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各地簡介 »

《福州府志》明.萬曆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6日

福州府志(明.萬曆) 

連江縣

連江之山,龍漈山在其北,岡巒如龍,有水夾澗而下,有寺。有潭曰五峰潭。其西曰西山,宋李彌遜歸隱處也。又北為龍臥山,為湖山,有古道場,相傳仙爐飛置其上,邑人立宮祠之。其麓有筠溪釣台。筠溪,彌遜之號也。有嶺,有矮嶺。上有三亭,以憩行者。

 

覆金山

在縣東南,巔有巨石如覆,其峰曰南乾,有仙人棋盤石並足跡。曰北乾,有巨石不著苔,形如紗帽。曰矩庚,相傳矩、庚二仙居之。曰金鼇。形如巨鼇。南峰之麓有石雙峙,道出其中,曰石門。有寺。巨石相倚,其中深遂,曰玉華洞。又有玉人峰、有石圓如鼓,擊之有聲。半月池、以形似名。清陰洞、巨石合峙,其下平廣,可坐數十人,上有佳木陰翳,故名。鬥牛石、兩石相對,如牛頭然。石魚澗,澗傍有石如魚。五台石。有五石高平如台。宋龔況《石門》詩:“岫晃貼松低,羽人來未歸。苔深鎖春色,又放曉雲飛。”又《玉華洞》詩:“石壁古苔依,夾門雙香枝。山陰人罕到,長認鶴聲歸。”又《玉人峰》詩:“霞綴衣紅淺,煙妝黛髻勻。無言山色裏,幾度野梅春。”大坪嶺其前,其傍曰金雞山,有嶼曰梅嶼,有嶺曰連江嶺,曰東峰嶺,有峰曰兌峰。

 

雲居山

在縣北,有寺。巔有石塔,塔傍有雲居堂,堂前有石如壁,金華趙崇代刻“天上雲居,人間仙景”八字。又有仙人足石,長二尺許,有蛤蚌附其上。[HT]龜石、蓮花石。狀若蓮花,輕搖則動,力撼則不動。西麓有淨居庵,與雲居對峙,為東岱山。又北為香爐山,有仙壇焉,《九域志》雲:“邑人章壽學道,於此得仙。”又《雲笈七簽》雲:“為第七十一福地,謝真人居之。”其峰曰章仙峰,有磨劍石,煉丹井,掃壇竹,石棋盤,又有童井深僅尺許,不溢不涸。相傳有青衣童子拔草取水,乘雲登香爐峰而去,故名。及仙人跡。宋鄭鑒《爐山》詩:“峙立交輝紫翠間,疏廉半卷鎮長閑。神仙似有祈年術,一縷青煙起博山。”又東北為九龍山,一曰荻蘆山,下有九龍山。秦時望氣者以為有異,鑿其脊、得蘆根數丈,斷之有血焉。其傍曰龜魚山、馬鼻山、定岐山、福鬥山、俗呼熨斗。玉樓山。有嶺曰透嶺,有嶼曰鶴嶼、後嶼。有石曰髻美石。又有馬鞍山、峨鼻山相次,東際於海;三德山峙於海門。又東北大海中曰上竿塘山、有竹扈、湖尾等六澳。下竿塘山。有曰沙鏡港等七澳,居民皆以漁為業。洪武二十年徙其民於縣,二山遂墟。

 

玉泉山

在縣西裏許,有寺。有清泉,山名唐天寶中所賜也。有玉泉岩、靈羊洞、仙桃岩、推秀堂、清澗閣、明月軒、流杯亭。其北為鳳凰山、文筆山、張旗山、文殊山、白岩山。其間有嶺,曰陀嶺,俗呼台市。曰白蓮、曰俞裴,湯嶺之溫泉出焉。有岩曰洄口,曰寶華。

 

東阪山

一曰東坡。紫霞山、羅漢山,皆縣東北。迤西為降虎峰,相傳有虎中箭,至僧法詮庵前,若有所訴,詮為去箭,數日瘡愈,複來,遂相馴狎,因以名峰。有虎跑泉。有寶林寺,泉在寺內。宋李彌遜詩:“喚起田翁趁曉耕,香雲已帶瀉簷聲。如何乞得摩空手,為挽天河洗甲兵。”林皋詩:“寶爐香穩繞松筠,遐想遺蹤二百春。幽石移時雷電掣,孤峰坐處虎狼馴。”又有古洞峰,有岩曰紫岩,曰白岩,有石曰雷移石,有嶺曰三望嶺。

 

羅源縣

羅源之山,群山峙其北,可二百步,左隅為文殊山,邑宰林榷嘗夢岩中電光四起,明晨往視,見石罅中有文殊像,遂構殿居之,故名。有洞曰章突洞,有石刻。相傳章壽煉丹之所也;印嶼浮其東。迤北曰尖山,有王家林嶺,嶺下有棋枰石。相傳仙人奕此。又東曰南華洞,宋林迥居之。迥字子山,為金華簿,歸隱於此,建風月堂,左有天池窩,右有錦繡穀。宋陳襄《寄題林迥南華洞》詩:“梅嶺峰前習隱亭,拂衣聊此玩真經。四時花木錦繡谷,千里江山水墨屏;猿鶴只悉空北嶽,鶤鵬終待化南溟。知君不是榮軒冕,未忍鏘鏘去帝庭。”又東為鳳山,左為下梅嶺,右為上梅嶺,又有嶼曰鯽魚嶼。

 

蓮花山

在縣南,有聖水岩。舊有寺井水,雲可愈疾。元陳高記略:“羅源負山而邑,縣治左有蓮花山,不甚高大,而多清泉怪石。予道經邑,閩省左司郎中葛君、理問王君,要與同遊。始上山百步,至聖水寺,中有鑒池。泉自池中出,石龍噴注池內,其聲泠泠然。佛殿旁夾室,有白玉蟾題詩壁上,書大草字,頗雄偉。出寺,傍石徑行二十步,至眠鶴亭,望連山重疊若屏障,市廛居室,歷歷在目中。自亭轉行至寺後,有石室。室之中有金鐘潭,其前有方池,池之畔為壺春亭。行稍倦,坐憩亭上,仰望見補陀峰,因上至峰所,大石巋然,下瞰空洞,有觀音大士閣。自石壁而上可三十步,至龍虎岩,高廣四五丈許,勢如虎蹲龍蟠狀,泉水自岩罅涓涓流出如縷,名曰仙源,大旱未嘗竭。鑒池、金鐘,方池,其源皆出於此。龍虎之上有筆硯峰,二石相並,其一立,色白;其一偃,色黑而上平。筆硯之間有仙跡,路險塞,莫能窮。大抵山水之可遊者,多在遼遠幽僻,好事者必裹糧以往。又多深窈峻拔,雖有心目之適,然其為勞也亦至矣,茲山去縣治不過一裏,無躋攀登陟之疲,而泉石幽雅,賞玩不厭,亦可謂奇絕也。時同來者六人:彭城葛良仲溫,永嘉陳高子上、靈武王翰用文、沛郡朱希文仲綱、東萊太史玄子玄、安鐘元子初。至正二十六年二月十八日記。又有奇石二,卓者如筆,平者如研,其高下臨城市;其傍諸山為席帽山、羅漢山、羅漢之水出焉。其西南為金鐘、鐵嶂,有白塔寺。二山相連。又南為松崎山,與鶴嶼江中對峙,有石曰仙人石。有仙人足跡,元泰定建亭其上,今廢,石上刻“清賞”二字。明陳亮詩:“人煙三市近依縣,磐石半空長出雲。”

 

仙茅山

在縣東北。兩山相連,曰大茅,曰小茅,相傳徐登嘗采茅根其上,有泥鼓、棋盤石。其巔有羅喜洞,多奇石,環者如垣,敞者如壇,級者如磴,窪者如盆。有泉無源,汲之不竭。北五裏為洞宮山,其山發脈于武夷,高三百八十步。有神佬石。舊記雲:“昔有神佬,來自羅源,所踐之跡,入於磐石。”其間有峰,曰童子峰,曰五馬峰,有嶼曰龜嶼。

 

簾山

在縣東之濂澳,其石如簾,有十奇焉。石筍、仙人跡、感夢泉、山羊鼻、石虎、雙石、通濟橋,與簾山為十奇。其他諸山,有福源山、有龍湫。洪福山、烏岩山、天堂山、香爐山、堆禾山。有岩曰匹石岩。相傳有僧名秀者遇呂真人于此。又有禹步石。在臨濟裏田間。又東濱於海,峙海中者曰金爐嶂。

 

登高山

在縣西南,一曰象山,狀如伏象焉,上有巨石,平坦,可坐十數人,有晉時塚焉,有三磚,各印“永康元年始改晉郡為晉邦”凡十一字。其麓有普賢堂。

 

寶勝山

在縣東北,黃沙溪之水出焉。其傍為金粟山,山半刻“妙喜洞”在石。後山太白岩山。山巔有巨石,石下有龕,相傳樵者見一叟烏巾白衣,扶筇往來,疑太白星也,故名。有岩曰紫霄岩,一名石八娘岩,上有飛來石數層,相傳神女石氏主之,故名。曰道者岩。有嶺曰龍嶼嶺,有澩泉焉,泉從石罅中出,夏湧冬涸曰澩。有石鼓。在鼇峰鋪後。

 

四明山

在縣西隅,一名毒火。有四峰焉,有石洞,又有泉曰窪泉。相傳赤松煉丹,常有人聞絲竹之聲,棋局猶存,上粘蠣殼。

 

萬石山

在縣西北,其山多異石。山巔左有一巨石如盤,上疊一小石如鼓,右有一石如籠,茂林修竹,映帶左右,邑之奇觀也。傍諸山曰曹山、梧桐山。有嶺曰西洋嶺。

 

永福縣

永福之山,磨笄峙于東北,最高而秀,有岩曰極樂岩,迤東有嶺曰峬嶺,其西有楠木岐山、澄潭山、鐘山。

 

高蓋山

在縣西南六十裏,峰巒秀聳,嘗有紫雲如蓋覆之,東西有二石室,俗呼名山室。有玉華峰、宴玉岩、放雲峰、水簾洞、龍吟池、螺泉、石灶、鳳立台、龍都峰、雙崖對峙,宛若洞外。宋陳侍郎詩:“岩頂風雲常不散,洞門日日吐煙霞。濟時偏解為霖雨,信是神仙第一家。”飛升壇。漢徐登、趙炳飛升處。真君上升時,棄鞭牛松禾于水簾前石上,今高百尺,俗呼為插天松。閩王郊天,封為西嶽。山之半有白岩,其麓曰金支。有泉,色如金,故名。宋張世楠《高蓋山紀略》:“福之永福西山曰高蓋,為天下第一福地,出縣五十裏而近。最上處有禪刹曰名山,徐真君,上升之地。東西二室,則浙僧歸寂之所也。徐本牧兒,飯牛山椒,一日聞樂聲出林杪,緣崖造觀,至則有二人奕,拱立良久,遺徐棋子一,叱令歸。歸即精解手譚,縱遊崖上,往往與二人遇,遂得修行燒煉訣。有趙真君,不遠千里訪之,以聽得秘密,與之參契。徐喜,酌酒共飲草蘆中。時霜月草木雕空,徐曰:‘主人遠訪,無以為樂。’以餘瀝一噴,頃刻林花遍開。今名所居曰花林莊。趙功行成,將入山煉大丹,埋棋子田中,湧上成墩,植牛杖其傍,旋生枝葉,今老樹尚存。嘗有耕者發墩,致風雷之變,至今相指為戒。丹成之日,與兄弟姊妹七人餌之,同時上升。故其地七仙有亭,徐趙二真君有祠雲。縣令施常詩:“白雲來去自閑閑,鎖勒千山與萬山。仙客已歸霄漢去,虛堂流水漫潺潺。步盡千山與萬山,白雲步處叩禪關。曉猿夜鶴應相笑,笑問勞生幾度閑。”

 

陳山

在縣南,中有石龍峰,如龍然,循其脊為路。迤東曰六洞仙山,相傳有仙居之,每風雨晦冥,常有樂聲,鄉人沿崖至其巔,遇二人對奕,翌日往,無所見矣。曰大張山,曰太極山,曰鐵券山。唐宗室李氏居之,鐵券猶在,上署侍郎韓愈押。有岩曰曹溪岩、上有仙灶、仙廚。梅岩。又南有嶺,曰辜嶺,迤西曰龜嶺。有宋大夫黃裳廟故址。

 

