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

作者:栗永  來源:快資訊  更新時間:2022年04月27

姓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

--在“2013秋季梁氏文化研究會”上的發言

栗永

中華民族是個講禮儀的民族,中國人見面,互相問候,對陌生人,第一句話往往是“貴姓”。如果發現和自己同姓,親近感油然而生,“五百年前是一家”嘛 !近年來,興起了新的文化現象,天南海北的同姓氏的人,包括很多海外華人,往一堆兒湊,成立各種宗親會,修家譜,尋根問祖。隨之,也興起了姓氏文化研究熱。

怎麼看待這種姓氏文化熱?是該讚揚?還是將其作為封建文化遺脈而貶斥?要搞清這個問題,就要從姓氏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來分析、把握。

我個人認為,姓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是對傳統文化的極大豐富。姓氏文化是一座蘊藏豐富的精神礦藏,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應該認真研究。研究姓氏文化,開發這座精神礦藏,對於我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研究姓氏文化,不能不關注認祖尋根文化現象。

姓氏,本是姓與氏的合稱,是標誌家族系統、表明血緣關係的符號,也就是人的根。姓氏是區分人類血緣與族群關係的文化符號,一個個的姓氏把一個個不同的家族群體區分開來。對於任何人類個體,姓氏都與生俱來,並將終生相隨。

更為重要的是,姓氏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符號,更是一條代代相傳的無形紐帶,把同一姓氏的人們緊緊聯繫、捆綁在一起。在中國人看來,姓氏是祖宗所賜,是一個人尊嚴的表現,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對於一個家族來說,姓氏就是凝聚族人的最重要力量。一個姓氏、一個家族在起源、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如家譜、家規、家訓等,這是維繫一個家族、一個姓氏向心力、凝聚力的基礎,也是區別於其他家族的根本所在。

正是姓氏這種凝聚族人的最重要力量,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紐帶。維繫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認同是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姓氏文化除了血緣認同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化認同,姓氏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中國的姓氏誕生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 ,其歷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極為罕見。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姓氏的形成雖然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但是,從其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它卻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姓氏延續至今 ,早已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這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一起銷聲斂跡了,而中國姓氏文化則歷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尋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黃帝與炎帝,因此中國人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中國人姓氏形成的血緣鏈牢牢聯繫著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子孫。中國人姓氏的遺傳本質如同血脈,世代相傳,始終維繫著中華民族這一大家庭的生存。正是中國人姓氏的一脈相承、綿延連續的血緣鏈,和由此形成的遺傳本質和傳統文化理念,最終成為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這是民族強盛、國家統一的根本。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 ,民族要生存成了全民族的共同理念,同仇敵愾、並肩戰鬥成了自覺的行動,這就要全民族同根、同宗意識產生的凝聚作用。

尋根認祖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認同,尋根問祖、追根溯源,不僅僅要追姓氏根,還要追文化的根,從這個意義上講,姓氏也是聯繫全球華人的重要紐帶。姓氏文化在今天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凝聚全球華人的文化認同。

姓氏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

幾千年來,中華文化並沒有因為社會演變而消失,大多都是通過姓氏家族得以保存,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形成家族文化與家族精神。

姓氏文化,是指與姓氏有關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其內容包括姓氏起源變化、家族發展變遷,名人事蹟與遺跡,與此相關聯的世系、家譜、宗祠、家訓、郡望等,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尋根問祖等族姓與民族文化認同理念。姓氏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國脈、文脈,形成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第一、姓氏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原生態文化。

證明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除了出土文物、典籍文獻等載體外,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就有具體生動的體現,這就是人人皆有的姓氏。追根溯源,姓氏至晚在西周時期產生,一直生生不息地延續著。中華姓氏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文明史的進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姓氏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而深廣,涉及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社會學、民族學、語言學、文獻學、遺傳學、文化人類學等諸多學科,生動而具體地反映著我國歷史上的社會形態演進、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中外交流以及歷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發展與變革,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原生態文化,具有世界上其他民族姓氏文化所未有的鮮明特色。

第二、中國姓氏的文化意義。

和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華民族是一個長期穩定的多民族共同體。其根本原因,在於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其所以能頑強地發展並延綿至今而不衰,在於它的統一性和連續性。而姓氏文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統一性相對于文化的多元性而言,其核心是全民族的文化認同。中國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炎黃為人文共祖,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融匯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的內在精神,在中華民族求生存求發展的艱難歷程中發揮了強有力的民族凝聚力,使中國在歷經內憂外患、天災人禍、戰亂分裂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大一統的格局與大一統的文化,這在世界任何民族文化中都是難以找到的。

連續性,即指文化的承傳性。數千年來,中國文化的發展一直沒有中斷過。這種連續性,固然是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但世代傳遞的姓氏符號在每一代社會成員心裏深處所形成的極其頑強的尋根尊祖情結和歸屬于同一文化淵源的民族認同意識。

中國文化的統一性與連續性與中國固有的姓氏制度有密切關聯。正是中國姓氏中蘊含的“本同一根”的文化同源性與“天下一家”、“萬民歸宗”的群聚心理,形成了文化傳承性與民族凝聚力。

