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族譜、祖墳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作者:  來源:譜親文化  更新時間:2021年12月17

祠堂、族譜、祖墳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什麼是傳統文化?你要聽學者、專家、教授,那你聽到打瞌睡也弄不明白。

他會從五經四書,講到儒、釋、道。從陰陽八卦到命理風水,從奇門遁講到權謀智慧,從三從四德,講到忠孝仁義。

其實,你弄懂了祠堂、族譜、祖墳,就完全弄明白了傳統文化,所有的其他都是表像。

幾千年沒有變的,就是這三樣,這三樣沒斷,傳統文化的香火就不會斷。這三樣東西隱含的就是血脈、宗族、家國,是基因的綿延,也是文化的綿延。沒了有血脈、祖宗,就沒有了根,沒有血脈的根,沒有文化的根,其實就是斷子絕孫。

家族的衙門叫祠堂,國家的衙門叫廟堂。家產生族,族產生國。保家就是衛國,個人榮譽就是家族榮譽。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祠堂有很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平時各房子孫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務時,經常也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場所。此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常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在中國古代儒家倫理中,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

一般把家廟,稱作祠堂。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的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傑出理學家朱熹作《家禮》,始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後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過侯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餘稱宗祠。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裏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甚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的道德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裏上學。也正因為如此,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品質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緻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徵了。

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製成金字匾,高掛於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如果是皇帝禦封,可制直篤牌匾。祠堂內的匾額之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一般來說,祠堂一姓一祠,舊時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重罰。祠堂的祖訓,就是家族歷史記憶的濃縮,無論是耕讀傳家,還是忠厚傳家,其中凝聚的是這個家族的榮耀。

族譜,是記載一個姓氏家族或家族某一分支的宗族氏系和歷代祖先的名號譜籍。在有些地方,族譜也稱家譜。族譜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積澱,是炎黃子孫根脈相連、生生不息的歷史見證。

族譜,流淌著割捨不斷的血緣關係。伴隨著自然和社會演進的歷史長河,源自同一血脈的家族,引領著自己的姓氏符號,形成了本家族的宗親氏系,並逐步出現了記載宗親祖先的譜牒。這是血緣的延續,是根脈的連接。不管你遷徙到何方,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族譜都將連接著你,血緣和親情都將跟隨著你。歷歷族譜,蘊涵著祖先的圖騰,流淌著家族的血脈,洋溢著族人的心香。

族譜,承載著義無反顧的民族凝聚力。相同的姓氏構成了家族,百家姓氏和千千萬萬個家族的彙聚,組成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族譜體現了宗法與人倫這一維繫家庭、家族關係的本質功能,同時它也具有維繫社會、法律、道德、傳統的深厚內涵。這也是血緣的延續,是根脈的連接。不管你是何氏何姓,不管你的家族大小,都要以炎黃傳承為依歸,以中華民族是我們的共同家園而榮耀。歷歷族譜,記載著炎黃子孫的春秋,體現著最基本的道德傳統,凝聚著厚重的民族向心力。

族譜,積澱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族譜的出現,本身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賦予了一層新的內涵。眾多家族供奉列祖列宗的虔誠心靈,催生了祖厝、宗祠、家廟、神龕等的建築輝煌和地域特色。隨著祭祖禮俗與儒、佛、道教的影響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祭祖規制、原則和程式。去除某些不合理的成分,實為中華民俗文化之大成。歷歷族譜,包含著華夏山河的人傑地靈,滲透著炎黃子孫的聰明才智,展現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

族譜,連接著海內外人民的血緣親情。海內外同胞的根在大陸。海內外人民同族同祖,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同譜同牒。一灣淺淺的海峽,隔不斷海內外的民族親情,擋不住海內外族譜的接續傳承。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歷歷族譜,連接著海內外人民的血脈,溝通著海內外人民的親情,凝聚著海內外人民的民族精神。

古人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中國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講求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不忘血脈傳承,不忘祖宗先人。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百家姓氏同為炎黃子孫的涓涓血脈。站在老祖宗的面前,莊嚴、肅穆、虔誠而崇敬的歷史感,將會促使人們銘記家訓志,回歸民族魂。

族譜清晰的記載了我們的基因是怎麼樣經歷戰火烽飛,兵荒馬亂,朝代更迭的,就象一條河,從源頭流到現在,未曾間斷。

祖墳就是根,是基於個人身世淵源的連接,是融於大自然的祖宗遺骸並以此為座標的歷史標注,它同時也是一種精神信仰,在中國傳統文化裏也是風水智慧的集大成處。

古人雲:“葬者,藏也,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謂之生氣”。古人對先祖墳塋的風水選擇到了近乎癡迷的程度,甚至很多家族為此大動干戈,為的就是贏得後世發展的先決條件。

墳塋,是家族中公共墳地的情況,包括墓地圖、墳向、祖墳及各分支墓地分佈等,在家譜中又稱墳墓、墳山、廬墓、祖塋等。祖塋是指自己這一姓的始祖埋葬的墳地,或者移居一個地方後自己的祖先在這裏新立的塋地都可以稱作祖塋。

根據“尊祖、敬宗”的宗旨與需要,墳塋在家譜中居重要地位。家譜中的墳塋由圖與文兩部分組成,以圖為主,文釋圖意,圖文並茂。

在家譜中對墳墓“圖與記祥之”,便於後人“視譜知圖,視圖知墓”,“俾開卷而益生孝敬之思”,從而對墳墓“護藩籬,培薪木,慎祭掃,防侵損”,從而達到尊祖、敬宗、收族的目的。

中國人與西方的宗教神崇拜有本支區別,我們講究木本水源的家文化,木發於根,茂極而落,必達其根。而親人歿故後的頭等大事就是在故地選墳塋,這保證了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榮光耀祖,中國人的勤勞聞名於世,這種骨子裏與身俱來的優秀品質就是每個中國人想通過個人奮鬥達到成功,以告慰先祖的養育之恩。

家族凝聚,每逢清明節,許多家族共聚一堂,只為祭祀先祖而來,族人們互相交流,促進資源的整合和發展。

道德提升,我們中國人的家譜都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墳塋圖。每個先祖的繪像後必列讚語,內容都是人生處世的道德鑒語。這也潛移默化的為後代提供了看得見摸的著的道德楷模。

祖墳就是皇天后土,神聖不可侵犯,護我河山,守我寸土,就是護我祖祖輩輩的先存家園。就算是皇帝老子,也要三跪九叩。走進祠堂,緬懷祖訓;跪拜祖墳,牢記祖德;傳承族譜,不忘長幼。

理解傳統文化,先從祠堂、族譜、祖墳三件事開始,一切就會豁然開朗。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