龍泉山

在縣東三都,古靈陳氏先塋在焉,元總管王翰及子檢討偁皆葬此。有小雄澗、仙岩及二龍潭。明王偁《小雄澗》詩:“陰島變殘雪,新流吐溶溶;偶尋一徑徹,獨與采樵同。雨崖濕花霧,泉窮吟天風;雲根濯苔發,亂篠相冥蒙。盤岩折磴道,似覺冥搜窮;石門忽中斷,曠望開煙叢。蘿雨澤毛髮,松桂清心胸;了然青洲霞,照此龍潭空。始知人境外,別有仙路通;躡舄揮雲表,投情依遠鴻。玄棲極要渺,神遊小崆峒;真仙金鵝蕊,一室丹火紅。勒授紫霞記,囗期鸞鶴蹤;卻憶望城市,白日氛埃中。”又龍囗囗風雨詩:“昔人洗玉髓,幽洞驅龍耕;丹成輟瑤采,成此秋水泓。飛崖隔兩鏡,洞見雲霞生;百鬼不敢啼,雌雄常夜鳴。有時潭瀨寒,幾曲流璚瑛;清秋墜蟾影,白日聞雷聲。偶茲訪靈奇,掃石窺清泠;洗心盟鷗鷺,濯發解冠纓。長風動懸蘿,颯爽毛骨輕;飛雨灑然至,萬壑秋冥冥。歸途檉桂影,了了心目醒;到家興未已,石室披丹經。”又東曰大小妃山,相傳閩越王葬二妃處也。有村曰三島村,岩曰方廣岩,其巔石室可庇千人,有玉泉洞、瑞松塢、鐘磬石、聽泉岩、瀑布泉、龍樹岩、靈羊谷、龍尾泉、望仙台、清音洞諸勝。宋慶曆間,邑人黃非熊讀書其下,獵人告之,非熊剪荊劚險攀緣而上,遂得此岩,即其地奉浮屠,架閣三層,不施片瓦,暴風疾雨,不能犯也。周圍有十奇外,又有石燈、觀音影、星岩、仙掌、仙樹、仙牆、石芝、石筍、石灶、石田諸勝,皆自然天成。元林泉生有聯雲:“石室雲開,見大地山河三千世界;水簾風卷,露半天樓閣十二欄幹。”其傍又有岩曰羅漢岩,九天岩。又東北數裏有岩濱溪,曰赤壁岩。岩色甚赤,元總管王翰鐫“赤壁”二字。迤東有嶺曰葛嶺,有山曰觀獵,相傳閩王獵處。元總管王翰居之也。又東曰創嶺,其灘曰太原灘。

 

越王山

在縣西,相傳閩越王遊觀所也。舊有越峰寺。又西有岩曰獅子岩,有石穴,深不可測。曰西興岩。宋紹興間,有堅道人酌道于此。迤北曰方壺岩、有石洞、龍泉。白鶴岩。有仙煉丹於此,丹成,有白雞飛來守之。有峰曰瑞峰。

 

福清縣

福清之山,鷲峰峙於縣北,金翅在鷲峰之北,五代漢乾祐三年,有異禽來集,五色炳煥,或以靈鷲也,故名。宋縣令張伯昌詩:“靈鷲峰寒碧玉堆,紅塵隔斷小軒開;忘言更覺諸緣盡,中有桃花點翠苔。”其南曰玉融山,有石瑩然如玉,故名。左有雙旌兩峰峭立若旌。右有五馬,五峰勝踴。其麓曰覆釜。

 

瑞岩山

在縣東。有寺。其山多奇勝,有香山洞、天臺洞、玉虛洞、一滴泉、通海井、鑒池、八卦亭、紫霄亭、休休廬。宋徐師仁《登瑞岩》詩:“攜筇登絕巘,朝爽薄危欄;乘勝移杯爵,憑高憶羽翰。泉聲穿石響,樹色入秋寒;對酒頻長望,心同渤澥寬。”林希逸《瑞岩》詩:“春朝新雨霽,適意過東林;遠翠長凝目,清流欲浣心。道存人已去,物在跡堪尋;數裏還家近,何妨到夕陰。”元林泉生詩:“危亭跨石出層虛,咫尺闌幹玩月餘。春入岡原分斥鹵,煙生林樾認村墟;江流浩瀚潮來去,山色空蒙雲卷舒。安得一瓢供我醉,風吟月嘯度居諸。”明陳經邦詩:“海上有名岩,靈異夙所仰;偶然作薄遊,遂爾愜遐賞。雲林散清影,風泉遞微響;怪石聳虎豹,淨土絕罔兩;危亭與飛閣,仙聖互來往。投寺日已晦,我馬暫解鞅;侵晨躡丹梯,漸陟崖以上。海竅澄而深,一酌萬慮爽。石門多險邃,洞室半幽敞。振衣千仞台,益覺心目廣。江上相映帶,百里豁如掌;遙天接汗漫,薄霧隱蒼莽。蓬瀛如可求,濠濮焉足賞。悠然物外情,能不愧塵網。”郭造卿詩:“不厭頻登眺,江山勝概饒。晴嵐浮遠嶼,落日渡橫橋。丹鼎詮誰秘,玄關路不遙。臨風乘逸興,縹緲接松喬。”傍諸山曰鹿角,有石如鹿角,山中有仙篆數字,人莫能識,旁有仙井。曰烽火,在鎮東城外,山頂有石屋三十六間,名曰虎屋。宋林亦之詩:“興來走上烽火山,著足不定秋風寒。四邊黃茅滑如雨,低頭一看毛髮豎。幾年要到紫萊鄉,大練小練並東牆;如今一時在眼傍,白雲浮水天茫茫。酒闌更欲吊虎屋,無端日腳相催促;一奴髻一跛足,逐我下山如野鹿。”曰網,民皆漁業,宋林亦之宅在焉。亦之詩:“屋舍高低住,比鄰活計同。笭箵嫌月白,螃蟹要霜紅。吠犬隨村落,賣魚成老翁。地鹵耕種少,海熟抵年豐。”曰鐘,舊有羅漢院。曰龍,又名瑞峰,有寺。海口、鎮東二城在焉。龍山之巔有石塔七級,可觀海日,其西麓有紅蓮樓及野堂,宋裏人章氏所建。其下有粔妝潭;南麓有林光朝草堂。舊名綠野,今廢。又東曰龍臥,曰斂石,曰拱辰,皆並海。拱辰有三峰,其勢北拱,狀若牛角,俗呼牛角山。下有石潤,風芃芃出焉,舟人避之。龍臥有馬石,有龍潭。宋乾道九年,縣令劉敦禱雨有應,為立龍堂,其下有寺。

 

螺嶺

在縣北六十裏,黛如螺,北瞰方山,半隸閩縣。有岩曰五周岩,相傳兄弟五人岩居於此,後俱得道。七仙岩,有洞焉;相傳有七仙居此,其洞甚狹,內通長樂界。有嶺曰石尤,曰傀儡,下有怪石,人呼輒應,曰應石。

 

石竹山

在縣西,山形峭拔,有石巍然,其產少竹而多筍,春夏之交,鄉人於此采筍,欲多則不可得,號濟貧筍。有紫雲洞、羅漢台、普陀岩、靈寶觀、半山亭及紫磨、獅子、象王諸峰,何氏九仙所遊也。遠近多乞靈。明王世懋《石竺山記略》:“石竹山高亞鼓山,而奇不能當九鯉湖,然傳有九仙靈跡,且峙宏路驛傍,可順道往。餘以正月廿七日至宏路,入而飯,出而就輿,視石竹,眉睫間物耳。然歷數山咅嶁,循無患溪,行可十裏,始至其麓。山形甚陡,不可輿,乃易小兠行,路仄徑紆,舁夫枝柱跳盪,都不成步。仰視蒙茸中嶄岩骨露,旁標一石雲:‘別一洞天’。至此,巨石齒錯,稠木交加,扶留屈詰,綴若連理,兠中應接不暇矣。左望積石,平望如台,石或人立,樹多側生,所謂仙人坪也。折而右,觀音岩出焉。岩石上覆,長廣數丈,而下為徑路,飾以榱桷,中設大士像。由岩而左,三石攢立,中若有窩,曰化龍窩。石紋如鶴,晴明見之,曰鶴影石。最上一石,若碑而立,不知何人草“蓬壺”二字。度蓬壺為紫雲洞,洞廣不盈丈,深倍之,上壓巨石,若礱而砥。左折得門,兩石隘之,劣可容身,偃僂而過,稍得平壤,九仙閣托焉。余易服禮拜且默禱。自以學道無成,強起兩載,未知稅駕之所,初不萌異望也。奠畢解帶,憑闌下望,無患溪從西北來,合小溪蛇行山麓,群峰奔突四起,而中一小山,樹籠其上,昂首銳尾,宛似一魚撥刺相向,則所謂仙鯉山也。由大士閣更折而左,為僧居及香積,其前可望龍江,浩渺接天,與九仙閣各具一勝覽雲。由香積而下,面一石崖,睹上有圓竇,曰出米石。複躡而登,石壁屏立,中間可坐。從石壁右而登數級,得大石焉,曰醉石,雲是九仙醉臥處。去醉石數武,而卓立崖上,下臨不測,一石曰摘星台,爐其上,而二石樑之以度。更上一石屋,空其中,雲是仙人舟灶、丹灶。而上道稍稍窮。複返至九仙閣,夜臥室中,灘聲甚厲,石床清冷,久不成寐。已而交睫,得夢甚奇,不詳何祥也。山多幽石、灌木,而恨眼不見流泉,問僧,雲有灑耳泉,從左下可數十步而汲,今所飲是此水也。又雲山下尚有虎跡崖、仙井、仙桃石,其囗有狀元峰、蠣房殼、濟貧筍、仙棋盤、仙履跡諸勝處,大都不能勝所見雲。”鄭善夫《宿石竺岩》詩:“寢屙坐情累,削跡離故家。屆茲仲秋月,氣候清且嘉。迢迢紫雲洞,渺渺天一涯。尋壑滯瀑流,攀岑悟靈芽。千峰遞生態,百花互吐葩。周覽蕩節物,況乃淩紫霞。神仙如仿佛,道我營丹砂。丹砂未易營,緇鬢早已華。神理寓隱跡,時變增感嗟。至人有逸念,存形非所誇。”顧大典詩:“亦是棲真地,雲房終日扃。竹偏幽澗綠,石繡古苔青;飛閣懸凝墜,孤筇振複停;入林披宿莽,抱葉見寒螢;伏磴窺潛鯉,層台仰摘星;紫雲時拂洞,丹灶尚留亭。旅館宵無寐,塵心夢未醒;還棲歸隱處,一為叩仙靈。”有石曰天寶,無患溪之水出焉。又西為靈石山,有寺。磅礴百餘裏,有三峰九疊,其勢插天,層級可數,曰留雲,曰報雨。土人以其鳴為雨候。山巔有石,久晴鳴必雨,久雨鳴必晴。又有通天石、仙人岩、戲龍潭、碧玉洞諸勝。有蒼霞亭、朱熹書匾。蟠桃塢。有石刻。與靈石並峙者,曰仙舉岩。

 

黃蘗山

在縣西南,有寺。其山多蘗木,有峰十二,瀑布澎湃瀉岩石間,止而為潭,龍居之。其西有嵩頭岩,乳香出石罅間,梁江淹《游黃蘗山》詩:長望竟何極,閑雲連越邊。南州饒奇怪,赤縣多靈仙。金峰各虧日,銅石共臨天;陽岫照鸞采,陰溪噴龍泉。殘杌十代水,廧囗萬古煙;禽鳴丹壁上,猿嘯青崖間。秦皇墓隱淪,漢武頒長年;皆負雄豪威,棄官為求仙。況我葵藿志,松木橫眼前;所若同遠好,臨風咸悠然。”唐宣宗與黃蘗禪師觀瀑布聯句:“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宋李彌孫《黃蘗》詩:“苦為捫蘿行,正坐愛山癖。振衣雲中樹,洗耳泉上石。稍尋優缽林,偶旁瞿曇宅。溪橫走羊腸,山轉回龍脊。兩難伴訟筇,二老共飛錫。望遠落葉秋,坐斷蒲囗夕。雲歸繞窗明,香盡出簷碧。希聲發岩竇,妙觀生牆壁。塵緣苦推攀,勝事成今昔。離家月垂鉤,歸路月掛壁。師今一幌輕,我向百里役。船子罷持橈,趙州行驀直。”有洞曰蟒洞。又南臨徑江,曰金鼇山。其東為聞讀山,唐水部陳燦讀書處也,一名小隱岩,其上有遏雲碣、潛公室、講讀台。又東金山、大讓山,濱於海。

 

