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國人的祖先崇拜以及祭祖場所

作者:你史不史啊  來源:每日頭條  更新時間:2022年04月21

從皇家太廟到百姓祠堂:探究中國人的祖先崇拜以及祭祖場所

宗族是中國古代社會群體中最常見的組織,而將族人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感召力,則是祖先崇拜的觀念。人類社會初期,就產生了自然崇拜、人造物崇拜、動物圖騰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等,在這些崇拜中,人們對祖先的崇拜最虔誠、最經久。

 

一、祖先的神異光環

神靈崇拜

關於祖先的傳說,常常有神異的光環,人們像崇拜神靈一樣來崇拜自己的祖先。

比如說關於商族的起源,《詩經·商頌》記載了商人先祖許多動人的故事,帶有神話傳說與英雄史詩的色彩。商族男性始祖契的降生,就是非同尋常的。

一天,商的始祖母簡狄吞下了一顆玄鳥降下的大卵,受孕生下了契,商人認為他們的男性始祖契的降生是人和動物神結合的結果,是上天的安排,所以《詩經·商頌·玄鳥》篇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讚嘆祖先降臨在廣袤的大地上。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這種將對祖先的崇拜與對自然、圖騰的崇拜結合在一起的傳說在後來的王朝中也常能見到,如《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高祖劉邦是其母遇蛟龍而誕生;《明史.太祖本紀》說,明太祖朱元璋的母親懷孕時夢中接受了神的藥丸,分娩時「紅光滿室」等。

不僅在王族、皇族中,在民間編纂的族譜上,我們也常能見到有關宗族祖先的神異傳說。

清代學者錢大昕在給巨野姚氏族譜所作的譜序中,敘述了關於姚氏祖先神奇的祥瑞傳說。錢氏譜序說:「姚氏宗族從明至清,考中功名與做官者相承不斷,都是因祖墳中的神靈保佑所致」。

帝王出生時總是各種各樣的奇景

靈魂不滅觀

古人還認為死人的靈魂不滅,祖先的神靈可以保佑他的子孫,令子孫得福、後代繁衍茂盛,所以子孫對祖先神靈必須崇敬至誠,否則就會失去祖先的保佑,祖先甚至會降下災難,後代可能就要遭殃了。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盟津觀兵,負載文王神主征伐,表示武王不敢忘記祖先和企求先人神靈保佑的意思。出於同樣的觀念,後來武王牧野誓師,聲討殷紂王的罪行,其中重要的一條是說他輕蔑地拋棄了對祖先的祭祀,對祭祀的禮節不聞不問,自然殷族的祖先也就不會庇護他了;而自己有祖先的保佑,伐殷的戰爭一定會勝利。

北宋由宋太祖建國,而後由他弟弟太宗一支繼承了帝位。北宋滅亡,宋高宗南渡後,兒子元懿太子夭折,自己又不能再生育,皇位繼承無人。上虞縣丞婁寅虎上書說,宋朝所以遭金朝的禍害,是因為宋太祖不能在太廟中得到他的直系子孫的祭祀,心裏不高興,所以不再保佑皇家,才打不過金人。因此婁寅虎建議應從宋太祖的後裔中選擇有賢德的人做太子,來告慰太祖在天之靈。

宋高宗看後很感動,決計從太祖一支後裔中選擇繼承人,於是擇定太祖之子、秦王趙德芳的六世孫趙伯琮為繼嗣,後來伯琮繼位,是為孝宗皇帝,此後南宋帝位轉歸太祖一支繼承。兩宋共18帝,帝系在太祖、太宗兄弟二支房派中變動,除太祖外,北宋太宗一支共8帝,南宋除高宗以外,太祖一支亦8帝,平分江山 300餘年。

在這種富於戲劇性的歷史安排中,祖先崇拜起了重要作用。

古人認為死人的靈魂不滅,祖先的神靈可以保佑他的子孫

 

