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各地簡介 »

福州名人傳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6日

福州名人傳

陳端炳

陳端炳(1901~1972年),長樂縣人,自幼隨父遷居上海。民國10年(1921年),赴美國留學,學習土木工程,先後畢業于華盛頓大學和芝加哥魯爾大學。民國14年,獲學士學位,又在紐約大學土木工程系當研究生。端炳半工半讀,在芝加哥、紐約等地公司任工程師。民國28年回國,任杭州之江大學教授。民國31年,受中國共產黨委託籌辦江淮大學,經中共中央華東局批准,任江淮大學總務長。民國37年,到上海華東大學任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參加指導華東、華中、西北等地火力發電廠土建設計,參與設計上海大舞臺戲院、上海建設大廈等。1955年,任陝西省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任陝西省西安市第三屆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後任水力電力部西北電力設計院副總工程師。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西安。

 

徐振騏

徐振騏(1901~1982年),侯官縣(今閩侯)人。民國五年(1916年),考入海軍藝術學校英文乙班。民國七年,轉入剛創立的福州海軍飛潛學校乙班,學習潛艇製造。民國13年08月畢業,任福州海軍學校教官。後留學英國,研習艦船製造。回國後,歷任上海江南造船所造船課圖算員、海軍部新艦監造室駐日本播磨造船廠監造員。民國26年,派赴德國呂白起造船廠監造潛艇,研習潛艇技術。民國27年12月回國,任海軍部艦械處少校科員、海軍第一工廠設計股股長。民國33年,奉命參加中國海軍赴美造船服務團,在美國海軍工廠研習新式艦船和武器裝備修造技術。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國,出任江南造船廠中校工程師、上校造船課長等職。上海解放前夕,參加船廠護廠鬥爭,被評為乙等模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江南造船廠設計室造船股股長、海軍艦船修造部造船處設計室主任、國防部七〇一室技術顧問、中央軍委修造部設計處總設計師、特級技術顧問、中國艦船研究院武漢船舶設計研究所三室技術顧問、高級工程師。主持設計建造人民海軍國產第一、二代炮艇,成為全國著名造船專家。曾當選全國政協第二、三、四、五屆委員。後病逝于武昌。

 

陳遵媯

陳遵媯(1901~1991年),字志元,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九年(1920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附中,後東渡日本,考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數學系。民國15年春,畢業回國,就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數學系教授,兼北京觀象臺編算曆書工作。民國17年春,被聘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專任研究員,兼算學組主任。遵媯整理觀測流星資料,寫成《流星論》一書,被天文研究所列為專刊第三號。翌年,編算天文簡歷,完成國際航海書--《某某年天文年曆》。民國23年,紫金山天文臺建成,應邀負責變星儀觀測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開始廣泛搜集有關資料,為擬寫《中國古代天文學史》作準備。民國27年,參與昆明天文臺建台工作。民國33年,參加甘肅臨洮日食觀測隊,負責編輯觀測資料,用變星儀拍攝造父變星。民國36年,任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代理所長。民國38年,主持編成《天文年曆》。先後擔任中國天文學會總秘書、評議員、理事長、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日食觀測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國際天文協會會員等職。1952年,被派往上海接管徐家匯觀象臺,並任負責人。在滬期間,編著《航海天文年曆》和《航空天文年曆》。1955年,出任北京天文館館長。同年,撰寫《中國古代天文學簡史》。1956年春,參加中共代表團赴西藏考察,沿途收集西部地區的氣溫、氣壓、天氣等氣象資料,供將來在青藏高原建台作參考。是年夏,遵媯赴蘇聯參觀、考察。翌年回國後,辭去北京天文館行政職務,專心收集天文資料,將《中國古代天文學簡史》改寫成《中國天文學史》,第一冊於1980年出版。遵媯一生撰寫近30部天文專著和普及讀物,主要有《宇宙壯觀》、《星體圖說》、《大學天文學》、《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等。1985年,完成170萬字的4冊巨著《中國天文學史》。後病逝於北京。

 

薩本棟

薩本棟(1902~1949年),字亞棟,蒙古族,閩縣(今福州市區)人。幼隨父在京就學。民國10年(1921年),畢業于北京清華學校,後被選派留學美國。先在斯坦福大學機械系攻讀,取得學士學位;又入麻省吳斯德工學院攻讀電機和物理學,創“薩氏定律”,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民國16年回國,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本棟是全美物理學會會員,又是中國物理學會主要組織者,曾任副理事長和學報委員會委員等職。發表有關用雙向量方法解決電路問題、多種真空管性質及效能等十幾篇論文;出版《普通物理學》和《普通物理實驗》兩本中文教材,取代當時國內高等學府所採用的外文教材。民國25年,受聘為美國俄亥俄大學訪問教授,講學一年,著《雙向量交流電路分析》在美國出版,飲譽國際。民國26年,回國任國立廈門大學校長。同年09月,日機轟炸廈門,廈大被迫內遷,本棟考慮到東南各省學子就學需要,遷校於閩西長汀縣,致力於恢復教學和安排好師生員工的生活,從教師聘任、課程設置、校舍修築、設備增添,直至師生膳食,一一過問。本棟教誨學生以道德為先,熱情支持學生的抗日愛國活動,保護進步學生免遭國民黨迫害。本棟注重教學品質和科學研究,堅持親自授課,又重視實踐及基礎學科的學習,認為理工科學生要具備中國歷史和語言文學基礎知識,文科學生要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需掌握一門外國語言。本棟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尤致力於培養青年教師。學校除文、理、法、商四院外,增設工學院,培養社會急需人才。在民國30、31年兩屆全國大學生學業競試中,廈門大學蟬聯冠軍,被譽為抗日戰爭時期“東南最佳大學”。在山區艱苦條件下,本棟寫出五篇科學論文,所作的《方陣在電路上之應用》學術報告,深受師生讚揚。民國33年,本棟帶病應邀赴美,任麻省理工大學和斯坦福大學訪問教授。其間,用英文寫成《交流電機原理》一書,被英美多所院校作為教材。民國34年,歸國途中應邀到英國講學。同年08月,回到重慶,因健康原因,辭去廈大校長職務,改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後兼物理研究所所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主持中央研究院從重慶遷回南京的工作,並在寧滬一帶籌建數理化科學中心。民國37年,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81人)評選工作,並當選為院士。之後,曾應邀在南京大學講授無線電工程課。次年12月,胃癌病發,赴美就醫不治而病逝,後歸葬廈門大學校園內。

 

薩兆寅

薩兆寅(1902~1967年),字士武,蒙古族,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八年(1919年),赴日本留學。回國後,在北京、濟南等地任職。民國18年,在福建學院圖書館任職,職內使該館藏書達十多萬冊。又與魏應祺等人創辦《圖書館學》週刊,介紹鄉土文獻,編著《福建方志考略》和《臺灣方志考略》。兆寅還收集整理福建歷史和人物資料,輯成《士武文錄乙編》。民國25年04月,因參加“中華民族大同盟”,宣傳抗日而被捕,兩個月後保釋。次年,福建學院遷閩清白雲渡,兆寅把烏山圖書館的珍本、善本全部運往。兩年後,赴永安任賑濟委員會小本貸款處總幹事。民國31年02月,任教育廳編輯委員會委員,負責編撰俞大猷、戚繼光和林紓、嚴複等人年譜及其詩文選集。次年03月,至沙縣,任福建省立圖書館研究輔導部主任、代理館長。民國34年,任館長,從事文史研究,輯成《燕影虯痕》。抗日戰爭勝利後,兆寅將藏于沙縣的圖書運回福州,恢復福建省立圖書館。1949年08月17日,福州解放,兆寅發表《天亮了》文章。不久,把自己發表的史論和散文輯成《士武文錄甲編》和《海外零簡》。“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含冤去世。1978年平反昭雪,恢復名譽,骨灰安放福州文林山革命公墓。其著作還有《士武文錄丙編》、《士武文錄丁編》、《福建藏書史話》、《各圖書館藏書目錄》、《士武詩選》、《善本目錄》、《抄本敘略》、《書畫目錄》等。還與傅衣淩等人合著《福建對外貿易史研究》、《社會主義圖書學概論》。

 

鄧叔群

鄧叔群(1902~1970年),字子牧,閩縣(今福州市區)竹嶼村人。民國四年(1915年),考入北京清華學堂。民國12年,選為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康乃爾大學就讀,取得植物病理學博士、森林學碩士兩個學位。民國17年回國,發表《中國早期林業史》,先後被嶺南大學、金陵大學、中央大學聘為一級教授。叔群致力於水稻、小麥病害的研究,發表《半邊蓮的絲核菌病》、《棉病之初步研究》等多篇論文。民國21年,被聘為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和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中華文教基金董事會研究員、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民國23年,發表《中國棉作物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法》。民國26年,任林業實驗研究所副所長。翌年,發表《中國經濟作物之病害》、《今日中國的林業問題》,出版英文專著《中國高等真菌》。民國30年,叔群不當國民政府林業部副部長,而把全家搬到甘肅卓尼原始林區去,提出有關生態平衡的理論,建立有利於農林牧業生產的生態系統。翌年秋,繪製出中國較早的林型圖,並設計蘭州南北山乾旱地區“水準溝”造林方案。民國35年,叔群回到國立中央研究院任研究員,創設森林生態研究室,繼續從事真菌研究,並兼《植物學彙報》編委,發表《我國天然林管理法研究》、《甘肅的造林與管理》等論著。民國37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中國植物學會常務理事,發表《西藏東部高原的森林地理》、《中國森林地理概要》等多篇論著。民國38年,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邀請,赴東北解放區。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編寫出一套近20本的林科大學教材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瀋陽農學院和東北農學院教育長、副院長。1950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翌年,任松江省人民政府委員。1955年,調任中國科學院一級研究員、生物學地學部委員、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兼真菌研究室主任。同年,出席第四屆國際林業會議,任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後赴匈牙利訪問。1956年09月,當選為民盟中央委員,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叔群參加制訂全國科學規劃會議,負責林業及微生物學規劃的部分工作。1959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1962年,再次參加制訂全國科學規劃的會議。1963年,在廣州創建中國科學院中南真菌室,出版專著《中國的真菌》。叔群在真菌分類上發現的4個新屬、120個新種,均為國際學術界所公認,被列入英國真菌研究所編的《真菌學辭典》。1965年,當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66年初,完成40萬字的真菌專著《蘑菇譜》。“文化大革命”中,因受其弟鄧拓株連,被迫害致死。1978年,中國科學院為其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傅鷹

傅鷹(1902~1979年),閩縣(今福州市區)人,生於北京。民國08年(1919年),考入燕京大學化學系。民國11年,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化學系學習。三年後取得碩士學位,入研究院深造。在美國著名膠體化學家巴特爾(F·E·Bartell)教授的指導下,首次系統地測定二元液體混合物對固體的潤濕熱。民國17年,獲博士學位。在美國讀書期間,常常一進實驗室,就是兩三天不出來,整天整夜地做實驗,被稱為“怪人”。民國18年秋,應瀋陽東北大學之聘回國。民國19年起,先後在北京協和醫院、青島大學任教。民國23年,應聘到重慶大學任教。民國28年,應廈門大學校長薩本棟的邀請,任教務長和理學院院長。屢薦接任校長,教育部以加入國民黨為條件,傅鷹“寧可不當校長,也不加入”,離校再到重慶大學任教。民國33年底,再次赴美,繼續在密西根州立大學進行科學研究,發表許多重要化學論文,成為美國化學界的知名人士。1950年10月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工學院、清華大學化工系、北京石油學院任教。1954年,北京大學化學系建立中國第一個膠體化學教研室,傅鷹任主任。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翌年,編寫的《大學普通化學》,成為全國高等學校化學系主要教科書。1962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曾任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委員、第五屆常委、中國化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和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等職。傅鷹撰有《化學熱力學導論》,譯有貝歇爾《乳狀液--理論與實踐》,並編寫物理化學、膠體化學等多種教材。“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嚴重衝擊。後病逝,遺囑將藏書贈送給北京大學化學系膠體化學教研室。

 

張鈺哲

張鈺哲(1902~1986年),閩縣(今閩侯)人,生於福州市區芙蓉弄。民國08年(1919年),入北京清華學堂。民國12年,公費出國留學,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天文。民國15年畢業,次年獲碩士學位。留學期間,到美國葉凱士天文臺工作。民國17年冬,發現一顆新的小行星,被編為第1125號。這是中國人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按慣例由發現者命名,鈺哲將它取名“中華”,以表愛國之心。民國18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到中央大學物理系任教,應聘為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抗日戰爭爆發,研究所與紫金山天文臺內遷昆明,鈺哲參與創建新台的規劃設計。次年秋,雲南天文臺建成,成為中國近代天文事業的重要基地之一。民國30年,鈺哲出任天文研究所所長,組織中國首次在甘肅觀測日全食、在昆明觀測系列“造父變星”活動。民國34年,遷所南京,率眾修復紫金山天文臺。次年,應邀再度赴美,到葉凱士天文臺從事研究,又發現一顆新變星。民國37年03月,回到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台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1957年初,應用天體力學基礎理論探研地球的赤道隆起和高層大氣阻力對人造衛星軌道的攝動影響,發表《人造地球衛星的軌道問題》論文。1958年起,對近20顆較明亮的小行星的光變週期作了測定,研究其自轉軸的空間指向。30多年來,鈺哲對小行星進行6000多次的觀測,發現幾百顆星曆表上未有編號的小行星,以及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顆新彗星,發表20多篇論文。1978年08月,為表彰鈺哲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國際小行星通報》宣佈將美國天文臺發現的第2051號小行星定名為“張”(CHANG),此為中國獲此殊榮第一人。鈺哲歷任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一級研究員、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天文學科組組長。著有《天文學論叢》、《小行星漫談》、《行星物理》、《太陽系》、《變化小行星的光電測光》、《造父變星仙后座CZ的研究》、《哈雷彗星軌道的演化趨勢和它的古代歷史》等,還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天問》等書。鈺哲愛好詩畫、書法、篆刻,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學者。

