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星馬,同一種華人姓氏有不同拼寫?

作者:  來源:關鍵評論‵  更新時間:2022年04月06日

華人姓名大不同:為什麼在星馬,同一種華人姓氏有不同拼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方言拼寫的姓氏和名字乃是星馬華人在地文化的一大特徵,隱約提醒著華人社群,即便在「五族共和」的現狀,仍不要忘了自己家鄉的文化。

東南亞有2500萬華人,佔全球海外華人人口的一半。他們多是福建和廣東兩省的後裔,多在清末民初時期移居東南亞。東南亞華人以移工和商人居多,分佈在東南亞各大城鎮,與當地主體民族和外來族群混居。

相較中、港、澳、台四地以漢人為主體的社會,東南亞華人生活在多元文化或土著文化下,每天要打交道的群體不限於華人(華人群體之中亦不限於本身的方言群),還要跟當地主體民族、少數民族和外國人溝通。在交流的過程中,最重要是讓別人辨識自己的身份。個人身份當中又以姓名作為起先互相辨認的工具。

以星馬社會為例,華人有兩套姓名,一種為漢字,另一種為羅馬字。漢字姓名與大中華地區漢人一樣,但其姓氏和命名方式更接近中國南方與港台的社會。兩字姓名甚為罕見,取名依據字輩(如我的名字「彭成毅」中首字「成」即是依循族譜),姓氏則以閩粵多見的陳、林、李、黃、王、張等為主。

羅馬字姓名是按照各漢語方言的發音來拼寫。以馬來亞著名華人領袖為例,吉隆坡甲必丹葉亞來的羅馬字為「Yap Ah Loy」(客家話);新山兩大顯赫人物陳旭年和黃亞福為「Tan Hiok Nee」(潮汕話)和「Wong Ah Fook」(粵語),以及檳城甲必丹辜禮歡為「Koh Lay Huan」(閩南語)。正值英殖民政府統治,華人姓名的羅馬化一般依據英文的拼寫慣例(當時馬來文仍使用阿拉伯字母的爪夷文)。

星馬地區周邊國家的華人姓名之羅馬字拼法又略顯不同。荷蘭、西班牙和葡萄牙先是對印尼、菲律賓和東帝汶的當地語言進行羅馬化,當地華人的姓名則依據殖民者語言的發音規則拼寫。

比如棉蘭(Medan)甲必丹張阿輝的羅馬字為「Tjong A Fie」(客家話)、巴達維亞末任甲必丹許金安為「Khouw Kim An」(閩南語)、菲律賓天主教樞機辛海棉為「Jaime Lachica Sin」(西班牙文拼法),以及東帝汶旅遊部長黎發芳為「Francisco Lay」(西洋名加客家姓)。對照星馬華人的羅馬字姓氏,印尼的Tjong(客家張姓)對應的是Chong;Khouw(閩南許姓)則對應Khor或Khaw(如新加坡交通部長許文遠Khaw Boon Wan)。

星馬華人在拼寫自己的羅馬字姓名時,會依照原來傳承下來的姓氏方言拼音與父母給的方言或官話拼音,而非像中國與台灣那樣普遍使用官話來拼寫姓名。光姓氏的拼法就有很多種,按各方言群拼寫。就陳姓而言,可分為Tan(閩南、潮汕)、Ting(福州)、Chin(客家)和Chan(廣府)。

有趣的是,饒舌歌手黃明志的藝名Namewee就是由name(名字,即明志的諧音)和Wee(海南話的黃姓,同閩南漳州)組成,而黃姓又可寫作Wong(廣府、客家)、Ng(潮汕、閩南泉州)和Ooi(閩南漳州)。

看過星馬電影的讀者或許有這個印象,華人之間稱呼彼此不限於中文傳統的陳先生、陳女士、陳小姐等敬稱,或老陳、小陳等親近的稱呼(這種甚少使用)。星馬華人除了避免直接稱呼姓名外(多用名字),還會在姓或名前加上「阿」以示親切。

「阿」在接姓氏時,一般不會用官話的發音,而是以方言稱之。比如小陳叫阿Tan、小張叫阿Chong、小林叫阿Lim,以此類推。就算在正式場合,先生、女士、小姐等敬稱也多由Mr.、Mrs.和Miss所代替。若對方是專業人士,則以職稱稱呼之,如Prof. Tan、Dr. Lim、Miss或Madam Chong(張老師)等用語。

星馬社會最有名的親近用語莫過是安娣(auntie)和安哥(uncle),這種稱呼方式是英文在地化後形成。安娣代表中年女性(阿姨或大姐),安哥代表中年男性(叔叔、阿伯或大哥)。使用方式為安娣、安哥在前,姓或名在後,如Auntie Amy、Uncle Lim,亦可直呼「auntie」和「uncle」。對象通常是陌生男性和女性,但使用時需視對方的心境如何,以免冒犯。

星馬華人的羅馬字姓名除了原先從漢字或華文音譯的姓名外,有者還會加上西洋名字(洋名),一般置於姓名之前。這個在英美華人社會很常見,唯排序不同。比方說原來由長輩所取的洋名Harry,冠上姓名即是 Harry Lee Kuan Yew(洋名-姓氏-漢名),而非英美拼寫方式的 Harry Kuan Yew Lee(名在前,姓在後)。不過,李光耀在回憶錄曾表明他不喜歡洋名,故後來只稱呼自己為 Lee Kuan Yew。

Mr. Lee Kuan Yew 李光耀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為自己取洋名,有者是因為基督徒的背景,但更多的是商業活動和跨族群交流之後的產物。華人與華人之間做生意,熱衷於取一個簡單、好記的洋名,讓對方更快記得自己的名字。跨族群交流時,有些華人會以洋名自稱。這或許是漢語的發音對於其他民族較為複雜,無法第一時間記住。

近年來,由於官話的普及和「講華語運動」的推廣,使得不少華人在為孩子取名時,採用漢語拼音來登記其羅馬字姓名。舉新生代歌手四葉草為例,其原名為朱主愛,英文名為 Joyce Chu Zhu Ai(洋名-姓氏-漢名)。Zhu Ai即是用漢語拼音拼寫而成,而非方言拼音。

Photo Credit: JoyceChu 四葉草

馬來西亞華語創作歌手四葉草(右)與黃明志(右)。

新加坡有些藝人和歌手則將姓名改為漢語拼音的形式(如孫燕姿本名潮州拼法的「Sng Ee Tze」,後以「Stefanie Sun」和「Sun Yanzi」自稱)。但這些藝人和歌手多數並非來自中國和台灣的新移民,亦非祖籍中國華南以外地區(如江蘇裔的海外華人研究學者王賡武之羅馬字為Wang Gungwu、湖北裔的馬華公會第四任會長李三春為Lee San Choon)。

方言拼寫的姓氏和名字乃是星馬華人在地文化的一大特徵,隱約提醒著華人社群,即便在「五族共和」(閩南、客家、廣府、潮汕、海南等)的現狀下,不要忘了自己家鄉的文化。畢竟「和而不同」才能體現星馬社會多元文化的燦爛、輝煌。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