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孝順四境界,看看你是不是都能做到呢?

作者:王澤仁  來源:四川正道文化  更新時間:2022年03月01

儒家的孝順四境界,看看你是不是都能做到呢?

孝道觀,是中華民族區別於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質。它不僅是儒家的核心觀念,更被儒家提到至高的境界。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順父母,孝順兄長,是仁愛的根本。在本文中,北京青年講師王澤仁先生古今結合,總結了儒家的孝順四境界。什麼是孝順?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孝順?我們是不是都能做到呢?

在中國文化中,對於孝道推崇備至的還是儒家。儒家對於孝道有著非常龐雜系統的論述,幾乎在儒家的所有典籍中都可以看到關於「孝」的文字。 儒家對於孝順大體有四個境界:

第一種境界:小孝孝身。即給父母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放到現代社會就是:好兒男應該努力工作,多多賺錢,改善父母生活條件。有一句話說的好:天底下幾乎沒有不孝的兒女,但有太多沒有能力孝順的兒女。可能有人會反駁說,現在經濟發達了,父母不缺錢了,改善父母生活條件,已經不是必要的事情了,我的意思是:這是我們的一份心意。如果我們連這份心意都沒有,又如何談最基本的孝順之道呢?估計又有人會心裏嘀咕:「我家很富有,我父母很有錢,我是富二代。你說的這些在我家根本不需要。」我要說的是:人的出身背景和環境是先天的。不同的出身代表身上擔負的責任和使命不一樣。出身貧寒,意味著我們要努力奮鬥,樹立遠大志向,改變家庭。出身富貴,意味著我們要修養德行,砥礪才幹,能肩負得起家族聲望,恆守富貴,而不要成為眾人眼中鄙視的「敗家子」。

第二種境界:中孝孝心。即讓父母身心安康,心情愉快。《易經》中有一個「頤」卦,放在孝道上,大概指得就是讓父母頤養天年吧。要做到這條,就必須做到兩個字:一、「敬」。《論語》中,孔子的學生子游問老師:怎麼做才是孝呢?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奉養父母除了滿足基本必要的衣食住行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恭敬,否則和飼養犬馬有什麼區別呢?二、「順」。《論語》中有一則孟懿子問孝的對話,孔夫子回答說:「無違。」他的司機樊遲就問老師:「無違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道:「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夫子的意思是時時刻刻做到「禮」的要求,父母才會順心。孔聖人的學生是很愛問問題的,大概他們的老師曾經在他們面前說過:「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子夏也問過孔夫子什麼是孝順?老師回答道:「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色難」的意思是孝順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最難。這句話可謂搓痛了很多自詡為孝子賢孫的心了。試問有幾個人能始終如一的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顏悅色?試問有幾個人沒向父母發過火撒過脾氣?我們為什麼在領導面前總是和顏悅色回到家人身邊總是一副臭臉孔呢?孔子有個以孝順出名的學生:曾參。他和他的父親曾晳都是孔子的學生,每次他父親吃完飯,都會問曾參:「還剩下飯菜嗎?」曾參每次都回答:「還有剩下的。」然後就遵照父親的指示,把剩下的飯菜饋送給窮苦的人。後來曾參老了,他的兒子曾元每次伺候他吃完飯,曾參也會按照慣例問道:「還剩下飯菜嗎?」曾元每次都說:「老爹,沒有剩下的了。」曾元的本意是勤儉持家,把剩下的留到下頓還可以吃。孟子評價道:曾參的孝順是養心,曾元的孝順是養體。

第三種境界:大孝孝志;中國專門有一本系統論述孝順的書:《孝經》,開宗明義就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此可見,衣錦還鄉、榮歸故里、揚名於後世,這些都是孝子賢孫們的畢生追求了,只要是中國人,就繞不開這個思維。但要做到揚名後世,不是人中英傑,是難以實現的。很多人講,現在社會進步了,開放了,西方化了,現在是個人主義社會,自己的一生怎麼過和父母沒有關係,屬於獨立的生命體。但我認為:中國即使再怎麼現代化,再怎麼開放,再怎麼學習西方,都不可能進入真正的個人主義社會,中國以前是家族制社會,現在是家庭式社會。誰也脫離不了這個根。所以我們做兒女的雖然不一定都能立功當時、揚名後世,但須儘量做到讓父母以我們為驕傲,不要讓他們因為兒女受到詆毀。孔子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古代因為交通條件限制,一般不出遠門謀生,免得萬一家中有事,沒法及時趕回家。我對「方」的理解有兩層:一指方向,就是我們要告訴父母,我們在哪個城市工作,住在哪,好讓父母安心。二指志向,也就是我們在外拼搏事業,得從事正當的行業,正當的工作,讓父母放心。這才叫「遊必有方」。