 

 

陳錫恩

陳錫恩(一九○二~一九九三年),閩縣(今福州市區)人,生於福州鼇峰坊。民國十一年,福建協和學院畢業後,任英華中學英語教師。民國十三年秋,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攻讀研究生。民國十八年,任福建協和學院教授兼教務長。民國二十六年,赴美入南加大學深造。次年,被該校邀聘講授“比較教育”課程。民國二十八年,獲博士學位,留校任教育學教授。適值日軍入侵中國,錫恩到美國各地演講,揭露日本侵華真相,贏得美國人民對中國的同情和支持。民國三十五年底,協和大學校董會邀請錫恩回國代理校長。翌年七月,重返美國,任南加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兼亞洲文化系主任和東南亞文化中心主任。一九五四年,回臺灣創辦東海大學,籌備就緒後,重赴南加大學任職。一九五九年,任南加大學“海上學府”主任,遍曆南太平洋各地。一九六二年,美國國務院委派錫恩率領五十位中學教師到臺灣研究中國文化。一九七○年,應邀赴聯邦德國任教,並為美國《百科全書》撰寫有關中國方面的內容,為《大英百科全書》撰寫中國教育史內容。一九七三年退休後,南加大學設“陳錫恩東亞文化教育資料室”。錫恩把自己的藏書捐贈給資料室,還捐獻五萬美元作為基金。錫恩倡議組織“南加州各大學中國人教授會”,當選為第一任會長。逝後,夫人鐘文惠按他遺囑,捐出十萬美元,設立“陳錫恩獎學金”,獎勵祖國優秀青年。

 

鄭奕奏

鄭奕奏(一九○二~一九九三年),原名依灶,學名聘莊,號傳康,藝名佾奏,長樂縣人。十一歲進“善傳奇”戲班。民國七年,藝成,主演《新茶花》,邊彈風琴邊訴身世,情景交融,留下“奕奏自彈西洋琴,滿台淚灑新茶花”的佳話。後主演《孤兒血》,並灌制唱片,暢銷海內外。十九歲時,因倒嗓輟演,戲迷郭知珠和莊執夫義務為奕奏補習文化。奕奏學古文四年,能閱讀劇本,分析劇情,理解主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二十四歲重登舞臺,受聘“賽天然”班。先後塑造《百蝶香柴扇》、《黛玉葬花》等四十多本劇碼中不同時代、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聲譽日重。奕奏唱腔細膩柔婉,字正腔圓,居閩劇“四大名旦”之首,總結為“淨、素、休”和“快、緊、收”六字訣,被譽為福建的“梅蘭芳”,所灌唱片暢銷臺灣和東南亞各地。抗日戰爭時期,再度倒嗓,以教戲為生。一九五三年,任福建省閩劇實驗劇團藝術委員會主任。一九五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五八年,任福建省舞臺藝術研究室主任。一九五九年,應邀赴印尼,為當地華僑傳授閩劇藝術。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戲劇家協會福建分會名譽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並當選為第二屆至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胡也頻

胡也頻(一九○三~一九三一年),乳名培基,學名崇軒,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少進崇德小學、烏山師範學校學習,家貧輟學到祥慎金鋪當學徒。民國九年,考入上海浦東中學,後往天津大沽口海軍預備學校學習輪機。又到北京投考大學,未被錄取,住在公寓裏,開始創作詩和小說。民國十三年,發表短篇小說《雨中》。不久,為《京報》副刊編輯《民眾文藝週刊》。翌年,發表《雷峰塔倒掉的原因》。民國十四年夏,結識丁玲,結為情侶,蟄居西山碧雲寺附近。這時期,也頻寫了不少充滿傷感的詩作,後收入《也頻詩選》。民國十六年,出版短篇小說集《聖徒》。同年冬,認識馮雪峰,接受馬克思主義。翌年,重到上海,進入中央日報社編輯《紅與黑》副刊,出版短篇小說集《活珠子》、《往何處去》,以及詩集《詩稿》和戲劇集《別人的幸福》。民國十八年,在上海辦起紅黑出版社,與沈從文合編《紅黑月刊》。同年秋,到濟南山東省立高級中學任教,組織文學研究會。民國十九年五月間,因避山東國民黨當局拘捕,回到上海,加入左翼作家聯盟,被選為“左聯”執行委員,擔任工農兵文學委員會主席。同年十一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出席在上海召開的蘇維埃區域代表會,被選為代表,準備往中央蘇區開會。其間創作中篇小說《一幕悲劇的寫實》、《到莫斯科去》和長篇小說《光明在我們的前面》、短篇小說《故鄉》。民國二十年一月十七日,被國民黨政府逮捕。二月七日淩晨,與柔石、殷夫、李偉森、馮鏗等被秘密殺害於龍華塔下,稱為“左聯”五烈士。

 

黃源

黃源(一九○三~一九三二年),字沚丞,又名黃琬,祖籍永泰,移居福州城內。民國十四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到馬尾海軍學校,協助王荷波開展統一戰線工作。民國十六年,去長樂營前鎮任民團主任,在玉田、桃園成立中共支部,建立秘密的農民武裝。民國十九年四月,被中共福建省委派往廈門,參加劫獄鬥爭,負責特務內勤一組。進入監獄後當機立斷,持槍搶佔制高點,控制三道牢門,在十多分鐘內從獄中救出四十八位同志。同年八月,到莆田任擴編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三軍二○七團團長,打擊澳柄嶺稅卡、槍擊江口李家祠堂鹽兵,活捉後埔村土豪劣紳陳西安。後因土豪告密, 二○七團被海軍陸戰隊包圍。為掩護戰友突圍,黃源留下阻擊,受傷被捕,犧牲于莆田南門外浙江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莆田縣委、縣人民政府在木蘭溪畔為其建立陵園和紀念碑。

 

陳明鑑

陳明鑑(一九○三~一九八八年),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二年,進福建協和學院哲學系。民國十六年,畢業後留校任職。民國三十七年四月,在福州加入地下“民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前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福州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特邀代表。一九五○年八月,到廈門大學任財政金融系教授兼系主任,並擔任民革廈大支部主任委員,廈門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職。後調任廈門大學圖書館館長,當選為福建省圖書館學會理事。明鑑努力研究世界史,長期執教於歷史系,教授世界史,並擅長書法。一九七六年,退休回福州定居。當選為民革福建省委委員、常委。福建省逸仙藝苑成立時,明鑑以書法與外文造詣當選為首屆理事長,同時倡辦逸仙業餘學校,任校長。後任民革福建省委顧問、福建逸仙藝苑名譽理事長。

 

王榮瑸

王榮瑸(一九○三~一九八九年),又名英賓,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七年初,考入福州海軍飛潛學校丙班,攻讀輪機製造專業。民國十四年四月畢業後,赴上海海軍江南造船所實習。翌年,參加中共地下週邊組織“新海軍社”,為“新海軍社”的刊物《燈塔》撰稿,並在造船所組織“職工會”,開展革命活動。民國 十八年九月,榮瑸由海軍部選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習內燃機設計製造技術。民國二十一年回國,仍在海軍江南造船所任輪機造機員。民國二十六年五月,任輪機廠工務主任。同年八月十三日,日軍進攻上海,參加設計製造水雷,打擊入侵淞滬地區的日本軍艦,炸傷日本海軍旗艦“出雲”號。民國二十七年,被派到德國監造訂購的潛水艇,榮瑸收集和積累大量技術資料。翌年冬,將四百余張圖紙和資料拍成膠捲帶回國內。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湖南常德海軍水雷製造所候補員、重慶海軍工廠工務課課長,重慶商船專科學校、重慶交通大學造船系教授等職。民國三十三年十月,到美國考察、學習,在康奈爾大學燃機學院和紐約海軍造船廠研習。民國三十五年二月回國,在江南造船所主管輪機廠工務。民國三十八年,上海解放前夕,參加江南造船所護廠鬥爭,將有重要價值的二萬多張圖紙和部分圖書及美英造船年鑒等完好保存。同年六月,被任命為江南造船廠總工程師。一九五○年九月,獲上海市一等勞動模範稱號。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五十年代,主持中國第一代海軍潛艇、萬噸貨輪“東風”號、中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等的設計建造,兼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一九六四年一月,任上海船舶工藝研究所第一任所長。一九七九年退休,任上海船舶工藝研究所顧問。榮瑸是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創始人之一,第一、二屆常務理事;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委員。

 

萬籟聲

萬籟聲(一九○三~一九九二年),湖北武漢人。民國七年,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大學,暇則隨武術家趙鑫洲、杜心武習武。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民國十七年,參加全國國術比賽大會,獲得好成績,遂決心專事武術。同年,創辦兩廣國術館,任館長。翌年,參加在上海舉辦的國術比賽,成績亦佳。民國二十年,赴湖南創辦國術訓練所,擔任所長。民國二十二年,應邀赴香港主持武術比賽大會。兩年後出任廣西大學體育部主任。民國二十九年,任福建體育師範學校校長。民國三十三年,任福建農學院體育教授。自此定居福州。籟聲武功扎實,動作講究形意相隨、動靜結合,尤擅自然門、六合拳、羅漢拳、太極拳等拳種及劍術,在福建培養不少武術人才,成為一代武術宗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東街衛生院任骨傷科醫師。一九五七年,福建省舉辦首屆全省武術比賽,出任總裁判長。後歷任福建省武術協會名譽主席、福州市武術協會顧問組長、市武術館名譽館長等職。還當選為省政協第六屆委員。著有《武術匯宗》、《國術教本》、《武術言論集》、《中國傷科》、《張豐來原式太極拳圖》等十餘種專著。

 

方爾灝

方爾灝(一九○四~一九二七年),乳名四四,又名爾浩、一號、方號,化名草、方草、符樵草。祖籍浙江,閩縣(今福州市區)人。五四運動後,投身學生運動。民國十一年,在省立二中同陳任民等發起組織“民社”,創辦《沖決》週刊;還在校內創辦“福建工學社”,出版《工學報》,引導青年學生閱讀馬列著作。次年,又組織“民導社”。民國十三年,成立“福建青年社”,出版《福建青年》,任編輯。次年三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組織,是福州支部負責人之一。五月,赴上海向團中央彙報,後以特派員身份回福州,籌備成立團福州地委。團地委成立後,加強對學生運動和工農運動的領導,成立十一個支部,爾灝兼任直屬地委支部負責人。民國十五年,爾灝成為福州第一批共產黨員。同年四月,中共福州地委正式成立,爾灝任書記。青年團地委同時改組,爾灝兼任書記。六月,改任黨團宣傳部部長兼青年團地委書記。爾灝組織領導理髮工會,兼負責農運工作。組織省會策應軍突擊隊及農民武裝,迫使省防司令李生春放下武器,迎接東路軍進入福州。民國十六年三月,蔣介石密謀叛變革命,形勢急轉直下,地委決定除少數人堅持工作外,立即疏散隱蔽。爾灝留下堅持鬥爭。四月四日,因叛徒出賣被捕,在獄中受盡酷刑,英勇就義。

 

徐琛

徐琛(一九○四~一九二七年),廣東汕頭市郊人。民國十二年,為汕頭市進步組織教師聯合會骨幹。翌年三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負責市立第二小學團支部工作。八月,任團地委委員。十二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十四年夏,參加汕頭市國民外交後援會工作,籌募“愛國捐”,資助省港罷工工人。翌年十月,徐琛作為黨務科長隨東路軍北伐。十二月初,抵達福州,任福建省民眾運動委員會主席,並直接參加中共福州地委領導工作。徐琛利用東路軍入榕的大好形勢,大力加強福州黨組織的建設,迅速吸收一百五十余名黨員,組織職工小學支部、店員支部等十六個黨支部;在閩東、閩北、閩中開展建黨活動;並通過改組國民黨福州市黨部,掌握市党部中的領導權。福州工運、農運、青運、婦運蓬勃發展。民國十六年三月,蔣介石反革命面目暴露。徐琛發動群眾,先後成立裝木工會、鞋底工會、鉛箱店員工會、制絲工會和人力車工會,抵制黃色工會。三月中旬,革命形勢驟變,徐琛臨危受命,任中共福州地委書記。三月底,國共合作面臨破裂,徐琛為保存革命力量,組織部分同志撤離福州。四月三日,國民黨右派在福州發動“四三”□□□□事變,搜捕共產黨員和進步分子。當大部分同志已隱蔽或轉移後,徐琛才離開福州。四月中旬,在廈門被國民黨密探逮捕,押解福州,後英勇就義。

 

林徽因

林徽因(一九○四~一九五五年),原名徽音,女,閩縣(今福州市區)人,生於杭州。民國五年,隨父林長民遷北京,就讀于培華女子中學。民國九年四月,赴歐遊歷,在倫敦結識詩人徐志摩,對新詩產生興趣。民國十三年,徽因登臺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以流暢的英語震驚四座。同年六月,赴美入賓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課程。民國十六年夏畢業,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民國十七年春,與梁啟超長子梁思成結婚。八月,回國,同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築系。徽因回福州探親,設計東街文藝劇場,並作演講。後返校講授《雕飾史》和專業英語。民國二十年,受聘于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為北平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徽因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表《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晉汾古建築調查紀略》等論文,還為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撰寫緒論。此時,還創作發表幾十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與福州籍女作家冰心、廬隱齊名。徽因以建築學和文學創作上的驚人才華被譽為“一代才女”。民國二十六年夏,在山西五臺山發現全國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唐佛光寺大殿。次年,為雲南大學設計具有民族特色的女生宿舍。民國二十九年,隨夫遷到四川宜賓。翌年,肺病復發,在病榻上通讀《二十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搜集中國建築史的資料,幫助梁思成修改並完成《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北平,為清華大學設計勝因院教師住宅。次年,組織清華學生成立工藝美術設計組。民國三十七年五月,在《文學雜誌》上發表《病中雜詩》九首。民國38年,幫助保護北京的文物古跡,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後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擔任《中國建築史》課程,並為研究生開設《住宅概論》等專題課。應邀與幾位元教師共同完成設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的任務。一九五○年,徽因被任命為北京市計畫委員會委員,提出首都城建總體規劃草案,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提出修建“城牆公園”的設想。一九五一年,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和修建工作,承擔為碑座設計紋飾和花圈浮雕圖案的任務。又為瀕臨停業的景泰藍、燒瓷等工藝品設計一批新式圖案,親自參與試製,改景泰藍深藍濃暗的色調為明快、絢麗的鮮淺色澤,獲得成功,被稱為“景泰白”。一九五二年,參與中南海懷仁堂的內裝修設計,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翌年,當選為中國建築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擔任《建築學報》編委,中國建築研究委員會委員。一九五四年六月,當選為北京市人大代表。還與梁思成合寫《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十幾篇介紹中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後病逝,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獲以人民英雄紀念碑花圈圖案為墓飾的殊榮。

