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世系

作者:  來源:陳氏研究網  更新時間:2022年05月20

潁川世系

齊王建兒女有多少,史書無確載。據說長子田桓,罵秦而死,其後以田為姓;次子田升,不忘王室之後,逃難中以王為姓;三子田軫,恢復陳姓,遷徙潁川。本節按《唐表》及部分舊譜來,只分析並指出其中存在問題。

從西元前 221年秦並六國及至西元 316年西晉亡,北方士族紛紛南遷,陳匡侍父隱居新豐湖不仕止,歷時約 537年,稱之“潁川世系”,世系如下:

 1軫→ 2嬰→ 3餘→ 4軌→ 5審→ 6安→ 7恒→ 8願→ 9齊→10源→11寔→12諶→13忠→14佐→15准→16→眕→17匡

一世:田軫,按《唐表》,田齊亡國,齊王建有三子,升、桓、軫。桓稱王氏。軫楚相,因徙潁川稱陳氏。生嬰,秦東陽令史。後世奉軫為潁川陳氏一世祖。

按:舊譜說田齊亡國後,升乃田氏。桓改王姓。軫複姓陳。而《中華姓氏通書•王姓》則載:“升後來生子名安…王莽便是他的後人,號元城王氏……齊王建次子田桓的後人也改姓王……從此齊王建一脈不復有田姓。”此說甚謬,與事實不符。

二世:陳嬰(約前250~前183),《唐表》作潁川侯陳軫之子,陳餘之父。故東陽縣(今安徽天長縣西北)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秦末農民起義時,東陽少年小夥們推首舉事,以自定東陽為將。後從屬項梁為楚柱國。四年,項羽死,率豫章、浙江都浙以屬漢。故漢高祖六年(前 201)十二月封堂邑侯(堂邑縣屬臨淮郡),食祿六百戶。卒後諡安侯。子祿,孫午。陳午之女即孝武陳皇后,小名阿嬌。可《唐表》卻說“嬰生成安君餘”,與史不符。

三世:陳餘(約前246~前204),成安君,《唐表》作嬰之子。秦末大樑(今開封市西北)人,好儒術,與張耳為刎頸之交。秦滅魏,購求耳、餘首級,兩人懼而匿名他鄉。陳勝起義後,他與張耳起兵擁武臣佔據趙地。武臣被殺後,他又與張耳立趙歇為王。後與張耳絕交。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改封趙歇為代王,陳餘不服,擊走張耳,仍奉趙歇為趙王,並自為代王。後在韓信破趙戰爭中兵敗被殺。《唐表》說餘生子軌。

按:《唐表》謂陳嬰、陳餘為父子,這與史不符。秦末陳嬰為東陽縣令史,時有東陽少年殺縣令推陳嬰為首,領導縣民約兩萬人參加項梁起義隊伍,後歸西漢,高祖劉邦六年(前 201)封陳嬰為堂邑侯。卒後諡安侯。而《史記》謂成安君陳餘與張耳,皆自大樑(今河南開封西北)起兵反秦。餘居大樑,嬰居東陽,他們雖是同時期人,但相處兩地起兵,何以父子?《四庫全書•子部•萬姓統譜卷十八•陳嬰》引陳嬰母親話:“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見汝先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由此可證陳嬰既不是陳軫之子,也不是陳餘之父,祖父更不是齊王建。陳嬰有子,但不是陳餘。《漢書》卷十六圖格載:“嬰子祿,孫午,曾孫季須,六世孫士尊詔複家。”至於陳嬰究竟屬哪個支系,無從考證。《唐表》謂“嬰”為軫子,是由“應”音誤所致。

四世:陳軌,餘之子。餘不詳。

五世:陳審,軌之子。餘不詳。

六世:陳安,審之子。餘不詳。

七世:陳恒,安之子。餘不詳。

八世:陳願,恒之子。餘不詳。

九世:陳齊,願之子。餘不詳。

十世:陳源,齊之子。餘不詳。

按:以上數代無顯事記載,僅存名而已,證明時值家族衰弱期,符合《後漢書•陳寔傳》載寔“出於單微、家貧”之語。《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陳寔是陳軫的十一世孫,而多譜卻將陳寔系為陳翔子,由此而引出潁川、戶牖合二為一之譜系。今當從史更正。以上為潁川嫡系世系,按《唐表》直錄,詳見《新唐書》卷七一。

