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各地簡介 »

重慶市歷史沿革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6日

重慶市歷史沿革

重慶歷史悠久,西元前十一世紀,西周武王伐紂,以強悍的巴族兵丁為前峰“歌舞以淩殷人”,滅紂之後,武王“封宗姬于巴”,建立巴國,首府設在江州(以瀕臨兩江取名,即今重慶),重慶首次建都。

西元前三一六年,秦滅巴,設置巴郡,仍以江州為郡群治所。秦將張儀築江州城,這是重慶第一次築城。

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西元二一三年)劉備進川,令軍師諸葛亮率張飛,趙雲將兵克巴東,破巴郡。

建安二十年(西元二一五年),劉備下公安,六月引兵還江州。

蜀漢章武元年(西元二二一年),劉備在成都稱帝,七月“自將伐孫權,留超雲督江州軍”。在今市中區大陽溝一端有地名白龍池,相傳是趙雲駐度州的白龍馬廄。

蜀漢劉禪建興四年(西元二二六年),江州都護李嚴築大城,週四十六裏(約七公裏),這是重慶市第二次築城,與此同時,李嚴並上奏朝廷,擬在鵝項嶺處切山貫通兩江,改三面臨江的半島,為四周環水的江島,丞相諸葛亮以不利於軍事而未準。至今,在鵝嶺公園“江山一覽臺”處,還可略窺當時的開鑿痕跡。

隨文帝開皇九年(五八九年),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更江州為渝州。唐代渝州已是中國西南名城,水陸要衝,可以東下荊楚,西進成都,南走滇黔,北上漢中,是扼控山南道(唐分全國為十道)的軍事、文化、經濟重鎮。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著名詩人均曾停留賦詩。李白名詩《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突出的指名題詠渝州。

北宋微宗崇寧元年(西元一一○二年),渝州人國子博士趙諗,回渝省親,謀反被殺。微宗趙佶欲令渝人恭順,下詔改渝州為恭州,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西元一一八九年),正月,光宗趙享封為恭王,二月,即以藩王受禪登上帝位,自是“雙重喜慶”,勒令其發跡之地恭州升格為重慶府迄今,重慶得名逾八○○年。

元代分全國十一行中書省。四川行中書省領重慶路等九路省之下設立四道宣慰司清四川南道宣慰司駐重慶。元順帝至正十年(西元一三五七),農發起義軍紅巾軍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攻佔重慶後,分兵奪取四川各地,西至嘉州(今樂山)帶。建立了農民政權,國號夏,建都重慶,元至正二十六年(西元一三六六年),明玉珍病歿,幼子明繼位。明洪武四年(西元一三七一年),朱元璋早已遣中山侯湯和率舟師直搗重慶,明出降。夏國歷史一瞬,九年而亡。

明代分全國為十三布政使司,四川布政使司領重慶等十三府。又立按察司付使劍事,分司諸道,四川上東道駐重慶。崇貞十七年(西元一六四四年),張獻忠率農民軍從佛圖關挖地道,埋炸藥轟開通遠門,攻佔重慶,流傳張獻忠為保全婦孺,示意門楣插楊柳枝,士兵不入的故事,留下了楊柳街名,即今中華路。

清代初期,清兵、明兵、民軍在重慶爭戰二十餘年。“天下已治蜀後治”,直到康熙初年,清廷才穩固了四川的統治。清代沿襲明代布政使司制,但用元代行省舊名。四川省領十三府,重慶仍為府治所,又設川東道,駐重慶。

一九二九年,正式成立重慶市,人口二十三萬。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定為站時首都。一九三九年改重慶為直轄市,一九四○年又定為陪都,市區面積擴展為一百六十四平方公裏,人口猛增近二百萬。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三十日重慶解放後,為西南軍政委員會所在地,再次定為中央直轄市,鄧小平、賀龍等領到同志為 建設新重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九八三年三月三日,國務院確定重慶為長江上遊經濟中心,成為全國第一家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城市。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四日,重慶成為中國第四個直轄市,面積增至三萬二千多平方千米,人口達亖千一百萬。成為我國最大的直轄市。