二、「一本」的祖先崇拜觀念

對祖先的崇拜是同人類的生存以及自身崇拜結合在一起的,人口的再生產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古代社會是非常重要的生產發展因素。

古人認為,人的自身及所有的一切,都衍自祖先一人之身,就如上天造成了萬物一樣,沒有祖先最初的繁衍生息,就不會有眼前的兒孫滿堂;沒有祖先當年的開闢基業,也就沒有現在子孫的安享福利。生命、生活都是祖先給的。

《禮記》上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常說不能「忘本」,其實早先這個「本」是指祖先之本。

「數典忘祖」的成語,常用來譏諷那些忘了自己祖宗的人。人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返本求源的心理。

明代大官僚霍韜在其手訂的《家訓》中就強調說:「凡我孫子暨我婦女,仰我考祖如木同根,如水同源。」告誡子孫不能忘記家族的本源。

江蘇宜興筱里任氏宗族的祠堂名叫「一本堂」,祠堂題楹寫著「德厚乾坤惟一本」,他們都在提醒族人今天的一切都是來自祖先一本之身,應該時時敬仰不忘。

崇拜「一本」,是把宗族比成大樹,祖宗就是根,有根則有樹幹,有樹幹則有分支,有分支則有枝葉,一棵大樹的枝繁葉茂離不開它的根深本固,一個宗族的興旺發達,離不開它的祖先。

對祖先的崇拜是同人類的生存以及自身崇拜結合在一起的

 

三、敬畏崇拜祖先的形式

祖先神既能保護或懲罰後代,後代也就須對祖先表示敬畏崇拜,其形式便是祭祀。

明代有人生前曾在自己的墓碑預先刻上「子孫賢,思量上墳;子孫不賢,思量墳上」的碑文,儆戒後世子孫不能忘記上墳祭祖敬祖之禮,否則就該思量墳中神靈會降下懲罰,不再保佑他們。

祭祀之禮來自孝的觀念

在周代,對人們社會生活作出規範的禮制業已完善,而孝則在禮制中處於首位。所謂孝,有三方面的內容,就是對父母生時的敬養、死後的安葬以及葬畢的莊嚴祭祀,中心還是祭奉祖先神靈,延續祖宗「一本」下來的香火。

春秋時楚國鄖公辛說:「滅宗廢祀,非孝也」。在祭祀時,要通過文字或語言表示心願,或歌頌祖先功德,或報告事項,請求祖宗降恩、指示。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分風、雅、頌三類,頌詩又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三部分,這些頌詩便是周王室、魯國和宋國(宋國由商朝遺民組成)歌頌祖先功德的宗廟祭祀之歌。

除了以語言頌揚祖先外,還要在廟祠奉上豐盛的祭品。古人認為,事死如事生。祭祀時,要如祖先生時那樣對待,畢恭畢敬。對於頌歌和祭品,祖先神是會很高興地享用的。

遠古的祭祀舞蹈

祭祀的排他性

此外,對祖先的崇拜與祭祀只是宗族成員內部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排他性。

祖先神只能享受自己後代的祭祀,而子孫後代只有祭祀自己的祖先才能祈福,否則,祭祀者無從求福,受祭者無從享受。

春秋時,晉惠公太子申生在宮廷內爭中被冤致死,一次,大夫狐突夢見申生的亡靈準備將晉國送給秦國,認為秦人將會祭祀自己。狐突勸阻道:神靈不能享受非族類的祭品,人們也不祭祀其他族類的神靈,如果您非要這樣做的話,供奉您的祭祀香火恐怕要斷絕了!

