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弘揚姓氏文化

作者:  來源:鄂東吳氏宗親聯誼暨文化研究會  更新時間:2022年04月30

為什麼要弘揚姓氏文化

第一、姓氏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原生態文化。

證明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除了出土文物、典籍文獻等載體外,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就有具體生動的體現,這就是人人皆有的姓氏。

追根溯源,姓氏至晚在西周時期產生,一直生生不息地延續著。中華姓氏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文明史的進程。

 

第二、中國姓氏的文化意義。

和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華民族是一個長期穩定的多民族共同體。其根本原因,在於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其所以能頑強地發展並延綿至今而不衰,在於它的統一性和連續性。而姓氏文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統一性相對于文化的多元性而言,其核心是全民族的文化認同。中國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炎黃為人文共祖,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融匯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

這個統一體的內在精神,在中華民族求生存求發展的艱難歷程中發揮了強有力的民族凝聚力,使中國在歷經內憂外患、天災人禍、戰亂分裂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大一統的格局與大一統的文化,這在世界任何民族文化中都是難以找到的。

連續性,即指文化的承傳性。數千年來,中國文化的發展一直沒有中斷過。這種連續性,固然是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但世代傳遞的姓氏符號在每一代社會成員心裏深處所形成的極其頑強的尋根尊祖情結和歸屬于同一文化淵源的民族認同意識。

中國文化的統一性與連續性與中國固有的姓氏制度有密切關聯。正是中國姓氏中蘊含的“本同一根”的文化同源性與“天下一家”、“萬民歸宗”的群聚心理,形成了文化傳承性與民族凝聚力。

 

第三、姓氏文化蘊含著和傳統文化同一的價值取向。

姓氏文化包含的“家風”和“族風”體現著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與姓氏有關的“堂聯”、“堂號”,特別是“堂聯”,它保留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它反映了某姓氏的歷史淵源、家族名人的崇高業績,其作用除了光宗耀祖外,實際上還有提倡一種“家風”、“族風”的作用。

同時,姓氏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幾乎所有家族的家訓中都包括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和鄉鄰的內容,研究姓氏文化,發掘其中的和諧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四、中國的姓氏文化蘊含著民族進取精神。

五千年來,姓氏文化經過歷史的積澱,與民族精神融為一體,這種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對於現實社會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比如,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人們耳熟能詳的“岳家軍”、“楊家將”,則是在民族危機時抵禦外族入侵的一種民族自強精神的象徵。

這種民族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世世代代延續著,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賦予新的內涵。這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內在動力。

 

第五、姓氏文化是中國民俗文化的縮影。

姓氏文化乃是中國民俗文化的縮影,其中續寫家譜和祭祖是重要民間習俗。

續寫家譜成為時尚。作為姓氏文化中的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文獻,是記載同宗同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蹟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譜,它與方志、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祭祖是傳統習俗。近年來,尋根問祖成為新的文化現象。通過尋根問祖,祭祖尊宗,把每一個人與祖先血脈相連,既求得祖先佑護,又傳承祖德、光宗耀祖。

繼承祖先忠貞愛國、為國家為民族的英勇獻身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崇拜祖宗和孝道為第一人品思想。

尋根問祖的姓氏文化有利於增進同姓氏之間的血緣親情,相互扶持,守望互助,撫貧濟困,發展經濟;有利於發展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同胞親情,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投資家鄉,發展地方經濟;有利於促進個人、家族、企業、民族的經濟發展。

綜上所述,弘揚中華文化也應當包括中國的姓氏文化。姓氏文化研究已形成一門學科。

積澱了五千多年的中國姓氏文化,不僅僅融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中,而且還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繫 ,這對於傳播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重要作用。突出的表現,就是姓氏文化中的名人效應。

歷史是由人創造的。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力,但是,也不否認英雄人物的歷史作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每一個姓氏,或大或小,都先後產生了在家族發展,乃至中國歷史進程中建功立業的歷史人物 ,有的成為叱吒風雲的歷史名人。這些人物的歷史活動所彰顯的文化特色,既豐富了姓氏文化,也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歷史文化,增添了傳統文化的傳奇色彩。

正因為正如此,在實際生活中,名人效應得到了廣泛應用。

姓氏、人名廣泛應用於地名。地因姓氏而得名的十分普遍,如張家村、李家店、石家莊、大樑江、梁窪。而一些原本平常無奇的山川、坊間 ,因和名人扯上關係,或冠以名人之名,或是名人故居,或名人臨幸,身價倍增,以至于掀起名人故里、名人墓葬爭奪戰。

這種現象也滲透進商業中,各行各業,競相以姓氏、人名做品牌,如““東坡肉”、“張小泉剪刀”等等,可以說比比皆是。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