 

陳心陶

陳心陶(一九○四~一九七七年),祖籍古田,遷居榕城,遂為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四年,畢業于福建協和學院生物系,後到廣州嶺南大學任教。民國十七年,赴美國留學,進明尼蘇達大學專攻寄生蟲學,獲碩士學位。翌年,轉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比較病理學,獲博士學位。民國二十年七月,回嶺南大學任生物系主任、理科研究所(理科研究生院)所長。進行華南地區蠕蟲區系調查,以及並殖吸蟲、異形吸蟲的實驗生態研究,填補中國寄生蟲學研究的空白。民國二十四年,任嶺南大學醫學院寄生蟲學和細菌學教授、代院長。民國二十七年,應邀到香港大學病理系進行蠕蟲研究。民國二十九年,發表《怡樂村並殖吸蟲》,成為中國有關並殖吸蟲最早的權威性著作。民國三十一年,轉任江西省中正醫學院教授,兼江西省衛生實驗所所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又回嶺南大學醫學院任寄生蟲學科主任、教授、代院長。民國三十七年,赴美國華盛頓柏羅維蠕蟲研究室、哈佛大學醫學院、芝加哥大學考察學習,完成蠕蟲免疫方面--線蟲囊尾蚴免疫反應實驗的研究。回國後繼續任教。一九五二年,任中山醫學院寄生蟲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兼廣東省血吸蟲研究所所長、熱帶病研究所所長、廣東動物學會和寄生蟲學會理事長等職。一九五八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發現肺吸蟲病病源--斯氏並殖吸蟲。隨後被選為中共中山醫學院委員會委員、中共廣東省委委員,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一九七三年,出任《中國動物志》編委會副主編、《中國吸蟲志》主編。三十多年來發表論文一百三十多篇。著有《醫學寄生蟲學》、《中國家畜內部寄生蟲的研究》、《中國動物圖譜》(扁形動物)、《家蠅與霍亂的關係》、《中國吸血蟲的分類》等。

 

梁序昭

梁序昭(一九○四~一九七八年),原姓何,嗣舅氏,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六年,考入馬尾海軍製造學校,研習德文。後轉煙臺海軍學校航海班,民國十四年畢業。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國民黨。民國十六年,任海軍魚雷遊擊艦隊司令部副官。民國二十年,調充“通濟”練習艦槍炮正。抗日戰爭初期,任魚雷遊擊艦隊正副官,負責執行長江封鎖計畫及運輸、巡邏任務。民國28年,調任海軍桂林辦事處主任,創辦《海軍內部戰時通訊》及協編《海軍整建月刊》,撰寫《駁周亞衛先生優空棄海論》及《太平洋海戰之預測》等文。民國三十二年,奉命率領接艦軍官團赴美受訓。民國三十五年,隨美國贈送的八艘軍艦回國,先後任“太康”、“峨嵋”艦艦長。民國三十七年五月,調升第一艦隊代司令;同年八月,調任第二軍區司令。次年八月,擢升為少將,跟隨國民黨政府撤到臺灣。一九五○年 一月,調任臺灣“海軍總部第五署署長”。一九五一年,改任臺灣“海軍艦艇訓練司令”。次年十月,奉派赴美接受兩栖作戰訓練。一九五三年三月,任“兩栖部隊司令”;七月,接任“海軍總司令”,晉升“中將”銜。一九五七年七月,再升“海軍上將”,任國民黨中央委員。一九五九年二月,調任“國防部副部長”。一九六四年四月,任國民黨駐“韓國大使”。一九六七年二月,返台後,任“總統府戰略顧問”。一九六九年一月,改任“國策顧問”。後病卒於臺北。

 

柯應夔

柯應夔(一九○四~一九七九年),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八年,畢業于上海滬江大學,進北京協和醫學院深造。民國二十二年,獲博士學位。民國二十九年,赴美國紐約腫瘤紀念醫院任研究員,專攻婦產科和腫瘤學,為美國專家學會會員。民國30年,回國進北平協和醫院。翌年,因日軍接管該院,遂離院到天津與骨科專家方先之合辦天和醫院,任院長兼婦產科主任。一九五二年,參與籌建天津婦產科專科醫院。一九五六年,任副院長,主管科研與教學。一九五七年,受國家衛生部委託,先後主辦三屆“高級婦產科醫師進修班”和三期“產科生理常數研究班”,培養數百名高級婦產科醫師和研究人員。“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仍埋頭研究與著述。一九七八年,應夔編著的《中國女性骨盆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子宮脫垂》獲一九七七~一九八二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病理產科學》作為全國醫學院校教本。應夔編著、主編的《子宮頸癌廣泛性切除術》、《生理產科學》、《臨床婦科學》等都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後病逝于天津。

 

金雲銘

金雲銘(一九○四~一九八七年),號甯齋,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十四歲考取鶴齡英華中學。二十歲進福建協和學院,以半工半讀形式幫助整理圖書。雲銘研究美國杜威的十進分類法,結合中國的四部分類法等,於民國十七年六月編成《中國圖書分類法》,首創按著者姓氏排列的分類法,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民國二十一年,為協和學院購下陳寶琛家藏的三萬冊圖書,辟專室保存,稱“陳氏書庫”。民國二十三年,任協和學院圖書館主任。主持福建文化研究會、“明志學社”及校友會,出版《福建文化》、《福建文化叢刊》。民國二十六年,編撰《陳第年譜》。抗日戰爭期間,遷校邵武,業餘收集李綱有關碑拓、作了考證。民國三十七年,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攻讀圖書館學,獲碩士學位。翌年九月回福州,任福建師範學院圖書館副館長,講授《圖書館檢字法》、《圖書目錄學》等。雲銘重視搶救流落在民間的古籍珍本,發現全國十分罕見的元至大年間刻版的《宣和博古圖錄》;還收集元福建麻沙刊本《韓昌黎集》、明何喬遠《名山藏》刻本等。一九五六年,雲銘將所收集的福建省、府、州、縣、鎮的地方誌和專志三百多部,以及家譜、族譜、稿本、詩文集等閩人著作,編成《福建地方文獻及閩人著述書目》,並發表《鄭和下西洋年月考證》一文,糾正《明史》中關於鄭和七次下西洋具體時間的許多錯誤。著有《廬山吟草》、《芝城雜詠》等十多本詩集。

 

翁良毓

翁良毓(一九○五~一九二六年),字子濯,號一赤,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年,考入省立福州師範學校。民國十二年,到上海,受到李大釗的教導。同年秋,福州成立“民導社”,出版《民導報》,良毓積極參與,以福州師範學校為陣地,編寫油印小報,宣傳馬列主義,成為福建學生聯合會的骨幹。民國十三年,創辦職工小學,專收工農貧苦子弟入學。民國十四年,當選福建學生聯合會副理事長,組織各校學生掀起抵制日貨運動,搗毀日貨商店,懲辦賣國奸商。同年三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七月,當選福州支部組織委員兼工農委員。同月,開設“福州書店”,銷售進步書刊,並作為團組織的地下交通聯絡點。九月,福建學生聯合會成立“收回教育權委員會”,良毓發表文章,痛斥帝國主義侵略罪行。軍閥周蔭人派出特務、奸細到“福州書店”監視進步青年,還派特務布控良毓的住宅。當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良毓在福建學聯會開會時被捕,“福州書店”被查封。良毓被囚禁整十個月,始終堅貞不屈,後從容就義。

 

林遵

林遵(一九○五~一九七九年),字尊之,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三年,考入煙臺海軍學校駕駛班。民國十五年,轉馬尾海軍學校學習。民國十七年,到南京魚雷槍炮訓練班見習。次年,奉派入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大學學習。民國二十三年八月回國,先後在“寧海”、“海容”艦當槍炮員,後調馬尾福州海軍學校當隊長。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調任“自強”艦副艦長。翌年四月,被派為“赴英祝賀英皇加冕典禮特使團”海軍武官。五月,奉命赴德國接收訂購的潛艇和潛艇母艦,並任國民政府駐德海軍聯絡官。民國二十八年五月回國,出任海軍長江中游第五遊擊佈雷隊少校大隊長。民國二十九年一月,在貴池兩河口江面佈雷,炸沉日軍大型運輸船、汽艇各一艘。同年十一月,在黃石磯佈雷,炸沉日艦一艘、汽船四艘、大火輪一艘。先後獲“陸海空軍甲種乙等”獎章、“光華甲種二等”獎章和陸海軍一等獎。民國三十一年十二月,入國防研究院學習。民國三十三年畢業後,在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辦公室任海軍參謀。抗日戰爭勝利,任駐美大使館海軍上校副武官。翌年初,被委為中國海軍駐美艦隊指揮官,率領受訓的中國海軍官兵,駕美國贈送的八艘軍艦,於民國三十五年五月回國。七月,行政院派林遵任總指揮,率艦隊收回西沙、南沙群島的主權。民國三十六年七月,任海軍點驗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授少將軍銜。民國三十七年一月,任海軍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本來就不願內戰,經中共地下黨員郭壽生、林亨元等動員,終於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率領第二艦隊二十六艘艦艇官兵在南京芭鬥山江面起義。五月十八日,毛澤東、朱德複電,盛讚第二艦隊起義是“在南京江面上的壯舉”,“是值得全國人民熱烈歡迎的行動”。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起義艦隊的基礎上,于當月成立華東軍區海軍,任林遵為第一副司令。同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在北京接見林遵。九月,林遵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後當選為國防委員會委員、一屆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一九五一年一月,林遵任解放軍軍事學院海軍教授會主任。一九五五年,授海軍少將軍銜。一九五七年任南京海軍軍事學院副院長。一九七四年,出任東海艦隊副司令員。一九七七年八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東海艦隊黨委委員。後病逝於上海,照遺囑將骨灰撒入東海。

 

高士其

高士其(一九○五~一九八八年),原名仕錤,乳名貽甲,閩縣(今福州市區)鼇峰坊人。民國七年,考入北平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獲得英語、國語、化學、博物各科優等獎章。民國十四年夏,考入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後轉入芝加哥大學。民國十六年畢業,獲學士學位,留校攻讀細菌學醫學博士課程,在研究腦炎病毒時,瓶子破裂,染上腦炎,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在學期間,被選為芝加哥大學國際學生年會代表,加入美國化學學會和公共衛生學會。民國十九年,畢業回國,到南京中央醫院任檢驗科主任。後辭職到上海從事科普創作,翻譯《世界衛生事業的趨勢》、《蘇聯醫學概況》,寫英文詩《耶誕節的月亮》,編寫《兒童衛生讀本》。民國二十一年,發表第一篇科普作品《三個小水鬼》。民國二十四年起,先後發表《細菌的衣食住行》、《細菌大菜館》、《細菌與人》、《抗戰與防疫》和《細菌兒自傳》等科學小品。抗日戰爭時到延安,任陝北公學教員。毛澤東和周恩來先後看望士其。士其寫了《國防科學在陝北》、《我在延安》、《魯迅逝世三周年》等文章。民國二十八年一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四月,組織派專人護送士其到香港治療。民國三十年底,到廣西桂林養病。民國三十三年,任科學食品研究所所長和東南盟軍服務處技術顧問。民國三十四年,抗日戰爭勝利,士其在廣州寫了《我的原子也在爆炸》、《電子》、《黑暗與光明》、《悼四烈士》等作品,以及第一首科學長詩--《天的進行曲》。民國三十八年五月,到北平。九月二十一日,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大會。一九五○年,參加全國科學代表大會,被選為中華科學普及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先後擔任中央文化部科學普及局、中華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兒童科學畫庫》和全國科學技術協會顧問,當選為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全國科普創作協會名譽主席、第一屆至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士其以傷殘之軀,撰寫約七十五萬字的科學小品和科普論文,二千八百餘行科學詩,著書十八本。主要有:《揭穿小人國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和傳染病作鬥爭》、《我們的土壤媽媽》、《談眼鏡》、《煉鋼的故事》、《高士其科學小品甲集》、《高士其科普創作選集》等。

 

劉仰文

劉仰文(一九○五~一九九一年),閩侯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三年,畢業于英華中學。民國十六年,在倉前山創辦雙江中級補習所。民國二十一年,考入金陵大學園藝系養蜂專業。大學畢業後,從金陵大學購回義大利種蜂,在福州郊區設勝利養蜂場,從事養蜂業研究。一九五六年七月十日,雙江中級補習學校改為公立福州第十七中學,任副校長。一九五七年,仰文把創辦多年的養蜂場獻給學校作為學生勤工儉學基地。一九五八年一月,任福州十七中附設業餘中學校長。從一九五九年開始,連續四次被評為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連續4屆被選為福州市人大代表,並任福州市政協第六屆常委。 一九六四年十月,任福州第十七中學校長。仰文在養蜂研究上取得顯著成果。早年採用“集體巢箱,壯大群勢,多王繁殖,單王采蜜”高產措施,實現繁殖、產漿、采蜜、取蠟四豐收。論文《意蜂王漿高產綜合技術措施》被列為國家對外保密的技術資料,並兩次應邀進京作學術報告。仰文還進行中蜂改良和產漿技術試驗,總結出培養強蜂、複式移出、增減補助群的中蜂生產王漿的三大技術要點,被譽為“中國王漿生產的先行者”。仰文在六十多年的養蜂科研中,發表論文四十篇及專著《蜂王漿》一部,並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福州市科協常委、副主席,中國養蜂學會第一屆理事和福州市養蜂學會理事長。