在中國宗族發展史中,越往前,血緣的排他性越強。

在中國宗族發展史中,越往前,血緣的排他性越強

四、從皇家太廟到百姓祠堂

祖先崇拜是族人對祖先的認同,形成堅強的凝聚力。在祖先祭祀的旗幟下,族人走到了一起。

而祭祖的地方周代稱宗廟,或者家廟。「宗」,《說文解字》解作「尊祖廟也」;「廟」解作「尊先祖貌也」。簡單地說,宗廟就是族人尊奉供有祖先形貌的房子,是祖先神靈存在的物質場所。

祭祀的供品,有牛、羊、豬、小豬(豚)、魚、酒和穀物,宗族用祭祀表達請求祖先神靈庇佑、降福、禳災的願望,事關重大。

古人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的就是宗廟祭祀與用兵打仗一樣,是關係到國家、宗族的要事。不論在殷周時代,還是明清時期,不論是帝王家族,還是尋常百姓之家,祠廟祭祖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皇家太廟

皇家宗廟也稱太廟或九廟。去過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都知道,天安門的東側是勞動人民文化宮,在明清兩代,它是皇家太廟,是皇帝供奉祖先牌位的宗廟,是王朝存在的標誌。

我們常說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是家族王朝,有了家族政權,也就有太廟,能供奉祖宗,綿延香火。新君繼位常稱「奉承宗廟」,說他繼續了太廟中的香火祭祀。老皇帝死了,新皇帝要給他送上一個廟號,然後將他的靈牌送到太廟裏供奉。

太廟

如朱元璋死後,廟號被尊為太祖,所以後人又稱他為明太祖;唐朝第二個皇帝李世民死後,他的廟號為太宗。一般說,開國創業之君廟號多稱「祖」,而後繼者則多稱「宗」。

一個家族政權喪失時,王朝的末代皇帝常會痛責自己造成「宗廟不能血食」的罪過!也就是不能再到太廟祭祖,祖先神靈再也不能享受子孫的香火和祭品供奉,祖宗牌位要被新王朝的神主所取代。

所以,明朝亡國之君崇禎皇帝在吊死煤山前悔恨不已:「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

在別人來看,亦是如此。秦王朝被陳勝發動的農民戰爭所推翻,賈誼在《過秦論》中說「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便是以宗廟的毀滅來表示秦王朝的滅亡。

太廟供奉著皇家的祖先,因此國家凡是有大事出現,都要到太廟舉行祭祀典禮,宣讀祝文,報告所祭事項,這叫「告廟」,表示天子行孝。新皇帝登基,冊立或廢黜皇后、皇太子,宣佈大的戰爭進行或結束,出師和凱旋,都要舉行隆重的告廟儀式。

在祭祀規則上,天子最初設七廟,祭祀天子之父(也稱禰或考)、祖、曾祖、高祖,這稱為四親,是世系最近的四位祖先;此外再上排兩位祖先,最後再加上一位宗族的始祖。天子七廟,也就是這七位祖先的享堂。

天子七廟制度,到新朝王莽時增加為九廟,其中祖廟五、親廟四,以後歷代王朝皆立九廟,所以太廟又稱為九廟。

皇家宗廟也稱太廟或九廟

民間祠堂

在民間,祠廟祭祀也是同樣重要。與王朝的社稷壇、太廟祭祀一樣,民間祭祀中最重要的也是祭社、灶與祭祖先神兩項,至少要在堂屋裏供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所祭神靈中少不了祖宗(親)之位。

沒有祖宗,就等於說這家人來路不明,沒有根基,在社會上很難立足。古代人們的信仰是多神的,萬物有靈,但對祖先神的信仰和祭祀往往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項。

民間祭祖的場所一般是祠堂,官員之家也稱家廟,但二者的區分有時並不很嚴格。

總的說來,祠堂始見於戰國,兩漢時期多是墓前建祠,魏晉至隋唐中絕,宋代出現了家祠堂,元代出現了祭祀群祖的祠堂,自明中葉以來大規模出現,時至今日或者還能見到。

安徽胡氏宗祠

在祠堂發展的歷史中,有一種個人的紀念性的祠堂,不屬家族性質,一般是紀念已故的名人的。

如春秋時伍子胥被吳王夫差冤殺後,百姓可憐他,為其修建祠廟以示懷念,到唐朝時伍子胥祠仍存在。范仲淹的《範文正集》中有《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一文,所說的祠堂是後人紀念東漢著名的隱士嚴子陵的。

