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孝道觀及其現代價值

作者:  來源:  更新時間:2022年03月05日

孔子的孝道觀及其現代價值

孔子的孝道觀博大精深,對其既不能簡單地肯定,也不能簡單地否定。在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人們對養老問題極大關注的當今中國,孔子的孝道觀又遭遇了令人堪憂的現代境遇。如何批判地挖掘、繼承孔子傳統孝道思想中的精華部分,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試對孔子的孝道觀做一簡單剖析,並試圖挖掘其合理部分,對當今中國老齡化國情下的養老問題作以探討。

 

一、孔子的孝道觀

孔子的孝道觀主要散見於《論語》之中,他繼承了前人的孝道倫理觀念並加以發揮,從而將孝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第一,孝,要養親,即贍養父母。要在父母活著時盡心盡力地贍養他們。儘量陪伴在父母身邊,使他們盡享天倫之樂,即使要遠遊也要有一定的方向,不可使他們擔心。“父母在,不遠遊,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這就是說,子女對父母的關懷要無微不至,甚至小到他們的年歲也應該明曉,一方面因其高夀而高興,同時又因其壽高而有所擔心。

第二,孝,要不僅貫穿父母生前,還要延伸到父母去世以後。孟懿子問孝時,孔子答道:“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生前死後都要遵守一定的禮制以盡孝道。而且,子女還應繼承父輩的遺志,使之能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道,可謂孝矣。”所以盂莊子因不改動父親的遺志而得到了孔子“是難能也”的盛讚。

第三,孝,要移孝於忠。孝不僅局限於家庭內部,還應走出家庭的圈子,走向社會。“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乎?’”在孔子看來,盡孝道就是從政了。因而天子行孝的話,也就有助於他施政。孔子認為治家和治國的道理是相通的。

 

二、孔子孝道觀的現代困境

千百年來,孔子的孝道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特別是改革開放、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由於外來文化的逐步滲入,傳統文化精神家園的破敗,人們的孝道觀念開始淡薄,孝道行為開始弱化,孔子的孝道觀遭遇了令人堪憂的困境。

一)孔子孝道觀的斷層

孔子孝道觀的斷層,既與其自身歷史文化局限性有關,也與外界歷次思想、政治的衝擊密不可分。

 1、孔子的孝道觀經過曆’代統治者及御用文人的“改造”,逐漸發展為封建意識形態,消極作用突出,集中表現在愚民性、不平等性、封建性和保守一陛等方面。

 2、五四運動以來,對孔子孝道觀的批判缺乏理性,對其合理內核進行的科學研究和探討不夠,出現了良莠不分、矯枉過正的問題。

 3、長期以來,我國存在的“左”的思想,影響著}L會意識形態,禁錮著人們的行為。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對孔子的孝道觀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徹底的否定,使人們不敢接受,甚至摒棄了孔子的孝道觀。

二)孔子孝道觀的缺失

在改革開放、中國步人老齡化社會的今天,由於諸多因素,相當一部分人感到在家庭道德方面無章可循、無理可依,出現了孝道觀念的缺失現象。

 1、剝奪父母,把父母當作搖錢樹。雖然表面對父母還算孝敬,骨子裏不過是為了騙取老人的餞袋。子女把父母一輩子省吃儉用的積薔,甚至退休金全部巧取豪奪乾淨,一旦老人財源枯竭或者用處不大了,馬上變臉無情,由孝順的奴才成為陌路之人甚至反目成仇。

 2、虐待父母,對父母如同對待奴隸。缺乏或根本沒有盡到贍養父母的義務觀念,輕則態度蠻橫,重則打爹罵娘,甚至有餓死父母或者乾脆把父母害死或人尚未死就送去火葬場的案件屢屢發生。

 3、對老人講話毫無禮貌。以為自己既已長大成人,就應拿出點“大爺”的譜來,雖然有孝心獻上,卻好似恩賜的一般。順心時還有點兒好臉色,不快時就毫無笑容。

如此種種,兒女和父母的代際關係發生了徹底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代際之間的等級模式正被顛倒。因此,孔孔孝道觀中反映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精華的部分有必要挖掘、繼承。

 

三、孔子孝道觀的現代挖掘

一)精神贍養重於物質贍養

在子游問孝時,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就是說,對老人的瞻養實質上是精神贍養和物質瞻養的統一,特別是精神贍養更富含孔子孝道觀中敬的理念。

