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的匾額有什麼用處?

作者:黃守愚  來源:《理學思想與人文汝城》湖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更新時間:2021年11月21日

祠堂的匾額有什麼用處?

匾額發軔於先秦,定形於兩漢,發展于唐宋,成熟於明清。自漢以來,匾額從標識、命名功能走向精神意義之寄寓等,成為哲學觀念、審美趣味、價值取向、宗教信仰、思維方式之反映,並昇華為一種深層次之心理表像與精神象徵物。

在漢代,匾額除了題名建築等外,又被作為旌表之物,用來表彰勸獎士民,即對士民某一德行之認同與表彰,由此成為一種精神象徵物。

《後漢書.百官志》載:“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至唐代,匾額大興,“無顏不匾”、“十匾九顏”之說。

明清至民國時期,匾額盛行,已進入社會各個方面,形制完備,禮制規範。尤其是用於旌表之官方匾額,作為一種官方表彰方式,逐漸成為一種禮俗,承擔起禮儀規範與道德教化之功能。

匾額是祠堂之靈魂,有畫龍點睛之妙用。祠堂中之匾額數以萬計,其功用大致可分以下幾種:

 

一、標識名稱,顯揚自我

標識名稱是匾額之基本功能。祠堂之名號匾和堂號匾皆有此功能。名號匾如黃氏家廟(田莊鄉洪流村)、別駕第(金山村田心組)、三代明經(土橋鎮土橋村)等,皆具有標識名稱、顯揚自我之功能。

 

二、激勵精神,標榜榮耀

匾額作為一種象徵符號,是一種心理表像,是一種精神激勵與暗示之表達方式,其背後有著一種無言的精神凝聚力。

如中丞公祠(城郊鄉益道村)有明嘉靖皇帝御賜時任福建左布政使範輅的“文章節氣,師表縉紳,忠義勤勞,功施民社”匾。

匾額由物質之形式轉化為精神之象徵符號後,表彰受匾者之功德並使其獲得榮耀與名利及一定的社會地位,成為一方表率,用以激烈士民效忠朝廷,遵行官方認可之道德規範,是古代統治者治理天下之手段,於清代極為盛行。

匾額之題寫、饋贈亦成為儀式,具有整飭人心之作用,德高望重之賢達題寫匾額無疑不僅只是對受匾者德行之記錄與稱頌,更是使得受匾者之身份獲得提升。

受匾之過程則為受匾者顯示榮耀與名利以及對民眾進行教育、鼓勵之過程。他人則受此影響,會潛移默化地遵從此道德規範與禮儀。

因匾額之表彰獲得社會輿論公認,故而足以激勵更多人以求獲得匾額,以自我標榜與提升門第。

其中之玄妙如胡煦《請博舉孝弟疏》所說:“……各給匾額……以榮其身。……此例一倡,必有心知其榮,守禮奉法,觀感而繼起者矣。……夫愚賤有何知識,不信耳而信目,不唯其傳言之可聽,而惟其前事之可師,當亦情勢之必然者也。”可見,朝廷通過授匾之表彰和心理之暗示,不論賢愚,皆可得到教化,認同並敬畏之。

 

三、推崇功德,彰顯名位

祠堂匾額之多寡,反映出一個宗族興旺發達是否。一個宗族出過達宦名臣,有權有勢,在當地聲望與地位高,祠堂內匾額則多。反之,則寡。

凡是出過達宦名臣之宗族,其祠堂懸掛之匾額不僅明顯多於未獲過功名之宗族之祠堂,而且匾額題贈者之身份也更為顯赫。如朱氏宗祠(城郊鄉津江)有民國時期之湖南省省長趙恒惕贈匾,克紀公祠(城郊鄉津江)有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所贈匾,中丞公祠有明嘉靖皇帝贈匾等。

功名顯赫是一個宗族走向繁榮昌盛與在當地擁有較高地位之根本,故而汝城祠堂中,以功名匾為最多。

如克紀公祠(城郊鄉津江)、太保第(外沙鄉外沙村)、葉氏家廟(土橋鎮金山村)等之功名匾共計百餘塊。

 

四、公認成就,表彰價值

祠堂、牌坊匾額相當於今日之勳章與獎狀,不僅是對個人或宗族之表彰,也是其成就之宣示,實現人生價值而獲得公認之“成功”。

如太保第(外沙鄉高村)之“理學名臣”、葉氏家廟(土橋鎮金山村)之“名節古稀”、現存之“繡衣坊”(為範輅而建)、嶺頭“節孝坊”(為朱光壁之妻胡氏而建)等匾,均是如此。

對於一個宗族而言,不管是官府或帝王之旌表匾額,還是民間私人或集體饋贈之匾額,都不僅一種榮耀和精神象徵,更是一種成就。

所以求匾、題匾、制匾、迎送匾、贈匾、升匾(掛匾)和答謝筵席等,禮儀規範齊備,場面隆重熱鬧,壯觀威嚴。受匾額者,如獲至寶,認為是極高之禮遇,人生價值之表彰,功就之公認,感到無比榮耀。

 

五、整頓人心,激發自覺

祠堂、牌坊之匾額內容美好吉祥,又用正大之榜書題寫,可反襯出宗族之權威與等級秩序之合理合法性,使人生敬畏之心,激發家族文化自覺。

匾額高懸祠堂,肅穆莊嚴,威儀十足,更可激勵後人勇猛精進,傳承美德,開拓創新,光大門第。

祠堂是宗教場所,必須體現出靜穆威嚴之氣象,也是整飭與提懾人心之處。所以作為標識祠堂名稱之匾額,要表現出正大開闊、靜穆嚴肅、氣勢沉雄之意境,使人感到敬畏,以更好地襯托出祠堂之威儀與價值,折射出祠堂之象徵意義。

譬如朱氏祠堂(城郊鄉津江村)之名號匾“朱氏祠堂”、“五經世第”,渾厚蒼勁,端莊靜穆,頗具廟堂之氣,而且還有神氣與古意,給人一種欣欣向榮、積極向上之審美意境,一種因歷史之悠長而形成的莽莽蒼蒼之視覺效果,彰顯出祠堂之古老與威嚴,與追述久遠歷史之門聯相得益彰。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