雙髻山

在縣南,巔有石壇,高二丈許,四面如削,有石級皆天成。傍有石自鳴,曰石鑼;有峰曰靈峰、雲峰、鷓鴣峰;有岩曰白澤岩。有大石下覆,中有石門,可坐數十人。又南為草堂山,又曰蒜嶺,登其巔,可望海。舊有照海亭及翁承贊莊,今俱廢。海中有石,高數丈,曰盧焦石。南有嶼,曰白嶼、雙嶼、草嶼、堂嶼、鹽嶼、南日嶼。有戍。岩曰鴻休岩、有僧鴻休居之。鳥窠岩。鳥窠禪師居此。雙嶼傍有山曰壁頭山。

 

海中之山

遠縣者以十數,海壇為大,周七百里,一曰東嵐,有居民,國朝徙入縣,虛其地。明陳仲完《東嵐秋思紀略》:“玉融南行二十裏許,距大海東,南望有峰,若浮海上。舟行五十裏始至。至則大地廣袤,周遭可數百里,居戶以萬計,多漁業。裏中有湖曰西湖,宋元間嘗產龍駒。湖之東又有山,高若千仞,環互盤礴,迥出海上,峰林蓊鬱,岩穴深邃。其山有嵐氣往來,昔人以東嵐山名之。山之下故家謝宗英氏實居焉。洪武丁卯,皇上以海上民屢困於倭,有詔移內地,遂挈家來江田,嘗南望而歎曰:‘吾先世田廬墳墓,悉在東嵐’。每屬秋霽,商颺肅空,萬里絕雲,而海上數峰,迭隱見於目睫間,未嘗不為之泫然流涕也。翰林待詔高君廷禮於是為東嵐秋思圖贈之,而以文屬餘。余聞東嵐為海中名勝地,當時人物富庶,第宅相望,連檣巨纜,與波光上下,尚可記憶也。今既毀於官,人跡罕到,迨秋來惟黃蘆敗葦瑟瑟,朝暮聞寒鴉落雁叫嘯于林風日下耳,是可歎也。鳴呼!東南之壯麗,計相萬於東嵐也。紫煙丹水為狐兔之墟,而金城五千步,與連宮繡嶺相蔽虧,亦隨墜而不存,此古今盛衰之變,奚獨興歎於東嵐哉!然東嵐所在,丘壟所在也;丘壟所在,則當靡日不思矣,奚有於秋乎?蓋四時之中,惟秋氣為最肅,于人心為易感,非謂人子思丘壟之情,因秋而後發也。”王恭《題謝得圭東嵐秋思》詩:“海上仙山連翠岑,夕嵐孤樹遠沉沉。遙天落葉鴻邊盡,絕島殘鐘雨外深。煙火數家餘舊業,漁樵幾處動歸心。秋來正是艸專鱸美,知爾看圖憶故林。”其山舊產馬,毛鬣有異文,蓋相傳以為有龍種雲。

 

海壇之支為水馬山

有石焉,如舟帆狀,曰石帆。又有鐘門嶼,山形若鐘,海環之,山水獨清而甘,有石井通海,深不可測。

 

小練山

在縣東海中,傍有大練門、小練門,五代時,盧、林二姓居之,宋時益盛,嘗構義塾以教子侄及裏中兒,其後科第相踵。昔海賈互市處也。山當要衝,商舶鹹集,號小揚州,後與海壇民同徙。又東大海中有山曰大姨山,濱於小琉球,舟楫罕至。

 

郡之水,海為最大,自東迤南,襟帶五縣。閩之東南,長樂之東北,連江之東南,羅源之東,福清之東南東北,皆海也。海潮從東南來,南則由粗蘆門北湧,東則由閩安鎮西湧,皆會于馬頭江,複分為二:一入西峽,一入南台,複合于馬瀆、竹崎,與水口下之溪相接,乃回流而汐焉。是潮也,在永北、合北地方,猶兼鹹鹵,至馬頭江則皆淡矣。潮至府城下,分為三派:一由水部門入城,一繞城南,一繞城東,皆與南台江通者也。浸淫及于侯官、懷安、陽歧、古靈、浯江、瓜山諸處,旁入港浦,幾遍縣界。其在外縣者,長樂,則由閩之下洞江入,而太平港、龍門渡、白田渡、廣石渡,皆通潮汐。連江,則由官塘洋、荻蘆峽、黃崎堡、鶴嶼諸處,十有二派,波及縣之半矣。羅源,自廉澳門入,曆白水洋,經禹步跡,歧而為二,潮通於起步溪、九龍溪、沈尉橋港焉。福清,一由迎仙港入,一由徑港入,入迎仙港者至莆田縣子魚潭而止,入徑港者至應天院前而止;又一派入海口鎮至水陸院西而止,此其大略也。瀕海可田之地,唐太和中,閩縣令李茸築石堤,跨閩與長樂東界,以障鹹鹵,墾田無數。又有一等洲田,潮至則沒禾,汐而無害於禾,不假人牛而收穫自若,有力之家隨便扡插;但東流西複,遷徙不常,利害亦相當雲。今將潮信其列左方:

 

連江縣

連江之山,龍漈山在其北,岡巒如龍,有水夾澗而下,有寺。有潭曰五峰潭。其西曰西山,宋李彌遜歸隱處也。又北為龍臥山,為湖山,有古道場,相傳仙爐飛置其上,邑人立宮祠之。其麓有筠溪釣台。筠溪,彌遜之號也。有嶺,有矮嶺。上有三亭,以憩行者。

 

覆金山

在縣東南,巔有巨石如覆,其峰曰南乾,有仙人棋盤石並足跡。曰北乾,有巨石不著苔,形如紗帽。曰矩庚,相傳矩、庚二仙居之。曰金鼇。形如巨鼇。南峰之麓有石雙峙,道出其中,曰石門。有寺。巨石相倚,其中深遂,曰玉華洞。又有玉人峰、有石圓如鼓,擊之有聲。半月池、以形似名。清陰洞、巨石合峙,其下平廣,可坐數十人,上有佳木陰翳,故名。鬥牛石、兩石相對,如牛頭然。石魚澗,澗傍有石如魚。五台石。有五石高平如台。宋龔況《石門》詩:“岫晃貼松低,羽人來未歸。苔深鎖春色,又放曉雲飛。”又《玉華洞》詩:“石壁古苔依,夾門雙香枝。山陰人罕到,長認鶴聲歸。”又《玉人峰》詩:“霞綴衣紅淺,煙妝黛髻勻。無言山色裏,幾度野梅春。”大坪嶺其前,其傍曰金雞山,有嶼曰梅嶼,有嶺曰連江嶺,曰東峰嶺,有峰曰兌峰。

 

雲居山

在縣北,有寺。巔有石塔,塔傍有雲居堂,堂前有石如壁,金華趙崇代刻“天上雲居,人間仙景”八字。又有仙人足石,長二尺許,有蛤蚌附其上。龜石、蓮花石。狀若蓮花,輕搖則動,力撼則不動。西麓有淨居庵,與雲居對峙,為東岱山。又北為香爐山,有仙壇焉,《九域志》雲:“邑人章壽學道,於此得仙。”又《雲笈七簽》雲:“為第七十一福地,謝真人居之。”其峰曰章仙峰,有磨劍石,煉丹井,掃壇竹,石棋盤,又有童井深僅尺許,不溢不涸。相傳有青衣童子拔草取水,乘雲登香爐峰而去,故名。及仙人跡。宋鄭鑒《爐山》詩:“峙立交輝紫翠間,疏廉半卷鎮長閑。神仙似有祈年術,一縷青煙起博山。”又東北為九龍山,一曰荻蘆山,下有九龍山。秦時望氣者以為有異,鑿其脊、得蘆根數丈,斷之有血焉。其傍曰龜魚山、馬鼻山、定岐山、福鬥山、俗呼熨斗。玉樓山。有嶺曰透嶺,有嶼曰鶴嶼、後嶼。有石曰髻美石。又有馬鞍山、峨鼻山相次,東際於海;三德山峙於海門。又東北大海中曰上竿塘山、有竹扈、湖尾等六澳。下竿塘山。有曰沙鏡港等七澳,居民皆以漁為業。洪武二十年徙其民於縣,二山遂墟。

 

玉泉山

在縣西裏許,有寺。有清泉,山名唐天寶中所賜也。有玉泉岩、靈羊洞、仙桃岩、推秀堂、清澗閣、明月軒、流杯亭。其北為鳳凰山、文筆山、張旗山、文殊山、白岩山。其間有嶺,曰陀嶺,俗呼台市。曰白蓮、曰俞裴,湯嶺之溫泉出焉。有岩曰洄口,曰寶華。

 

東阪山

一曰東坡。紫霞山、羅漢山,皆縣東北。迤西為降虎峰,相傳有虎中箭,至僧法詮庵前,若有所訴,詮為去箭,數日瘡愈,複來,遂相馴狎,因以名峰。有虎跑泉。有寶林寺,泉在寺內。宋李彌遜詩:“喚起田翁趁曉耕,香雲已帶瀉簷聲。如何乞得摩空手,為挽天河洗甲兵。”林皋詩:“寶爐香穩繞松筠,遐想遺蹤二百春。幽石移時雷電掣,孤峰坐處虎狼馴。”又有古洞峰,有岩曰紫岩,曰白岩,有石曰雷移石,有嶺曰三望嶺。

 

羅源縣

羅源之山,群山峙其北,可二百步,左隅為文殊山,邑宰林榷嘗夢岩中電光四起,明晨往視,見石罅中有文殊像,遂構殿居之,故名。有洞曰章突洞,有石刻。相傳章壽煉丹之所也;印嶼浮其東。迤北曰尖山,有王家林嶺,嶺下有棋枰石。相傳仙人奕此。又東曰南華洞,宋林迥居之。迥字子山,為金華簿,歸隱於此,建風月堂,左有天池窩,右有錦繡穀。宋陳襄《寄題林迥南華洞》詩:“梅嶺峰前習隱亭,拂衣聊此玩真經。四時花木錦繡谷,千里江山水墨屏;猿鶴只悉空北嶽,鶤鵬終待化南溟。知君不是榮軒冕,未忍鏘鏘去帝庭。”又東為鳳山,左為下梅嶺,右為上梅嶺,又有嶼曰鯽魚嶼。

 

蓮花山

在縣南,有聖水岩。舊有寺井水,雲可愈疾。元陳高記略:“羅源負山而邑,縣治左有蓮花山,不甚高大,而多清泉怪石。予道經邑,閩省左司郎中葛君、理問王君,要與同遊。始上山百步,至聖水寺,中有鑒池。泉自池中出,石龍噴注池內,其聲泠泠然。佛殿旁夾室,有白玉蟾題詩壁上,書大草字,頗雄偉。出寺,傍石徑行二十步,至眠鶴亭,望連山重疊若屏障,市廛居室,歷歷在目中。自亭轉行至寺後,有石室。室之中有金鐘潭,其前有方池,池之畔為壺春亭。行稍倦,坐憩亭上,仰望見補陀峰,因上至峰所,大石巋然,下瞰空洞,有觀音大士閣。自石壁而上可三十步,至龍虎岩,高廣四五丈許,勢如虎蹲龍蟠狀,泉水自岩罅涓涓流出如縷,名曰仙源,大旱未嘗竭。鑒池、金鐘,方池,其源皆出於此。龍虎之上有筆硯峰,二石相並,其一立,色白;其一偃,色黑而上平。筆硯之間有仙跡,路險塞,莫能窮。大抵山水之可遊者,多在遼遠幽僻,好事者必裹糧以往。又多深窈峻拔,雖有心目之適,然其為勞也亦至矣,茲山去縣治不過一裏,無躋攀登陟之疲,而泉石幽雅,賞玩不厭,亦可謂奇絕也。時同來者六人:彭城葛良仲溫,永嘉陳高子上、靈武王翰用文、沛郡朱希文仲綱、東萊太史玄子玄、安鐘元子初。至正二十六年二月十八日記。又有奇石二,卓者如筆,平者如研,其高下臨城市;其傍諸山為席帽山、羅漢山、羅漢之水出焉。其西南為金鐘、鐵嶂,有白塔寺。二山相連。又南為松崎山,與鶴嶼江中對峙,有石曰仙人石。有仙人足跡,元泰定建亭其上,今廢,石上刻“清賞”二字。明陳亮詩:“人煙三市近依縣,磐石半空長出雲。”

 

仙茅山

在縣東北。兩山相連,曰大茅,曰小茅,相傳徐登嘗采茅根其上,有泥鼓、棋盤石。其巔有羅喜洞,多奇石,環者如垣,敞者如壇,級者如磴,窪者如盆。有泉無源,汲之不竭。北五裏為洞宮山,其山發脈于武夷,高三百八十步。有神佬石。舊記雲:“昔有神佬,來自羅源,所踐之跡,入於磐石。”其間有峰,曰童子峰,曰五馬峰,有嶼曰龜嶼。

 