 

陳春軒

陳春軒(一九○五~一九九三年),藝名嘉賓弟,閩縣(今福州市區)人。九歲被賣進閩劇“舊賽樂”班學藝,習武生。民國十一年,滿師。由於春軒儀錶魁偉,扮相英俊,嗓音高亢、清亮,加上功底厚、戲路寬,長靠、短打、勾臉、猴戲都十分拿手,成為全能武生。主演劇碼有《八大錘》、《長阪坡》、《伐子都》、《四霸天》、《大鬧天宮》等。春軒以真刀真槍開打,所表演的有“雲裏翻”、“井臺抓帔”、“九節鞭”等,被譽為南方“蓋叫天”。民國二十三年,春軒主演的《八大錘》拍成無聲電影。一九五二年,春軒任福州實驗閩劇團副團長。翌年,任福建省實驗閩劇團藝委會副主任兼團部教師。一九五七年,參加上海戲曲藝術講習班。一九五九年,調到福州閩劇院紅旗劇團任藝委會副主任兼團部教師。同年九月,隨福建省閩劇演出團晉京獻演《夫人城》。春軒擔任該劇武打設計,兼演桓沖。一九八五年,福建省電視臺為其錄製《明月情思》的藝術生涯片段。一九九○年七月四日,福建省文化廳、福建省劇協等單位聯合舉辦“陳春軒從藝八十周年慶賀會”,肯定春軒創始的閩戲“陳派”藝術。春軒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戲劇家協會顧問、福州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市政協第三、四屆委員。

 

唐仲璋

唐仲璋(一九○五~一九九三年),侯官縣(今閩侯縣)垚沙人。中學畢業後,考入福建協和學院生物系。民國二十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到福建省理工中學任教,兼省立科學館實驗員,探索貓中耳寄生線蟲新種,命名為“中耳比翼線蟲”。民國二十六年,考取北平協和醫學院寄生蟲學系研究生。抗日戰爭爆發,返閩擔任福建醫學院講師、福建省科學館館員,邊教學邊研究寄生蟲。不久,到協和醫學院生物系任教,到處調查福建肺吸蟲病原。民國二十九年,完成《福建二型肺吸蟲病原的比較研究》學術報告,引起國內外學術界重視。翌年,受聘為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員,並任福建省研究院動植物所研究員。民國三十七年赴美留學,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造。次年,獲碩士學位,年底回國。一九五○年起,任福州大學和福建師範學院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後任福建師範學院副院長、寄生蟲研究室主任,開展鉤蟲病、絲蟲病、稻田皮炎、華支睾吸蟲病、牛羊胰吸蟲病研究。一九五五年,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者。一九五八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七一年,調至廈門大學重新組建寄生蟲研究室;一九七八年,擔任廈門大學副校長,因牛羊胰臟吸蟲研究出色,被評為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獲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 一九八○年,仲璋對牛羊雙腔吸蟲生物和日本血吸蟲異位的研究均受到表彰;同年十一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幾十年來,仲璋致力於人體、家畜、魚類等重要寄生蟲(吸蟲、蟲條蟲、線蟲等)研究,特別是危害性較大的蠕蟲病的生物學和流行學研究,奠定中國防止蠕蟲病的科學基礎。有《福建鼠類寄生蟲蠕蟲調查》、《論福建省之寄生蟲病及病源動物之生態與分佈》、《中國裂體科血吸蟲和稻田皮膚疹》、《中國牛羊雙腔類吸蟲病》、《中國鯽吸蟲生活史及區系分佈的研究》等主要科研論文七十六篇、專著一部。一九九○年,獲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仲璋還是中國動物學會理事、全國政協委員。其女崇惕於一九九一年也成為中科院學部委員,父女同科、同為學部委員,成為科技界佳話。

 

梁遇春

梁遇春(一九○六~一九三二年),筆名馭聰、春、秋心、藹一,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一年夏,畢業於福建省立第一中學,隨即考入北京大學預科乙部英文班。兩年後,升入該校英文系。在徐志摩、林語堂、葉公超等名家的教導下,學業大有長進,致力於文學創作。民國十五年十一月,發表處女作《講演》。民國十七年九月,到上海暨南大學任外國語文學系助教,講授英國散文。並成為《新月》月刊“海外出版界”專欄的主筆,前後發表十三篇文章。民國十九年,赴北京大學圖書館任事。同年三月,出版散文《春醪集》。五月二十六日,以“秋心”筆名發表散文《破曉》等,被稱為“秋心散文”。遇春主要從事翻譯西方文學作品,譯著有三十種之多,其中有《英國小品文選》、《近代講壇》及《戀愛與婚姻》。病逝後,遺著散文集以《淚與笑》出版。

 

郭志雄

郭志雄(一九○六~一九四一年),乳名佛健,別名積健,回族,惠安縣人。民國十五年秋,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入伍生總隊。翌年,編為炮科生。民國十八年春畢業後,轉入軍校機槍研究班,旋入教導連。同年底,任軍校炮兵教導隊少尉區隊長,繼任排長、連長等職。抗日戰爭爆發,調任航空特務團連長、營長。民國二十八年一月,到南平任補訓處四團中校團副。不久,改任補訓處學兵大隊第二中隊中校隊長。民國二十九年,國民黨軍政部特許從學兵大隊挑選優秀官兵組建裝備團,志雄任副團長。民國三十年四月二十一日,日本侵略軍攻佔福州。五月二十一日,日本以王牌軍晉町部隊的一個聯隊,分兩路進犯閩侯大湖地區。二十二日,志雄派出尖兵連偵察前進,在大湖東南的秦洋村與日軍先頭部隊發生遭遇戰。尖兵連居高臨下猛烈射擊,殺傷大批日軍,日軍改向大湖竄犯。志雄親率二十余名戰士組成敢死隊,扮作下田農民,加強警戒。二十五日淩晨,志雄發現大湖雙髻山有日軍活動,即率敢死隊搶佔雙髻山制高點,遭日軍重機槍伏擊,胸部連中數彈,壯烈犧牲。國民政府追贈志雄為陸軍上校,並改五縣寨為“志雄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民政部批准,追認志雄為革命烈士。

 

林同濟

林同濟(一九○六~一九八○年 ),筆名耕青,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一年畢業于崇德中學,進清華學校高等科。民國十五年畢業後,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專修國際關係與西方文學史。民國十九年,獲政治學博士學位。翌年,先後在密勒士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講授中國文化史。民國二十三年回國,任天津南開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經濟研究所導師,主編英文版《南開社會經濟》季刊。抗日戰爭期間,隨校南遷昆明,任該校文法學院院長。民國二十九年四月,與雷海宗、陳銓等西南聯大教授合編《戰國策》半月刊和《大公報.戰國》副刊,主編《在創業書》。民國三十一年,到四川北碚任復旦大學教授。民國34年,應邀赴美國講學。民國三十六年,遊歷歐洲各國。次年回國,在上海創辦海光圖書館,出版《海光書訊》和《海光講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復旦大學外文系教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任上海市政協編譯委員會委員、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及上海外文學會委員等職。從事國際關係、史學與東西方思想文化研究,受到中外學術界的重視。五十年代後期,從事莎士比亞著作的研究與翻譯。一九八○年,赴英國出席國際莎士比亞年會。同年十月,赴美國加州大學貝克萊分校東亞中國研究中心講學,因心臟病突發,逝世於三藩市。著有《“五卅”慘案匯曆》、《日本對東北三省的鐵路侵略》、文史論集《時代之波》、《文化形態論》、《形態歷史觀》、《李長吉詩歌研究》、《耕青散筆》,以及英文論著《中國史上的東北》、《中俄的黑龍江邊界問題(一八五○~一八六○)》、《明清的東北國防》、《明代的東北商務》等。譯著有莎士比亞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劇》、《哈姆雷特獨白正字》等。

 

翁獨健

翁獨健(一九○六~一九八六年),原名賢華,福清縣人。民國十七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學歷史系,師承著名史學家陳垣、洪業等導師,以蒙元史作為研究重點。獨健靠勤工儉學和獎學金,從本科念至研究生畢業。畢業論文《元田制考》、《元代政府統治各教僧侶官司和法律考》,具有較高學術價值。民國24年,被選送到美國哈佛大學專攻蒙古學和元史。民國二十七年,以論文《愛薛傳研究》獲博士學位。次年回國,先後在雲南大學、北平中國大學和燕京大學任教。北平解放,任燕京大學代理校長。不久,調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民族學院研究部主任、歷史系教授、系主任、民族歷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顧問,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三至六屆委員等職。一生致力於元史、蒙古史和北方民族的研究。參與總校《元史》,主持元人文集編目索引和波斯文、蒙古史籍《史集》、《世界征服者史》的譯校、編纂,以及《蒙古社會制度史》和《蒙古人民共和國通史》、《蘇聯歷史綱要》的翻譯工作,編輯《蒙古族簡史》、《全元詩》、《中國歷史大辭典》民族分卷與翻譯《馬可波羅遊記》,主編《中國民族關係史綱要》。一九七九年,當選為中國蒙古史學會理事長,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晚年,任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輯委員會負責人之一、中國元史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長、中國史學會理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中亞文化研究聯合會副會長。一九八五年,被聘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還著有《斡脫雜考》、《蒙元時代的法典編纂》等。

 

餘哲貞

餘哲貞(一九○七~一九二七年),女,廣東省澄海縣永平村人。民國十二年秋,考入汕頭市女子師範學校,受革命書刊影響,思想日趨進步。民國 十四年三月,廣東革命政府東征軍進入潮汕地區,汕頭地區革命運動迅猛發展,哲貞第一批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年六月,從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哲貞放棄教師職業,隨徐琛投身革命,發動青年和婦女支援上海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罷工鬥爭。八月,任共青團汕頭地委婦女運動委員會書記。十二月,中共潮梅特別委員會成立,哲貞成為汕頭地區婦女解放運動領導人之一,轉為中共黨員。民國十五年一月,當選團地委候補委員。同年十月,國民革命軍北伐入閩,哲貞以工作組成員身份隨軍;十二月進入福州,任中共福州地委婦女部長。民國十六年三月,蔣介石陰謀叛變革命,福州國民黨右派製造□□□□事件,哲貞等參與組織群眾示威遊行反擊。四月三日,國民黨右派發動“清黨”。四日,哲貞、徐琛夫婦密赴廣東,後在廈門同時被捕,押回福州,就義于福州西門雞角弄。

 

黃孝敏

黃孝敏(一九○七~一九三七年),又名黃孝閔,字累騫,古田縣人。民國十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三月,參與組建中共古田特別支部和農民協會。十二月,中共福州市委成立,孝敏任市委執行委員。民國十七年,任市委宣傳部長,多次組織工人、學生舉行罷工、罷課、集會、遊行。民國二十年,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巡視員,先後到連江、羅源、莆田、永泰等縣指導各地的農民運動。翌年,任工農紅軍連江十三支隊支隊長,創建連羅革命根據地。民國二十三年,中共福州中心市委被破壞,孝敏轉移福清,組建中共福清中心縣委,任中心縣委書記。同年十一月,工農紅軍福清遊擊大隊成立,兼任遊擊大隊政委。次年五月,任中共閩中特委委員、組織部長兼閩中遊擊隊第一支隊政委。民國二十五年二月,國民黨集中三千多兵力“清剿”羅漢裏根據地。孝敏率一個分隊深入敵後,配合根據地軍民的反“清剿”鬥爭。七月,奉派赴香港,與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接上組織關係,恢復閩中特委與上級黨組織中斷兩年多的聯繫。民國二十六年二月,由於叛徒出賣,在莆田洪渡村參加特委會議時被捕。在獄中,孝敏大義凜然,表現出共產黨人的崇高革命氣節。後英勇就義于福州西門雞角弄。

 

陳昭禮

陳昭禮(一九○七~一九四○年),曾名陳豪人、陳希周、陳才,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二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民國十四年三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十五年冬,北伐軍入閩,由中共中央委派回福州參加中共福州地委工作。不久,任地委書記。次年四月,到武漢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任黨中央常委會和政治局會議秘書。七月,受命重組中共福建地方組織。先後建立中共崇安特別支部、中共建甌縣委、中共閩北臨時特委,任特委書記。此後,歷任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長、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兼宣傳部主任、代理省委書記。民國十八年,派往廣西,化名陳豪人,以國民黨廣西省政府機要秘書身份為掩護,周旋于桂系反蔣將領之中,開展統戰工作,並協助鄧小平發展革命力量,組織領導百色起義。同年,任紅七軍政治部主任、前委委員。民國二十年,受王明“左”傾路線打擊,曾失去組織關係。民國二十二年十月,在上海恢復黨的關係。時逢“福建事變”,被派回福州做十九路軍工作,宣傳中共反蔣抗日統一戰線政策與主張。“福建事變”失敗,昭禮出走香港,參與民主大同盟活動,宣傳中共抗日主張。民國二十七年初,擔任新四軍駐武漢辦事處主任。同年三月,被派入國民黨七十軍任上校參議兼步兵幹訓班主任,化名陳希周,從事地下活動。民國二十九年五月,因身份被發現,離開七十軍到重慶,取得全國戰地動員委員會委員身份,化名陳才到江浙一帶活動。同年八月,昭禮從崇安赴上饒途中,被埋伏的特務殺害。

 

