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各地簡介 »

湖北省歷史沿革

作者:佚名  來源:行政區劃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6日

湖北省歷史沿革

建制沿革

湖北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湖北歷史悠久。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商朝建立後,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一于楚。

秦始皇統一中國(西元前二二一年)後,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並置若干縣。

西漢(西元前二○六至西元廿五年)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東漢(二五至二二○年)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二二○至二八○年)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後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二六五至四二○年)時期,湖北大部分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南北朝(四二○至五八九年)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範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朝(五八一至六一八年)統一全國後,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三年又行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競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五八九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後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唐代(六一八至九○六年)初,全國分為十道,後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並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複州、全州和蘄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後設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武昌節度使,分領各州。

五代十國時期(九○七至九六○年),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複、安七州一直屬於五代,黃、蘄、鄂三州初屬吳,後屬南唐;黃、蘄二州複又歸後周。江陵地區的南平國( 九二四至九六三年)建都江陵,據荊、歸、峽三州;施州屬蜀。

宋代(九六○至一一二七年)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複、峽、歸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荊門軍、漢陽軍等(轄縣三十三個),占湖北大部分地區;北部設京西南路,有隨、金、房、均、郢諸州和襄陽府以及光化軍等(轄縣十九個);東部約以長江為界,北部屬淮南西路,有蘄、黃二州(轄縣五個),南部屬江西南路,為興國軍(轄縣三個);西部的施州屬夔州路;鄂西南為羈縻州。

元代(一二七九至一三六八年)在全國設三個中書省、十一個行中書省。今湖北境內,長江以南屬湖廣行省(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路、興國路、漢陽路、與歸州;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有襄陽路、黃州路、蘄州路、中興路、峽州路和安陸府、沔陽府及荊門州;西北部一隅屬陝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羈縻州屬四川行省。

明代(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年)初,湖北屬湖廣行省。後分全國為十三個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屬於湖廣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

清代(一六四四至一九一一)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是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從此確立並沿用至今。湖北領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等八府,湖北省行政區域之概貌已經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領武昌、漢陽、安陸、襄陽、鄖陽、德安、黃州、荊州、宜昌、施南等十府和荊門直隸州、鶴峰直隸廳共 六十縣、六散州、一散廳。

民國年間,湖北省總體區劃變化不大。

一九一二年,廢除府、州、廳建制,重新劃分,省下設道、縣兩級政區。

一九二七年,廢除道一級建制,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

一九三二年於省、縣之間增設行政督查區。

至一九四九年,湖北省共設一市(武昌市,漢口市為國民政府直轄)、八行政督察區、六十九個縣。另,漢口有時為省轄市,有時為特別市。

自一九二七年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建立過許多革命政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成立過黃安農民政權,擴建為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後改為湘鄂西蘇維埃政府、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九四一年四月,成立鄂豫邊區行政公署,一九四五年十月至一九四六年六月,擴大成立為中原解放區行政公署。一九四六年八月至一九四七年五月,在鄂西北先後建立過五個地區。一九四七年底,分別成立江漢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北行政區劃進行過一系列變化調整。至一九九○年,湖北省管轄六地區:黃岡地區、孝感地區、咸寧地區、荊州地區、宜昌地區、鄖陽地區;一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省轄市: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沙市市、宜昌市、襄樊市、荊門市、鄂州市,二十二個縣級市,四十六縣,二自治縣,一林區。今湖北省有十二個省轄市、一個自治州、三十八個市轄區、二十四個縣級市(其中三個省直管市)、三十七個縣、二個自治縣、 一個林區。

 

歷史沿革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位居華中腹地,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湖北鄖縣等地考古發現遠古時代鄖陽人、長陽人的化石表明,早在七八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上辛勤勞作,繁衍生息,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湖北早期文化的代表是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遺址,這裏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器,其中的蛋殼彩陶、壺形器和帶穀殼的紅燒土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反映出當時農耕、水利、漁獵、手工業、紡織業已經發展到相當的程度,是楚文化發展的源頭。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長江之濱,至商朝,湖北已納入其版圖。武漢市北盤龍城商代中期城址的發掘和省內許多地區商代銅器的出土,說明商代勢力已經遠播到湖北漢水流域和長江南北。