簾山

在縣東之濂澳,其石如簾,有十奇焉。石筍、仙人跡、感夢泉、山羊鼻、石虎、雙石、通濟橋,與簾山為十奇。其他諸山,有福源山、有龍湫。洪福山、烏岩山、天堂山、香爐山、堆禾山。有岩曰匹石岩。相傳有僧名秀者遇呂真人于此。又有禹步石。在臨濟裏田間。又東濱於海,峙海中者曰金爐嶂。

 

登高山

在縣西南,一曰象山,狀如伏象焉,上有巨石,平坦,可坐十數人,有晉時塚焉,有三磚,各印“永康元年始改晉郡為晉邦”凡十一字。其麓有普賢堂。

 

寶勝山

在縣東北,黃沙溪之水出焉。其傍為金粟山,山半刻“妙喜洞”在石。後山太白岩山。山巔有巨石,石下有龕,相傳樵者見一叟烏巾白衣,扶筇往來,疑太白星也,故名。有岩曰紫霄岩,一名石八娘岩,上有飛來石數層,相傳神女石氏主之,故名。[HT]曰道者岩。有嶺曰龍嶼嶺,有澩泉焉,泉從石罅中出,夏湧冬涸曰澩。有石鼓。在鼇峰鋪後。

 

四明山

在縣西隅,一名毒火。有四峰焉,有石洞,又有泉曰窪泉。相傳赤松煉丹,常有人聞絲竹之聲,棋局猶存,上粘蠣殼。

 

萬石山

在縣西北,其山多異石。山巔左有一巨石如盤,上疊一小石如鼓,右有一石如籠,茂林修竹,映帶左右,邑之奇觀也。傍諸山曰曹山、梧桐山。有嶺曰西洋嶺。

 

永福縣

永福之山,磨笄峙于東北,最高而秀,有岩曰極樂岩,迤東有嶺曰峬嶺,其西有楠木岐山、澄潭山、鐘山。

 

高蓋山

在縣西南六十裏,峰巒秀聳,嘗有紫雲如蓋覆之,東西有二石室,俗呼名山室。有玉華峰、宴玉岩、放雲峰、水簾洞、龍吟池、螺泉、石灶、鳳立台、龍都峰、雙崖對峙,宛若洞外。宋陳侍郎詩:“岩頂風雲常不散,洞門日日吐煙霞。濟時偏解為霖雨,信是神仙第一家。”飛升壇。漢徐登、趙炳飛升處。真君上升時,棄鞭牛松禾于水簾前石上,今高百尺,俗呼為插天松。閩王郊天,封為西嶽。山之半有白岩,其麓曰金支。有泉,色如金,故名。宋張世楠《高蓋山紀略》:“福之永福西山曰高蓋,為天下第一福地,出縣五十裏而近。最上處有禪刹曰名山,徐真君,上升之地。東西二室,則浙僧歸寂之所也。徐本牧兒,飯牛山椒,一日聞樂聲出林杪,緣崖造觀,至則有二人奕,拱立良久,遺徐棋子一,叱令歸。歸即精解手譚,縱遊崖上,往往與二人遇,遂得修行燒煉訣。有趙真君,不遠千里訪之,以聽得秘密,與之參契。徐喜,酌酒共飲草蘆中。時霜月草木雕空,徐曰:‘主人遠訪,無以為樂。’以餘瀝一噴,頃刻林花遍開。今名所居曰花林莊。趙功行成,將入山煉大丹,埋棋子田中,湧上成墩,植牛杖其傍,旋生枝葉,今老樹尚存。嘗有耕者發墩,致風雷之變,至今相指為戒。丹成之日,與兄弟姊妹七人餌之,同時上升。故其地七仙有亭,徐趙二真君有祠雲。縣令施常詩:“白雲來去自閑閑,鎖勒千山與萬山。仙客已歸霄漢去,虛堂流水漫潺潺。步盡千山與萬山,白雲步處叩禪關。曉猿夜鶴應相笑,笑問勞生幾度閑。”

 

陳山

在縣南,中有石龍峰,如龍然,循其脊為路。迤東曰六洞仙山,相傳有仙居之,每風雨晦冥,常有樂聲,鄉人沿崖至其巔,遇二人對奕,翌日往,無所見矣。曰大張山,曰太極山,曰鐵券山。唐宗室李氏居之,鐵券猶在,上署侍郎韓愈押。有岩曰曹溪岩、上有仙灶、仙廚。梅岩。又南有嶺,曰辜嶺,迤西曰龜嶺。有宋大夫黃裳廟故址。

 

龍泉山

在縣東三都,古靈陳氏先塋在焉,元總管王翰及子檢討偁皆葬此。有小雄澗、仙岩及二龍潭。明王偁《小雄澗》詩:“陰島變殘雪,新流吐溶溶;偶尋一徑徹,獨與采樵同。雨崖濕花霧,泉窮吟天風;雲根濯苔發,亂篠相冥蒙。盤岩折磴道,似覺冥搜窮;石門忽中斷,曠望開煙叢。蘿雨澤毛髮,松桂清心胸;了然青洲霞,照此龍潭空。始知人境外,別有仙路通;躡舄揮雲表,投情依遠鴻。玄棲極要渺,神遊小崆峒;真仙金鵝蕊,一室丹火紅。勒授紫霞記,囗期鸞鶴蹤;卻憶望城市,白日氛埃中。”又龍囗囗風雨詩:“昔人洗玉髓,幽洞驅龍耕;丹成輟瑤采,成此秋水泓。飛崖隔兩鏡,洞見雲霞生;百鬼不敢啼,雌雄常夜鳴。有時潭瀨寒,幾曲流璚瑛;清秋墜蟾影,白日聞雷聲。偶茲訪靈奇,掃石窺清泠;洗心盟鷗鷺,濯發解冠纓。長風動懸蘿,颯爽毛骨輕;飛雨灑然至,萬壑秋冥冥。歸途檉桂影,了了心目醒;到家興未已,石室披丹經。”又東曰大小妃山,相傳閩越王葬二妃處也。有村曰三島村,岩曰方廣岩,其巔石室可庇千人,有玉泉洞、瑞松塢、鐘磬石、聽泉岩、瀑布泉、龍樹岩、靈羊谷、龍尾泉、望仙台、清音洞諸勝。宋慶曆間,邑人黃非熊讀書其下,獵人告之,非熊剪荊劚險攀緣而上,遂得此岩,即其地奉浮屠,架閣三層,不施片瓦,暴風疾雨,不能犯也。周圍有十奇外,又有石燈、觀音影、星岩、仙掌、仙樹、仙牆、石芝、石筍、石灶、石田諸勝,皆自然天成。元林泉生有聯雲:“石室雲開,見大地山河三千世界;水簾風卷,露半天樓閣十二欄幹。”其傍又有岩曰羅漢岩,九天岩。又東北數裏有岩濱溪,曰赤壁岩。岩色甚赤,元總管王翰鐫“赤壁”二字。迤東有嶺曰葛嶺,有山曰觀獵,相傳閩王獵處。元總管王翰居之也。又東曰創嶺,其灘曰太原灘。

 

越王山

在縣西,相傳閩越王遊觀所也。舊有越峰寺。又西有岩曰獅子岩,有石穴,深不可測。曰西興岩。宋紹興間,有堅道人酌道于此。迤北曰方壺岩、有石洞、龍泉。白鶴岩。有仙煉丹於此,丹成,有白雞飛來守之。有峰曰瑞峰。

 

福清縣

福清之山,鷲峰峙於縣北,金翅在鷲峰之北,五代漢乾祐三年,有異禽來集,五色炳煥,或以靈鷲也,故名。宋縣令張伯昌詩:“靈鷲峰寒碧玉堆,紅塵隔斷小軒開;忘言更覺諸緣盡,中有桃花點翠苔。”其南曰玉融山,有石瑩然如玉,故名。左有雙旌兩峰峭立若旌。右有五馬,五峰勝踴。其麓曰覆釜。

 

瑞岩山

在縣東。有寺。其山多奇勝,有香山洞、天臺洞、玉虛洞、一滴泉、通海井、鑒池、八卦亭、紫霄亭、休休廬。宋徐師仁《登瑞岩》詩:“攜筇登絕巘,朝爽薄危欄;乘勝移杯爵,憑高憶羽翰。泉聲穿石響,樹色入秋寒;對酒頻長望,心同渤澥寬。”林希逸《瑞岩》詩:“春朝新雨霽,適意過東林;遠翠長凝目,清流欲浣心。道存人已去,物在跡堪尋;數裏還家近,何妨到夕陰。”元林泉生詩:“危亭跨石出層虛,咫尺闌幹玩月餘。春入岡原分斥鹵,煙生林樾認村墟;江流浩瀚潮來去,山色空蒙雲卷舒。安得一瓢供我醉,風吟月嘯度居諸。”明陳經邦詩:“海上有名岩,靈異夙所仰;偶然作薄遊,遂爾愜遐賞。雲林散清影,風泉遞微響;怪石聳虎豹,淨土絕罔兩;危亭與飛閣,仙聖互來往。投寺日已晦,我馬暫解鞅;侵晨躡丹梯,漸陟崖以上。海竅澄而深,一酌萬慮爽。石門多險邃,洞室半幽敞。振衣千仞台,益覺心目廣。江上相映帶,百里豁如掌;遙天接汗漫,薄霧隱蒼莽。蓬瀛如可求,濠濮焉足賞。悠然物外情,能不愧塵網。”郭造卿詩:“不厭頻登眺,江山勝概饒。晴嵐浮遠嶼,落日渡橫橋。丹鼎詮誰秘,玄關路不遙。臨風乘逸興,縹緲接松喬。”傍諸山曰鹿角,有石如鹿角,山中有仙篆數字,人莫能識,旁有仙井。曰烽火,在鎮東城外,山頂有石屋三十六間,名曰虎屋。宋林亦之詩:“興來走上烽火山,著足不定秋風寒。四邊黃茅滑如雨,低頭一看毛髮豎。幾年要到紫萊鄉,大練小練並東牆;如今一時在眼傍,白雲浮水天茫茫。酒闌更欲吊虎屋,無端日腳相催促;一奴髻一跛足,逐我下山如野鹿。”曰網,民皆漁業,宋林亦之宅在焉。亦之詩:“屋舍高低住,比鄰活計同。笭箵嫌月白,螃蟹要霜紅。吠犬隨村落,賣魚成老翁。地鹵耕種少,海熟抵年豐。”曰鐘,舊有羅漢院。曰龍,又名瑞峰,有寺。海口、鎮東二城在焉。龍山之巔有石塔七級,可觀海日,其西麓有紅蓮樓及野堂,宋裏人章氏所建。其下有粔妝潭;南麓有林光朝草堂。舊名綠野,今廢。又東曰龍臥,曰斂石,曰拱辰,皆並海。拱辰有三峰,其勢北拱,狀若牛角,俗呼牛角山。下有石潤,風芃芃出焉,舟人避之。龍臥有馬石,有龍潭。宋乾道九年,縣令劉敦禱雨有應,為立龍堂,其下有寺。

 

螺嶺

在縣北六十裏,黛如螺,北瞰方山,半隸閩縣。有岩曰五周岩,相傳兄弟五人岩居於此,後俱得道。七仙岩,有洞焉;相傳有七仙居此,其洞甚狹,內通長樂界。有嶺曰石尤,曰傀儡,下有怪石,人呼輒應,曰應石。

 

