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同宗 什麼叫聯宗

作者:  來源:社會文化網站  更新時間:2022年06月24

什麼是同宗 什麼叫聯宗

一、同宗的中文含意:

“同”字屬副詞。即為:一樣、同樣、共同的意思。

“宗”謂名詞。從純宗族的角度,按《辭源》解釋有三:

1.祖廟:《尚書.大禹漠》:“受命于神宗”。 注:“神宗,文祖之宗廟”。可見“宗”字,有指祖廟的意思。

2.祖先:《左傅.成公三年》:“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注:“嗣其祖宗之位職。”那祖宗就是祖先。

3.宗族:《尚書.五子之歌》:“荒墜厥緒,覆宗絕祀。”疏:“指夏朝太康帝,荒廢政務,墜失宗緒(“緒:指祖業、祖德、祖訓”),失其帝位。使宗族蒙難,祖先失祀。”又解《左傅.昭公三年》:“肸之宗,十一族。”解:“肸,(春秋、荀國人,稱羊舌肸)這個宗族,由十一個家族組成。”可見“宗”字又指宗族。宗族按《辭海》注解:“一般指同一父系(不包括出嫁女子)的家族。”可見宗族是指同一父系的家族,即同一血緣關係的族群。

4.“同宗”,根據《辭源》注解:“宗法社會稱同出於一祖先者為同宗。”“同宗”概是《宗法》名詞,然而《宗法制度》產生于商代,完善于周朝,從而說明早在商、周時代就有“同宗”的提法。還有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記載:“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而季曆之兄也”。“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可見司馬遷也認同,周太王(古公亶父)派下那三房宗支是“同宗”關係。這就是“柯蔡同宗”關係確立于商朝末年的歷史古文獻之佐證。同時也是“菲律賓濟陽柯蔡宗親總會”及“世界柯蔡宗親總會”立會的歷史依據。然而“同宗”還按《辭海》解為:“原謂同出一個大宗者。”何謂同出一個大宗呢?不妨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來說明。例如:《世界至德宗親會》那十二姓成員,均同為姬姓:古公亶父(周太王)後裔。那就是說“至德堂”十二姓,同屬姬姓:古公亶父(周太王)這個“大宗”。

其中:詹姓得姓周,當時亦稱姬相,因食采封侯邑(現河北河間)而稱禮公;詹姓也,稱:姬度,因是周文王的叔父,而稱:叔度,受封侯而稱:蔡叔度。還有周文王稱:姬昌,周武王稱:姬發,周成王稱:姬湧等;辛氏:遠古姒姓,是另一個“大宗”。但入閩辛氏(部份)因是蔡叔度公苗裔(69世孫)改為“辛”姓,當然也是這個“大宗”;《六桂堂》始祖:翁幹度,其得姓始祖,系周文王(姬昌)苗裔(是周昭王:姬瑕的庶子,賜姓翁氏),那翁幹度的六個兒子所承姓氏:洪、江、翁、方、龔、汪等也是屬於這個“大宗”。同理可證“吳、柯、蔡”也是這個“大宗”,漳州一帶就稱:“吳、柯、蔡同宗”;福建全省雖只稱:“柯蔡同宗”,但重大活動及慶典,吳、柯、蔡三姓均互為嘉賓、上客,交往甚密。

綜上所述“同宗”的中文含意是指同一祖先,能在同一祖廟祭祀、同一血緣關係的宗族。即同出一個“大宗” 的不同姓氏的宗族聯合體。

二、什麼樣的宗族群體是同宗:

由若干個同一祖先,同一祖廟,同一血緣關係的不同姓氏。第一次形成的宗族聯合體就稱為“同宗”關係。

例如:商末,姬氏後裔,古公亶父(周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吳姓始祖);次子:仲雍(柯姓、吳姓傳代始祖);三子:季曆(蔡始傳代始祖,系周文王之父)。由這三兄弟衍傳的姓氏,他們之間的關係,史稱“同宗”關係。即:“柯蔡同宗”,也可以說是吳、柯、蔡同宗。(詳見《柯蔡一家親、獅城共圓夢.柯蔡同宗考》)

三、什麼樣的宗族群體叫“維繫”:

“維繫”,故名思意就是維持、維護原來的關係。指第一次同宗關係確立後,系統內的姓氏,為達到維護原來的同宗關係,通過聯婚、入贅、過繼等宗族行為,從而產生新的宗族群體。稱為“維繫”。