黃天天

黃天天(一九○七~一九七七年),閩縣(今閩侯)人。遷居福州台江十橺角安寧弄。十歲拜評話老藝人筱細弟為師,翌年登臺。擅長講演家庭、武俠和歷史題材書,代表書目有家庭書《篤篤鳥》、《珍珠被》、《玉葫蘆》,武俠書《英雄淚》、《風塵七劍》和歷史書《月唐演義》等。抗日戰爭期間,與江南生合編《忠臣血》、《英雄淚》評話曲本,風靡一時,後被改編成閩劇。天天講評話,書風正派,道白嗓音響亮,訴牌節奏明快,用語幽默詼諧。民國時期,與陳春生、黃仲梅並稱“福州評話三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天努力編演現代評話,改編《龍江頌》、《逐鹿中原》等。一九五六年,被評為福建省、福州市文化先進工作者。一九五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為首任福州市曲藝團團長,後任中國曲藝家協會福建分會主席,福州市政協第一、二、三、四屆委員。

 

王善源

王善源(一九○七~一九八一年),閩縣(今福州市區)人,生於印尼。民國十八年,畢業于荷蘭萊登大學醫療系,獲醫學博士學位。後赴法國,進巴黎巴士德研究院工作。民國二十四年,到巴黎夏瑞特結核病醫院任助理研究員。民國二十七年,畢業于巴黎大學物理數學系,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民國二十八年,到荷蘭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擔任室主任、所長。後進英國倫敦EMI學院。民國三十七年,畢業於電子機器系,獲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又到荷蘭擔任結核病門診部主任。科研成果豐碩,成為荷蘭生物物理學會會員、萬國生物氣象協會委員。一九五六年十一月,攜夫人荷魯倫岱克回國,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微生物學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善源精通英、法、德、日等國語言,學識淵博,研究涉及許多學科,在醫學、生物物理方面造詣頗深。一九五七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一九五九年起,幾乎每年必到病區現場調查、採樣、研究。為了弄清宇宙輻射與肺結核、腫瘤的關係,兩次到五臺山進行實驗研究工作,取得大量科學資料。一九六五年,同夫人往荷蘭探親。“文化大革命”開始,滯留荷蘭至逝世。先後發表有關醫學微生物學、生物學、膠體化學及統計學論著七十餘種;在國內《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等刊物上發表《某些元素對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無機化合物硫酸釩以及氯化鉻治療流感》、《宇宙輻射與肺結核》等科學論文十三篇。

 

嚴群

嚴群(一九○七~一九八五年),字以群,號孟群、不黨,晚年號怡適老人,侯官縣(今福州市區)陽岐人。民國十六年,福州英華中學畢業後,考入福建協和學院哲學系。民國十八年,轉入北平燕京大學哲學系。民國二十三年,獲碩士學位。同年獲“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其間,出版《亞里斯多德倫理思想》、《柏拉圖》二書,發表《朱子論理氣太極》、《朱子論陰陽五行》等論文。民國二十四年,獲洛克菲勒基金會獎學金,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深造。民國二十七年,轉入耶魯大學研究院古典語文系,學習梵文、希臘文、拉丁文、希伯來文、義大利文、馬來文、泰文等多種語文。民國二十八年回國,任教于燕京大學。民國三十一年,任私立北平中國大學教授,撰寫《說老之道》、《中庸全書思想體系》、《大學全書思想體系》、《亞里斯多德》等論文,並翻譯柏拉圖著作《費雷泊士》、《菲德羅士》、《造邦論》等二十餘篇。民國三十六年,任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之江大學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浙江大學外文系希臘文教授,兼任浙江醫學院拉丁文教授,撰寫《分析的批評的希臘哲學史--前蘇格拉底部》及亞里斯多德《形而上學》和《政治學》的講解及述評諸書,並發表《希臘原子論或“空”“實”二元下的唯物多元論》、《希臘黑拉克類托唯物主義宇宙人生過程論》、《希臘皮薩革拉派宗教哲學》、《古希臘學者與近代科學文明》、《完形進化--層造進化論》、《笛卡爾與斯賓諾沙哲學比較研究》等數十篇論文。一九五二年,轉入浙江師範學院任邏輯學教授。一九五八年,轉入杭州大學任政治系、哲學系教授,受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全國西方哲學史研究會顧問、中華外國哲學史學顧問、《西方哲學史》編委會(古希臘部分)顧問,兼浙江省哲學學會副會長、杭州大學學術委員會顧問、古希臘哲學研究室主任。翻譯出版柏拉圖著作《泰阿泰德》、《智術之師》、《遊敘弗倫》、《賴錫斯》等。

 

陳珪如

陳珪如(一九○七~一九八六年),女,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六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民國十九年畢業後,對哲學產生興趣。自民國二十五年起,從事外文翻譯,將哲學辯證法名著介紹給國人,並撰寫論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出版總署編審。一九五一年,調中共中央黨校任教。一九五五年,調上海大學哲學系,歷任副教授、教授、自然辯證法教研室主任。當選為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成為中國哲學界頗有成就的女學者。主要譯著有《唯物辯證法教程》、《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自然辯證法》、《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馬克思主義與科學》等。

 

周寶庭

周寶庭(一九○七~一九八九年),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一年,拜福州東門派壽山石雕名藝人林友清為師。民國二十一年,又師從西門派石雕藝人鄭仁蛟,融兩派技藝於一身,工手不凡。一九五四年,創作“屈原”、“史達林”、“鹿竹”等作品,參加全省首屆手工業展覽會。翌年,發起組建福州石刻合作社,後改福州石雕廠。一九五六年,獲福州市名藝人稱號。一九七九年被評為工藝美術師。寶庭致力於傳統工藝的發掘,彙集東西門兩流派之精華,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以雕刻古獸、仕女見長。寶庭一生創作壽山石雕藝術精品近千件,晚年創作的百餘種各式古獸印紐,成為壽山雕刻藝術的代表作。一九八三年,創作的“蛇湖石金鱷龍”等八件(套)作品由國家輕工業部作為工藝美術珍品收藏。一九八五年,創作的“二十八古獸印紐”在第三屆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中獲金杯獎。一九八八年,國家輕工業部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林鴻翥

林鴻翥(一九○七~一九八九年),閩侯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二十一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畢業後任中學美術教員。民國三十四年起,入福建省立高級中學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鴻翥創作的宣傳畫《和平萬歲》榮獲全國美展一等獎。一九五八年,參加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的設計工作。一九六○年七月,出席全國文學藝術工作組第三次代表大會。八十年代,鴻翥創作的《榕城之春》被選入中國畫專集出版。鴻翥是福建省首批被列入《中國藝術家大辭典》的畫家之一,是福建省美術協會創始人之一。歷任中國美術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協會福建分會常務理事、福州市美協主席、福州市教育畫院名譽院長,並任第二、三、四屆福州市人大代表,福州市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一九八六年,被聘為全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授。翌年,被評為全省首位美術特級教師。

 

張敬

張敬(一九○八~一九四○年),字少欽,侯官縣(今閩侯縣)南通澤苗人。民國十七年,到廣東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師教導團少校副官長。次年,考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炮兵科。畢業後選送入日本炮兵士官學校深造。回國後,任十九路軍七十八師直屬炮兵營營長。“閩變”失敗,張敬前往廣西,入李宗仁部隊抗日。民國二十七年春,任第五戰區青年軍團上校大隊長。不久,改任戰區司令長官部作戰情報科科長。民國二十八年一月,調任戰區幹訓團第三大隊大隊長。同年十二月,到張自忠將軍的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部任少將高級參謀。民國二十九年五月,日軍集中十五萬兵力,包圍第五戰區主力。張敬隨張自忠率部在棗陽、襄陽一帶擊斃敵軍三千餘人。日軍再次集中大量兵力,企圖渡襄河向第五戰區的右翼進攻,為阻擊渡河日軍,張敬率部進入罐子口。五月十五日,攻克南瓜店以北的溝沿裏。十六日,日機十二架猛烈轟炸、掃射,配合增援日軍萬餘人,從東西兩面向溝沿裏反撲。在遠離後方得不到補充與增援的情況下,總部人員撤離戰場。張敬堅決請求留下。由於日軍攻勢兇猛,國民黨守軍傷亡慘重,陣地逐漸被突破。張自忠負傷後,由張敬代他傳令,協助指揮作戰。二十日下午二時許,張敬隨張自忠相繼以身殉國。一九八六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張敬為抗日革命烈士。

 

黃仲梅

黃仲梅(一九○八~一九五三年),人稱科題仔,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生於評話世家。父黃菊亭,藝名科題,福州著名評話演員。仲梅十六歲,父親去世,棄學從藝,先後拜其父學生“下渡容”、賴德森(藝名繡和尚)為師。仲梅擅講武俠和滑稽書,語言幽默,結構奇巧,以說表見長,形成獨特風格。代表作有《蔡松坡打倒袁世凱》、《貽順哥燭蒂》等。仲梅才思敏捷,善於臨台創作。抗日戰爭期間,開書前多運用評話語言講評時事,宣傳抗日。解放戰爭時期,繼續通過講評時事,揭露國民黨黑暗統治,頗受群眾歡迎,被稱為“科題講報”。仲梅與陳春生、黃天天並稱“福州評話三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兵團京劇團在台江解放劇場演出《九件衣》,仲梅未到場觀看,只聽伬唱演員口述劇情,當晚即能演講《九件衣》,贏得滿場讚譽。曾任福州評話協會副理事長。

 

陶鑄

陶鑄(一九○八~一九六九年),湖南祁陽人。民國十五年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民國十七年,在湖南從事兵運工作。翌年春,到福建參與中共福建省委軍委工作。民國十九年五月,參與組織和指揮廈門劫獄鬥爭,後歷任中共閩南特委書記、中共廈門中心市委組織部長。民國二十一年初,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書記,領導閩東、閩北各縣白區鬥爭,建立閩東工農遊擊隊第二支隊、閩中第十三支隊和連羅遊擊隊等人民武裝力量。翌年五月,調離福建,在上海被國民黨軍警逮捕。民國二十六年,經營救出獄,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民國二十九年,到延安,先後任中央軍委秘書長、總政治部秘書長兼宣傳部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共遼寧、遼吉、遼北等省省委書記、東北野戰軍第七縱隊政委、東北野戰軍政治部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共廣西省委代理書記,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書記、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是中共八屆中央委員。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書記處常務書記。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三十日,在合肥被林彪□□□□□□集團迫害致死。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共中央為陶鑄平反昭雪,恢復名譽。有《陶鑄文集》、《陶鑄詩詞選》傳世。

 

陳國清

陳國清(一九○八~一九八○年),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一年,就學福州英華中學。民國十八年,考入燕京大學醫學預科。民國二十七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院內科班,獲博士學位,任上海婦孺醫院內科主任。民國三十二年五月回福州,任協和醫院內科主任。翌年,任協和醫院永泰分院負責人。民國三十四年六月,辭職歸鄉,開辦診所。翌年,福州鼠疫流行,國清冒著被傳染的危險,救治患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個體行醫,兼任福州郵電局醫師和福州海關醫師,後任中華醫學會福州分會副會長兼學術部主任、福建中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一九五六年七月,擔任省衛生防疫站站長、福建省流行病研究所所長。一九五八年,主編《福建醫刊》雜誌、《福建省傳染病防治論文集》、《食物中毒手冊》、《絲蟲病防治論文集》等。一九五九年,調任福建省中醫學院副院長,主管教學與科研工作,籌建基礎學科教學實驗室,組織編寫並親自審閱西醫教材,親自講授近代醫學史、微生物學和內科診斷學。歷任第二、三、四屆省人大代表。一九七七年,當選為省政協常委。一九七八年十一月,福建中醫學院複辦後任學院顧問。

 

吳皎如

吳皎如(一九○八~一九八一年),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四年,考進上海復旦大學,後轉讀上海南洋醫學院。民國十九年畢業後,在省、市衛生試驗所從事研究工作。民國三十七年,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獎學金,赴美國狄根州和紐約州衛生研究院進修。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回國,在福建省衛生試驗所細菌病理課任課長,創建病毒實驗室,開展乙腦病原學、流行因素和實驗診斷研究。一九五三年,皎如從腦炎死者腦組織中、患者血液中分離出病毒,首次證實福建省乙型腦炎病毒的存在及其與腦炎的關係。從豬、雞、鴨等動物中分離出乙型腦炎病毒,證明福建省乙型腦炎病毒宿主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皎如在昆蟲媒介帶毒情況研究中,也獲得突破性成果,認定福建南部以白紋伊蚊為主要媒介,中部以致令庫蚊為主要媒介。一九五五年,成功地從臺灣蠛蠓中分離出十二株乙型腦炎病毒,在吸牛血的庫蠓中也分離出一株病毒。他和同事們捕捉臺灣蠛蠓,將其飼養於陰暗潮濕的防空洞,用自己的肉體為誘餌,一次又一次反復試驗,證實是蠛蠓直接叮咬致使動物發病。一九五七年二月,撰寫論文《由糠蚊科蠛蠓屬Asiohe-Iea臺灣蠛蠓分離出乙型腦炎病毒》,首次確定臺灣蠛蠓是乙型腦炎傳播的新媒介,打破國際上歷來認為乙型腦炎為單媒介傳播的認識。同年,皎如任福建省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長。一九七二年,建立早期診斷乙型腦炎的方法,奠定福建腦炎免疫工作基礎。皎如成功地分離Q熱立克次體,這是福建醫學界的首創。在研究白喉桿菌異型株、流感病毒變異、麻疹被動免疫等方面,也都取得突出成就。一九七八年,參加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次年,被評為省和全國勞動模範。一九八○年,任福建省防疫站站長,先後任國家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和病毒疾病委員會委員、省衛生廳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省寄生蟲病學術委員會主任,並任第二屆省政協常委、第三屆和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皎如通英文、日文,先後撰寫學術論文七十篇,其中《乙型腦炎新媒介--臺灣蠛蠓與庫蠓的發現》和《福建省柯薩奇病毒的分佈、臨床類型、病毒生物特徵與傳播途徑》獲(一九七八年)全國醫藥衛生科技成果獎,《福建省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生物特性的研究》等四篇獲福建省科技大會獎。出版《狂犬病防治》、《天花實驗室檢查方法》等專著,有《吳皎如論文集》傳世。