石竹山

在縣西,山形峭拔,有石巍然,其產少竹而多筍,春夏之交,鄉人於此采筍,欲多則不可得,號濟貧筍。有紫雲洞、羅漢台、普陀岩、靈寶觀、半山亭及紫磨、獅子、象王諸峰,何氏九仙所遊也。遠近多乞靈。明王世懋《石竺山記略》:“石竹山高亞鼓山,而奇不能當九鯉湖,然傳有九仙靈跡,且峙宏路驛傍,可順道往。餘以正月廿七日至宏路,入而飯,出而就輿,視石竹,眉睫間物耳。然歷數山咅嶁,循無患溪,行可十裏,始至其麓。山形甚陡,不可輿,乃易小兠行,路仄徑紆,舁夫枝柱跳盪,都不成步。仰視蒙茸中嶄岩骨露,旁標一石雲:‘別一洞天’。至此,巨石齒錯,稠木交加,扶留屈詰,綴若連理,兠中應接不暇矣。左望積石,平望如台,石或人立,樹多側生,所謂仙人坪也。折而右,觀音岩出焉。岩石上覆,長廣數丈,而下為徑路,飾以榱桷,中設大士像。由岩而左,三石攢立,中若有窩,曰化龍窩。石紋如鶴,晴明見之,曰鶴影石。最上一石,若碑而立,不知何人草“蓬壺”二字。度蓬壺為紫雲洞,洞廣不盈丈,深倍之,上壓巨石,若礱而砥。左折得門,兩石隘之,劣可容身,偃僂而過,稍得平壤,九仙閣托焉。余易服禮拜且默禱。自以學道無成,強起兩載,未知稅駕之所,初不萌異望也。奠畢解帶,憑闌下望,無患溪從西北來,合小溪蛇行山麓,群峰奔突四起,而中一小山,樹籠其上,昂首銳尾,宛似一魚撥刺相向,則所謂仙鯉山也。由大士閣更折而左,為僧居及香積,其前可望龍江,浩渺接天,與九仙閣各具一勝覽雲。由香積而下,面一石崖,睹上有圓竇,曰出米石。複躡而登,石壁屏立,中間可坐。從石壁右而登數級,得大石焉,曰醉石,雲是九仙醉臥處。去醉石數武,而卓立崖上,下臨不測,一石曰摘星台,爐其上,而二石樑之以度。更上一石屋,空其中,雲是仙人舟灶、丹灶。而上道稍稍窮。複返至九仙閣,夜臥室中,灘聲甚厲,石床清冷,久不成寐。已而交睫,得夢甚奇,不詳何祥也。山多幽石、灌木,而恨眼不見流泉,問僧,雲有灑耳泉,從左下可數十步而汲,今所飲是此水也。又雲山下尚有虎跡崖、仙井、仙桃石,其囗有狀元峰、蠣房殼、濟貧筍、仙棋盤、仙履跡諸勝處,大都不能勝所見雲。”鄭善夫《宿石竺岩》詩:“寢屙坐情累,削跡離故家。屆茲仲秋月,氣候清且嘉。迢迢紫雲洞,渺渺天一涯。尋壑滯瀑流,攀岑悟靈芽。千峰遞生態,百花互吐葩。周覽蕩節物,況乃淩紫霞。神仙如仿佛,道我營丹砂。丹砂未易營,緇鬢早已華。神理寓隱跡,時變增感嗟。至人有逸念,存形非所誇。”顧大典詩:“亦是棲真地,雲房終日扃。竹偏幽澗綠,石繡古苔青;飛閣懸凝墜,孤筇振複停;入林披宿莽,抱葉見寒螢;伏磴窺潛鯉,層台仰摘星;紫雲時拂洞,丹灶尚留亭。旅館宵無寐,塵心夢未醒;還棲歸隱處,一為叩仙靈。”有石曰天寶,無患溪之水出焉。又西為靈石山,有寺。磅礴百餘裏,有三峰九疊,其勢插天,層級可數,曰留雲,曰報雨。土人以其鳴為雨候。山巔有石,久晴鳴必雨,久雨鳴必晴。又有通天石、仙人岩、戲龍潭、碧玉洞諸勝。有蒼霞亭、朱熹書匾。蟠桃塢。有石刻。與靈石並峙者,曰仙舉岩。

 

黃蘗山

在縣西南,有寺。其山多蘗木,有峰十二,瀑布澎湃瀉岩石間,止而為潭,龍居之。其西有嵩頭岩,乳香出石罅間,梁江淹《游黃蘗山》詩:長望竟何極,閑雲連越邊。南州饒奇怪,赤縣多靈仙。金峰各虧日,銅石共臨天;陽岫照鸞采,陰溪噴龍泉。殘杌十代水,廧囗萬古煙;禽鳴丹壁上,猿嘯青崖間。秦皇墓隱淪,漢武頒長年;皆負雄豪威,棄官為求仙。況我葵藿志,松木橫眼前;所若同遠好,臨風咸悠然。”唐宣宗與黃蘗禪師觀瀑布聯句:“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宋李彌孫《黃蘗》詩:“苦為捫蘿行,正坐愛山癖。振衣雲中樹,洗耳泉上石。稍尋優缽林,偶旁瞿曇宅。溪橫走羊腸,山轉回龍脊。兩難伴訟筇,二老共飛錫。望遠落葉秋,坐斷蒲囗夕。雲歸繞窗明,香盡出簷碧。希聲發岩竇,妙觀生牆壁。塵緣苦推攀,勝事成今昔。離家月垂鉤,歸路月掛壁。師今一幌輕,我向百里役。船子罷持橈,趙州行驀直。”有洞曰蟒洞。又南臨徑江,曰金鼇山。其東為聞讀山,唐水部陳燦讀書處也,一名小隱岩,其上有遏雲碣、潛公室、講讀台。又東金山、大讓山,濱於海。

 

雙髻山

在縣南,巔有石壇,高二丈許,四面如削,有石級皆天成。傍有石自鳴,曰石鑼;有峰曰靈峰、雲峰、鷓鴣峰;有岩曰白澤岩。有大石下覆,中有石門,可坐數十人。又南為草堂山,又曰蒜嶺,登其巔,可望海。舊有照海亭及翁承贊莊,今俱廢。海中有石,高數丈,曰盧焦石。南有嶼,曰白嶼、雙嶼、草嶼、堂嶼、鹽嶼、南日嶼。有戍。岩曰鴻休岩、有僧鴻休居之。鳥窠岩。鳥窠禪師居此。雙嶼傍有山曰壁頭山。

 

海中之山

遠縣者以十數,海壇為大,周七百里,一曰東嵐,有居民,國朝徙入縣,虛其地。明陳仲完《東嵐秋思紀略》:“玉融南行二十裏許,距大海東,南望有峰,若浮海上。舟行五十裏始至。至則大地廣袤,周遭可數百里,居戶以萬計,多漁業。裏中有湖曰西湖,宋元間嘗產龍駒。湖之東又有山,高若千仞,環互盤礴,迥出海上,峰林蓊鬱,岩穴深邃。其山有嵐氣往來,昔人以東嵐山名之。山之下故家謝宗英氏實居焉。洪武丁卯,皇上以海上民屢困於倭,有詔移內地,遂挈家來江田,嘗南望而歎曰:‘吾先世田廬墳墓,悉在東嵐’。每屬秋霽,商颺肅空,萬里絕雲,而海上數峰,迭隱見於目睫間,未嘗不為之泫然流涕也。翰林待詔高君廷禮於是為東嵐秋思圖贈之,而以文屬餘。余聞東嵐為海中名勝地,當時人物富庶,第宅相望,連檣巨纜,與波光上下,尚可記憶也。今既毀於官,人跡罕到,迨秋來惟黃蘆敗葦瑟瑟,朝暮聞寒鴉落雁叫嘯于林風日下耳,是可歎也。鳴呼!東南之壯麗,計相萬於東嵐也。紫煙丹水為狐兔之墟,而金城五千步,與連宮繡嶺相蔽虧,亦隨墜而不存,此古今盛衰之變,奚獨興歎於東嵐哉!然東嵐所在,丘壟所在也;丘壟所在,則當靡日不思矣,奚有於秋乎?蓋四時之中,惟秋氣為最肅,于人心為易感,非謂人子思丘壟之情,因秋而後發也。”王恭《題謝得圭東嵐秋思》詩:“海上仙山連翠岑,夕嵐孤樹遠沉沉。遙天落葉鴻邊盡,絕島殘鐘雨外深。煙火數家餘舊業,漁樵幾處動歸心。秋來正是艸專鱸美,知爾看圖憶故林。”其山舊產馬,毛鬣有異文,蓋相傳以為有龍種雲。

海壇之支為水馬山 有石焉,如舟帆狀,曰石帆。又有鐘門嶼,山形若鐘,海環之,山水獨清而甘,有石井通海,深不可測。

 

小練山

在縣東海中,傍有大練門、小練門,五代時,盧、林二姓居之,宋時益盛,嘗構義塾以教子侄及裏中兒,其後科第相踵。昔海賈互市處也。山當要衝,商舶鹹集,號小揚州,後與海壇民同徙。又東大海中有山曰大姨山,濱於小琉球,舟楫罕至。

 

郡之水,海為最大,自東迤南,襟帶五縣。閩之東南,長樂之東北,連江之東南,羅源之東,福清之東南東北,皆海也。海潮從東南來,南則由粗蘆門北湧,東則由閩安鎮西湧,皆會于馬頭江,複分為二:一入西峽,一入南台,複合于馬瀆、竹崎,與水口下之溪相接,乃回流而汐焉。是潮也,在永北、合北地方,猶兼鹹鹵,至馬頭江則皆淡矣。潮至府城下,分為三派:一由水部門入城,一繞城南,一繞城東,皆與南台江通者也。浸淫及于侯官、懷安、陽歧、古靈、浯江、瓜山諸處,旁入港浦,幾遍縣界。其在外縣者,長樂,則由閩之下洞江入,而太平港、龍門渡、白田渡、廣石渡,皆通潮汐。連江,則由官塘洋、荻蘆峽、黃崎堡、鶴嶼諸處,十有二派,波及縣之半矣。羅源,自廉澳門入,曆白水洋,經禹步跡,歧而為二,潮通於起步溪、九龍溪、沈尉橋港焉。福清,一由迎仙港入,一由徑港入,入迎仙港者至莆田縣子魚潭而止,入徑港者至應天院前而止;又一派入海口鎮至水陸院西而止,此其大略也。瀕海可田之地,唐太和中,閩縣令李茸築石堤,跨閩與長樂東界,以障鹹鹵,墾田無數。又有一等洲田,潮至則沒禾,汐而無害於禾,不假人牛而收穫自若,有力之家隨便扡插;但東流西複,遷徙不常,利害亦相當雲。

 

水利

郡之水,資以溉田,通潮於江河者,曰溪、曰港、曰浦,瀦而大者曰湖,小者曰塘、曰池,壅而積之曰陂、曰塤、曰堰,防而障之曰堤、曰壩、曰埭,山泉之注曰坑,引泉而通之曰溝、曰渠、曰圳,鑿泉以石刳木引泉曰槽,旱澇以時啟閉曰閘,鑿泉以資汲飲曰井。

 

閩縣

浦八十八

石浦橋浦內四小港。

牛路浦

統軍塘埔

寶月院前浦

圳乾浦

塘尾浦

湖塘浦五段。

寶月浦車浦道頭小浦七條。以上易俗裏。

南塘浦

塘浦

潘洋浦

前湖浦

小橋浦以上遂勝裏。

葉嶼古下浦

湖西浦

湖塘浦

南塘浦

湖井浦

林都衙小插浦

吳石小浦

圳尾插浦

湖南浦以上桑溪裏。

橋外方家前小浦

龍浦

鄭橋小浦

西面屈曲小浦

康山小浦

湖浦

潘浦

鏡浦

尾浦

橋裏小插浦

鄭磜小浦

浦東磜內小浦

方家門前浦

吳宅浦

鄰塘浦

蔣乘浦

鄭阪浦以上歸善裏。

師姑浦

官塘浦

東嶽浦

西塘浦

塘尾浦

報慈浦

前塘浦

龍舌浦

高孤浦

高家浦

高家田浦

報慈浦口大浦

薛宅前浦

東阪埔

長腹浦以上鼓山裏。

王中臣浦

康山浦

白塔浦

南門外水閘邊小浦

五龍堂後浦

鄭廟邊小浦

後鄭西面小浦

王家小浦

王中臣小浦

羊官路南小浦

白塔頭小浦以上高惠裏。

洋車路口小浦

資福院前浦。

石步頭浦至太平寺基廟。前分二條,一至船梅墩。

吉祥庵前浦

薛土尋浦

薛土尋重浦

錢塘浦

馬頭浦抵侯官界。以上嘉崇裏。

康山浦

鎖港邊浦

石浦橋浦

西石浦

後王浦

後浦

湯門外浦

茶焙浦

石浦南浦

官河北頭小浦

南頭小浦

稅務前浦

後浦以上崇賢裏。

南瀆浦在縣南,從江岸開河口通潮,北流至水步門,為粵橋浦,又北通東湖。

塘十八

寶月院前洋水湖塘

林娘塘

西塘

統軍塘以上易俗裏。

東嶽塘

阮塘以上歸善裏。

象村官塘

猴嶼官塘

蒜村石泉莊塘以上江左裏。

翁崎石村官塘

大孟官塘

浩溪陳塘以上江右裏。

童續洲贍學塘

王峬翁塘

後嶼清福塘

上粵王塘

白岩陳塘

良陀林塘以上嘉登裏。

圳五

華嚴牆角圳

岳邊洋中圳

岳邊大圳

岳邊圳以上易俗裏。

鼓山圳鼓山裏。

堤一

海堤在縣東,唐太和三年,縣令李茸築。

閘四

東崎岊溪二閘

浩蘭閘

龍塘閘以上合北裏

井十六

七星井其六在宣政街之內,其一在還珠門之外,今名七福井。

蘇公井宋提刑蘇舜元鑿十二井,一嘉榮坊內,一開元寺南,一慶城寺南,一石井巷,並閩縣,更其八俱在侯官。

越王井越王山南。

麥井易俗裏康山下。

溪口井孝義裏桑溪口。

天臺井遂勝裏。

更門井永北裏。

 

