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其實不叫龍柱 正確名稱其實是…

作者:  來源:三立新聞網  更新時間:2021年12月25日

它其實不叫龍柱 正確名稱其實是…

在台灣這塊宗教文化十分豐富的土地上,大家對於廟宇建築的樣貌一定都不陌生,到廟裡拜拜對很多人來說,也都是家常便飯。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介紹,每到廟裡都一定會看見的「龍柱」,和它的歷史由來吧!

龍柱又稱「蟒柱」或「蟠龍柱」,指的是未升天的龍,設置在廟宇建築中,除了是歡迎訪客的象徵,也是用來支撐建築物的重量的柱子,通常是石柱。位置會在三川殿外和正殿,而三川殿通常整面牆和柱子,從上至下都會布滿著精緻的石雕,十分壯觀。

三川殿外(圖/三立新聞網)

龍被中國人封為至高的神獸,是四靈之首。中國歷代的皇帝,皆自稱為龍的化身,從元朝後便規定,只有皇帝才可使用五爪金龍的圖樣,而民間的寺廟只能用三爪或四爪的龍,稱為「蟒」。所以廟裡的龍柱,其實應該稱為「蟒柱」,只是大家都還是習慣稱它為「龍柱」比較順口。

而據說龍有九大特徵,分別是:駱駝的頭、鹿的鹿角、獅子的鬃毛、牛的嘴巴、狗的鼻子、蛇的身體、魚的鱗片、雞的雞爪、蝦的眼睛。龍柱上通常是一隻龍,身體會纏繞柱子一圈,頭在下面,尾巴在上面;而比較近代的廟宇,才會在一根柱子上雕兩隻龍,龍身也會比較瘦,稱為「天翻地覆」法。

龍柱石雕(圖/梁震明老師youtube)

台灣龍柱依照大小材質與雕琢的風格,大致可以分成樸拙期、圓融期、成熟期與繁麗期,從各個時期的特色,也可以看出歷史背景與審美觀的變化。漢人來台初期建的龍柱,相較近代來得小,雕工也比較拙,而越近代的龍柱就越高大,雕刻也越來越繁複精細。

龍柱(圖/梁震明老師youtube)

台灣從早期到現今,每一對龍柱的造型都不同,不僅豐富了台灣龍柱的面貌,也造就了許多觀光和藝術價值。而台南開基天后宮內有台灣現存最古老龍柱,大家下次遊歷府城不妨前往一睹這國寶級古物吧。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