福建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末學者楊浚在《四神志略》中列出的媽祖(即“天上聖母”)、廣澤尊王、清水祖師、保生大帝四位福建主要神衹,即是閩南民間信仰神明的主要代表。隨著閩南華僑的出國,閩南民間信仰也傳播到海外。本文擬就以上四神等閩南民間信仰在海外傳播的有關情況及其作用略作探討。

 

閩南是福建省的主要僑鄉。閩南華僑華人遍佈世界各地。隨著閩南華僑華人的足跡,閩南民間信仰也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如上所述,媽祖信仰、廣澤尊王信仰、清水祖師信仰、保生大帝信仰是閩南民間信仰的主要代表,即閩南主要民間信仰。可是,媽祖林默卻出生於莆田湄洲嶼,不屬於閩南範圍。然而,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宋代太平興國六年(九八一年)才有興化軍的行政建制。在這以前湄洲島是泉州府的管轄圍內。林默娘是西元九八七年去世的,她只當了六年的興化軍人。默娘死年二十八。據此可知前二十二年是在泉州府入籍的。從嚴格意義上說,她是泉州府人。”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媽祖之成神和泉州有極大的關係,沒有泉州的的海外交通,媽祖就沒有可能成為偉大的神祇”。泉州于宋慶元二年(一一九六年)就在城南建造了順濟廟(天后宮)。這是繼莆田縣以後福建最早建築的媽祖廟之一。此後,媽祖信仰就在泉州,以至閩南地區蔚成風氣。因此,稱媽祖信仰為閩南民間信仰是無可厚非的。據學者研究,目前全世界有媽祖廟一百三十五座。但據筆者估計,這必定是指主祀媽祖者,若包括附祀者必定不止此數。這些媽祖廟當然很多是莆田、廣東、海南等地華僑華人所建造,但閩南華僑華人也在其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比如,清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印尼泉州華僑即參與創建了中爪哇南旺的慈惠宮,奉祀媽祖;馬來西亞永春華僑于清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在麻六甲永春會館中建造了天上聖母殿,等等。

廣澤尊王(九二三~九三八年),又稱“郭聖王”,俗稱“聖王公”。他原名郭忠福,福建安溪縣人,後遷居南安詩山。據傳他生前侍母甚孝,歿後被鄉人尊為神靈,建廟奉祀,後宋理宗敕封其為“廣澤尊王”。因該廟所在之山形狀如鳳,故稱“鳳山寺”。由於據說廣澤尊王靈跡顯著,因而閩南出國華僑便把其信仰傳播到海外。目前見之於史籍記載的海外最早的廣澤尊王廟,是一八三六年新加坡南安華僑梁壬癸發起的僑居地創建的新加坡鳳山寺。接著,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地的廣澤尊王廟也紛紛建立。緬甸、荷蘭、加拿大等國也建有供奉廣澤尊王的廟宇。據載,目前海外各地的鳳山寺共達 一百多座。

清水祖師(一○三七~一一○一年),俗稱“祖師公”,俗姓陳,名普足,永春小姑鄉人,自幼落發為僧。他衹雨禳旱,施醫濟藥,修橋造路,為民眾所景仰。後駐錫於清溪(即“安溪”)張岩(即今“蓬萊”),因見岩之左右清泉四時不竭,乃把“張岩”改名為“清水岩”。他也被民眾尊為“清水祖師”。圓寂後,被民眾奉為神靈,希望他庇佑大家四時安康。於是,閩南出國華僑也把清水祖師信仰傳播到海外。明萬曆二年(一五七四年),華僑就在泰國北大年建造廟宇,供奉清水祖師,稱“祖師公祠”後來,因為該祠增供林姑娘,才改名“靈慈宮”。這座祖師公祠是較早的華僑廟宇之一,也是東南亞最早的清水祖師廟。此後至清代中期以前,海外是否再有清水祖師廟出現,未曾見有確鑿史料。但自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後,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緬甸、泰國、菲律賓、越南等地又陸續建起了不少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僅新加坡就有金蘭廟、蓬萊寺、鎮南廟及天公宮等廟宇主祀或附祀清水祖師,而馬來西亞主祀清水祖師的“蛇廟”更是名聞遐邇。由此可見,清水祖師信仰在海外華僑華人中是很盛行的。