侯官縣

湖二

西湖在府城西門外,舊通南湖,蓄水以灌民田,偽閩時周回十數裏,築室其上,號水晶宮。後盡為民田,宋郡守趙汝愚疏請開浚,今複淤塞,僅存十之一二。萬曆十六年,知府江鐸改西門外舊閘為壩,以蓄湖水,而開北關,引湖水引河,以通河道。未幾,奸民藉口受稅養魚,奄為已物,仍塞北關,致蓄泄不時,旱潦俱困,民田受其病。萬曆三十六年,提學僉事熊尚文乃禁民占佃,歸湖之利於學宮,而借貸學租以完稅。及熊移任,奸民夤緣複假裏排輪佃,增其稅以資公費。萬曆四十年,按察使陳邦瞻始立議以湖歸官,以湖利歸民,而捐本司公費以完湖糧。四十一年,按察司副使李思誠捐俸建閘,盡豁湖糧,而積猾潛蹤,澤梁於是無禁矣。自為記,見《文翰》。

東湖在府城東北二都。晉太守嚴高築城時,與西湖同鑿,以備旱澇,周回二十餘裏。宋慶曆中,囗塞,至淳熙間,則盡為民田矣。今鄉人猶有湖塍之號,舊屬懷安,今並侯官。

論曰:余嘗讀南史,見謝靈運從宋文帝求回歸湖,會稽太守孟覬堅不聽,複求休崲湖,又不聽。夫康樂,名士也,植湖以自封,陋甚矣。若覬者,不奪民之利以徇人,即文帝有不能予也,非古之賢二千石哉!三山自嚴太守高鑿東西湖,東湖久湮為田。西湖則周回十餘裏,灌民田幾萬五百畝。宋曆諸郡守,修築未就。淳熙中,起忠定汝愚帥閩,疏請開浚,朱文西元晦詠以詩曰:“百年地辟有奇功,此樂從今與眾同。”餘味茲詩,無亦當時為豪右所侵,迨忠定始浚而複之,而文公以志喜歟!近歲西湖,城狐社鼠,營為窟穴,旱潦交病,民受其殃。熊、陳兩公,相繼區畫,以利予民,盡絕諸狐鼠輩,庶幾複見忠定之舊,而耽耽之視,實繁有徒,即欲有為文公之歌者,輒以流言訕其後。鳴呼!謝康樂不能得之孟覬,今以數積猾而能陰蠱之有司也,使覬而在,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浦六十六

興福院浦草市都。

白灶浦

報恩院前浦

林野莊前浦

高宅前浦

大王小浦

林周園下浦

末山浦

曾家橋浦

趙宅前浦

白灶小浦

石山浦

橋亭小浦

南浦

高弄浦

山后大浦

新橋浦

錢塘王浦浦之東屬閩縣界。

王石堂小浦

錢塘小浦

西橋南小浦

石湖浦

王山西橋浦

菱角塘浦

官塘浦

西禪塘浦

三會浦

張家洋浦

松柏橋浦以上一都。

潮塘浦

中浦

楊宅浦

五曹浦

翁宅浦

宋塘浦

白灶浦

趙宅浦

道浦

邦浦

宋浦

洪塘浦

橋裏浦

裏洲塔前浦

外洲浦

後崎浦

窯頭浦

奄頭浦

白葉崎浦

館前浦

王簡浦

林師浦

功德院浦抵懷安縣界。

大章浦自右岊石而東經甓瀆至柳橋可通舟楫。

牛墩浦

鄭崎下浦

鄭崎上浦

西禪園浦

翁前浦

墩頭浦

鹽嶼上浦以上二都。

陽岐浦以下舊屬懷安。

吳山浦

鳳岡浦三浦通陽歧江潮。

澤苗浦

延澤浦

仙阪浦三浦通澤苗江潮。以上六浦,俱在府城南。按:縣治西北依山,田多高亢,東南瀕江,田多崩陷。其最下者西北一帶,接壤芋原,稍值淫雨,則成巨浸。晉郡守嚴高築東西二湖以泄之。今東湖湮塞,西湖亦淺狹,民所賴者惟此大浦耳。又按《三山志》,嘉祐二年,郡守蔡襄從樂遊橋下開沿城外抵湯門、琴亭、湖心,至北嶺下去思橋北,出河尾船場,散入港北小浦、中浦、石泉、安國以北。知縣樊紀複作橋十三,曰濕堹、塍北、小浦、中浦、湖心、琴亭、越塘、龍腰、後溪、桑佘、嶺下、範溪、瀨溪。

塘一

水陸塘二都。

圳四

末山院前小圳。

應真前小圳

西禪前小圳。

橫圳以上一都。

池三

雲粵池草市都。

岳公官池

長定官池以上一都。

井十九

蘇公井一在登後坊內,一在桂枝坊內,一在萬歲寺前,一在官賢坊長官衙前,一在甘液坊,一在鹽運司前,一在西察院後,一在斷事司前。

道士井縣前。

龍龕井府城西北。

惠民二井府前申明旌善亭南,正德六年知府王子言鑿。

金雞井乾元寺內。

廣福井城隍廟內。

貴安井草市都。

龍腰井龍腰山下,石刻“苔泉”二字。以下舊屬懷安。

仙井廣岩山巔,大石渾成,雖不甚深,而冬夏不竭。

桃源井桃源山。

義井社稷壇東。

硤一

石門硤在石門,出諸溪之沖,舊苦水患。萬曆十年,知縣董子行議築堤障之,未幾旋壞。萬曆二十年,知縣周兆聖重築,亙三十裏。

 

古田縣

洋一

倪洋二十二都。

陂二十六

上洋陂四都。

屈鬥陂五都。

蔣洋陂

徐洋陂俱十五都。

覆船陂十六都。

鄒洋陂

雙瀨陂俱十七都。

樟尾陂

吳元陂

岩頭陂

溪平陂俱十八都。

高頭洋陂

陳坑陂俱二十都。

西雲陂

平湖陂

溪源陂俱二十一都。

漈下陂二十二都。

東洋陂

上掘陂俱二十五都。

瑞雲陂三十一都。

潮潭陂

諸家陂

五峰陂俱四十二都。

感溪陂

小溪陂俱四十五都。

碾洋陂四十六都。

渠一

煥文渠縣治北。

井六

義井迎仙橋西,宋知縣李堪鑿。

溪源龍井永樂裏,杉洋百丈漈。

華岩井保安裏。

龍井崇禮裏

吉祥井古田寺前,宋時鑿。

雙塔井在五保。

 

閩清縣

陂十一

賢良陂邑人陳暘拜石得泉,人獲灌溉之利甚溥,暘嘗應賢良科,因名,在昇平坊。

梅洋陂和豐坊。

鄭峬陂二都。

濾口陂五都。

橫宅陂七都。

連溪陂

溪源陂俱九都。

林峬陂十一都。

仁王陂十四都。

白洋陂十六都。

樊嶺陂十七都。

井一

古井在昇平坊。

 

長樂縣

湖十三

延祥湖湖一帶凡兩歧:一自興濟橋而東,接嶺柄港,一自橋而南,東折,直接龜峰而盡。正統間重浚,深廣,潮水往來,可通舟楫。在二都。

桃坑湖九都。

橫嶼湖近福湖,在十一都。

上沙湖上接荻臣陂,下歸魯堰,在十二都。

鄭湖十四都。

賓閭湖十七都、二十三四都界。唐倉曹林鶠舍田為之。

林婆湖十七都。唐天寶間,南郊沙合遂成小湖。

長林湖西流經陳令津湖,達於海。

金漆湖

陳令津湖舊為飛沙所壅,唐縣令陳齊賢捐俸買田,開溝泄水,人德之,遂名陳令津。以上俱十九都。

龜湖上接筆架山水,下通於海。在二十都。

嚴湖唐嚴光舍田為之,在大宏裏。

填沙湖二十四都。

港七

嶺柄港宋林安上議開鑿,通馬江之水以灌田畝,利舟楫,不就。正德丁醜,鄉民有舉是議,知府葉溥按地,知其難成,遂罷役。

稠港

陳塘港

卓嶺港

元祐港宋縣令袁正規所開,有黃裳記。以上縣治東北。

東港縣治東南。

大圳港縣治南三都。

浦二十九

湖塍浦

米寵浦

新塘浦

丘四浦

還珠浦以上二都。

王丘浦

白灶浦

鱉石浦

後角浦

銀盞浦

渡龍浦

阪塘浦

官堰浦

古塘浦

師娘浦

浦口小浦

丁籠浦

橋頭浦

蠣殼浦

龍臂浦

朱湖高浦以上三都。

趙塘浦

蘆蕁浦

官塘浦

孤塘浦

九石浦

車下浦

圳充埔

孤洲浦以上四都。

塘二十二

大塘知縣徐謨築。

古滻斗門塘元延祐間疏鑿,承福清界及五都、八都各陂水。以上在七都。

前曾塘

丁塘以上八都。

淩古塘九都。

沙徑斗門塘

普塘

斗門海塘以上十都。

嶼南斗門塘十都。

東洋塘

西洋塘

鄭湖塘

崔塘

海路塘宋時築。

閭山塘以上十四都。

漳港塘十五都。

董塘十六都。

南網塘十八都。

嶺口上塘

倪塘通西湖水。

林簡塘注龍潭水,以上方安裏。

上湖石塘二十三都。

屈尺塘二十四都。

溪六

丘溪八都。

沙阪後洋溪

黃弄溪以上九都。

獲洋王背大溪

中圳劉背二溪以上十三都。

堰二

鏡石何師新三堰合為十一都。

嘉禾大石新城屯四堰合為一十一都。

洋一

福船洋內有橫直三溝,可通潮,注大塘水,在二十一都。

陂六

荻蘆陂七都。

新田陂

灌洋陂

周陂以上八都。

章陂

童溪陂以上十九都。

溝七

福田溝十都。

崔塘洋溝十四都。

元祐溝十五都。

承天溝

韓塘溝

百石溝以上十六都。

大官溝二十三都。

圳二

晉塘洋圳十都,接十四都界。

橫圳十三都。

埭三

保豐塘埭縣北方安。

晉溪浦埭縣西南通淡潮。

河頭浦埭縣南。

坑五

白芒坑

溪口三坑十三都。

金冬坑方安裏。

堤十

大唐堤

石瀨堤以上七都。

湖前堤

普塘堤十都,接十三都界。

海塘堤

旒山塘堤

前塘堤

後崎塘堤

東西二堤以上十四都。

井六

楊井縣西南一十余步。

衙裏井縣西隅三十余步。

天妃宮大井縣西四十余步。

龍井十都,龍泉院山。

仙井十四都,仙人峰下。

靈井十九都。

 