另一類祠堂是為活著的人修建的,以頌揚其功德,稱為「生祠」。

狄仁傑是武則天時期的著名大臣,直言敢諫,多有政績,名聲也很好,他在地方為政寬善,做彭澤令時,邑人為他建立生祠頌揚,不久又做魏州刺史,「民愛仰之,復為之祠」。

這類頌揚功德的生祠,如果在祠主死後能繼續保存下去,則轉為紀念性的祠堂,如狄仁傑死了多年以後,魏州的官員又重新修葺了早年被毀之祠,祭祀不絕。

這兩類祠堂是官府、民間給名人或有權勢的人修建的,也舉行供奉的祭祀,但不是族人的祭祖,與宗族祠堂有著本質的差別,不能混淆在一起。我們今天主要講宗族祭祖的祠堂。

狄仁傑祠堂

高大寬敞的宗族建築群

宗族祠堂既是祭祖的神聖處所,必然會有相應的規範和要求,宗族也會儘自身的財力物力,蓋造高大寬敞的宗族建築群。

從族譜中所描繪的祠宇圖及現存的舊時祠堂遺蹟中,可知多數祠堂是四合院形,內有大堂,另外還有一些房舍,圍上院牆。也有的宗祠比較簡陋,建於一個建築物的中央,四隅為族人的住宅。

上面我們描繪的是平民家的祠堂,而貴族的宗祠自是氣派輝煌,甚至有御筆匾額,但其主要格局與一般宗祠相比是差不多的。

祠堂的祭祀對象

祠堂的祭祀對象,明清以來因祠堂有宗祠、支祠、分祠等的區別,各類祠堂所供的牌位也不同。

一般說全宗族的祠堂,祭祀自始祖以下的祖先,如前面提到的宜興筱里任氏宗祠「一本堂」,供奉始祖以來的祖先。取名「一本」,自然是從宗族的始祖開始祭起,有了根本,然後才有枝葉,才有各支的先祖。

祭品

始祖,是宗族認為最老的祖宗,他不一定是一世祖,有的宗族始祖以下世系並不清楚,只能從已清楚的世系中排列出一世、二世、三世世系,予以祭奉。

有過遷徙的家族,通常祭始遷祖及以下祖先,始遷祖是指從他處遷來居住地的祖先。一般說來,大多數的家族都有過遷徙經歷,或者說難以確切知道久遠的始祖是何人,所以宗族說祭始祖其實也就是祭始遷祖。

祭祀始祖或始遷祖以下的祖先,在大族,先祖太多,大堂中難於擺得下更多的祖先靈牌,於是就要按照一些原則予以處置。為此,參考皇家宗廟的辦法及民間的實際情況,根據死者本人及其子孫在宗族內的身份和社會上的地位及對祠堂的貢獻,來決定靈牌的放置處所。

皇家宗廟神主的遷易原則,是考慮皇帝生前的功德,以廟號的形式表現出來。民間也學習這種精神,除必尊祭始祖、始遷祖外,其他先祖要論德、爵、功,以決定其在祠堂中的地位。

若其人道德高尚,為社會所尊重;若其人或子孫出仕,有光宗耀祖之功勞;若其人或子孫為宗祠的修建、宗族義學的興辦出過大力,捐獻了祭田、書田、義莊等,有過維護、發達宗族的貢獻,那麼,宗族就要給予其靈牌以特別尊重的地位。

結語:祭祖是祖先崇拜觀念的集中體現,起著凝聚宗族的作用。而宗祠通過尊祖祭祖,維繫著族人之心,最終組成宗族群體。

祭祖這一祖先崇拜形式源遠流長,延續至今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