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十二龍柱

作者:一路薔薇 發表于旅遊  來源:今日頭條  更新時間:2021年12月22日

泰山的十二龍柱

泰山天外村位於泰安市境內,就在五嶽獨尊的泰山腳下,這裡是山城結合處,也是泰山西側的遊覽公路與環山公路的交匯點,是泰山西側登山的重要入口,經過了天地坊震撼的牌坊,就可以直達天外村,有將近50%的遊客是從這裡登山的。

凡是來過泰山並經過泰山天外村的朋友都會發現這個廣場上立著12根龍柱,石柱高 7.2米、直徑 0.9米,每一根龍柱的柱體上都有著不同風格的雕刻圖案。為何在泰山天外村廣場立12根龍柱?這12根龍柱上隱藏著有什麼什麼故事?今天為大家講述一下泰山天外村廣場12根龍柱背後的故事。

據說:泰山天外村廣場12根石龍柱分別代表我國歷史上從秦始皇到乾隆皇帝曾有12位皇帝登臨泰山進行封禪祭祀。這12位皇帝分別是:黃帝、大舜、周成王、秦始皇、西漢武帝、東漢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和清乾隆。12個石柱分左右 2列布置,每列各6根。現將每一根石柱的故事與寓意介紹給大家。

第一根龍柱:表現黃帝“會鬼神於泰山之上”黃帝出行,風伯、雨師、鳳凰、龍護衛而行,龍、鳳、虎、狼前呼後擁,黃帝坐著大象駕轅,六囚蛟龍似的駿馬拉車與木神畢方並行,巡狩東嶽,會鬼神於泰山之上。九天玄女向黃帝授玄女秘笈、玄女真經及玄女戰法。

第二根龍柱:表現周成王巡狩岱宗建明堂;成王坐著用黃金作輓車橫木的車子,巡狩岱嶽,商周牧野大戰。定奪江山,(公元前 684年前後)成王在明堂大會諸候,“柴而望祀”。

第三根龍柱:表現漢武帝“得寶鼎封泰山”;漢武帝得“寶鼎”後從東溪坐用山羊拉的車登封泰山(現東御道);在岱頂漢石表“無字碑”(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年)以示功高文不能表,在岱下建東嶽廟,並手植柏樹,萬世流芳。

第四根龍柱:表現隋文帝(大業七年 611年)“登泰祈雨,敕建四門塔”時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隋文帝在泰麓設壇祭青帝(青帝為泰山最早的神之一,後被碧霞元君代替),求降甘露,並在山陰建四門舍利石塔(今濟南四門塔)。

第五根龍柱:表現唐玄宗於開元十四年( 726年)九月“御馬登山祭天帝”,浩浩蕩蕩的御馬封禪大軍,沿途向群臣公開宣示登泰山封禪玉牒,玄宗撰書“紀泰山銘”,刻於岱頂大觀峰,同時刻“丈人峰”於山頂。

第六根龍柱:表現康熙“祭祀東嶽大帝,御筆配天作鎮”,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康熙祭祀泰山,宣講《泰山龍脈論》;康熙從剛完工的岱宗坊前御馬登泰山,在東嶽廟內祭祀東嶽大帝,御筆為歷時十年重修的東嶽廟天貺殿匾額“配天作鎮”。

接下來再說說左側的石柱

第一根龍柱:表現乾隆御製《古登封台碑》。“祭祀碧霞元君,贈泰山三寶”,乾隆十二年(1747年)奉母命登山、在岱頂祭祀碧霞元君御筆“茲府靈光”匾;贈“泰山三寶”(三寶為後來分三次所贈)。

第二根龍柱:表現宋真宗“封泰山敕建天貺殿”。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宣天書步行登泰山,敕建天貺殿,同時展示了真宗賜丞相王旦珠寶欲行登封之典。王欽若在奉高宮向真宗獻泰山仙草靈芝。

第三根龍柱:表現是唐高宗“帝後同封禪、敕建雙束碑”,顯慶六年( 661年)高宗同皇后武則天乘車來泰山封禪;高宗同武后在社首山降壇共祀地神,在朝覲壇接受百官、諸候和各國使臣朝賀,在老君堂敕建雙束碑,俗稱鴛鴦碑。

第四根龍柱:表現漢光帝得“河圖會昌符”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光帝東巡,張純奏請封禪,並撤呂雉在宗廟之牌位,登封泰山至中天小憩;漢光帝禪地後,鳳凰集聚泰山腳下,遂建鳳凰台。

第五根龍柱:表現秦始皇“御封五大夫松”,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秦始皇乘坐鑾駕,登封泰山,在岱頂登封壇祭天,玉女池旁頒布詔書,命丞相李斯篆書刻石,以記功德;下山途中遇雨,在大松樹下避雨,因松樹護駕有功封此樹為“五大夫”。

第六根龍柱:表現舜“東巡泰山,行柴望之祭”,舜帝騎麒麟東巡泰山,在泰山極頂行“柴望”之祭;招見東方諸候和百歲老者,昭告天下,統一日曆。

據說,天外村向上,就是可以直通九天,泰山的傳說故事,也以此為界,上經黑龍潭天紳泉一躍天界,下沿奈河過蒿里山入人間。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