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教宮觀內的「春秋二祭」

入:  來源: 東周網  更新時間:2021年10月09日

香港道教宮觀內的「春秋二祭」

我國的祭祀祖先文化由來已久,據《禮記.祭統》記載「四時祭禮」,包括春祭(礿)、夏祭(禘)、秋祭(嘗)、冬祭(烝),古時帝王都需要按時祭祀先王。秦漢以來,帝王祭祀祖先的文化開始演變成民間的祭祖習俗。祭祖的目的是向先賢表達敬意,民間多於清明、重陽兩大節日舉行。香港新界不少宗族每年都會在祠堂或祖先墓地舉行春祭和秋祭;而道教宮觀亦會於清明、重陽當日進行祭先道侶科儀或進行思親法會,拜祭及超拔歷代先道侶。

說起「春秋二祭」,大家即時會想起祭祖。古時我國以農立國,亦會於春秋之際,以祭禮向上蒼表示敬意;在春天祈求風調、五穀豐收;在秋天則酬謝神恩,感謝上天一年來的眷顧。可惜,隨着城市的發展、鄉土文化的消失,春秋二祭及祭祖的觀念已趨淡薄,所以能夠於清明及重陽按時拜祭先祖的人已十分難得。

《論語》有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這就是教導後人,參與祭禮的時候,要一片至誠,好像神明或祖先就在眼前一樣。孔聖先師更強調,如不能親自參加祭祀,縱使請人代理,但孝心也很難可以表達出來,總覺得好像沒有祭祀似的。《朱子治家格言》亦云:「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祖宗雖然跟我們隔的年代很遠,但做人不能忘本。祭祀祖宗一定要誠心,使我們自己建立孝德,知恩報恩。因此,祭祀之禮當以虔敬為主,祭品儀式為賓。尤其是現代繁忙的都市生活,每年只能於清明及重陽去掃墓祭祖,虔誠之心更顯重要。

於本園意密堂進行的「祭先道侶科儀」。

道教向來強調敬天法祖及慎終追遠,所以香港很多宮觀皆設有祖堂,供奉開山祖師、歷代道侶之蓮座牌位。供奉先賢,一方面是懷緬前人的道行及貢獻;一方面亦顯示宗派之承傳,故經文有云:「燈燈相繼,祖祖流傳」。嗇色園黃大仙祠內之「意密堂」,便供奉了「普宜壇歷代道侶之蓮座」。本人早年編整了一套《普度科儀》,逢清明、重陽及農曆七月十四日,園內一眾經生及道長便會誦經回向歷代道侶,追憶及超拔先靈;此亦承接了我國「春祈秋報」的祭祀傳統文化。

不過,道教的祭祀祖先儀式與一般的祠堂拜祭不同;以嗇色園之祭祀先道侶為例,一眾經師需穿着黃色道服,唸誦道教經文;並以清香、寶帛、果品、鮮花等虔表敬衷。本園的「普度科儀」,便是仰仗黃大仙師力庇加持,祈求冥陽兩利,陰安陽樂。儀式中,本園董事會、各委員會及員工等代表亦會齊集壇前,向歷代先道侶及前賢、善長上獻衣包及寶帛,以示敬重。

時至今日,春秋二祭的意義已不限於「春祈秋報」。每年一度的春祭及秋祭,成為了延續後人對祖宗的追思,同時也代表了薪火相傳的傳承文化。更重要是,孝道的文化不只是懷念先人,我們常說:「子欲養而親不在。」為人子女更應珍惜在世的親人,不應以生活忙碌為藉口,而應抽多些時間陪伴親人,免抱憾終生。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