第四種境界:至孝孝慧。父母也是平凡人,父母也有看不透的事情,父母也會犯錯。古語講:「父有諍子不敗家,國有諍臣不亡國。」父母有過錯了,做兒女的要學會勸諫父母。這一條能做到的就更難了。首先要開導父母的智慧,我們得先有智慧,有幾個做兒女的比父母更有智慧呢?其次,勸諫和開導父母是個技術活,不像和一般人溝通那麼簡單。孟子講:「父子不責善,責善則離。」父子之間,尤其兒子指責父母做的不對時,會傷恩情。那應該怎麼做才能既不傷恩情又能讓父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呢?孔夫子給出了答案:「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幾諫」的意思是輕微的勸諫,如果勸諫時,挨了罵挨了批,應該繼續保持對父母恭敬不違逆,且任勞而不怨。最重要的是替父母補過,所謂:「將順其美,匡救其過。」大家可能看過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這部武俠小說。神鵰大俠楊過得知自己的父親楊康是個賣國求榮、認賊作父的大壞蛋之後,懇求江南七怪老大哥柯鎮惡替父親立塊碑,落款是:先父楊康之墓,不肖子楊過立。好一個「不肖子」。楊過確實不像他的父親。上文中講到的儒家的「順」也不是毫無原則的。曾子問老師:「一切按照父親的命令辦事,可以算得上孝順了吧?」孔子立馬糾正道:「你這說的是什麼話啊,你這說的是什麼話啊!父有爭子,就不會陷於不義。如果父親不義時,做兒子的一定要據理力爭,所以父親對的,做兒女的就要遵從,不對的,我們就要想辦法匡正,這才是孝啊。」孔子把孝順置於仁義的範疇之內。

讀到這裏,大家肯定會覺得要做到儒家的孝順標準,真的很難。說實話,假如那麼容易做到,豈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孝子賢孫了。就連以孝著稱的曾子都經常做的不到位,被老師批評。舉個例子:曾子和他的父親曾皙一起在菜園裏幹活,一不小心把一棵菜苗給刨斷了,曾子的父親脾氣比較暴躁,二話不說,拿起鋤頭棍子,一悶棍就把曾子打暈在地,半小時才甦醒過來,曾子醒來後,很是開心,因為他認為老爸一棍子就把自己打昏過去,說明老爸身子骨硬朗,能長壽。為了顯示自己孝順,想得到孔夫子幾句誇獎,就跑到老師家裏去匯報情況,沒想到吃了個閉門羹。孔子對其他學生說:「曾參的父親狠命的打他,他竟然不逃跑,萬一打死了,曾皙豈不是要坐牢,這就傷了父親的大義了。」並告誡弟子們,以後「小杖則受,大杖則逃。」父母用小棍子打,就勉強領受了,讓父母順順氣;如果父母用大棍子打,就要趕快逃跑,免得打殘打傷。由此可見,孔夫子的孝道是很活潑的,既有原則又有彈性。孔聖人在公眾場合,只明確誇獎過他的另一位以孝聞名的弟子:閔子騫。他贊道:「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此句有兩解。一說:閔子騫父母兄弟皆稱閔子騫孝,而旁人無異詞。又一說:謂人無非間之言及其父母昆弟。我個人比較傾向於第一種解釋。相傳閔子騫兄弟二人,母親去世,父親娶了個後媽,也生了兩個兒子,且薄待閔子騫,父親知道後要休掉後母,閔子騫勸說父親不要這樣做,並替後媽說了很多的好話。後母及兩弟非常感動,從此一家和睦相處,能使他人對父母兄弟沒有詆毀流言之語,可見閔子孝德之純。蓋閔子騫處在家庭困逆之境,都能使父母昆弟皆言其孝,其以純孝之德,遂使眾人感動。所以孔夫子由衷讚嘆這個弟子。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