 

陳桐雨

陳桐雨(一九○八~一九八二年),又名實懌、沁,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其家六世行醫。民國十九年,進入福州中醫學社學習三年。民國二十四年起,在祖居桂枝裏開診。桐雨繼承祖傳中醫,兼學西醫,總結臨床經驗,收集民間單方、驗方,博採眾長,醫術日精,尤以醫治小兒麻疹聞名。一九五○年夏,一患兒麻疹後繞臍腹痛,口吐蛔蟲。桐雨見患兒舌質紅,苔黃燥,脈象數,細加詢問,知系患兒麻疹後多吃了荔枝,致胃火熾盛,迫使蛔蟲上竄,遂給服清熱安蛔湯,合重劑石膏。一劑安,二劑即愈。又有一患兒神疲肢冷,臉色蒼白,詳詢病情,得知患兒麻疹之後頻服荸薺汁,引起日瀉十數次,桐雨判為過服寒涼,致脾腎陽虛,急投附子理中湯,服一劑瀉立止。由於桐雨辨證、審因精確,藥中病機,故皆見效神速。一九五八年後,任福州市人民醫院兒科主任。晚年致力急症、重症及先天性巨結腸、先天性幽門狹窄等外科症非手術治療的探索,主辦中國農工民主黨前進業餘中醫學校,參加西醫學中醫班的講學。桐雨行醫近半個世紀,作為兒科醫生,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為座右銘,臨診時對病孩和顏悅色,舉止柔婉,處處為患兒親屬著想;對貧苦人家常免費義診,以至贈醫送藥。桐雨醫德高尚,頗孚眾望。歷任福建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省兒科學會常務委員、省衛生廳學術委員會委員、福州市衛生局醫學顧問及紅十字會福州分會副會長等職。著有《陳桐雨兒科醫案醫話選》。

 

林趕山

林趕山(一九○八~一九八五年),閩縣(今閩侯縣)尚幹鎮人。十一歲入“舊賽樂”閩劇班學藝,拜昆曲名醜翁成坤為師,習丑角,亦能演小生、老生、花臉等行當。趕山善於刻劃人物性格,擅演劇碼有《煉印》、《搜書院》、《蓮花湖》、《藍橋會》、《八大錘》、《陳世美》、《走麥城》、《夜光杯》、《閻瑞生》、《九命沉冤》、《紅橋》等。《八大錘》一劇曾於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拍成無聲電影;《煉印》一劇一九五四年參加華東地區戲曲觀摩匯演,趕山獲演員一等獎。歷任福州閩劇院三團副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福建劇協常務委員等職。

 

林修灝

林修灝(一九○八~一九九一年),字發浩,閩縣(今閩侯縣)尚幹鎮人,林元銓長子,生於馬尾。民國九年,入英華書院,後隨父赴上海,就讀于震旦大學預科博物科。在族伯林森資助下,赴歐洲留學。先入比利時魯汶大學,後轉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學醫科,後改學藥學。民國二十六年,暑期回國養病,恰逢上海“八一三”事變,參加抗戰,任上海紅十字傷兵醫院藥劑部主任。後再度出國完成學業,獲得中國第一個藥學博士學位。回到上海後,入國立上海醫學院歷任藥科講師、副教授,藥物學教研室主任。創辦《上海藥訊》、《中華藥學雜誌》等刊物。修灝努力研究中國藥物,其中《何首烏之研究》等論文被載入美國《化學文摘》。又在中法大學藥科、中央大學化工系任教授、系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國防醫學院任檢驗系主任、教授,兼中央藥物食品檢驗局技術室主任。修灝參加“民主科學社”,後轉為九三學社成員。民國37年,接受中共地下組織的指示,為阻止藥物食品檢驗局遷往臺灣,組織應變委員會,使所有儀器設備、圖書資料及絕大部分人員得以留下。上海解放後,任上海藥物食品檢驗所代所長,兼第二軍醫大學、上海醫學院籌備委員等職。一九五○年夏,任中央藥物食品檢驗所第一副所長、技正(總工程師)兼技術室主任、生藥科科長。創辦《中國藥訊》刊物,任《中藥通報》常務編委、北京藥學會理事、北京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北京分社學習委員等職。一九五八年,調任貴州省中醫研究所教授、藥物研究室主任,並先後任中國科學院貴州分院特邀研究員、貴州省衛生廳學術委員、醫藥衛生委員會常委,藥學會主任委員、顧問,貴州省政協委員、常委,九三學社貴州分社常委、顧問等職。主編《貴州野生植物圖說》、《貴州民間藥物》,是《貴州植物志》、《貴州中藥資源》編委,翻譯《光化學分析》、《中醫針灸學》等書及許多英、德、法國科技文獻。

 

檀仁梅

檀仁梅(一九○八~一九九三年),號寒友,永福縣(今永泰縣)人。少赴新加坡等國謀生。民國十九年,免試升入福州協和學院教育系。民國二十三年畢業,留校任註冊課主任。民國二十五年秋,選送美國卓魯大學學習,後轉入本薛父尼亞大學讀教育科學、孔魯耳大學讀宗教學。民國二十七年,獲教育科學碩士學位。民國二十九年,獲得教育科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福建協和大學教育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教務長及福建省立師專教務處主任等職。民國二十九年,編著《中國近代中等教育史》(英文版)一書。民國三十三年,發表《福建中等教育的師資問題》和《農業職業教育的實際問題》,為教育界所矚目。民國三十四年,與陳懿祝合編《漢美對照教育心理學辭典》。翌年,出版《美國教育的改進》一書。民國三十七年,翻譯《美國大學課程的改進》。一九五一年,任福州大學教務長、文學院院長和教育系主任。一九五八年,任福建師範學院教務長、教務處處長,並兼函授部主任和附中校長。一九七二年,任福建師範大學外語系教授。次年,任外國教育研究室主任。著有《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與教學》。一九七八年,參加協作編寫《科技英語讀本》。翌年,參加翻譯《韋氏大辭典》部分詞條。一九八○年,任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參加編譯《英漢教育辭彙》等。還合編《比較教育》、《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翻譯《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等書。同年,當選福建省高等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及省教育學研究會理事長。一九八四年七月,赴泰國出席國際師範教育協會第卅一屆世界大會,仁梅的論文深得ICET領導和全體代表的讚揚。一九九二年,獲得國務院頒予的國家級專家津貼證書。同年,被授予省“優秀教育世家”的光榮稱號。仁梅被選為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民革福建省委常委、顧問,福建省政協常委。

 

葉凱

葉凱(一九○九~一九三五年),乳名依四,化名如針,閩縣(今福州市區)人。十五歲時,到鞋店當學徒。民國十八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家鄉鼓山后嶼村建立黨支部。次年春,組織人力車工人罷工,被選為福州市鞋業工人總代表、市工會聯合會執委。民國二十一年四月,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指派,赴上海互濟會學習。回榕後,參加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開展的肅劣運動,負責工運工作。民國二十二年五月,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執委、組織部部長。翌年四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由於叛徒出賣遭到嚴重破壞,葉凱離開福州,轉到連羅蘇區,先後擔任工農紅軍第十三獨立團政委、中共羅源縣委書記。八月下旬,主持連羅縣委工作,掀起抗租土改運動。是年底,國民黨大規模軍事“圍剿”,葉凱將武裝力量化整為零後,化裝和尚轉移到福州。民國二十四年六月初,被捕,堅貞不屈,後就義于福州西門外雞角弄。

 

盧懋榘

盧懋榘(一九○九~一九四一年),又名盧念剛,化名盧少南、馬蒙新、茅居、藏舉、新第、石濱、文迪、文龍等,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八年,考入福建協和大學政治經濟系,擔任校學生自治會常務幹事、主席,兼任《協大學生》月刊編輯主任。民國二十年,“協大社會科學社”成立,任研究部部長,開始對社會政治經濟現狀進行系統研究。民國二十二年,大學畢業後,任教于福州青年會中學,在課堂上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領導學生聲援“一二.九”運動,開展罷課、遊行,聲援北平學生的愛國反帝鬥爭;並參加福州“反帝大同盟”組織的領導工作。民國二十五年,創辦“玫瑰詩社”,懋榘的詩作《旱》在福州文壇引起轟動。翌年,組織“民眾劇社”,創辦文藝月刊《平凡》。同年十月,被選為“文藝界救亡協會”候補理事。民國二十七年二月,任《戰友》雜誌主編,參與籌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同年七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中共福州工委青年委員會宣傳部部長、閩江工委組織部部長、南嶼區委書記等職務。民國28年秋,中共福建省委撤退城市有被捕危險的幹部,懋榘被安排到閩清縣天儒中學任教導主任。民國二十九年初,奉派到福建臨時省會永安“改進出版社”工作,任《現代青年》月刊主編,撰寫大量抗日救亡的政論、雜文、文藝評論及有關青年問題的指導性文章。同年八月,化名馬蒙新,調任崇安(今武夷山市)中共省委馬列主義幹部訓練班教育長,兼授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民國三十年一月,國民黨頑固派對閩北革命根據地進行軍事“圍剿”,懋榘在掩護戰友突圍時被捕,押送到三元梅列(今三明市)集中營,于當年八月被折磨致死。

 

宋省予

宋省予(一九○九~一九六六年),原名連慶,字廉卿,號善餘,晚號紅杏主人,上杭縣人。幼隨其父習畫,早年在廣東梅縣、潮安等地任教,創辦“省予畫社”,後至廈門藝術學校任教。民國三十八年,在廈門舉辦畫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家辟“省予畫室”。一九五七年,到梅縣美術學習班、上杭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一九五九年,調福建師範學院藝術系任國畫教師,創作大量作品。國畫《母子依依》、《岩谷春光》、《稻熟鴨肥》和《萬壽圖》先後參加全國第一、二、三屆美展和華東美展;《水仙花》、《曠代英姿》選送日本展出。一九六五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為省予出畫集,豐子愷為之作序。“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衝擊而自殺。一九七八年十月九日,舉行追悼大會,並舉辦“宋省予□□□□展覽”。省予師法任伯年,汲取嶺南派精華,融為一體,自成一格,精於花鳥,又善山水、人物、走獸,擅草書、篆刻。有《高瞻遠矚》、《雙虎》、《四季花鳥》、《百花齊放》、《百鶴圖》、《孔雀紫藤》、《臥獅》等作品傳世。著有《宋省予花鳥技法講座》一書(未刊)。

 

李良榮

李良榮(一九○九~一九六七年),別號良安,同安縣人。原姓楊,父母早喪,賣給鄰里李算為孫。幼隨祖父遷居鼓浪嶼,在養元小學和潯源中學讀書。祖父去世後,在廈門至集美的班船上賣報。民國十二年,入泉州“靖國軍”隨營幹部訓練所。翌年六月,保送黃埔軍校一期學習。翌年十一月畢業後,派教導二團任排長,參加東征。北伐戰爭時,在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歷任上尉參謀、連長、營長、團副。不久,離隊回鄉。民國十七年,入上海勞動大學。次年,返鄉辦理民團,編入國民革命軍陸軍四十九師,任少校參謀、營長、教導隊大隊長。民國二十年九月,被派往南京陸軍步兵學校一期學習。後調八十八師任補充團團長,旋任三十六師二一一團團長。民國二十二年,赴贛參加第五次“圍剿”軍,獲蔣介石嘉獎。“閩變”發生後,入閩“討伐”十九路軍。民國二十三年,因作戰有功,升任旅長兼泉州城防司令,調充蔣介石侍從武官。翌年,任航空特務警備團團長、中央軍校特務旅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任第二十七軍四十六師副師長、師長,嗣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少將參謀。民國二十八年冬,返回福建南平任新兵訓練處處長。民國三十年四月,日軍侵佔福州,良榮請戰,奉令率新兵補充團由邵武急奔閩侯大湖,與日軍周旋一周,擊潰來犯之敵。九月,福州克復,被任命為八十師師長兼福州警備司令。民國三十三年九月,日軍再陷福州。良榮率八十師在福州北郊、閩東抗擊。翌年,日軍撤退,升任二十八軍軍長。民國三十五年,良榮部調往蘇北、魯南、鄂北等地進攻革命根據地,在漣水戰役中遭到解放軍沉重打擊。此後歷任第一兵團第二縱隊司令、整編二十三軍軍長、第九綏靖區司令。民國三十七年九月,升陸軍中將,調任國防部第一訓練處處長。同年十月,被委為福建省政府主席。翌年春,任第二十三兵團司令兼廈門警備司令、金門防衛司令。金門戰鬥後,退至臺灣。一九五七年四月,當選臺灣省第三屆臨時省議會議員。七月,離台往馬來亞吉隆玻經商。後因車禍身亡。

 

邵循正

邵循正(一九○九~一九七三年),字心恒,先世自江西入閩,遂為福州人。民國十三年,考入英華書院。民國十五年初,考入福建協和學院。同年夏,入北京清華大學政治系。畢業後,考入該校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專攻中國近代史,畢業論文《中法越南關係始末》為學術界所推崇。民國二十三年,以庚子賠款資送法國留學。次年冬,去德國,邊研究蒙古史,邊學習波斯文、義大利文和德文。民國二十五年回國,受聘於清華大學歷史系,講授蒙古史,先後發表《元史拉施特集蒙古帝室世系所記世祖後妃考》、《有明初葉與帖木耳帝國之關係》等論文。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校內遷,任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講師、副教授、教授,撰有《元代文學與社會》、《蒙古的名勝和淵源》等論文。受大英文化委員會的邀請,於民國三十四年九月赴英國講學,任牛津大學訪問教授,後到比利時作中國學術文化交流。次年冬回國,仍在清華大學任教,講授《中國近代史》。一九五○年,任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一九五二年,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受聘為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擔任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一九五四年,發表《辛亥革命前五十年間外國侵略者和中國買辦軍閥官僚勢力的關係》等有影響的論文。翌年,主持中國近代史教學大綱的審定工作;擔任《中國歷史概要》近代部分編撰工作。還兩次參加中蒙蘇三國學者聯合編寫多卷本《蒙古史》的國際會議,撰寫《成吉思汗生年問題》、《〈中國伊朗編〉中文譯本序》,以及《洋務運動和中國資本主義發展關係的問題》等有影響的論文。“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衝擊。後經周恩來安排,與一些歷史學家參與中華書局主持的《二十四史》標點工作。逝後,□□□□彙編為《邵循正歷史論文集》出版。