重慶市地處長江、嘉陵江及成渝、襄渝、川黔鐵路的交電,簡稱渝,是我國西南最大的商業中心和長江上遊水陸交通樞紐。現已成為重、輕工業均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城市。市區依山建築,江水環繞,別稱“山城”。近年來修建長江、嘉陵江多座鐵路公路大橋、交通更加便利。抗日戰爭時期,重慶作為國民政府南京失陷以後的臨時首都,稱“陪都”,留下了眾多的“陪都”遺跡。

重慶旅遊資源堪稱得天獨厚。縱觀市域內巴山綿延,渝水縱橫,俯瞰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澱深厚,構成了集山、水、林、泉、瀑、峽、洞等為一體的壯麗自然景色和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峽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的濃鬱文化色彩。從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塗山舊痕,到國共兩黨眾多名人名事遺址;從大寧河千古懸棺真貌,到“上帝折鞭之處”的合川釣魚城古跡;從馳名古今的長江三峽,到譽滿天下的大足石刻;從千年古鎮的磁器口,到充滿現代氣息的南濱路夜景,組成具有重慶特色的“山城都市風光”、“長江三峽旅遊黃金線”和“八大特色旅遊區”,共有景點三百餘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十多個。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以重慶為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這片土地孕育了重慶悠久的歷史。距今二~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重慶地區。西元前十一世紀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後秦滅巴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極盛時期巴國疆域以原重慶市為行政中心,管轄川東、陝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區域。自秦漢以來的歷朝歷代,這一區域多數時期為一個統一的行政轄區,其行政中心設在原重慶市。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西元五八一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西元一一八九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八百餘年。一八九一年重慶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一九二九年重慶正式建市。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國民政府移駐重慶,重慶成為中華民國戰時陪都,是當時全國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揮部,中國大後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重慶又有“三都之地”之稱。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重慶仍為直轄市。新中國建立初期重慶作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中央直轄市。一九五四年西南大區撤銷後改為四川省轄市。一九八三年率先成為全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行計畫單列,賦予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一九九二年辟為沿江開放城市。一九九六年九月中央批准重慶代管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一九九七年三月十四日,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准,重慶正式成為中國第四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掀開了重慶建設與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自然地理

位置:重慶位於北緯28度10分-32度13分,東經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間,地處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和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是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西南工商業重鎮和水陸交通樞紐。一九九七年三月十四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議,與北京、天津、上海同為四大直轄市。

面積:

重慶幅員面積八.二四萬平方公里,南北長四百五十公里,東西寬四百七十公里。二○○七年全市共轄十九個區:

萬州區、涪陵區、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萬盛區、雙橋區、渝北區、巴南區、黔江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

二十一個縣(自治縣):

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開縣、忠縣、梁平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城口縣、墊江縣、武隆縣、豐都縣、石柱縣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縣、酉陽土家族苗族縣、秀山土家族苗族縣。

地勢:

重慶地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東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兩座大山脈。

河流:

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等。

氣候:

重慶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夏熱冬暖,光熱同季,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濕潤多陰等特點。二○○七年平均氣溫19.0℃,年總降雨量1439.2毫米。

 

行政區劃

重慶市幅員面積八.二四萬平方公里,下轄四十個行政區縣(自治縣),有十九個區 ,二十一個縣(自治縣):

萬州區、涪陵區、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萬盛區、雙橋區、渝北區、巴南區、黔江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 。

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重慶以主城區為依託,各區、縣(自治縣)形如眾星拱月,構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機結合的組團式、網路化的現代城市群,是中國目前行政轄區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單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二○○五年,轄十五市轄區、四縣級市、十七縣、四自治縣。

渝中區、江北區、南岸區、北碚區、萬盛區、雙橋區、渝北區、巴南區、萬州區、涪陵區、黔江區、長壽區、大渡口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 ;

永川市、合川市、江津市、南川市;

綦江縣(古南鎮) 潼南縣(梓潼鎮) 榮昌縣(昌元鎮) 壁山縣(壁城鎮)

大足縣(龍崗鎮) 銅梁縣(巴川鎮) 梁平縣(梁山鎮) 城口縣(葛城鎮)

墊江縣(桂溪鎮) 武隆縣(巷口鎮) 豐都縣(名山鎮) 忠 縣(忠州鎮)

開 縣(漢豐鎮) 雲陽縣(青龍嘴) 奉節縣(永安鎮) 巫山縣(巫峽鎮)

巫溪縣(城廂鎮)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南賓鎮)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和鎮)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鐘多鎮)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漢葭鎮)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