十一世:陳寔(104—187),字仲弓(一作仲躬),源之子,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陳軫裔孫。自幼家貧,後成為潁川陳氏德高望重人物。初為縣吏,做事任勞任怨,有志好學,受到縣令賞識,讓他去太學讀書。後來陳寔先後任郡督郵、功曹,深明大義,屈身伸道,“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其高尚的德行為遠近所嘆服。東漢桓帝元嘉元年( 151)被司空黃瓊選任為聞喜縣長,後又改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縣長。在地方任上,陳寔以德施治,愛護百姓,鄰縣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遷居到他屬下的地方。後來沛國相違法賦斂,加重百姓負擔,陳寔無法阻止,便辭官歸裏。

桓帝延熹九年( 166)黨錮之禍起,受株連,餘人皆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傀招辟,皆辭不就。(見《後漢書•黨錮列傳》)陳寔在鄉里平心率物,為人寬厚,道德高尚。若有爭訟,輒求判正,譬喻曲折,退無怨者,皆歎曰:“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曾有盜者伏梁上,窺見之,呼其子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 !”盜者投地叩謝。陳寔與同郡鐘皓、荀淑、韓韶,時人謂之“潁川四長”。漢桓帝年間,寔與荀淑常聚會,兩家子孫侍奉左右。已而,太史奏德星見,五百里內當有賢人聚。後,漢靈帝于許州西湖敕造“聚星亭”,以紀其事。潁川陳氏“德星堂”、“聚星堂”便由此演化。靈帝中平四年( 187)八月,年八十四,卒於家,赴吊者甚眾,刊石立碑,諡“文范先生”。(屬民諡或官諡)葬河南臨潁縣太丘坪(今長葛),蔡邕撰寫碑文。太建元年( 569)陳宣帝追封“潁川郡公”,後世尊為“潁川始祖”。

娶鐘氏,又李氏、甘氏。生子六,紀、夔、洽、諶、信、光。惟紀、諶最賢,與其父號為“三君”。

按:潁川陳氏成為中華望族,天下陳氏共宗潁川陳寔為祖,不僅在陳姓氏族史上,即使在中華各姓的族史上,也是一奇觀。陳寔之所以被尊為潁川陳氏之祖,並為後來天下大多數陳氏子孫共同尊崇,其主要原因是他品德高尚,“兼資九德(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總修百行”。諡號“文范先生”,即“文為德表,範為士則”,堪為後世之表。在中國古人“立功、立言、立德”之三不朽中,“立德”是最高境界。所乙太建元年( 569),陳宣帝追封他為“潁川郡公”,奉之為始祖。遍觀陳氏舊譜,不同支系都有一個共病,即把陳姓各派和歷史上稍有名氣的人物串聯一起,宗為己祖,最後又歸結到潁川陳寔支下。所以,現在潁川陳氏遍佈海內外,人數特多,屬罕見。本文雖據《唐表》,但是,對於潁川侯陳軫至太丘長陳寔這一段世系,由於史籍遭“秦焚楚炬”之毀,不可得而考之。詳見本書“潁川陳氏世系辯證”。

十二世:陳諶,字季方,寔之四子,生於東漢順帝陽嘉元年( 132)。與父及兄(元方)並著高名,時號“三君”。每宰府辟召,常同時旌命,羔雁成群,當世者無不榮之。寔在論紀、諶兄弟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典故“難兄難弟”即出於此。曾有客問諶曰:“君家太丘有何功德而荷重名?”答曰:“家君如桂樹生於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淵,上為甘露所沾,下為甘泉所潤,當斯時之桂樹,焉知泰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諶才識博大,司空掾連征不就。立言垂訓,居喪逾制,哀毀垂隕。刺史表于朝,都邑皆激動。娶班氏、又趙氏,生子忠。諡獻文先生。