 

蔡鶴汀

蔡鶴汀(一九○九~一九七六年),字頤元,號枕石散人,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三年,以繪製商業廣告為業。民國二十一年,轉而從事舞臺美術設計。自民國二十六年起,在上海仿效任伯年寫意筆法,吸取石濤、八大山人、吳昌碩之長,深得筆墨意境之趣。民國三十三年,攜畫返閩,與胞弟鶴洲在福州、南平等地辦畫展。抗日戰爭勝利後,與弟鶴洲等人共赴香港舉辦畫展,展品印成《狄蘆絯畫集》發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鶴汀與鶴洲在福州倉山設“狄蘆絯畫室”。一九五○年,鶴汀游西安,喜其文化環境,遂定居從事繪畫藝術創作。其作品以人物、山水、飛禽、走獸見長,所作《長恨歌》、《紅樓夢》、《木蘭詞》等詩詞長卷仕女畫,典雅傳神。晚年尤喜梅、竹、松及獅、虎、水牛、孔雀等題材畫。在書法上對篆、隸、真、行、草均有造詣,而于魏碑有創新。梅花三百篇以各種書體融匯成章,深得方家讚賞。鶴汀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美協陝西分會常務理事、美協紅蓼畫苑主任、中國畫創作室主任、陝西省戲曲研究所藝委會美術室創作主任、陝西省政協委員、西安市人大代表。

 

陳振銑

陳振銑(一九○九~一九八四年),字君澤,閩縣(今福州市區)人,生於日本東京。後回國,入國立交通大學,獲學士學位;又赴美國留學,先入伊利諾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繼入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研究院,獲商業管理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上海交通大學、大夏大學、暨南大學教授、建陽東南聯合大學商學院院長。民國三十八年赴台,任私立東吳大學會計系教授兼系主任。從政後,歷任臺灣“行政院物資處理委員會”財務長、臺灣“中央在台物資委員會”財務組會計長及美國駐台“安全分署”會計長、臺灣“國防部”、“交通部”、“美援會”、臺灣銀行等單位顧問;並任臺灣大學、政治大學、中興大學、成功大學、交通大學教授。還出任殷台造船公司副總經理、國際管理協會在美、在日會議“首席代表”,“考試院”典試委員、管理顧問師及會計師。著有《管理會計》一書。

 

石美瑜

石美瑜(一九○九~一九九○年),號可珍,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九年,畢業于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法律系。民國二十一年,在江蘇省高等法院刑事庭任推事。任上,參加全國司法考試,名列榜首。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在審判大漢奸陳公博、繆斌等時,執法嚴明,深受好評。翌年二月,出任直屬國防部南京審判戰爭罪犯軍事法庭少將庭長。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主持南京軍事法庭,判處參與南京大屠殺的主犯、日軍少將師團長谷壽夫死刑,又對參加殺人比賽,殺害中國軍民達五百多人的日軍佐野田岩、向井敏明、田中軍吉判處極刑。南京國民政府對日本侵華頭號戰犯“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態度曖昧,國防部先是以治療肺結核病為由,將其秘密保護在上海某寓所。美瑜堅決主張大戰犯應關押在戰犯監獄中就醫,岡村寧次終被關進上海高昌廟戰犯監獄。民國三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國防部軍事法庭開審,庭長美瑜和四名法官認定岡村寧次該判處無期徒刑。國防部卻批示“只審不判”、“暫停審理”。數日後,國防部把他“保外就醫”。三個月後,蔣介石主持國防部部長、軍法局局長和軍事法庭庭長聯席高級會議,宣佈:“戰爭結束以來,岡村寧次主持遣俘返日本有功,應判無罪。”美瑜對此極為不滿。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二十六日,美瑜奉命在京、滬警備司令部會議室對岡村寧次進行“秘密公審”。根據揭露的罪狀,美瑜與四名法官一致認為岡村寧次該判死刑,擬就判決書。蔣介石指示:“岡村寧次協助剿共有功,將功折罪,免予判刑。”美瑜被迫將其釋放。在全國一片抗議聲中,李宗仁代總統下令重捕岡村寧次。美瑜異常高興,遂飛抵南京捉拿。但岡村已被遣返日本,逃脫正義制裁。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夕,美瑜前往臺灣,在臺北執律師業。

 

曾雨音

曾雨音(一九○九~一九九一年),乳名毓英,字廣彥,筆名浪舟、宋兵,福建龍岩人。民國十七年,從廈門集美師範學校畢業,任小學教員。民國二十一年秋,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主修音樂理論與作曲,師從黃自。後因經濟困難而輟學,決心發揮自己專長,投入教學和作曲。民國二十四年起,先後在集美高中藝術科、龍溪中學、南靖師範、龍岩師範等校任教。抗日戰爭期間,加入周恩來領導的國統區革命音樂社團--新音樂社,任該社福建地區的領導人。雨音追求、嚮往新音樂,以多種方式努力傳播新音樂文化。雨音的歌曲創作多是自作詞曲。處女作《田家苦》成為三十年代反映中國農村苦難的佳作。先後創作《送戰士》、《同胞們奮起》、《我們是鋼鐵的一群》等歌曲,還發表《一九三六年全國樂壇一瞥》、《論音樂下鄉》及《曲真和眾》等論文。民國三十五年,受聘于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任講師、副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福州大學圖畫製圖系音樂組組長、福建師範學校音樂專修科主任、福建師範學院藝術系副主任等職。繼續創作歌曲:《慶祝土改大勝利》、《晨唱歌》、《建國家為人民》、《我們站在光榮的崗位上》、《采桑子.重陽》,發表論文《梨園戲和基礎音樂中曲調線條的初步研究》、《福建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先後講授過《和聲學》、《和聲與作曲》、《歌曲作法》、《音樂欣賞》、《音樂史》等課程。作為從教近五十年的樂苑園丁,雨音為中國新音樂事業造就大批人才。雨音還當選為福建省政協第一、二、三屆委員,福建省文聯常務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及福建省音協主席等職。

 

陳祥榕

陳祥榕(一九一○~一九三四年),乳名亦細,又名尚容,連江縣人。民國十八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黨支部書記。民國十九年六月,任中共連江縣行動委員會武裝部長。次年,調往福州市任黨團職工書記,協助陶鑄工作。民國二十二年,任福州中心市委軍委書記,組織武裝自衛隊。民國二十三年一月起,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委員、工農紅軍閩東十三獨立團政委,轉戰于羅源地區,攻克丹陽,進抵粗蘆、可門灣,殲滅海上的土匪武裝,組織海上遊擊隊。四月下旬,奉命回中心市委工作,因陳之樞等被捕叛變,祥榕亦被捕,在獄中堅貞不屈。同年八月十二日,就義于福州西門雞角弄。

 

張雲天

張雲天(一九一○~一九四九年),又名寓進,閩縣(今閩侯縣)傅築村人。民國十七年,考入三民中學高中部。次年,轉學至上海光華大學附屬中學。民國二十年,升入光華大學經濟系。次年,轉至國立暨南大學商學院會計銀行系。民國二十四年,畢業後留校任教。雲天在教學之餘,組織“大眾知識社”,出版《大眾》半月刊,提倡世界語及拉丁文字。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國民黨當局非法逮捕沈鈞儒、鄒韜奮等,製造“七君子事件”。雲天組織各種進步活動,聲援“七君子”。民國二十六年,供職於福建省銀行。不久,加入福州文化界救亡協會,參與組織“戰友社”,出版《戰友》刊物。翌年八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九月,赴延安出席全國青年聯合會代表大會。民國二十八年秋,擔任青工委秘書長。民國三十年夏,調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馬列主義研究員,專門研究國民黨統治區狀況。翌年初,調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李富春的秘書。民國三十二年秋,任中央機關管理局福建處第一科科長。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起,任冀察熱遼邊區兵工廠政治部主任、晉察冀邊區銀行總行業務部部長等職。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石家莊解放,雲天負責接管該市金融機構,擔任石家莊銀行分行經理。民國三十八年二月,北平和平解放,雲天任北平市軍管會物資接管委員會金融處處長,負責接管北平市官僚資本銀行,籌建中國人民銀行北平分行,就任行長兼經理。九月,隨同葉劍英前往廣州。行前,雲天已被內定為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行長兼經理。後因車禍去世。

 

林傳光

林傳光(一九一○~一九八○年),字繼耕,閩縣(今福州市區)人。少入福州格致中學、英華中學。民國十九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民國二十三年畢業,留校任助教。翌年,回福州協和學院任教,並在福清縣農業職業學校兼課。其間,專程到閩南調查植物病害,寫成《福建重要植物病害簡報》。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請傳光指導省農業改進處工作,並聘他到福建農學院任教。民國二十六年,由金陵大學保送到美國康乃爾大學讀研究生,專攻植物病理學與真菌學,成績優異,曾得金像獎章。民國二十九年四月,獲博士學位。回國後,任西南聯大植物病理學教授。民國三十三年,應邀參加專家考察團,在美國各地考察農業及植物病害。回國後,任農林部顧問,北平大學農學院教授、植物病理學系主任,後轉任植保系主任。北平解放前夕,加入地下民盟,參與護校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文教委員、河北省政協委員、全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一級教授,並任全國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間,備受迫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恢復名譽,參加北京中醫藥研究所中藥研究。學術專著有《解量物質》、《普通植物病理學》、《植物病理真菌學》,以及《林傳光先生科學論文集》等。

 

林孔湘

林孔湘(一九一○~一九八五年),侯官縣(今閩侯縣)南嶼窗廈人。民國十二年起,在福州格致初級中學和廈門集美高級中學讀書。後入福建協和大學,於民國二十三年畢業。民國二十五年,赴美國留學,先後在亞曆根尼大學、康乃爾大學研究院深造。民國三十年,獲博士學位,在美國加州大學任副研究員。回國後,歷任四川大學、雲南大學、金陵大學和嶺南大學教授。民國三十六年,創建嶺南大學植物病理研究室。一九五二年,任華南農學院植保系主任,後任廣東省柑桔黃龍病研究組組長,到粵、贛、閩三省有柑桔黃龍病的二十多個縣柑桔產地調查考察。一九五六年,發表《柑桔黃梢(黃龍)病研究Ⅰ.病害調查》和《柑桔黃梢(黃龍)病研究Ⅱ.病原的探討》,在世界上首次論證黃龍病的傳染性,澄清學術界多年爭論不休的問題。一九六六年,國際柑桔病毒學家組織(IOCV)專函邀請孔湘去義大利參加該組織召開的第四屆學術會議。一九七三年,提出“柑桔無病蟲栽培”的設想,並于一九七六年成功育出國內第一批既無黃龍病、潰瘍病、瘡痂病,也無紅蜘蛛、鏽蜘蛛和介殼蟲類的“無病蟲”苗木一.六萬株。一九八二年,出版專著《柑桔無病蟲栽培》。運用“隔離、消毒、防疫”的綜合性措施培育無病苗木技術,在國內外均屬首創。八十年代末,該項技術與福建省農科院柯沖教授所主持的系列研究成果合併,組成更為完整的育苗體系,即運用“隔離、消毒、防疫”綜合性措施培育柑桔無病良種苗木體系,在國際上具有領先水準。該項研究成果,一九九○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一九九一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孔湘歷任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省人民代表,民盟廣東省委常委、顧問,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和廣東分會顧問、全國柑桔黃梢病及其他病毒類病害防治研究協作組顧問等職務。為表彰孔湘生前對柑桔黃龍病研究作出的傑出貢獻,國際柑桔病毒學家組織(IOCV)把一九九五年在福州召開的第十三屆國際柑桔病毒學會議作為紀念林孔湘的會議,大會一致決定把“黃龍病”(Huanglongbing)定為國際統一使用的名字。

 

陳大濩

陳大濩(一九一○~一九八八年),閩縣(今福州市區)人,生於山東濟南。民國十三年,入福建馬尾海軍藝術學校,轉海軍學校航海班。不久,進上海江南造船所當學徒,開始學唱京劇(譚派),後入上海交通大學。民國十六年,肄業後入杭州公路局行運科任辦事員,同時從陳福奎學戲,師承餘派,有“杭州余叔岩”之稱。民國二十年,曾與梅蘭芳同台演出《四郎探母》。民國二十五年,赴上海創辦刊物《銀行生活》。抗日戰爭爆發後,至廣州任交通管理處辦事員。民國二十七年,投身戲劇事業,到北平拜余叔岩為師,與孟小冬、李少春並稱為“餘派三傑”。後曾任北平國劇常務委員。民國三十六年,赴上海、武漢等地領班演出。一九五○年,在上海組織濩聲劇社。翌年十月,參加華東戲曲研究院,後轉上海京劇院任演員、編劇和導演,加入中國戲劇家協會。一九五六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任上海民盟藝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一九五八年,調山東京劇團。一九六○年,調杭州京劇團(後改稱浙江省京劇團)。一九八○年,被選為浙江省文聯委員、浙江劇協常務理事。大濩綜合譚派、餘派藝術,汲取汪桂芬、王鳳卿等名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同時從事編劇、導演及戲曲理論研究工作,編寫的歷史劇有《竊符救趙》、《鑄劍》、《黃魏爭功》、《臥薪嚐膽》、《氣壯燕京》、《孫安動本》、《方臘頌》等,還改編歷史劇《搜孤救孤》及現代劇《金玉姬》、《降龍伏虎》等。

