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對祠堂建築有什麼講究

作者:  源:譜親文化  更新時間:2021年12月06日

古代人對祠堂建築有什麼講究

1983.12.01.

祠堂古建築的產生跟中國古代聚族而居分不開的,屬於同一姓氏的家廟。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裏,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地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

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在古代修建祠堂古建築有等級之限,漢族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後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餘稱宗祠。

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牆門、門樓、照壁、正殿、廡房、享堂等房屋建築,正廳兩側有廂房等建築。庭院植有樹木花草,莊嚴典雅。

祠堂建築平面佈局,雖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發生變化,祠堂的建築風格各式各樣,建築規模多數在10到20間之間,個別大的祠堂有數十問,都是以較嚴肅的殿堂組成。

但總體上仍不外乎傳統的中軸對稱、縱深佈局的方式。其縱向進深及橫向路數,隨祠堂規格、建造者財力及用地規模形態而變化。

祠堂種類繁多,隨著歷史的發展,祠堂衍生了很多的門類和功能。從形制和規模上看,它們千差萬別、形形色色,卻又都叫祠堂。

所以,祠堂劃分是很複雜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劃分方法。按屬性分為三類:廟祠、專祠、宗祠。

1.廟祠

廟的出現比寺要早,它與中華文明的發展密切相關。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廟。宗廟的設置與宗法制度密不可分;古人把祀神之處也叫廟,如城隍廟;王宮的前殿也稱作廟,如廟堂、廊廟就是指朝廷。對胸懷大志有棟樑之材的人則稱廊廟器,意思就是在誇此人能夠肩負起朝廷重任。

根據等級的不同,設置宗廟的規模也不一樣,據西周祭祀制度的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帝王之祖廟稱太廟,凡有官爵者其祭祖處稱家廟,也稱宗祠。

不論太廟還是家廟,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稱作祠,是紀念先祖和前代賢哲的地方,如山西太原的晉祠、成都的武侯祠、杭州的武穆祠以及蘇州的五百賢祠等。

2.專祠

是指為了紀念其功德,而為特定的人或神建立的祠宇。有大功德於民者,得敕封神號專立祠廟;以身殉職或親民之官,在立功之地或原任職之地建立專祠。

這些紀念某人功德性質的專祠,由於民間對它們的祭祀崇拜之情,其保存時間和流傳之廣都遠遠超過了家族性質的祠堂。如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就在四川成都、河南南陽、北京等地都有,並至今得以保存。

3.宗祠

(1)總祠

數縣之內範圍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為宗祠中較大的宗族組織,它雖然仍是血緣維繫的宗族組織形式,但祭祀的範圍已經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緣關係,包括了較大地緣範圍內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緣相對較遠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緣關係的異姓家族。

(2)宗祠

此類宗祠即俗稱的祠堂,它是從支宗或若干家廟(家堂)聚合升格而成。無錫惠山古鎮祠堂群較多,它是以一個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

(3)家祠

合戶之祠,又稱家廟,是祠堂類型中最小的一種規格,祭祀的範圍限於高祖以內五世之祖,也是早期的民間祠堂形制。

(4)支祠

宗祠下屬的分祠或各支的支祠,又稱小宗祠,由一個同姓家族支派所組成的血緣組合,地域範圍較小,血緣關係更親近,長幼字輩十分明確。

不同的祠堂有著不同的意義,為人們寄託和表達著不同的情感。古代祠堂古建築的功用,主要是家族裏各房子孫有辦婚、喪、壽、禮等事,族親們便利用這寬敞的祠堂作為活動場所。
祠堂也是族長們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裏被教育和接受處罰,甚至驅逐出祠,在某種意義上說,祠堂就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是封建社會的殘餘思想,不可取。

祠堂還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族人們在這裏舉行宴請賓客等文化娛樂和社交應酬活動;大家族的宗祠還附設學堂,讓族人子弟在這裏讀書求學。正因為祠堂的功用如此之大,故其建築是相當講究的。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