隨著獨生子女以及家庭分散等社會現象的日益增多,老人的精神贍養問題日益突出。不少老人很長時間見不到子女,只能夫妻向隅而思或一人獨對孤燈,病時更無親人在旁。精神倍感淒涼。所以,我們應大力發揚孔子孝道觀中精神贍養的理念,完善探親、待親、敬親的社會生活約束機制,加強老人與子女之間的相互交流,使老人精神充實,得以安慰;關心老年人婚戀,用家政親情服務填補老人心靈空虛,利用隔代親補償老人情感需求,節假日團聚解除老人孤獨,都可讓我們付出一份親情,真正做到養親、敬親。

二)對待父母之過,敢於平等地規勸

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了“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的主張。這說明在孔子看來,贍養、敬養父母並非無視父母的過錯。當父母有過錯時,做子女的要耐心委婉地勸說,不能盲目信從,當然對於父母即使沒有採納自己的意見,也仍然要恭恭敬敬地不去觸犯他們,要耐心、寬容。

傳統孝道中父子的關係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等級觀念滲透著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的關係表現為下對上、卑對尊的單向性服從,甚至出現“子為父隱”的掩飾父母過錯的愚孝現象。在步入老齡化社會的當今中國。隨著小型家庭的建立,傳統的代際不平等又走向另一極端,那就是出現漠視甚至虐待父母的現象,孔子的孝道觀遭遇了令人堪憂的現代境遇。因此,構築新的孝道觀。必須堅決摒棄傳統孝道的糟粕,防止新的代際不平等的萌芽出現,構建平等的代際關係。

三)厚養重於厚葬

孟懿子問孝時,孔子答道:“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就是說,孔子的孝道觀不僅貫穿父母生前,還要延伸到父母去世以後,是養與葬的統一。應該說。這種“生事愛敬、死事哀感”是很對的。

隨著大家庭、家族、宗廟的消失和喪葬方式的改變,厚葬重祭的現象有所減少,但未能杜絕。我們應徹底轉變觀念,在當代社會,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厚養而不是厚葬,也就是應該多注重內容而不是形式。所以。我們應及時盡孝,盡力盡心,多理解、尊敬、關心父母,讓父母生活富裕,心情偷快,頤養天年。這是我們每一個有道德、有良知的人並不難為的行為, 這樣或許可以少一點對父母“入土方知孝時少”的遺憾了。

 

四、孔子孝道觀的現代價值

一)孔子的孝道觀是社會穩定、健康發展的需要

老年人口多是我國的國情。據預測,2030年我國的老年人口將增加到32845萬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總數的26%。現在世界上每5個老年人中就有1個中國老年人;2030年將是世界上每4個老年人中就有1個中國老年人。但與此國情不相應的是,我國的整體經濟實力和實際生活水準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我們還沒有為人口老齡化做好充分的準備。因此,客觀現實決定了我國僅靠社會福利還滿足不了養老的需要,養老還主要靠家庭。換句話說。既使我們的社會福利能滿足老年人養老的需要,老年人從心理上也還是需要子女的關心愛護。因此。使老年人有個穩定、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

二)孔子的孝道觀是家庭和睦的需要

家庭養老是迄今為止最古老也是最基本、最重要和最現實的養老方式。中國是在經濟基礎薄弱,社會化服務水準較低的情況下迎來了人口老齡化的高峰。在老年人口中,80%以上沒有養老金,社會養老保障很有限,這就決定了我國家庭養老仍然起著重要作用。我國的老年人口70%以上還生活在農村,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還比較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必須依靠家庭成員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幫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大多數老年人仍願生活在家庭中。家庭養老是我國普遍認同的養老模式,它賴依存在的思想基礎就是傳統的孝道倫理,孝道倫理是支持家庭養老功能的文化價值機制。

三)孔子的孝道觀是加強個體道德建設的需要

加強道德建設應該從抓孝道的觀念人手。孝是道德教育的起點。也是加強個人道德修養的起點。“如果說,一個人,連父母對自己的‘恩惠’都不願意報答。甚至虐待父母,我們又怎麼期望他會報答社會、國家、他人對他的‘恩惠’呢?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呢?”可見,一個人只有孝順自己的父母,才能去愛護他人,才能尊老愛幼,即古人說的“百行孝為先”。所以,孝敬父母是立德之本、入德之門。同時,提倡孝道觀念也有利於克服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思想傾向,在宏觀上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建設的步伐。綜上所述,在走向現代化的今天,我們仍要提倡並大力弘揚孔子的孝道觀念。

來源:https://www.xzbu.com/8/view-9093452.htm。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