保生大帝(又稱“吳真人”、“大道公”等),姓吳名夲(從“大”從“十”,音“滔”),宋太平興國四年(九七九年)三月十五日出生於泉州府同安縣白礁村(今屬漳州市龍海縣)(編者注:清乾隆《安溪縣誌》載,吳夲為安溪感德石門人),自小立志行醫濟世。由於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歿後鄉人即為其建廟塑像奉祀,後獲明成祖敕封“萬壽無極保生大帝”。於是,保生大帝信仰更加深入人心。明天啟三年(一六二三年)日本三江幫華僑便在剛創建的興福寺中附祀保生大帝。後來,保生大帝的神像或香火又不斷被迎往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奉祀。不少華僑華人還在家中供奉保生大帝,新加坡華人史學家邱新民先生在介紹二十世紀五十~六十年代新加坡華人在家中奉祀的神衹中,即有保生大帝一尊。保生大帝信仰在華僑華人中的影響于此可見一斑。

除了以上四尊主要神衹之外,閩南一帶的陳元光信仰、泉州通淮關帝信仰、石獅城隍信仰、惠安青山王信仰、晉江鎮海宮六姓府信仰、青陽石鼓廟順正王信仰、德化石牛山法主公信仰、三平祖師信仰等等,也都在海外華僑華人中廣泛流傳。限於篇幅,此處不再一一贅述。

 

閩南民間信仰,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它在華僑華人開發僑居地的過程中,以及密切華僑華人與祖籍國聯繫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作用,並且在當地社會產生了一定影響。

聯絡鄉僑共同奮鬥

閩南華僑把祖籍地的民間信仰神衹帶到僑居地以後,一般都建廟奉祀。由於供奉同一神靈的華僑,一般都是來自同一地域的鄉親或同一宗族的宗親,因而供奉神明的廟宇便成了他們聚會的地點、聯絡的場所。

新加坡早期漳泉華僑創建供奉福德正神的恒山亭,主要用來辦理鄉僑喪葬祭奠事宜,但其時閩僑比較嚴肅的集會和議事也都在這裏舉行,事實上已經成為閩籍華僑的總機關。一八四二年主祀媽祖的天福宮建成以後,福建幫總機構便由恒山亭移至天福宮。一八六○年,福建會館成立後,初也附設在天福宮裏,一九一五年華民政務司登記為豁免註冊社團時,也寫為“天福宮福建會館”。

不少宗親會、同鄉會的成立也有類似情形。《新加坡南安會館史》寫道:“鳳山寺之在青山亭附近興建,無異為邑人聚會聯絡之場所。……至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邑人為應時代需求,正式發倡創立南安會館。”此處所言,鳳山寺為南安會館之前身也是十分明顯的。

另一方面,我們從不少宗親會、同鄉會(即會館)與寺廟同處一所的情形,也可以想像到廟宇在會館成立過程中的作用。例如,麻六甲安溪會館四樓的蓬萊殿中供奉著清水祖師。緬甸旅緬晉江公會大樓直稱“旅緬晉江公會城隍廟”,底層供奉石獅城隍及城隍夫人等神明。菲律賓華峰同鄉會會所鎮海宮大廈四樓鎮海宮即供奉著家鄉主神新代巡,事實上,“鎮海宮和華峰同鄉會可以說是二位一體的綜合機構。”

從以上種種情況,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寺廟在各種會館成立過程中是發揮過不可忽視作用的。我們知道,華僑華人宗鄉社團等各種僑團組織是促進華僑華人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並在其發展過程中發揮過很大的作用。因此,可以說各種寺廟(即民間信仰)在聯絡鄉僑共同奮鬥以推動華僑華人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也是發揮過很大作用的。