連江縣

湖一

東塘湖隋開皇間,邑人林嶢等舍田為湖,週一十裏。歲久壅閼,半為民田。唐咸通初,縣令劉逵奏複之;宋淳化初,縣令鞠仲謀增修。在欽平下裏。

塘八十

縣前塘

三腳塘

方崎裏塘

下塘

四木臭洋塘

赤爐塘

雙木黃塘

雙木柴橋塘

北禪小崎塘

興慶前墥頭五石塘

黃賈塘

縣前大渠塘

王塘

小嶼塘

浦下塘以上欽平上裏。

小橋塘

四木臭上下路塘

後阪王前塘

毗田屯後大渠塘

毗田屯塘

雙碑塘

縣東大渠塘

赤爐洋塘

後欖塘

王蠶洋塘

後塘

西林寺塘以下欽平下裏。

師子塘

龍山茭湖新塘

水莧塘

王浦塘有斗門。以上嘉賢下裏。

峽塘

水合塘

洗馬塘

大小柘塘

松塢塘以上二十九都。

秦塘

多爻塘

王塘有斗門。

薦福塘

師姑塘以上新安裏。

高梁大塘有斗門。

湖探塘

童橋塘有南北斗門。

官莊塘

陳舍後塘

長浦塘

鄭崎塘

城門塘

石橋塘

可塘

黃崎塘有斗門。

統軍塘

外塍塘有斗門。以上安慶裏。

橫坑塘

劉舍塘

董舍前塘

外埕塘以上永貴裏。

烏爛塘安德里。

王孫塘

管瀆二塘以上保安裏。

橘木塘

土花塘以上建興裏。

下廉塘

官橋塘以上集政上裏。

前塘光臨裏。

古塘

林湖塘以上清河裏。

圓塘嘉賢上裏。

王塘

烏石塘

劉家洞塘

羅喝塘

大門塘

括塘

括大塘

層屈塘

官路塘

猛浦塘以上仁賢裏。

溪一

小涸溪安德里。

壩三十四

財溪壩嘉賢下裏。

龍潭壩新安裏。

澄岩壩

西泄壩以上安慶裏。

大潭壩永貴裏。

張阪壩

王宅壩

爐沖壩

小洄壩

中圳壩以上光臨裏。

澄田壩安仁裏。

大壩嘉賢上裏。

東塘溪壩

洋門壩

柴蛇壩

神宮阪壩

王阪壩

東灣村壩

糾泉壩

神宮後壩

南洋石灘壩

石峽神宮壩

鄭門前阪壩

溪柄翁前壩

南山壩

陳趣壩

新洋壩以上賢義裏。

石峽壩

大溪壩

溪東壩

鳳山壩

溪東大壩以上仁賢裏。

溪西壩

烏石壩以上安定裏。

圳十五

牛圳

龍泉圳

荻蘆嶺圳

西橋圳

西川圳以上新安裏。

孫圳

官田圳以上永貴裏。

水洋中圳

竹橋師姑圳

南塘圳以上安慶裏。

鄭塘圳

官圳

後塘圳

南般圳以上安德里。

古圳光臨裏。

井二十一

美政井縣東。

傅公井儒學東北隅。

尼山井儒學尼山堂北。

龍興井龍興觀。

河山井河山庵。

化龍井欽平上裏。

西宮井祐聖宮。

童井安德里。

煉丹井安德里章仙峰。

延祥湖湖一帶凡兩歧:一自興濟橋而東,接嶺柄港,一自橋而南,東折,直接龜峰而盡。正統間重浚,深廣,潮水往來,可通舟楫。在二都。

桃坑湖九都。

橫嶼湖近福湖,在十一都。

上沙湖上接荻臣陂,下歸魯堰,在十二都。

鄭湖十四都。

賓閭湖十七都、二十三四都界。唐倉曹林鶠舍田為之。

林婆湖十七都。唐天寶間,南郊沙合遂成小湖。

長林湖西流經陳令津湖,達於海。

金漆湖

陳令津湖舊為飛沙所壅,唐縣令陳齊賢捐俸買田,開溝泄水,人德之,遂名陳令津。以上俱十九都。

龜湖上接筆架山水,下通於海。在二十都。

嚴湖唐嚴光舍田為之,在大宏裏。

填沙湖二十四都。

港七

嶺柄港宋林安上議開鑿,通馬江之水以灌田畝,利舟楫,不就。正德丁醜,鄉民有舉是議,知府葉溥按地,知其難成,遂罷役。

稠港

陳塘港

卓嶺港

元祐港宋縣令袁正規所開,有黃裳記。以上縣治東北。

東港縣治東南。

大圳港縣治南三都。

浦二十九

湖塍浦

米寵浦

新塘浦

丘四浦

還珠浦以上二都。

王丘浦

白灶浦

鱉石浦

後角浦

銀盞浦

渡龍浦

阪塘浦

官堰浦

古塘浦

師娘浦

浦口小浦

丁籠浦

橋頭浦

蠣殼浦

龍臂浦

朱湖高浦以上三都。

趙塘浦

蘆蕁浦

官塘浦

孤塘浦

九石浦

車下浦

圳充埔

孤洲浦以上四都。

塘二十二

大塘知縣徐謨築。

古滻斗門塘元延祐間疏鑿,承福清界及五都、八都各陂水。以上在七都。

前曾塘

丁塘以上八都。

淩古塘九都。

沙徑斗門塘

普塘

斗門海塘以上十都。

嶼南斗門塘十都。

東洋塘

西洋塘

鄭湖塘

崔塘

海路塘宋時築。

閭山塘以上十四都。

漳港塘十五都。

董塘十六都。

南網塘十八都。

嶺口上塘

倪塘通西湖水。

林簡塘注龍潭水,以上方安裏。

上湖石塘二十三都。

屈尺塘二十四都。

溪六

丘溪八都。

沙阪後洋溪

黃弄溪以上九都。

獲洋王背大溪

中圳劉背二溪以上十三都。

堰二

鏡石何師新三堰合為十一都。

嘉禾大石新城屯四堰合為一十一都。

洋一

福船洋內有橫直三溝,可通潮,注大塘水,在二十一都。

陂六

荻蘆陂七都。

新田陂

灌洋陂

周陂以上八都。

章陂

童溪陂以上十九都。

溝七

福田溝十都。

崔塘洋溝十四都。

元祐溝十五都。

承天溝

韓塘溝

百石溝以上十六都。

大官溝二十三都。

圳二

晉塘洋圳十都,接十四都界。

橫圳十三都。

埭三

保豐塘埭縣北方安。

晉溪浦埭縣西南通淡潮。

河頭浦埭縣南。

坑五

白芒坑

溪口三坑十三都。

金冬坑方安裏。

堤十

大唐堤

石瀨堤以上七都。

湖前堤

普塘堤十都,接十三都界。

海塘堤

旒山塘堤

前塘堤

後崎塘堤

東西二堤以上十四都。

井六

楊井縣西南一十余步。

衙裏井縣西隅三十余步。

天妃宮大井縣西四十余步。

龍井十都,龍泉院山。

仙井十四都,仙人峰下。

靈井十九都。

 

連江縣

湖一

東塘湖隋開皇間,邑人林嶢等舍田為湖,週一十裏。歲久壅閼,半為民田。唐咸通初,縣令劉逵奏複之;宋淳化初,縣令鞠仲謀增修。在欽平下裏。

塘八十

縣前塘

三腳塘

方崎裏塘

下塘

四木臭洋塘

赤爐塘

雙木黃塘

雙木柴橋塘

北禪小崎塘

興慶前墥頭五石塘

黃賈塘

縣前大渠塘

王塘

小嶼塘

浦下塘以上欽平上裏。

小橋塘

四木臭上下路塘

後阪王前塘

毗田屯後大渠塘

毗田屯塘

雙碑塘

縣東大渠塘

赤爐洋塘

後欖塘

王蠶洋塘

後塘

西林寺塘以下欽平下裏。

師子塘

龍山茭湖新塘

水莧塘

王浦塘有斗門。以上嘉賢下裏。

峽塘

水合塘

洗馬塘

大小柘塘

松塢塘以上二十九都。

秦塘

多爻塘

王塘有斗門。

薦福塘

師姑塘以上新安裏。

高梁大塘有斗門。

湖探塘

童橋塘有南北斗門。

官莊塘

陳舍後塘

長浦塘

鄭崎塘

城門塘

石橋塘

可塘

黃崎塘有斗門。

統軍塘

外塍塘有斗門。以上安慶裏。

橫坑塘

劉舍塘

董舍前塘

外埕塘以上永貴裏。

烏爛塘安德里。

王孫塘

管瀆二塘以上保安裏。

橘木塘

土花塘以上建興裏。

下廉塘

官橋塘以上集政上裏。

前塘光臨裏。

古塘

林湖塘以上清河裏。

圓塘嘉賢上裏。

王塘

烏石塘

劉家洞塘

羅喝塘

大門塘

括塘

括大塘

層屈塘

官路塘

猛浦塘以上仁賢裏。

溪一

小涸溪安德里。

壩三十四

財溪壩嘉賢下裏。

龍潭壩新安裏。

澄岩壩

西泄壩以上安慶裏。

大潭壩永貴裏。

張阪壩

王宅壩

爐沖壩

小洄壩

中圳壩以上光臨裏。

澄田壩安仁裏。

大壩嘉賢上裏。

東塘溪壩

洋門壩

柴蛇壩

神宮阪壩

王阪壩

東灣村壩

糾泉壩

神宮後壩

南洋石灘壩

石峽神宮壩

鄭門前阪壩

溪柄翁前壩

南山壩

陳趣壩

新洋壩以上賢義裏。

石峽壩

大溪壩

溪東壩

鳳山壩

溪東大壩以上仁賢裏。

溪西壩

烏石壩以上安定裏。

圳十五

牛圳

龍泉圳

荻蘆嶺圳

西橋圳

西川圳以上新安裏。

孫圳

官田圳以上永貴裏。

水洋中圳

竹橋師姑圳

南塘圳以上安慶裏。

鄭塘圳

官圳

後塘圳

南般圳以上安德里。

古圳光臨裏。

井二十一

美政井縣東。

傅公井儒學東北隅。

尼山井儒學尼山堂北。

龍興井龍興觀。

河山井河山庵。

化龍井欽平上裏。

西宮井祐聖宮。

童井安德里。

煉丹井安德里章仙峰。

九井一長街,一欽平裏天王寺南,一舊社壇巷口,一大街西,一大街東,一大街中興賢坊,一仁壽境,一興賢雲路口,一仙花宮南。

朱砂井縣北。

後崎井二十九都。

五泉井

 

羅源縣

塘一

餘家塘縣東隅。

渠一

永利渠宋慶曆間,縣令陳偁鑿。

壩一

南莊壩縣治西南半裏。源出囗囗山並金鐘潭,合流入南岸洋。

壩一

蔣坑壩縣治西南半裏。源出蔣山,流達縣前。

井八

仁壽井縣東仁壽坊左。

仙泉井祐聖宮右。

舊社稷井縣西四十步。

城隍井

玉峰堂井縣西五十步。

水陸寺井縣西篤行坊內,周顯德間浚。

孝井孝行坊內。

南岸井蓮花山下。

永福縣

湖一

白葉湖康元裏。

塘五

官臘二塘永安裏。

嵩口塘

峬塘以上保德里。

大鄒官塘英達裏。

陂一

後黃陂康元裏。

井三

古井城中。

虹井城中。

香泉井二十七都。

 