 

劉修業

劉修業(一九一○~一九九三年),女,字君寄,福州市人。福州英華中學畢業。民國十九年,考入燕京大學國文專修科。民國二十一年,畢業後到北平圖書館(今北京圖書館)索引組從事《國學論文索引》編纂。民國二十五年,受北平圖書館委派赴法國巴黎,襄助王重民整理伯希和所劫敦煌遺書卷中的《伯希和劫經錄》,同時研究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藏中文圖書的古代小說戲曲文獻。翌年,在巴黎與王重民結為伉儷。同年,入英國倫敦大學圖書館專修科進修。民國二十八年八月,與王重民赴美國,為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鑒定整理中國古籍。民國三十六年回國,繼續在北京圖書館擔任索引編纂工作。一九五三年,調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歷史研究所。一九五五年,主編中華圖書館協會出版的《文學論文索引》續、三兩編。一九五七年,主編出版《中國史學論文索引》。修業是中國古典小說戲曲研究者。一九五八年,出版《吳承恩詩文集箋校》及《古典小說戲曲叢考》。一九六六年,以研究員身份退休。一九七五年,王重民逝世後,修業承擔王重民遺著的整理編纂,完成《中國古籍善本書提要》及其補編、《敦煌遺書論文集》、《中國目錄學史論叢》、《冷廬文藪》等。修業曾擔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總會和語言文學分會顧問,在敦煌學界享有很高聲譽。修業夙有學術公有的高尚美德,將所存的敦煌學資料、手稿卡片等無償獻給敦煌研究院。

 

鄭維新

鄭維新(一九一一~一九三二年),閩縣(今福州市區)人。先後在三山中學、英華中學就讀,課餘在培元小學、三山中學兼課。民國十八年,加入反帝大同盟。翌年秋,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年底,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民國二十年秋,考入福建協和學院。因在校組織讀書會,編輯出版《求是報》等,被開除學籍,到獨青小學任教。民國二十一年初,組織福州市民眾自動肅劣聯合會,任宣傳部長。同年十一月九日發生潭尾街事件,根據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指示,十日上午,維新指揮肅劣會代表百余人在南公園集中後向公安局進發,局長丘兆琛拒不接見,維新率代表沖入二堂與其說理,國民黨當局逮捕維新等群眾代表六人。軍警要維新等人下跪,維新挺立不屈,斥責丘兆琛鎮壓抗日運動罪行。兆琛命令士兵用槍托打維新下跪,將其頭部碰擊地下。維新眼鏡被打碎,眼睛被刺破,仍堅持鬥爭。丘兆琛下令衛兵開槍,維新身中數彈,壯烈犧牲。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當即發表《告福州民眾宣言》,各界愛國人士也掀起罷課、罷市、罷工運動,要求懲辦兇手。全國各地抗日團體紛紛通電聲援,國民黨當局只得將丘兆琛撤職,釋放被捕的肅劣會會員。民國23年,維新的棺木移葬於倉前山磨層山上。一九八○年十一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承認鄭維新為革命烈士。

 

李鐵

李鐵(一九一一~一九四八年),原名郭慶雲,字縵青,化名郭耘,山東省齊河縣人,生於濟南。民國十四年,在山東省立第一中學讀高中時,經常寫稿揭露社會黑暗。民國二十三年,入北京師範大學後,參加校內進步學生組織的“近代史讀書會”。民國二十四年,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北師大任文學院地下黨支部書記,同時為北師大“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負責人之一。民國二十六年,大學畢業,回濟南任中學教員,繼續從事地下活動,後因受國民黨當局注意而轉移南下。在南昌與中共閩贛省委(後改稱閩浙贛特委)接上組織關係,任閩贛省委秘書。民國二十七年六月,奉派來福州,組建中共福州工委,並任書記,領導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壯大福州及郊縣的黨組織;並派中共黨員到閩侯、連江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力量。民國二十八年七月,到閩北參加中共福建省代表會議,後留南平工作。次年,任中共閩江特委書記,直接領導福州、閩侯、閩清等縣黨的工作。為貫徹中共中央“掩蔽精幹”的指示,到閩清天儒中學執教,繼續領導閩江特委工作。民國三十年,任閩中党特派員。民國三十一年十一月,調省委武夷幹校學習,受到錯誤的批判。次年初,被安排到內遷邵武的福州格致中學執教。民國三十三年,李鐵根據中共福建省委指示,配合特派員莊征開展反特務鬥爭,粉碎國民黨當局妄圖抓捕省委書記曾鏡冰的陰謀。民國三十四年五月,李鐵在福州與莊征取得聯繫,尋找失去聯繫的地下黨員,恢復黨組織。同年八月,任中共閩江工委委員兼組織部長。民國三十六年一月,被選為中共閩浙贛區黨委候補委員。同年二月,歷任中共閩浙贛區黨委城市工作部副部長兼地下軍司令部副政委、部長等職。民國三十七年四月,在“城工部事件”中被錯殺。一九五六年,中共福建省委經中共中央批准決定,為其平反昭雪,追認為革命烈士。

 

高名凱

高名凱(一九一一~一九六五年),平潭縣人。民國二十四年,畢業于北平燕京大學哲學系,轉入校研究院攻讀哲學。後赴法國巴黎大學深造。民國二十九年,獲博士學位。翌年回國,任燕京大學國文系講師。民國三十一年,任中法漢學研究所研究員,從事語言學研究與文學翻譯工作,在漢語語法理論和普通語言學的研究方面頗有創見。民國三十四年,出任燕京大學國文系主任兼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教研室主任,並任《中國語文》編輯委員。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當選為民盟中央科技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著有《漢語語法論》、《普通語言學習》、《語法理論》、《語言論》、《語言學概論》、《現代哲學》、《哲學大綱》;譯有索緒爾《普通語言教程》及巴爾扎克小說。

 

蔡鶴洲

蔡鶴洲(一九一一~一九七一年),又名頤亨,字學享,號狄蘆令二郎,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早年從藝學習漆器描花、舞臺佈景。民國十三年,隨胞兄鶴汀以繪製照相背景和商業廣告為生。民國二十一年,從事舞臺美術設計,繪製舞臺佈景。民國二十六年,赴上海參加“上海書畫會”,研習國畫,師法任伯年、八大山人、吳昌碩等名家。在寫實的基礎上吸收西洋畫技法,繼承傳統畫法,自成一家。鶴洲尤擅長花鳥畫,多次舉辦畫展,得到同行與各界的好評。抗日戰爭勝利後,鶴洲與兄鶴汀等四人赴香港舉辦畫展,並由香港出版單位出版《狄蘆絯畫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鶴洲和鶴汀在倉山創辦“狄蘆絯畫室”,傳授國畫技藝。一九五○年,鶴洲應邀赴上海、濟南、北京等地從事國畫創作。一九五三年,定居西安市,在陝西省實驗劇團工作。以舞臺美術設計為職業,業餘堅持國畫研究與創作,尤喜用極薄的皮紙潑墨作畫,以色粉畫花卉,酣暢淋漓,水韻天成,給人以“清馨出塵妙香遠”的美感。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畫展,還在濟南、南京、杭州等地舉辦巡迴個人畫展。一九八四年八月,人民美術出版社選編其十四幅□□□□,出版《蔡鶴洲畫輯》;《人民畫報》專版介紹“蔡鶴洲繪畫藝術”。

 

林白

林白(一九一一~一九七一年),原名威廉,化名林泉、林二泉、老張、老李、王先生等,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二年,入尚友堂舊制中學,後入私立福州東瀛學校日語專修科。民國十七年,入海軍陸戰隊第二獨立旅三團學員連,後在晉江警察局、霞浦海軍陸戰隊工作。民國二十一年,到十九路軍六七一師任中尉排長。“閩變”失敗後,從晉江回福州。民國二十五年初,秘密組織“現代學術研究社”和“福州大眾社”,開展抗日救亡工作。民國二十六年五月,大眾社遭破壞,林白到閩侯縣第一區任禁煙辦事員。民國二十七年八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十月,奉派到皖南新四軍教導隊第五中隊學習。次年六月,返福州後,任中共福建省委政治交通員。民國二十九年春,改任省委教導隊軍事教員。民國三十年初,到長樂國民兵團常備隊任中隊長。常備隊遣散後,到南港一帶組織抗日遊擊隊。九月,又調永泰縣國民兵團任上尉隊副。民國三十四年六月,與莊征、李鐵取得聯繫,在福州開展城市工作,發展中共黨員,建立秘密據點。同年八月,任中共閩江工委委員,參與建立中共福州市委、學委、調委、經委、中共閩侯縣委等組織。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任中共閩浙贛區黨委城市工作部委員、地下軍司令。同年九月,任城工部副部長。十月,兼任中共閩(清)古(田)林(森)羅(源)連(江)五縣中心縣委書記,領導武裝鬥爭,開闢第二戰線。次年一月十五日,發動東嶺地區捷阪周圍三十多個村近千名農民暴動,組建五縣中心縣委遊擊隊,在大、小北嶺地區開展遊擊鬥爭。民國三十七年四月,發生“城工部事件”,受到牽連,仍堅持武裝鬥爭。同年十月,派出得力幹部到沿海各縣開展武裝鬥爭,使五縣中心遊擊隊迅速發展,為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福州做出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遊擊隊正式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軍區第四分區獨立第一團,林白任團長,參加林森(閩侯)、閩清、永泰等地剿匪反霸。一九五○年十月起,受“審查”二年八個月。一九五六年,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共福建省委為城工部平反昭雪,恢復林白黨籍。同年底,林白出任福建省委組織部“二辦”副主任。一九五七年,任福州市副市長,分管工業、農業生產。一九六五年,任中共福州市委常委。

 

林舒謙

林舒謙(一九一一~一九八三年),筆名一竿、紀零、薩蘭、薩任夫,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早年入省立福州高級中學。民國二十三年,考入廈門大學中文系,未畢業即離校。抗日戰爭期間,擔任戰時民眾巡迴教學團團長,率團往各縣演出,宣傳抗日救國。從此,長期從事劇本寫作,成為專業劇作家。一九五四年,整理閩劇傳統劇本《煉印》,參加華東區首屆戲曲觀摩大會,獲劇本一等獎,並由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成戲曲藝術片。一九五八年,創作《六離門》,由省戲曲巡迴演出團晉京演出。還編寫現代劇《牧羊歌》(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改編《海上漁歌》,整理傳統戲《梅玉配》,與人合編《臥薪嚐膽》,晚年擔任福建省實驗劇團指導員。

 

郭可詮

郭可詮(一九一一~一九八七年),字淞帆,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生於北京。高祖柏蔭、祖曾炘、父則澐均進士出身。民國二十二年,天津工商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任天津市政府工務局、商品檢驗局技士。民國二十四年,赴法國留學,入格魯諾伯大學水利工程學院。兩年後回國,任天津市工務局技正。抗日戰爭爆發,任廣西省農田水利委員會工程師。民國二十七年,國民政府經濟部派任工礦調整處駐越南海防代表,負責與法方交涉斡旋。翌年,調任重慶物資庫主任。民國三十年,國家資源委員會組建甘肅油礦局,開發玉門老君廟油田,調為局業務處長,旋升局協理,具體處理有關業務,生產出中國第一桶汽油、煤油。抗日戰爭勝利後,可詮代理甘肅油礦局總經理。民國35年,任中國石油公司協理兼甘青分公司經理,負責西北石油生產和資源勘查,擴大玉門油田生產規模,查清主產區地質情況和儲油規模。民國三十七年秋,調上海中國石油總公司專任協理,主管業務。不久,代理總經理。可詮為迎接上海解放,保護油庫與器材物資,並將閒置未用的一套煉油設備在高橋建成日煉一千五百桶原油的煉油廠,解決上海軍民用油之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工業部企劃處副處長。一九五○年,調任中央財經委員會計畫局基建處副處長。一九五二年,任中央燃料工業部水電總局設計處工程師。一九五六年,任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一九六四年,任水利電力部北京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關進秦城監獄達七年。一九七九年,平反調回北京,任電力部科技委員會委員、科技情報所高級工程師。一九八一年二月,加入民革,歷任民革中央團結委員、候補委員、“四化委”副主任、監察委員。一九八四年,當選為全國政協第六屆委員。

 

傅衣淩

傅衣淩(一九一一~一九八八年),原名家麟,筆名休休生,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民國十八年,進私立福建學院經濟系。次年,轉入廈門大學歷史系,民國二十三年畢業。翌年,東渡日本入法政大學研究院學習社會學。民國二十六年夏,回國任職於福建省銀行經濟研究室。不久,任福建省抗敵後援會編輯股股長,主編《戰地通訊》。民國二十八年,任福建省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課主任。當時省銀行內遷永安,衣淩在城郊發現一批從明嘉靖年間至民國的土地契約文書,參閱地方誌書,寫成《明清時代永安農村社會經濟關係》和《清代永安農村賠田約的研究》等論文。衣淩以福建農村作為研究社會經濟史的突破點,編著出版《福建省農村社會經濟參考資料彙編》和《福建佃農經濟史叢考》二書,為中國社會經濟史學開拓時期的力作。民國三十年後,先後任教于協和大學、福建學院、南平省立師範專科學校。民國三十五年,任福建省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文史組組長。衣淩研究範圍從福建農村經濟史,擴展到商人及商業資本,發表《徽州商人》、《洞庭商人》、《陝西商人》、《福建海商》等論文。在《清代中葉川、陝、湖三省邊區的手工業生產形態》一文中,首次提出中國手工業中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同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廈門大學歷史系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副校長、文科學術委員會和古籍整理委員會主任,以及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兼職研究員等職。著有《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明清農村社會經濟》、《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歷任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參議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委副主任,中國史學會理事、福建歷史學會會長、中國經濟史學會副會長、福建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任、顧問等職。於一九八○年三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