密切華僑華人與祖籍國的聯繫

華僑身居異域,心懷故國,時刻思念自己的祖籍之地、桑梓故里。由於他們所供奉的神明都是從祖籍地帶過去的,因而他們對神明的信仰就不僅是一種精神慰藉,而且也成了他們對故土思念的象徵。閩南華僑也是一樣。新加坡漳泉華僑在《建立天福宮碑記》中寫道:“我唐人食德思根。”就是很好的說明。

同時,我們從他們在建築寺廟時的一些行動以及有關祭祀活動,也可以進一步窺見他們這種不忘故國的心境。漳泉華僑在建築新加坡天福宮時,所需材料是從故鄉運去的;而在建築印尼中爪哇供奉媽祖的南旺慈惠宮時,建築工匠均從家鄉聘請而去;泰國普吉福元宮的廟貌與閩南宮廟幾乎一樣。新加坡鳳山寺“所供奉的神像及香爐,皆來自南安鳳山寺。”其“仍名曰鳳山寺,不忘本也。”華僑華人還如在故鄉時一樣,在他們所供奉的神明誕辰或其他紀念日舉行慶祝活動,藉以聯絡鄉親情誼。由於華僑華人把建築廟宇的一木一石、建築形式、神像香爐、廟宇名稱乃至慶祝活動都與故鄉聯繫起來,可見其故國情懷之深厚。民間信仰的紐帶作用也於此可見。

基於此,閩南民間信仰經由國內傳播到國外以後,又由國外回饋到國內,即不少華僑華人捐資前來國內修建有關廟宇。早在清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年)印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華僑甲必丹郭天榜等人就捐款贊助修建廈門海滄青礁供奉保生大帝的慈濟宮;光緒年間(一八七五~一九○八年),又有華僑捐資贊助修建石獅永寧城隍廟,等等。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華僑華人捐資前來閩南祖籍地修建廟宇者就更多了,如泉州天后宮、泉州通淮關岳廟、石獅城隍廟、晉江深滬寶泉庵、青陽石鼓廟、德化石牛山石壺殿等,皆有華僑華人捐資參與修建。不少華僑華人還在此基礎上進而前來中國投資創辦企業。因此,目前繼續運用華僑華人民間信仰這一紐帶,借助他們的資金和技術力量來加速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在當地社會產生一定影響

閩南民間信仰隨著華僑出國,傳播到海外各地以後,在華僑華人與當地人民共同開發建設當地社會的過程中,某些部分已經逐漸與當地宗教信仰互相融合,並為當地居民所接受。例如,泰國普吉主祀清水祖師的福元宮,“到廟祭禱的除了華僑華人以外,還有暹羅人。”在菲律賓馬尼拉大千寺農曆八月廿二日舉行慶祝廣澤尊王謁祖聖壽大典時,包括菲律賓副總統在內的許多達官貴人都送來花籃以表祝賀。一九五四年,全世界天主教在菲律賓舉行衹禱大會,教皇特封媽祖為天主教七聖母之一,並隆重為媽祖加冠。我們于此可以清楚地看到閩南一些民間信仰的影響是何等廣泛、深遠啊!

然,隨著華僑華人逐漸融入當地社會,某些傳統的民間信仰已經逐漸被冷落,甚至被拋棄,例如大伯公信仰等。這是由於隨著第三、四代華人的出現,這些信仰難以滿足他們在生活上、事業上的更高追求的緣故。然而,作為閩南民間信仰主要代表的媽祖信仰(這也是福建以至中國民間信仰的主要代表)等,由於它們傳播的範圍非常廣泛,影響深遠,仍然具有較高的品格,因而能夠繼續流動,繼續傳播,甚至滲透到當地其他民族的宗教文化之中。如上所舉天主教教皇對媽祖的褒封、並為其加冠即是例證。因此,筆者以為,隨著媽祖等神明民間信仰對海外各地宗教文化影響的日漸深入、擴大,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後,有可能產生出一種新的信仰。也就是說,以媽祖為代表的閩南民間信仰正在逐漸走向世界。

作者: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研究員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