第三、姓氏文化蘊含著和傳統文化同一的價值取向。

姓氏文化包含的“家風”和“族風”體現著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與姓氏有關的“堂聯”、“堂號”,特別是“堂聯”,它保留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它反映了某姓氏的歷史淵源、家族名人的崇高業績,其作用除了光宗耀祖外,實際上還有提倡一種“家風”、“族風”的作用。

同時,姓氏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幾乎所有家族的家訓中都包括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和鄉鄰的內容,研究姓氏文化,發掘其中的和諧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四、中國的姓氏文化蘊含著民族進取精神。

五千年來,姓氏文化經過歷史的積澱,與民族精神融為一體,這種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對於現實社會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比如,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 ,人們耳熟能詳的“岳家軍”、“楊家將”,則是在民族危機時抵禦外族入侵的一種民族自強精神的象徵。這種民族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世世代代延續著,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賦予新的內涵。這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內在動力。

第五、姓氏文化是中國民俗文化的縮影。

姓氏文化乃是中國民俗文化的縮影,其中續寫家譜和祭祖是重要民間習俗。

續寫家譜成為時尚。作為姓氏文化中的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文獻,是記載同宗同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蹟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譜,它與方志、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祭祖是傳統習俗。近年來,尋根問祖成為新的文化現象。通過尋根問祖,祭祖尊宗,把每一個人與祖先血脈相連,既求得祖先佑護,又傳承祖德、光宗耀祖。繼承祖先忠貞愛國、為國家為民族的英勇獻身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崇拜祖宗和孝道為第一人品思想。尋根問祖的姓氏文化有利於增進同姓氏之間的血緣親情,相互扶持,守望互助,撫貧濟困,發展經濟 ;有利於發展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同胞親情,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投資家鄉,發展地方經濟 ;有利於促進個人、家族、企業、民族的經濟發展。

綜上所述,弘揚中華文化也應當包括中國的姓氏文化。姓氏文化研究已形成一門學科。它與人口普查、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繫 ,對於人事現代化科學管理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邊緣學科,姓氏學受到各方面的重視。

名人撐起的歷史天地

積澱了五千多年的中國姓氏文化,不僅僅融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中,而且還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繫 ,這對於傳播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重要作用。突出的表現,就是姓氏文化中的名人效應。

歷史是由人創造的。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力,但是,也不否認英雄人物的歷史作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每一個姓氏,或大或小,都先後產生了在家族發展,乃至中國歷史進程中建功立業的歷史人物 ,有的成為叱吒風雲的歷史名人。這些人物的歷史活動所彰顯的文化特色,既豐富了姓氏文化,也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歷史文化,增添了傳統文化的傳奇色彩。

正因為如此,在實際生活中,名人效應得到了廣泛應用。

姓氏、人名廣泛應用於地名。地因姓氏而得名的十分普遍,如張家村、李家店、石家莊、大樑江、梁窪。而一些原本平常無奇的山川、坊間 ,因和名人扯上關係,或冠以名人之名,或是名人故居,或名人臨幸,身價倍增,以至於掀起名人故里、名人墓葬爭奪戰。

這種現象也滲透進商業中,各行各業,競相以姓氏、人名做品牌,如“孔府家酒”、“曹雪芹家酒”、“味道府酒”、“馬家老雞”、“東坡肉”、“張小泉剪刀”等等,可以說比比皆是。

我們也高興地看到,梁氏也是名人輩出。梁氏是起源早、分佈廣的姓氏,梁氏的名人可以說涵蓋古今,遍佈大江南北。遠的不說,單是石家莊區域,或和石家莊有關係的名人,有正定梁氏家族,明代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太子太保梁夢龍,以及其孫梁維樞、梁維琪,曾孫梁清遠、梁清標,為幾代名人。尤其是梁清標,為清朝著名的書畫收藏家與鑒賞家,在清代順治、康熙兩朝歷任兵部、禮部、刑部、戶部尚書,後授保和殿大學士,一生喜歡收藏善本書籍、法書、名畫,藏書多達十余萬卷。其中尤其以歷代書法、書畫最為珍貴,收藏的珍貴字畫多達數十萬卷,有“收藏甲天下”之美譽。為了珍藏他豐富的藏品,在正定城內築有“蕉林書屋”。現正定城內有梁氏故居和蕉林書屋舊址。

還有一個和正定有關的梁氏人物,是為正定歷史文化遺跡保護作出重大貢獻的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在上個世紀上個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曾經四次蒞臨正定,實地考察正定的古建築,對正定古建築保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定城內的古建築有 8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定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其中,梁思成先生的貢獻是巨大的,功不可沒。

這裏還不能不提到一位梁氏義士,清乾隆間廩生、井陘人梁綠野,為扳倒勒索鄉里的貪官知縣,明知民告官要治“犯上作亂”之罪,仍然為民請命,到正定府、直隸總督府,直到赴京告禦狀,懲處了貪官污吏,自己也被皇帝下詔斬首。

在經濟領域,也不乏梁氏能人。前一段時間重走古驛道,在微水古驛街上,看到了梁氏留下的店鋪、民居,顯示了曾經的繁盛。

當下,在石家莊也不乏梁氏文化名人。如河北散文詩詞界的領軍人物梁建章、著名文化學者梁勇等等。

這是梁氏的驕傲,也為石家莊歷史文化增添了光彩,是值得傳承的文化傳統。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