福清縣

湖三

竹湖光賢裏。

北湖新寧裏。

三十六腳湖其湖水清碧,有荷花發生於中,黿鼇魚鱉甚番。在海下里海壇山之內。

港一

香岩五峰港萬安裏。

塘九十七

東西二塘永東裏。

官塘修仁裏。

鳳塘

願塘以上潯洋裏。

後塘永賓裏。

王洋塘

後塘以上方民裏。

西陂塘

東陂塘

古龍塘以上方成裏。

郭塘

麻車塘

陳坑塘

劉坑塘以上福唐。

新塘

蟹塘以上化北裏。

鄭塘

壚洋塘

倪宅塘

潘占塘

曹塘

白塘

福坑塘

葛坑塘

信坑塘

龍潭應塘

東一龍塘以上平北裏。

木塘

括塘

木椎塘以上並得裏。

占計塘閩忠懿王築。

黃蘗海塘

洪塘

蕭塘以上隆仁裏。

吳田塘

寺家塘

郭塘

桑塘

鰻坑塘以上化南裏。

嘉塘

缺塘

馬屈塘

高岑塘

林子洋塘

江陰塘

道場塘以上江陰裏。

陳塘

林塘

沈塘

潘塘

薛塘以上臨江裏。

東禪塘宋劉逢舍地築。

石臼坑塘

漳塘

池家塘

林陂塘

場前塘

黃塘

林塘以上萬安裏。

橫塘光賢裏。

鏡塘

後塘

姚塘

戴塘

王塘以上清源裏。

官塘

牛天塘

麻昌塘

馬槽塘

加塘

遊塘

施塘

洪塘以上方興裏。

遊塘

蓮荷塘以上永福裏。

如塘

官塘

徑塘

南灣塘

筍坑塘

下蓮塘

牛台塘

橫溪塘

橋頭塘

孤詰塘以上清遠裏。

烏焦塘

竹頭塘

宅舍塘

白鮫塘

磨洋塘

周重塘

梁塘

前塘

古塘

章塘

興塘以上善福裏。

溪一

龍溪新寧裏。

洋五

松潭洋仁壽裏。

大湖洋跨潯洋、隆仁、福唐三裏。

靈石白麟洋

靈石蟹嶼洋

綿亭洋以上光賢裏。

陂一百三十二

溪田陂

洞子陂

石塍陂

後塘陂

劉洋陂

鄭前陂以上修仁裏。

鄭神陂

賭飲陂

上牙陂

兩盡陂

神宮陂以上仁壽裏。

建臨陂

龍潭陂

東溪陂

擇善院前陂以上永賓裏。

程溪陂方成裏。

王粵陂平南裏。

古塘陂

秋蘆陂

簫塘陂

前門陂

鄭塘陂以上隆仁裏。

靈石前陂

洪福莊陂

應天院前陂

朱步嶺陂

卓嶺陂

溪田陂

西洋陂以上萬安裏。

元符陂唐天寶間置,又名天寶陂。宋元符中,知縣莊柔正修之,鎔銅汁以固其基。新豐裏。

蘇溪陂

法海陂

漆林白獺陂唐黃蘗僧所開。

後溪陂

林塘陂

東渡陂以上光賢裏。

石塘陂文興裏。宋祥符中,知縣郎簡築,一名祥符陂。宋林希逸,明鄭善夫有記。

黃陂

慶陂

陀陂

馬陂

姚陂

姚下陂

石蛇陂

萬安陂

後陳陂

上姚陂以上清源裏。

潘陂

嚴陂

莒陂

天竹陂

木溪陂

玉金陂

薛洋陂以上方興裏。

新洋陂

嶺口陂

下洋陂

龍潭陂

潘兜陂

張洋陂

大洋陂

景洋陂

段平陂

裏頭洋陂

長潭陂

北洋陂

南洋陂

郭陂

張陂

程陂

新陂

董陂

吳陂

官陂

小陂

簡陂

遊陂

磨陂

龍溪陂

師姑陂

大莒陂

文殊陂

下宅陂

大洋陂

周陂

溪西陂

鄭馬隴陂

龍陂以上新寧裏。

膳陂

馬陂

陳陂

岩陂

許陂

西陂

灘陂

王陂

翁前陂

漳塘陂

小洋陂

裏洋陂

雙畝陂

昆倉陂

寺後陂

章東陂

百眾陂

曾舍前陂以上永福裏。

林陂

高陂

屯塘高陂

基陂

東圳陂

後塘陂

貫林陂

東下陂

窯斜陂

黃沙陂

南洋陂

湖潭陂

北洋陂

鄭塘陂

趙塘陂

官洋陂

後溪陂

盧塘陂

鄭平陂

陂頭陂

卓宅陂以上清遠裏。

無患陂

張塘陂

杜蒿陂

田源陂

林塘陂以上善福裏。

溝五

南溝

中溝

北溝

橫溝

赤漏溝以上潯洋裏。

坑三

鄭坑化北裏。

大松坑隆仁裏。

南坑新寧裏。

壩一

馬棲壩永福裏。

槽一

琵琶槽形如琵琶,故名,在永東裏。

渚一

黃蘗鄭渚田宋天禧間,僧履元置。堤其上,望之若長阪,外捍內防,日與風濤為敵。在萬安裏。

井十一

仙井一在石竹山,一在天竹寺,一在徑江,一在烽火山,一在瑞岩山。

拜井在井得裏。相傳閩王審知拜而得泉處。

石井永東裏。

瑞峰井瑞岩普光塔西。

丹井福真觀道士林知源丹井。

龍井黃蘗山石穴出水。

通海井瑞岩山。

論曰:嘗考周禮,遂人掌邦野,千夫有澮,萬夫有川,稻人掌稼,下地有瀦以蓄水,有坊以止水,有溝以蕩水,其畫甚詳,其制甚備,所以水旱不能為之災。而太史之書有年亡絕也。自井田廢而溝洫隨之,其法大壞,一遇水旱,民皆待命於天,相率為不終歲之計而已。我國家先民之事,以水利領之臬大夫,誠重之也。百年以來,寖失初意,星言之駕,罔說於郊,即今城西一湖,盤據而積猾,而臬長大夫蒿目焦思,力為議複,乃通神之奸,不令之阻格不已也。鳴呼!君子不以其所養人者害人,奈何朝四暮三,必使為國中之穴開哉?憂民之憂者,願導利而布之下,斯可矣!

 

土風

福郡

在八閩為閩中,地平衍,西北控甌、劍,注眾溪之流,東南負大海,環以崇山,帶以長江,氣恒燠少寒。厥土黑壤,厥田中下宜稻,畝歲再獲,其高田間種麥,土瘠。民勤于治生,田則夫婦並作,居市廛者,作器用精巧,魚、鹽、果實、績紡之利頗饒。七郡輻輳,閩越一都會也。自唐相常袞以文誨後進,宋諸儒倡濂洛之學,號海濱鄒魯,《圖經》雲:“海濱幾洙泗。”明興,人文益盛。故其俗尚文詞,貴節操,多故家世族,君子朴而守禮,小人謹而畏法,《閩中記》:“家庠序而人詩書,產懼薄以勤羨,用喜嗇以實華。”此其風之美也。其敝也,地不通商賈之利,民貧者眾,或喜訟輕生,深山長林,觸嵐氣者病多死,巫者以神奸惡,愚民信鬼淫祀,從來久矣。《圖經》:“其俗儉嗇,喜訟好巫。”附郭閩縣、侯官、懷安及外七邑,風大抵同而微有異。

 

古田

邑山中,重岡疊嶺,嵐陰至午乃霽,舊號曰“山洞”。田歲一獲,地瘠不足容其民,壯者多傭之四方。其俗鄙樸勤力,居山谷,遠縣者,往往逋賦。短小精悍,好鬥喜訟,頗易動難安雲。

 

閩清

風土與古田相類。山田引泉注之,歲收多入。故其俗務稼穡,不尚侈靡。篤於信鬼,是其敝也。

 

長樂

厥田同閩三邑。濱海,有魚鹽之利。山出果實,販四方。其俗儉而用足,辨貴賤,序長幼,有古之遺風。今變為澆漓,其健訟幾與福清埒。

 

連江

亦有山海之利,而不及長樂,故鮮有厚貲。其俗人性舒緩,用尤儉嗇。

 

永福

氣候大抵與閩清同,俗亦信鬼,而民多剽悍。

 

羅源

控負岩巒,襟帶陂澤,邑居嵐氣如甑。民山耕海漁,僅而自給。俗雖少文,謹愨易治。

 

福清

背山面海,田多舄鹵,然頗有海舶之利,饒於財,雄他邑。其人剛勁而尚氣,四方雜處,學不遂,則棄而習文,法吏事,故俗喜訟,或累歲不休雲。

 

節序

元旦

掃室焚香,拜先祖,家少長序拜,親戚各相遇稱賀,三日市不列肆,謂之節假。

 

上塚

郡人朔後,自巨室以逮細民,各攜酒饌,拜祀其先塋。

 

入學

凡裏社有子弟願就學者,父兄諏吉日,先期延其師至家,館之西塾,再拜稽首,示隆重之意。

 

立春

以蔬餅為節物,先一日,郡縣守令祀勾芒於東郊,迎土牛鞭之,人競取其土,為宜年。

 

上元

自十三至二十夜,戶各燃燈,城中歌吹相聞。

 

晦日

稱為後九,取五穀和蔬菜為糜相饋,食之,田家味也。

 

清明

祭墓添土,以楮錢掛樹。霜降後如之。

 

端午

插艾於門,飲菖蒲酒,裹竹葉為粽祀先,亦以相饋。小兒以五絲系臂,舟人競渡,鼓聲喧闐,用以逐疫。

 

七夕

女兒乞巧于庭除。

 

中元

祀祖,焚楮衣,女子率以是日歸祀其父母。

 

重陽

為角黍如端陽節,或采菊萸,登高汛酒。

 

冬至

粉米為圓,祀先,又粘門楹間,取其圓以達陽氣,民間不相賀。

 

臘月

二十四夜祀灶。

 

歲除

掃屋宇,民間相饋以酒米牲果,謂之分年。除夕蒸飯藏之,稱隔年飯,家家焚柴於門辟鬼。

蔡端明襄知福州戒俗文 端明戒俗有五,此二者尤切今日之弊,故錄之。一、人子之孝,死生不違於禮。今俗,貧富之家,多是父母異財,兄弟分養,乃至纖悉無有不校。及其亡也,破產賣宅,以為酒肴,設勞親知,原其心不在於親,將以誇勝時人。生不盡養,死猶費財,非孝矣。一、娶婦欲以傳嗣,豈為財也。觀今之俗,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未有婚姻之家不為怨怒。原其由,蓋婚禮侈靡,費己而校橐,朝索其一,暮索其二,姑辱其婦,夫虐其妻,求之不己,至有割男女之愛,輒相棄背。習俗日久,不以為怪,此生民之大弊也。

 

蔡襄教民十六事

  一、 應有無圖輩欺誑,是知州親於州縣,打築關節,乞取財物,許人告。

  二、 市買賣物,虧減價例,及不畫時還錢,仰行人陳告。

  三、 行人于諸宮廳幹當廚庫公人及市買等處,每月若有用錢物,罪在行人。

  四、 巡攔告稅,不得擅入人家,搜檢稅物,須申州取候旨揮。

  五、 市行見行銅錢,如有夾雜砂蠟新錢,許人告。

  六、 銀行輒造次銀出賣,許人捉。

  七、 人戶居停賭錢,本罪科斷外,必定拆屋納官。

  八、 僧人不得止宿俗家,婦人不得聽講及非時入僧院。

  九、 諸官除依條本廳並專轄處科決外,不得擅行決罰。

  十、 巡檢使臣非承使州旨揮,不得帶甲領兵搜圍人家檢索違禁物色,

     若窩藏強劫並殺人賊,明有蹤跡,許收捉。

  十一、諸縣擅行科配修造及諸色鄉人斂入戶錢物入已,仰人陳理。

  十二、在州坊虞候所由並外縣公人所受情弊,放散公事,不送州縣,許人告。

  十三、推司當直司並外縣公人,因勘公事,廣有所受,許人因事報覆。

  十四、諸坊只得管本地內爭鬥、火燭、奸盜、賭錢、殺牛公事。

  十五、在城裏外喪葬之家,喪夜不得置酒肉燕樂以虧孝道,

     山頭不廣置齋筵。違者罪在家長。

  十六、士庶家不肖子弟盜賣家產並轉肩出利,買客人貨,貴買賤賣,

     如本人無錢,勒牙保人賣業填還。

慶曆七年,蔡襄為閩漕日,禁絕蓄蠱甚嚴,凡破數百家,自後稍息。八年,仁宗閱福建奏獄,多以蠱毒殺人者,福州醫士林士元能以藥下,遂詔錄其方,又令太醫集法方之善治蠱毒者為一編,命參知政事杜履為序頒之。嘉祐六年,郡守范師道乃牒諸縣,各以其方雕板,揭於縣門雲。應中蠱毒,不拘年代遠近,先煮雞子一枚,將銀釵一隻及熟雞子內口含之,待一飯久取出,釵及雞子俱黑色,是中毒也,可用下方:五倍子三兩,木香、丁香各一十文,甘草三寸,一半炮出火毒,一半生用,糯米二十粒,輕粉三分,硫黃末一錢重,麝香一十文,右八味入小沙甑內,用水十分同煎七分,候藥面上生皺,是藥熟,用絹濾去滓,取七分小碗,通口服,須平旦仰臥,令頭高。其藥三度上來鬥心,即不得動,如吐出,用桶盛,如魚脬類,乃是惡物。吐後用茶一盞止,如瀉亦不妨,瀉後用白粥補,忌生冷油膩酢醬。十日後服後藥解毒丸二三丸補之,更服和氣湯散,十余日平復。解毒丸者,如人中毒,十日以前,則此藥可療:五倍子半斤,甑中蒸炮令熟,丁香三兩焙黃焦色,預知子半斤,一半蒸令熟,一半焙令黃色,木香三兩,一半炮令黃色,一半焙過,麝香三文,甘草二兩,一半焙黃色,一半生用,水銀粉一盂子,朱砂一兩,細研為衣。右件搗羅為細末,用陳米爛飯為丸如彈子大。用藥時,研令細,同酒一盞煎,溫服。紹興二年秋,連江、古田民有查佐等蓄蠱殺人,其家來訴,張守為帥,依條斷遣,乃牒十二縣委保正副結五家為保,互相覺察,知而不糾,其罪與均,仍頒敕令賞格,散牒要處。

紹興二十六年,提刑吳逵以野葛能毒人,自為文戒諭管下,令五家為保,各鋤絕其木根,勿令能殖。以上俱三山舊志。

論曰:昔孔子序齊魯之風,較其至道,則先與魯,蓋魯秉禮之國也。閩俗彬彬稱鄒魯矣。然余上考宋慶曆間蔡忠惠守閩,嘗慨喪葬之廢禮,婚娶之論財也,作戒數端,用垂民訓。乃今世遠代更,而陋俗益偷,奸萌滋起,有出於忠惠教誡之外者,識微之士,抱隱憂焉。夫婚嫁侈靡,珠玉瑩煌,商財賄也;博戲馳逐,樗蒲百萬,作色相矜,必爭勝者,重失負也;游閑公子,飾劍履,妖服怒馬,揚揚過裏門者,為富貴容也;冥頑之夫,競及刀錐,稍不得逞,即噉野葛以死擲之,蔑不覆其家者,俗橫暴也;閭巷少年,仰機利,泛溟渤,危身取給,不避刀鋸之誅,走死地如鶩者,徼重獲也;夫競屠鬥智,飲毒作奸,至逾度也,至於紀也。閩之俗趨利喜詐,大都流于齊矣。欲還其舊,而鄒魯,是遵何術哉?語雲“表正則影隨”,夫上有好,則下有甚,蓋移風易俗,令行禁止,在上不在下也。子言之矣,“君子之德風”。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