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宗祠、家譜、大家庭的文化解構

作者:  來源:北京九親文化  更新時間:2021年12月01日

家族、宗祠、家譜、大家庭的文化解構

一、序言

中國的傳統文化前一文章中談到與西方傳統的奴隸制文化不同,是農耕的自由民文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社會的管理階層是儒家土大夫組成的流官與鄉土士紳共同管理,皇權不下縣,縣下唯宗族,小政府模式管理華夏幾千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工業化降維打擊中國,而農耕社會在西方工業化面前束手無策,前輩先賢開始學習西方,開始了一百多年的探索,首先是曾左李張等中興名臣的洋務運動,再到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運動,後來的預備立憲等滿清朝庭上下自救運動的一系列運動,可以看出無論是器還是道在與西方競爭中全面失敗。後來五四新文化運動,最終總結,是文化層面的失敗。

我們傳統的農耕文化在國家層面的競爭中失敗了,社會基層呢?今天就談談農村社會的基層的具體表現要素:家族、宗祠、家譜、大家族等傳統農耕社會的具體文化結構。

二、家族

什麼叫家,諸候有國,大夫有家,家國同體,古代士大夫講究家國情懷,古代家原始意義指在房屋下面有祭祀的地方,延伸而來家指家族大家庭,而我們日前平常講的幾口之家,指的戶,派出所發給我們的戶口本,指就日前的小家庭。

古代社會,生產水準落後,為了生存必然要聚族而居,自然形成家族,直到民國政權設置也只到縣,縣以下也只有鄉公所等縣政府的派出機構,縣級政權下面的治安建設社會福利都靠大家族來維持,民國時代湖南農村家族還有公田,公田用於救濟農困戶扶養老人,助養本族貧困的讀書人,所以古代社會沒有人可以離開家族而獨立生存,即使做官,也會文官告老還鄉,武官卸甲歸田,這就是古代農耕文化的家族的凝聚作用,家國情懷講的是責任,由家到國,士大夫必須負責人的責任。

三、宗祠

宗祠,南方叫宗族祭祀祖先的場所為宗祠,北方也叫家廟,慎終追遠,懷念祖先。宗祠內有各代先祖的牌位,祭日族人聚在一起祭祖,平時作為族人開會協商大事的場所,南方很多家族會給本宗祠取名,某某堂,自第一位到達本地的祖先名得出堂名。

四、家譜

家族會在盛世修訂族譜,漢代唐代宋代明代以及清代的康雍乾三世都是盛修譜,家譜會從始祖略述,本堂第一位祖先到修譜時間族內男丁詳細記載,亂世起時,衣冠南渡時,族人攜家譜與祖宗牌位南遷,待到定居後,重建家廟,重修家譜,家譜又是華夏文明的載體,本人家族自二十一世紀初開始重新修訂家譜,本人也有一本族譜。

五、大家庭

何謂大家庭,又何謂小門小戶,華夏文化皇家講究嫡長子繼承制,平民百姓則普遍實行財產均分,為了維持家族力量,則往往不分家,務農經商讀書各施其責,解放前各地還有不少幾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的大家庭,現今社會,普遍是兒女結婚就各自分家立業,都是小門小戶,幾口之家,古代靠大家庭抵抗風險。現代社會各種公共事務機構,服務社會,各種社會保險服務個人,傳統家庭紛紛解體,由熟人社會過渡到陌生人社會,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國企紛紛破產,沒有破產的,也不再承擔社會職能,商品樓社區紛紛出現,陌生人社會成為主流,傳統文化幾成死亡文化,如何重建文化成為一項新課題。

六、後記

現代社會將人從家族聚居的熟人社會中解體出來,西方由於是一神教的宗教文化,宗教幫助陌生人作為上帝的信徒團結在一起,大家都是兄弟姐妹,較好地解決了陌生人社會的精神生活;中國人由於不信宗教,傳統的大家庭的熟人社會隨著外出讀書就業而離開,進入一個陌生社會,隨著獨生子女社會的來臨,三口之家大量出現,兒女只有父母倆個生活在一起的親人,周圍全是陌生人社會,精神的孤獨非常嚴重,尤其是互聯網出現,年輕一代不少人除了工作幾乎沒有什麼會交往,現在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男女不結婚的大量出現,也成為嚴重社會問題。

經濟的騰飛,家庭條件的改善,互聯網的普及,社會交往越來越少,如何解決精神需求,重新建構新的文化體系迫在眉睫。

希望互聯網時代用新的社區文化或社團聯盟互助文化代替以往傳統的家族,而不是去恢復建立農耕文化基礎上的傳統文化。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