例如:發生于宋末元初在福建、晉江、安海的柯谷英招贅蔡十郎承祀,生有五子分承柯蔡。其孫再互換柯蔡,是柯蔡同宗歷史上一次血濃於水的深刻維繫。這次柯蔡通過婚姻結合後,生五子分承柯蔡,其孫互換柯蔡的宗族行為,原俗稱:“柯蔡同宗”,本文為什麼要改稱:“維繫”呢?第一、柯蔡早在商末已經是同宗關係,再稱同宗,造成要分“前同宗”、“後同宗”,顯然不妥;第二、如再次稱為:“柯蔡同宗”,容易誤導為“柯蔡同宗”從南宋末期開始(《某刊》就認為:“先有辛柯蔡同宗,後有柯蔡同宗,”並以該次“維繫”誤為“同宗”而引為例證。);第三、該次柯蔡之間的婚姻結合,發生在柯蔡同宗關係確立以後,本身就屬於維護以前的同宗關係,所以稱為“柯蔡同宗”的“維繫”行為。簡稱:“維繫”。(詳見《柯蔡一家親、獅城共圓夢、柯蔡歷史上幾次深刻維繫》)

例如:發生於宋朝期間(公元 960年以後),福建、惠安一帶流傳蔡大夫,有三個兒子,長子隨嫡母辛氏,改為辛姓;次子隨庻母柯氏改為柯姓;三子保留父姓為蔡姓。這種“蔡骨辛皮”的傳代行為,按“蔡辛聯宗”稱謂比較適宜,但柯蔡早在商末已經同宗,那蔡大夫的次子、三子其柯姓、蔡姓則屬於柯蔡同宗之間姓氏互換的維繫行為。《漳州姓氏》對於蔡大夫的次子:改柯姓,三子:保留蔡姓的家族行為,稱為:“柯蔡同宗的互換”。說明《漳州姓氏》認同柯蔡先有同宗關係,後又發生辛柯蔡傳說。那麼該傳說“聯宗”成份只占三分之一,“維繫”成份占三分之二,所以歸入維繫範疇。還有該傳說,以柯蔡同宗的郡望:《濟陽》衍生“辛柯蔡”堂號:《濟陽堂》,本身具有傳承的性質,概有傳承關係也起著在維護“柯蔡同宗”關係的“維繫”作用;另者因為辛柯蔡傳說,發生在柯蔡同宗關係確立以後,所以本身也屬於維繫範疇。應按“柯蔡同宗”原來排列的基礎上,增加“辛姓”。稱:“柯蔡辛”為原有同宗關係的維繫行為。簡稱:“維繫”。

閩南一帶柯蔡宗親,因柯蔡同宗的關係而親切地稱:“柯、蔡、辛”。

以上二例均于柯蔡同宗關係確立後,再次發生的維繫行為。為不混淆柯蔡同宗的概念,應稱為:“維繫”。

四、什麼樣的宗族聯合體謂:“聯宗”:

是局部性(非全國性),歷史後期性(眾多同宗關係形成後)的不同祖先,不同祖廟,不同血緣關係的姓氏,通過聯婚、入贅、過繼等形式而產生新的宗族群體,稱為“聯宗”。

例如:發生于北宋期間,在福建、同安的柯葉聯宗。過去同安一帶尚有柯葉不通婚的民間習俗。閩南一帶柯蔡宗親,因柯蔡的同宗關係而親切地稱:“柯、蔡、葉” 。

例如:發生于北宋末、南宋初,在福建、晉江、石獅一帶的柯許聯宗。閩南一帶柯蔡宗親,因柯蔡同宗的關係而親切地稱:“柯、蔡、許” 。

例如:發生于明代,在晉江、安海、前蔡村的“蔡、李聯宗” 。2014年“蔡李宗祠” 重建落成慶典時,柯姓、蔡姓、李姓宗親,近二千位宗親參加盛會。福建省濟陽柯蔡委員會安海片區分會蔡峰毅會長,代表柯蔡宗親,熱烈祝賀《蔡李宗祠》 重建落成慶典。

以上三例也是柯蔡同宗關係確立後,再發生的“聯宗”行為,為不混淆柯蔡同宗的概念,應稱為“聯宗”。

二、“柯蔡同宗” 與“柯蔡”、“柯蔡辛”維繫;“柯蔡同宗” 與“柯許”、“柯葉”、“蔡李”、“ 蔡楊”、“ 呂蔡” 等聯宗的區別:

一)首發與後發的區別;也可說是“大宗”與“小宗”的區別:

首次發生為“同宗”,以後再次發生為“維繫”或“聯宗”。例如:柯蔡同宗,發生在商末(大約公元前1325年左右),柯蔡辛維繫發生在北宋。(公元 960年以後)年代相差二千多年,讓大家深思一下,相差二千多年是什麼空間及時間概念。根據《辭源》對“大宗”的注解:第一、出於:尊統。例:《儀禮喪服》:“大宗者,尊之統也。”第二、事物的本源。例:《淮南子、原道》:“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按《宗法制度》,亊物之間的互為關係:“大宗”以下為“小宗”。例如:周天子與諸侯的關係,周天子為“大宗”,而諸侯為“小宗”;宗族以共同祖先與各姓氏始祖的關係。共同祖先為:“大宗”,其各姓氏為:“小宗”;家庭中嫡長子為:“大宗”,其它嫡子及庻子皆為:“小宗”。也可理解為“同宗”關係確立後,“同宗”與其成員在傳宗接代過程中產生的“維繫”行為及“聯宗”行為之間的關係,“同宗”為:“大宗”;“維繫”及“聯宗”就稱為:“小宗”。

二)全國性及地區性的區別;宗族群體之共祖產生在得姓前或者是產生在得姓後的區別:

由於同宗關係產生於歷史的前期,受眾就多,範圍就廣,所以屬於全國範圍認可。

例如:發生於三皇五帝時期的:“田、姚、陳同宗”,這些姓氏的共同祖先:舜帝;

例如:發生于商未的:“蕭、鐘、葉、林同宗”,這些姓氏的共同祖先是商末大忠臣:比干。

例如:發生于商未,姬姓後裔,古公亶父(周太王),有三個兒子,衍傳,“柯蔡同宗”或“吳柯蔡同宗”,還有“《至德堂》聯宗”。這些姓氏的共同祖先:古公亶父。

例如:“呂、盧、高、紀、許”同宗;“史、楊、劉、白、髙”同宗,其共同祖先均產生于得姓前。

以上這些全國性仍至全球的異姓同宗,他們共同祖先均在得姓前。這種同宗關係認同範圍均是全國、全球性的。

然而“維繫”及“聯宗”的範圍,相對來說也少的很多。而且他們的共祖均在得姓後。

例如:發生于福建晉江、安海的“柯蔡維繫”,範圍在安海一帶;

例如:發生于福建、惠安一帶的“柯蔡辛維繫”,範圍也只有惠安一帶。

例如:發生于福建、同安一帶的“柯葉聯宗”,範圍只在同安一帶。

例如:發生于福建、晉江、石獅一帶的“柯許聯宗”,範圍也只在晉江、石獅一帶。

例如:發生于福建、晉江、安海、前蔡鄉的“蔡李聯宗”,範圍也只在安海一帶。

例如:發生于福建、晉江、安海(內坑)、甘棠(加塘)村的“蔡楊聯宗”,範圍也只有內坑及安海一帶。

例如:發生于福建、晉江、內坑、呂厝村的“呂蔡聯宗”。2015年三月二十一日,呂厝村《蔡氏宗祠》慶典活動,海峽兩岸蔡氏宗親,近千人歡聚一堂。福建省濟陽柯蔡委員會,派出以常務副會長蔡衍周為團長,組織50名為代表團,向慶典大會,致以最熱烈的祝賀。該聯宗的範圍也只有內坑、官橋、水頭一帶。

以上七例,維繫及聯宗,他們的共祖均產生於得姓以後,認同的範圍是局部性的。

三)歷史真實性與傳說的區別。(可以說:正史記載與譜諜載述的區別)、(也可以說雖然有傳說,但該傳說得不到譜諜世系的支援及歷史資料的佐證):

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其中姓氏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份,重大的姓氏同宗關係之史實,必然會反映在中華正史之中。

例如:《史記.周本記》、《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柯姓、吳姓的源流及世系。

例如:《史記.周本記》、《史記.管蔡世家》記載:蔡姓源流及世系。

儒家經典著作,也有眾多篇幅在歌頌柯、蔡先祖的宗功祖德。

例如:《詩經.大雅.生民》歌頌柯蔡同宗的聖祖:後稷;《詩經.大雅.公劉》歌頌柯蔡同宗的初祖:公劉;《詩經.大雅·綿》,《詩經.魯頌.宓宮》歌頌柯蔡同宗的始祖;古公亶父(周太王);《詩經.大雅.文王》至《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等數十篇詩經在歌頌蔡姓傳代宗祖姬昌(周文王)。