十三世:陳忠,字孝先,諶之子。州辟不就(一說為青州刺史)。娶葛氏、袁氏,生子三:佐、和、坦(和,為福建莆田、仙遊譜所記載,史籍無載)。

十四世:陳佐,忠之長子。官後漢青州(今山東臨淄北)刺史。生子三,准、戴(戴,《唐表》無載)、征。

按:周必大《直秘閣陳公從古墓誌銘》中有這樣的記述:“文範生諶,諶生忠,忠生佐,佐生伯眕,晉建興中渡江居曲阿新豐湖,即今鎮江府金壇縣也,故君為金壇人。碑文漏載“准”這一代。

十五世:陳准( ?-301),字道基,佐之長子。三國時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娶丁氏,又唐氏,生子伯眕。三國歸晉後,准仕晉。西晉惠帝元康五年( 295)拜中書令,後加光祿大夫。氐人齊萬年反,關中震盪,准指斥趙王司馬倫、梁王司馬肜雍容驕貴,不勝軍事,薦舉周處、孟觀討平之。永康元年庚申( 300),趙王倫廢殺皇后賈南風及其親党,事後陳准以剪除賈党有功封海陵公。淮南王司馬允討趙王倫,准暗中襄助,事敗,淮南王允被害。准遷任太尉,錄尚書事,改封廣陵元公。時准托疾辭位,不涉偽朝。次年( 301)歿。為人慷慨,有大節,名重華夷,奸黨憚之。時咸謂有父風。

十六世:眕,准之子。仕晉光祿大夫,建興中欲渡江南下,後隱居曲阿新豐湖。生子匡。(此為舊譜之說)。

按:另有資料表明,永興元年( 304),陳眕任左衛將軍,後胡族劉淵、石勒等勢力興起,天下大亂。懷帝永嘉五年( 311),石勒先後攻陷新蔡、許昌,最後洛陽也被攻破,晉軍在胡族的進攻面前不堪一擊,陳眕也敗退江東。東晉立國後,在元帝、明帝間陳眕還歷任尚書、鎮東將軍、幽州刺史,都督幽平二州諸軍事。陳眕襲封廣陵公,死後諡凱。陳眕有弟陳匡、陳規。陳匡在惠帝元康時侍東宮,此說多合《晉書》之載。

十七世:陳匡,字良輔,眕之子。娶閔氏,生子二,赤松、世達。時晉室衰微,骨肉相殘,五胡亂華,中原土崩。匡因時斂志,侍父眕隱居不出,以終其身。(此為舊譜之說)。

按語

按《唐表》:准生伯眕,伯眕生匡,匡生世達,為長城令。則准下多出伯眕一代。舊譜世系從《陳書•本紀》:寔玄孫准,為晉太尉。准生匡,匡生達,為長城令。而《魏書》裴注:“准孫逵,字林道,有譽江左,為西中郎將,追贈衛將軍。”這裏的“准孫逵”是裴松之按陳氏譜而來,中間空眕一代。又據《晉書•列傳第二十九》雲:“永興初,左衛將軍陳眕……眕二弟匡、規自鄴赴王師,雲‘鄴中皆已離散。’由是不甚設備。”這與《陳書•本紀》及裴注相吻合,眕與匡、規是兄弟,《唐表》卻誤為父子。另據梁代劉峻(463—522)注引《陳逵別傳》曰:“逵字林道,潁川許昌人。祖淮(應為准),太尉。父畛(應為眕),光祿大夫。逵少有幹,以清敏立名。襲封廣陵公、黃門郎、西中郎將,領梁、淮南二郡太守。”由此可知,陳逵為陳眕(即伯眕)之子而非陳匡之子,與陳達為堂兄弟。因此陳眕生陳逵,陳匡生陳達,這與漢末魏晉時期潁川陳氏譜系基本吻合:

