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祠堂文化的歷史淵源

入:   來源:潮汕旅行網  更新時間:2021年10月17日

潮汕祠堂文化的歷史淵源

潮汕人歷來重視修築祠堂,因為祠堂代表著一個姓氏宗族的精神表徵。潮汕地區人口密集,多聚族而居,因此無論在城鎮,還是在農村,不論規模大小,均各建築有祖祠、宗廟。這是一種“懷抱祖德”、“慎終追遠”,也是後代人“飲水思源”、“報本返始”的一種孝思表現。

潮人建祠歷史悠久。明《永樂大典.卷五千三百四十三.祠廟》雲:“州(潮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韓公始也。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澤在人,久而不磨,於是邦人祠之。”“宋咸平二年,陳文惠公倅潮,立公祠於州治之後。”可見,早在唐宋時期,潮汕已有祠堂出現,不過那時的祠堂是為了頌念韓愈蒞潮時的政績,而建祠以祭之。

宋元以後,潮汕一些有一定官銜品位的貴族也設立祠堂追祀先祖,於是潮汕便出現了“望族營造屋廬,必建立家廟”(清乾隆《潮州府志》)。而庶民,法令是不允許建造祠堂的。至明中葉以後,朝廷才准許平民修建祠堂,民間建祠之風便興盛起來,出現“聚族而居,族必有祠”。潮安磷溪的丁宦大宗祠,沙溪的名宦宗廟和劉氏家廟,饒平大埕的黃氏家廟,揭陽東門郭厝祠堂等便是在這一時期興建起來的。

至清代,潮人建祠之風更盛,出現了“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清嘉慶《澄海縣誌》)。清後期,還出現了一些華僑致富之後,回鄉建祠,“懷報祖德”。聞名海內外的從熙公祠,便是由旅馬柔佛華僑陳旭年匯鉅資興建的。民國時期,各宗族為加強宗族團結,展示門風顯赫,人材興盛,也紛紛修建了一批祠堂。汕頭這個1861年才開埠的新興城市,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市區就建有二十多間大宗祠。建國後,潮汕各宗族新建祠堂雖少,但近20多年來,重修祠堂之風又漸盛起來。

潮汕祠堂的基本結構,有兩廳夾一庭的兩進式和三廳兩庭的三進式兩種。其建築系統地運用木雕、石雕、嵌瓷、灰雕等建築工藝,裝飾豪華,富麗堂皇,雄偉壯觀,具有一定的建築藝術欣賞價值。潮州市區的己略黃公祠、潮安彩塘的從熙公祠和澄海蓮陽鄉的孝天公祠,為潮汕較著名祠堂建築精品。祠堂的匾額、石刻對聯、碑刻等字,大多出自名家之手,諸體應有盡有。如澄海隆都隴美鄉的“黃氏家第”出自明代潮州文狀元林大欽之手 ;饒平大埕鄉黃氏家廟,匾額“當代龍門”為明代潮州書法名家吳殿邦所寫;潮安庵埠官路村的“張氏家廟”四字墨寶,出自明代乒部尚書翁萬達之手 ;潮南臚崗埔尾村的“睦堂祖祠”門匾,為清末民國著名書法家華世奎所題;揭陽地都楓美鄉的騰暉公祠,前壁鐫刻七律四首,為清末揭陽著陽詩人和書法家謝練所題。

這些名人題寫的祠堂書法石刻,既為當地增添文化氣息,提升知名度,也為書法愛好者提供一個欣賞和學習的好去處,而且對於地方史研究者來說,也是一份十分珍貴的研究資料。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