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出現楚國為代表的諸多小國,這些小國後均被楚國所吞滅。東周時期,楚國以荊楚為基礎逐漸壯大起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國力進一步強盛,勢力所及,東達吳越、齊魯之境,北至陳衛鄭宋等中原腹地,南達湖南,橫跨江淮,形成霸業,威服華夏。楚國社會經濟大步發展,銅器生產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鐵器生產得到改善和推廣,絲織、刺繡、髹漆、採礦、水陸交通、城市建設、商品交易等各行各業欣欣向榮。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更是異常突出,從哲學到文學,產生了老子、莊子、屈原,歷經八百年,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楚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秦漢時期,荊楚地區人民以農業生產為主,利用江河湖泊縱橫、沼澤密佈、氣候溫濕、雨量充沛的自然條件發展林牧漁業,手工業、商業也比較發達,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醫學、數學等科技、學術文化事業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發端于荊楚大地的綠林軍農民起義,為推翻新莽政權建立了豐功偉績。

魏晉南北朝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分割荊州,在湖北境內發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戰。由於戰亂連年不息,北方流民大量遷入,隨著農業發展需要,江漢平原水利事業得到發展迅速,經濟作物和漁牧業也十分興盛。武昌(今鄂州)、江陵、襄陽、夏口(今武昌)等城市的興起與便利的水陸交通則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唐代,荊襄鄂地區農業生產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成為全國著名的糧食產區之一。茶葉、柑橘等經濟作物的生產與貿易得到空前發展,制漆業為全國之冠,麻絲織、竹編天下聞名。經濟發展帶來文化的興盛,出現了一批著名詩人、學者如孟浩然、皮日休、岑參、陸羽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遊歷荊楚留下了大量瑰麗詩篇。

宋元時期,湖北農業經濟曲折發展,城市經濟與商品貿易比較活躍,教育事業蓬勃興起;醫學、文化、學術領域取得諸多成就,產生了著名的書法家米芾。

明代,湖北農業經濟得到很大發展,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明中葉,漢口、沙市等城市迅速崛起,交通運輸與轉口貿易十分發達。明末,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起義席捲湖北,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清代,湖北政區正式形成。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湖北的農業經濟得到長足發展,棉花種植與紡織印染業興起,經濟比較發達。以商業貿易帶動手工業發展,漢口、沙市、宜昌等城市經濟發展迅猛,帶動了整個湖北經濟社會的發展。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帝國主義列強勢力的擴張,漢口、宜昌、沙市相繼開埠,湖北逐步淪為半殖民地,湖北的資源和農副土特產品被大量掠奪,地方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交通、金融、財政等重要領域被外控制,民族災難日趨深重,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晚清時期,以武漢為中心的湖北洋務運動全面展開,湖北創辦了一大批近代企業,推動了湖北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伴隨著洋務運動和新式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湖北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革命思想,聚集革命力量。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在武昌爆發了辛亥革命,率先敲響了滿清封建王朝的喪鐘。

民國時期,湖北經歷了軍閥混戰、江城五四運動風暴,于一九二○年成立了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湖北出現了新民主主義的曙光。一九二三年二月漢口爆發了著名的“二七”江岸鐵路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的顛峰。大革命時期,武漢和湖北地區工農革命運動高漲,一度作為國民政府首都,成為大革命的中心。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中國共產黨在武漢召開了“八七”會議,湖北各地舉行秋收暴動,建立了鄂豫邊、湘鄂西等蘇維埃政權。抗日戰爭爆發後,武漢又成為抗戰首都。著名的武漢大會戰和抗日民主根據地發動的武裝鬥爭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抗戰勝利後,湖北經濟瀕於崩潰。一九四七年,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建立革命根據地。一九四九年湖北全境解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湖北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也揭開了湖北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新篇章。湖北經歷了三年的國民經濟恢復,隨後進行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開展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五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中期,經歷了“大躍進”和國民經濟調整恢復,湖北經濟建設遭受到嚴重挫折,仍取得長足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其後,湖北克服了“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干擾。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湖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改革進程,加快經濟建設步伐,把一個以農業為主體的經濟落後的省份建設成一個以工業為主體、門類比較齊全、佈局比較合理、一二三產業結構比較協調、交通發達、具有相當經濟實力、科技教育文化水準較高、社會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的欣欣向榮的新湖北。