以上世系按《唐表》和部分舊譜記載而來,舛誤多,歧異大。

首先,“潁川侯”陳軫就不是齊王建之子,而是距齊王建百年之前的縱橫家陳軫,與張儀同為策士。考其生年,比張儀小,比蘇秦長。西元前 312年,楚圍雍氏,楚敗屈丐。蘇秦謂陳軫曰:“臣願有謁於公,其為事甚完,使楚利公,成為福,不成亦為福……”(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及《戰國縱橫家書》二十二章)。在《史記•田齊世家》中,蘇秦作“蘇代”,陳軫稱“田軫”。馬王堆帛書亦載蘇秦自稱名而尊稱陳軫為“公”,可見蘇秦是陳軫的晚輩。蘇秦生卒年近來學者考為西元前337年至前284年之間,因而推陳軫約生於西元前 354年左右,在齊威王因齊登位之初。威王,齊王建之高祖也。何以百年之前齊王建之子已相楚乎?這是一疑。

其次,陳軫之子名陳應,不是《唐表》中所說的東陽令史“陳嬰”。《戰國策•卷二十二•張儀欲窮陳軫》雲:“張儀欲窮陳軫,令魏召而相之,來將圄之。將行,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由於“應”、“嬰”同音,後來《唐表》誤陳軫子為陳嬰,又因陳嬰是秦末時期人,所以把陳軫誤接為齊王建之子。這是二疑。

再就齊王建在位44年無兵革,國人安享太平,且楚國比齊國先亡,其子不可能去相楚封侯。這是三疑。

至於餘父嬰及子軌是後人之聯繫世系,並非血緣傳承。清朝沈炳震雲:“《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不言餘父嬰、祖軫,諸家之注亦無及之者。但雲斬陳餘汦水上,不言有子軌。觀於軫為建子,則餘之祖父及子皆不足信矣。自軌而下無論也。”

潁川世系,舊譜歷來續在戶牖世系陳平位下,兩派合二為一,今當區分開。按時間推算,陳軫要為陳完的十三代或十四代孫。漢書《元後傳》“自本”說“胡公十三世生完”以及南宋陳曄《古靈先生年譜》載:“胡公二十六世孫軫為楚相”,就應定為13世。若按譜說陳軫是田侯(剡)次子出逃禹州生軫的話,就應為陳完14孫。本書採用後說。到西元前 221年田齊亡,又下傳約2代無名諱,也就是說陳餘之後有3代名諱不顯,處於社會最底層,之後接《唐表》中世系。依據目前已知資料,新擬潁川世系世次如下,以資後人繼續考證。

 1世敬仲完(胡公十四世孫 )→ 2穉→ 3湣→ 4文子須無→ 5桓子無宇→ 6武子開→ 7釐子乞→ 8成子常→ 9襄子盤→10莊子白→11悼子→12剡→13□□→14軫→15應→16□□→17囂→18餘(約生於西元前 246年)→19□□(西元前 221年)→20□□→21□□→22軌→23審→24安→25恒→26願→27齊→28源→29寔→30諶→31忠→32佐→33准→34匡、眕

陳軫是齊人、完之裔孫,這一點毋庸置疑;從陳軫、田軫並用可知。按其事蹟,大約生在西元前 354年左右,為齊國宗室直系。有人認為他是威王因齊的嫡裔與齊宣王同輩,如果是,陳軫在齊國的地位就非比一般,史籍怎能一絲不露呢?因而推為莊子白的另一支隱名在外,在成名之前鮮為人知。這在《戰國策•卷二十二•魏策一•張儀欲窮陳軫》中得到印證:“子果無之魏而見寡人也,請封子。”宣王辟彊稱陳軫謂“子”,如同今稱“先生”,說明宣王對陳軫已不甚瞭解了。

又考慮陳囂是大樑人,約生於西元前 280年左右,故推為陳餘之父。自陳完奔齊,到西元前221年田齊亡國,嫡系齊王建一脈與直系陳軫一脈所傳代數,基本相符。陳軌以下按《唐表》世系。詳見本書“潁川陳氏世系辯證”。

陳完生於西元前 705年,陳寔生於西元 104年,從陳完到陳寔共29代,代均間隔約29年,在正常傳代範圍內。陳軫約生於西元前 354年,從完公至軫公平均每代間隔約27年,亦符合傳代常數,因此上述推斷是合理的。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