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各地簡介 »

廣西省歷史沿革

作者:佚名  來源:印象建江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6日

廣西省歷史沿革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先秦時期

廣西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距今七十萬年以前,就有原始人類在此勞作生息。距今十萬至二萬年前,在桂西、桂南、桂北山區活動著的古人類“柳江人”已進入以血緣為紐帶的母系氏族社會初期。距今二萬至一萬年前,生活在廣西的人類以“麒麟山人”為代表,已學會製造和使用鑽孔礫石和磨尖石器刃口。距今一萬至六千年前,古人甑皮岩人走出石灰岩洞與大山河谷,向平原和濱海地區發展,開始定居生活,出現了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距今約六千至三千年前,廣西跨入以男子為中心的父系氏族時期。距今三千年左右,廣西開始進入文明社會。

先秦時期,廣西為駱越國,居住著百越中的“駱越”、“西甌”、“蒼梧”人。駱越國是嶺南壯族祖先著名的方國,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雲:“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說中的。《逸周書》亦稱《周書》,乃先秦古籍,多數篇章出於戰國,其中所記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呂氏春秋.本味》裏,又提到“越駱之菌”,漢代高誘注:“ 越駱,國名。菌,竹筍。”越駱是漢語提法,意為越(山)穀或越鳥,越人語言倒裝為駱越。

駱越與西甌是構成今天壯族的主要兩個支系,它們存在一千多年,創造了燦爛的稻作文明。今天壯族傳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西甌、駱越人創造的。駱越方國創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鏟文化、龍母文化、青銅文化、青銅文化中的銅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駱越人和蒼梧人、西甌人一起,在我國最先發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為中華民族也為全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今南寧市範圍,發掘出了駱越人祖先留下的十四處貝丘遺址,從中出土了一萬年前原始石磨盤、石杵、石磨棒等稻穀的脫殼工具,其中南寧市亭子圩遺址出土的這類工具,經測定為一萬一千年。年代僅次於湖南道縣壯族蒼梧部祖先留下的一萬二千至二萬年前的炭化稻粒,比江西萬年縣的一萬年稻穀遺址早一千年。到了駱田時代,駱越人對境內的田疇整治已經卓有成效,已經會根據潮水的漲縮選擇田塊。今天,整個華南無論哪個民族,都以大米為貴,餐桌上的主食主要是大米飯,以大米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米飯系列、米粉系列、粽粑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湯圓系列、米糕系列、米餅系列、米花系列、飲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腸系列等十二個系列,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副食的豬雞鴨鵝,也是大米的轉化物。從旱地農業地區移居嶺南的漢族等民族,也都放棄了麥類的種植,和壯人一起在餐桌上享受壯族祖先創造的稻作文化。駱越人的這一大貢獻,與日月齊光。

秦漢時期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二一四),秦統一百越,在嶺南設桂林、南海和象三郡。今廣西屬桂林郡全部(簡稱“桂”由此而來),象郡的一部分,南海郡的小部分。此外,長沙郡的小部分,黔中郡的小部分亦在廣西境內。

秦末漢初,南海郡代理郡尉趙佗攻佔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廣西為南越國屬地。

漢元鼎六年(前一一一),武帝平定南越王國,在嶺南設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域分屬郁林、蒼梧、合浦三郡二十一縣。其中郁林郡治布山縣(今貴港市境內),蒼梧郡治廣信縣(今梧州市),合浦郡治從漢建武十九年(四三)從徐聞遷合浦縣(今浦北縣境內)。此外,漢時今廣西還有小部分地域分屬零陵、武陵郡。東漢末,廣西大部屬交州統轄。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期,廣西大部屬吳國,桂西北小部屬蜀國。吳在今廣西境內設桂林、始安、臨賀、蒼梧、郁林、合浦六郡,今桂北部分地域屬零陵、武陵郡,桂西部分地域屬蜀國的興古郡。設置的縣增至三十九個。