 

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一覽

武漢市:

轄十三個市轄區。

市人民政府駐江岸區。

江岸區        武昌區        江漢區

礄口區        漢陽區        青山區

洪山區        漢南區(紗帽街道)  東西湖區(吳家山街道)

蔡甸區(蔡甸街道)  江夏區(紙坊街道)  黃陂區(前川街道)

新洲區(邾城街道)

黃石市:

轄四個市轄區、一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下陸區。

黃石港區       西塞山區       下陸區

鐵山區        陽新縣(興國鎮)   大冶市(東嶽路街道)

十堰市:

轄二個市轄區、五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茅箭區。

張灣區        茅箭區        丹江口市(均州路街道)

鄖 縣(城關鎮)   竹山縣(城關鎮)   房 縣(城關鎮)

鄖西縣(城關鎮)   竹溪縣(城關鎮)

荊州市:

轄二個市轄區、三個縣,代管三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沙市區。

沙市區        荊州區        洪湖市(新堤街道)

石首市(繡林街道)  松滋市(新江口鎮)  監利縣(容城鎮)

公安縣(斗湖堤鎮)  江陵縣(郝穴鎮)

宜昌市:

轄五個市轄區、三個縣、二個自治縣,代管三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西陵區。

西陵區        伍家崗區       點軍區

猇亭區        夷陵區(小溪塔街道) 宜都市(陸城街道)

當陽市(玉陽街道)  枝江市(馬家店街道) 秭歸縣(茅坪鎮)

遠安縣(鳴鳳鎮)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

興山縣(古夫鎮)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

襄樊市:

轄三個市轄區、三個縣,代管三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襄城區。

襄城區        樊城區        襄陽區(張灣鎮)

老河口市       棗陽市(北城街道)  宜城市(鄢城街道)

南漳縣(城關鎮)   穀城縣(城關鎮)   保康縣(城關鎮)

鄂州市:

轄三個市轄區。市人民政府駐鄂城區。

鄂城區        華容區(華容鎮)   梁子湖區(太和鎮)

荊門市:

轄二個市轄區、二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東寶區。

東寶區        掇刀區(掇刀石街道) 鐘祥市(郢中街道)

京山縣(新市鎮)   沙洋縣(沙洋鎮)

孝感市:

轄一個市轄區、三個縣,代管三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孝南區廣場街。

孝南區        應城市(城中街道)  安陸市(府城街道)

漢川市(仙女山街道) 雲夢縣(城關鎮)   大悟縣(城關鎮)

孝昌縣(花園鎮)

黃岡市:

轄一個市轄區、七個縣,代管二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黃州區七一路。

黃州區:

麻城市        武穴市(武穴街道)  紅安縣(城關鎮)

羅田縣(鳳山鎮)   浠水縣(清泉鎮)   蘄春縣(漕河鎮)

黃梅縣(黃梅鎮)   英山縣(溫泉鎮)   團風縣(團風鎮)

咸寧市:

轄一個市轄區、四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咸安區溫泉街道。

咸安區(浮山街道)  赤壁市(蒲圻街道)  嘉魚縣(魚嶽鎮)

通山縣(通羊鎮)   崇陽縣(天城鎮)   通城縣(雋水鎮)

隨州市:

轄一個市轄區、代管一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曾都區。

曾都區(西城街道)  廣水市(應山街道)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轄二個縣級市、六個縣。

自治州人民政府駐恩施市。

恩施市(小渡船街道) 利川市(都亭街道)  建始縣(業州鎮)

來鳳縣(翔鳳鎮)   巴東縣(信陵鎮)   鶴峰縣(容美鎮)

宣恩縣(珠山鎮)   咸豐縣(高樂山鎮)

省直轄行政單位

直轄三個縣級市、一個林區。

仙桃市(沙嘴街道)  天門市(竟陵街道)  潛江市(園林街道)

神農架林區(松柏鎮)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