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丨「古人家風 教子有方」之十:「宗法」警後世

作者:  來源:智信文化  更新時間:2022年06月08日

家訓丨「古人家風 教子有方」之十:「宗法」警後世

《包拯家訓》載宗法:「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刊石,立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亦稱開除家籍。包拯的子孫一直未辱沒祖宗,其子包綬、其孫包永年等都居官清正,留有廉聲。

千年家風「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於家這是風範,於國即是脊樑。

宗法制對現代家庭關係的影響

「宗法」,是指一種以血緣關係為基礎,標榜尊崇共同祖先,維繫親情,而在宗族內部區分尊卑長幼,並規定繼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員各自不同的權力和義務的法則。宗法制度自西周建立以來就一直維繫著中國社會幾千年的社會政治結構,在「家國同構」的影響下,每一個中國人都無法不接受宗法制度的種種統治與影響。時至今日,宗法制已經消亡,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響仍然存在也影響著現代家庭關係。

宗法制度對中國現代家庭關係的正面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形成了中華民族重視人倫、重視親情、重視家庭生活的傳統,有利於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這是許多外國民族所沒有的。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易於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宗法制延續下來的孝道觀念植根於中國人民心中。古人重孝道,這其推行的宗法政治制度有關,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產物。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如今依舊在保持著。長期以來,由於孝文化在客觀上促進了人們之間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是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對於建設和諧社會起著關鍵的作用。宗法制下的孝文化對現代家庭關係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其次,形成了中華民族重視祖先、重視傳統、重視統一的民族精神。宗法制對當代人增強家族的認同感、凝聚力,對於維護家族或是各個家庭的團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血緣為紐帶的個人、家庭、國家自下而上的從屬關係和自上而下的統屬關係。這種逆向互濟的雙重關係決定了個人在處理個體與整體的關係上,往往強調整體的至上性和個體對整體的服從性,以達到整體內部的平衡。個體在整體內部緊密的人際關係中,也得到某種情感滿足和生活、安全上的庇護。整體至上性在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中積澱為集體主義精神、主人翁的責任感和顧全大局的情操。

第三,血緣關係是家族管理的組織結構的力量源泉,是充分運用組織資源的資源配置方式。宗法製造成家族制度的長盛不衰。宗法制明顯體現宗族森嚴。封建社會,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體現,家族長盛不衰的依據有祠堂、家譜、族權。對強化家族意識、維繫家族團結在精神上起到訓導家族尊宗的作用。

消極影響首先是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係,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這與現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識多少有些違背。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第四,宗法制強調用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宗法制導致中國父系單系世系原則的廣泛實行。所謂父系單系指的是血緣集團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員的地位,女性在繼承方面沒有權力。這加深了中國人重男輕女的思想,從而使國人認為只有生兒子才能夠傳宗接代延續香火,這樣女性生下來就處於不平等的地位。

第五,以血緣紐帶相聯繫的人際關係充滿了人情味和非理性色彩,人們在廣泛的人際交往中總要染上點親情、鄉情色彩才覺穩妥。這種濃厚的感情色彩造就了中華民族忍讓、同情、寬容、大度的美德,同時也因過於重人情、親情,而帶來裙帶風氣、蔭庇心態、宗派傾向等不良習性。宗法制度以血緣親疏來辨別同宗子孫的尊卑等級關係,以維護宗族的團結。造成了中國人向後看的積習和守成的傾向。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