兩晉時期,今廣西境內設置蒼梧、郁林、桂林、合浦、始安、臨賀、晉興、寧浦、永平、西平十郡,設置的縣增至五十七個,分屬廣州、交州和湘州統轄。

南北朝時期,今廣西地域始屬南朝宋、齊、梁,後大部屬陳地,今桂西、桂西北小部分地域屬北朝周。先後設置九州、四十八郡、一百二十七縣,其中三十七郡、七十八縣為新設。

隋唐時期

隋統一中國後,將中國分為九州,廣西大部分地域始安、永平、甯越、郁林、蒼梧、合浦等郡屬楊州,只有零陵、熙平二郡屬荊州。先後設置八十五個縣,其中六十一個承襲南北朝。

唐朝沿用隋制。唐太宗于貞觀元年(六二七)將全國分為十道,今廣東、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嶺南道(治所在今廣州)。另外,桂西、桂西北和桂東北部分地域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七三三),玄宗把江南道分為東西兩道和黔中道,今桂西、桂西北部分地域屬黔中道,桂東北部分地域江南西道。鹹通三年(八六二),懿宗將嶺南道分為嶺南西道和嶺南東道。廣西大部分地域屬嶺南西道,廣東屬嶺南東道。嶺南西道治所設在邕州(今南寧),南寧在唐朝開始成為廣西的首府。嶺南西道除廣西外,還包括現在的海南島、雷州半島一帶。嶺南西道設立桂、容、邕三管經略使,史稱“三管”,基本上形成廣西後來行政區疆域的輪廓。此外,富川、鐘山、賀州、藤縣、岑溪一帶屬嶺南東道。貞觀末年,今廣西境內設有三十四州。這些州大部分沿襲久遠,直到明清時期才有的改府,有的改縣。唐朝在今廣西境內先後設置二百二十四個縣,唐末減至一百五十四個。從唐朝開始,在今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設置五十個羈縻州、五十一個羈縻縣。

五代宋元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今廣西桂林、柳州、梧州以北地區先屬楚國,後屬南漢,其餘地區全屬南漢。這一時期,今廣西境內的行政建置基本沿襲唐代,設置的州有三十七個,其中三十四個為唐舊州;設置的縣有一百三十五個,其中一百三十三個為唐舊縣;此外還有羈縻州三十二個,羈縻縣三十一個。

宋朝開寶四年(九七一),宋滅南漢,統一嶺南。先後將全國劃分為十五路,至道三年(西元九九七),今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於廣南路,今全州、灌陽、資源一帶屬荊湖路。元豐元年(一○七八),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今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廣南西路,治所設在桂州(今桂林),桂林從宋朝開始正式成為廣西的首府。廣南西路轄地除廣西外,還包括今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一帶。此外,分荊湖路為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今全州、灌陽、資源一帶屬荊湖南路。大觀元年(一一○七),分廣南西路另設置黔南路,轄地包括今桂西北部分地域。大觀三年(一一○九),黔南路併入廣南西路,更名廣西黔南路,次年仍名廣南西路。南渡後更名為廣西路。這是“廣西”名稱的由來,廣西得名由宋代始。宋在今廣西境內先後設置二府、四十一州、三監、一百三十九縣、八十五羈縻州、八十羈縻縣。

元朝時期,設省、路(府)、州、縣四級區域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元朝在全國設三個中書省、十一個行中書省。今廣西先屬湖廣行中書省。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從湖廣行中書省南部劃出,設置“廣西等處行中書省”,這是廣西設省的雛形。當時廣西行中書省內劃為十二路、一府、一司、九州分別統轄各縣。十二路是:南寧路(治宣化縣,今南寧)、靜江路(治臨桂縣、今桂林)、柳州路(先治柳城,後移馬平,今柳州)、梧州路(治蒼梧,今梧州)、太平路(治崇善,今崇左)、田州路(治田州,今田東)、思明路(治思明州,今寧明),潯州路(治桂平),來安路(治奉議州,今田陽)、廉州路(治合浦)、欽州路(治欽州)、鎮安路(治今德保),還有平樂府(治平樂)、慶遠南丹安撫司(治宜山,今宜州);九州是:郁林州、容州、象州、賓州、橫州、融州、藤州、賀州、貴州。此外,今全州、灌陽、資源仍屬湖廣行中書省(治今湖北武昌)統轄。元末,今廣西境內設有二府、一安撫司、十三路、九州、五十三縣、六十土州、八土縣。

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撤銷元朝的行省之名,設司、府(州)、縣(土州)三級區域制。全國劃分為十三個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九年(一三七六),設廣西承宣佈政使司,“廣西”名稱由此固定下來。廣西布政使司內劃分為十一個府和三個直隸州統轄各縣。十一個府:桂林府(治臨桂縣,今桂林)、柳州府(治馬平,今柳州)、慶遠府(治宜山),思恩府(先治喬利,今馬山境,後遷治武緣,今武鳴境)、思明府(治思明土州,今甯明)、平樂府(治平樂)、梧州府(治蒼梧,今梧州)、潯州府(治桂平)、南寧府(治宣化,今南寧)、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鎮安府(治今德保);三個直隸州:歸順州(治今靖西)、田州(治今田東)、泗城州(治今淩雲)。此外,全州原屬湖南地,洪武二十七年(一三九四),全州(今全州、灌陽、資源)自湖廣永州府改屬廣西後,今廣西地域大體形成。洪武二年六月(一三六九)將原屬廣西所轄的廉州、欽州劃撥廣東統轄。明末,今廣西境內設有十三府、四州、四十四縣、三十四土州、六土縣和五個長官司。

清朝時期,推行省、府(直隸廳)、州(直隸州)、縣四級區域制。複設廣西省,省會駐桂林府(今桂林市)。廣西全省劃分為十一個府、二個直隸廳、二個直隸州,分別統轄各州市縣。十一個府是:桂林府(治臨桂,今桂林)、柳州府(治馬平縣,今柳州),慶遠府(治宜山)、思恩府(治武緣,今武鳴)、泗城府(治淩雲)、平樂府(治平樂)、梧州府(治蒼梧,今梧州)、潯州府(治桂平)、南寧府(治宣化,今南寧)、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鎮安府(治天寶,今德保);二個直隸廳是:上思直隸廳(治今上思)、百色直隸廳(治今百色);二個直隸州是:郁林直隸州(治今玉林)、歸順直隸州(治今靖西)。此外廉州府(治今合浦)、欽州直隸州(治今欽州),均屬廣東省。荔波縣原屬廣西省,清世宗雍正十年(一七三二)劃歸貴州省統轄。清末,今廣西境內設有十三府、四州、四十四縣、三十四土州、六土縣、十土司和三長官司。

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中華民國。

民國期間,廣西沿襲清朝稱省,地域與清朝大致相同。民國元年,直隸州、廳均改為府,全省劃分為十府:桂林府、平樂府、柳州府、慶遠府、梧州府、潯州府、南寧府、太平府、鎮安府、思恩府,分別統轄各縣。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撤銷府制,由省直接統轄各縣。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全省劃分為六道:桂林道(治今桂林)、柳江道(治柳州)、南寧道(治今南寧)、蒼梧道(治今梧州)、鎮南道(治今龍州)、田南道(治今百色),分別統轄各縣。始自明清的對土官管轄區的改土歸流措施,至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全部完成,全部土州、土縣改設新縣。

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根據軍政合一的原則,廢除道制,把全省劃分為若干區。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全省劃分為十二個民團區。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改民團區為行政監督區。

在此期間,廣西為新、舊桂系軍閥統治達二十八年之久。

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全省劃分為八個區,轄九十九縣,外加一個直轄市和一個設治局。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截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全省劃分為一市(桂林)、十五區(一至十五區)、九十九縣。欽州、合浦、靈山、防城仍屬廣東省統轄。自廣西設省起,直至民國時期,省會絕大部分時間在桂林,僅民國元年至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一二至一九三六)遷于南寧。

新中國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日,廣西全省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設廣西省,省會設在南寧。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十日,在壯族聚居的邕寧、宜山、百色三個專區成立桂西壯族自治區。

一九五六年三月改為桂西壯族自治州。

十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倡議。

一九五七年六月國務院作出關於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決定,並在同年七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相應的決議。

一九五八年三月五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宣告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

一九六五年十月十二日,經國務院批准,廣西僮族自治區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一覽   來源:行政區劃網

全自治區轄:十四個地級市,三十四個市轄區、七個縣級市、五十六個縣、十二個自治縣(共有一百○九個縣級行政單位)。

南寧市:

轄六個市轄區、六個縣。

市人民政府駐青秀區。

青秀區        興甯區        西鄉塘區

良慶區(良慶鎮)   江南區        邕甯區(蒲廟鎮)

武鳴縣(城廂鎮)   隆安縣(城廂鎮)   馬山縣(白山鎮)

上林縣(大豐鎮)   賓陽縣(蘆圩鎮)   橫 縣(橫州鎮)

柳州市:

轄四個市轄區、四個縣、二個自治縣。

市人民政府駐城中區。

城中區        魚峰區        柳北區

柳南區        柳江縣(拉堡鎮)   柳城縣(大埔鎮)

鹿寨縣(鹿寨鎮)   融安縣(長安鎮)   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鎮)

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

桂林市:

轄五個市轄區、十個縣、二個自治縣。

市人民政府駐象山區。

象山區        秀峰區        疊彩區

七星區        雁山區        陽朔縣(陽朔鎮)

臨桂縣(臨桂鎮)   靈川縣(靈川鎮)   全州縣(全州鎮)

平樂縣(平樂鎮)   興安縣(興安鎮)   灌陽縣(灌陽鎮)

荔浦縣(荔城鎮)   資源縣(資源鎮)   永福縣(永福鎮)

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鎮)          恭城瑤族自治縣(恭城鎮)

梧州市:

轄三個市轄區、三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萬秀區。

萬秀區        蝶山區        長洲區

岑溪市(岑城鎮)   蒼梧縣(龍圩鎮)   藤 縣(藤州鎮)

蒙山縣(蒙山鎮)

北海市:

轄三個市轄區、一個縣。

市人民政府駐海城區。

海城區        銀海區        鐵山港區(南康鎮)

合浦縣(廉州鎮)

防城港市:

轄二個市轄區、一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港口區。

港口區(漁洲坪街道) 防城區(防城鎮)   東興市(東興鎮)

上思縣(思陽鎮)

欽州市:

轄二個市轄區、二個縣。

欽南區        欽北區        靈山縣(靈城鎮)

浦北縣(小江鎮)

貴港市:

轄三個市轄區、一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港北區。

港北區(貴城街道)  港南區(橋圩鎮)   覃塘區(覃塘鎮)

桂平市        平南縣(平南鎮)

玉林市:

轄一個市轄區、四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玉州區東門路。

玉州區(玉城街道)  北流市        容 縣(容州鎮)

陸川縣(溫泉鎮)   博白縣(博白鎮)   興業縣(石南鎮)

百色市:

轄一個市轄區、十個縣、一個自治縣。

市人民政府駐右江區向陽路十三號。

右江區(百色鎮)   淩雲縣(泗城鎮)   平果縣(馬頭鎮)

西林縣(八達鎮)   樂業縣(同樂鎮)   德保縣(城關鎮)

田林縣(樂裏鎮)   田陽縣(田州鎮)   靖西縣(新靖鎮)

田東縣(平馬鎮)   那坡縣(城廂鎮)   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

賀州市:

轄一個市轄區、二個縣、一個自治縣。

市人民政府駐八步區賀州大道。

八步區(八步街道)  鐘山縣(鐘山鎮)   昭平縣(昭平鎮)

富川瑤族自治縣(富陽鎮)

河池市:

轄一個市轄區、四個縣、五個自治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金城江區新建路。

金城江區(金城江街道)宜州市(慶遠鎮)   天峨縣(六排鎮)

鳳山縣(鳳城鎮)   南丹縣(城關鎮)   東蘭縣(東蘭鎮)

都安瑤族自治縣(安陽鎮)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

巴馬瑤族自治縣(巴馬鎮)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

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

來賓市:

轄一個市轄區、三個縣、一個自治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興賓區建設大道。

興賓區        合山市(嶺南鎮)   象州縣(象州鎮)

武宣縣(武宣鎮)   忻城縣(城關鎮)   金秀瑤族自治縣(金秀鎮)

崇左市:

轄一個市轄區、五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江州區石林大道。

江州區(太平鎮)   憑祥市(憑祥鎮)   寧明縣(城中鎮)

扶綏縣(新寧鎮)   龍州縣(龍州鎮)   大新縣(桃城鎮)

天等縣(天等鎮)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