例如:《尚書.蔡仲之命》記述蔡國失而復得的經過及蔡氏:仲胡公那“率德馴善”、“克庸抵德”的道德,風範之宗功祖德。

例如: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也讚揚,泰伯、仲雍兄弟“三讓王位”,是至高無上的道德品質為“至德”。孔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尚有一些學者、專家認為:《詩經.風.關睢》是在歌頌周文王與元妃太姒的愛情故事。

有這麼多的正史及儒家經典記載著柯蔡同宗之先祖的道德、風範、懿行、操守等祖德;歌頌先祖們對當時社會貢獻的豐功偉績。那宣傳柯蔡同宗的源流、歷史及弘揚柯蔡同宗的宗功、祖德,無疑是在傳遞中華民族的正能量。

然而“柯蔡辛維繫”、“柯葉聯宗”、“柯許聯宗”,只有當事姓氏的族譜中記述。還有個別姓氏自已族譜的世系記載跟所謂改姓始祖對接不起來。從而可見“同宗”與“維繫”及“聯宗”有著根本性的重大區別。

四)、“維繫” 與“聯宗” 的區別:

1.“維繫”是指系統內姓氏之間發生傳宗、接代的宗族行為;“聯宗”是指系統內姓氏與系統外姓氏發生傳宗、接代的宗族行為。

2.“維繫” 產生新的宗族群體之姓氏,歸入原同宗關係之姓氏;“聯宗” 所產生新的宗族群體,其新姓氏不能歸入原同宗之中。例如:“柯蔡辛維繫” ,辛姓是“柯蔡同宗” 關係中的成員;“柯葉聯宗” 的“葉姓”、“ 柯許 聯宗” 的“許姓”、“ 蔡李聯宗” 的“李姓” 等就不能歸入“柯蔡同宗” 之中。
三、柯、蔡、辛等姓,姓源:

一)柯氏姓源:

柯氏系中華古老姓氏之一,根據柯氏譜諜記載借鑒《史記》、《廣韻》的記載。柯姓源自姬姓,出自吳侯仲雍八世孫柯盧之後,為姓源之一。柯氏尚有其它姓源,但入閩柯氏現存譜諜其它姓源鮮見記載,所以本文也只述以上姓源足也。

二)蔡氏姓源:

蔡氏系中華古老姓氏之一,根據蔡氏譜諜記載,借鑒《史記》、《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漢書.地理志》、《姓氏考略》等均記載。蔡氏源自姬姓,出自周文王,元妃之第五子叔度公之後為姓源之一。蔡氏尚有其它姓源,但現存入閩蔡姓譜諜其它姓源鮮見記載。本文只述以上姓源足也。

三)辛氏姓源:

辛姓也是中華古老姓氏之一,參照《漳州姓氏》記述:辛氏姓源有四:

1.源自上古祝融氏,子孫分為八姓,其中有辛姓。

2.出自有莘氏的莘氏,去草為辛,莘、辛同姓,血緣相同。

3.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裔,建立莘國,以國為姓,莘去掉草頭為辛。

4.後周時,有個叫頂亶的人,被周朝,賜姓為辛。

辛姓郡望:“隴西”。堂號:使用“雙貞”、“ 青陽”為堂號。

四) 參照《漳州姓氏》:辛姓入閩主要有三個來源:

1.入閩于唐開元年間(713-741),辛姓有辛文言到福建任都督兼福州刺史,子孫在福建衍傳。

2.宋時有辛文逸,字仲甫,江西汾州孝義縣人,入閩為同安辛氏始祖。其五世孫:辛炳、字如晦。宋元符三年(1100)進士,居福州候官。尚有辛永世,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任龍溪知縣;辛教,任漳州通判軍州事;辛一鷺于明天啟七年(1627)舉人,在明崇禎八年(1635)任漳州、海澄教諭等入漳藩衍。

3.由蔡姓改辛姓。宋時辛、柯、蔡三姓的父親蔡大夫,自河南濟陽府經固始縣,而三兄弟入閩。長子隨嫡母辛氏,改為辛姓,名:文悅。

四、柯、蔡、辛維繫成員是柯蔡同宗的其中成員:

辛姓雖屬中華古老姓氏,但按入閩一大部份辛姓的姓源自宋時由蔡氏改姓,那就是蔡氏叔度公及仲胡公的裔孫,當然是柯蔡同宗關係中的成員。柯蔡宗親應該熱情歡迎這一部份“蔡骨辛皮”的辛氏宗親,給予同等的宗親地位及相應的社團職位。對於辛氏祖先,如辛文悅在柯蔡同宗的祭祖典儀上,給予“配享”的待遇。

什麼叫“配享”:就是祭祀時給予從祭的資格。

例如:理學家蔡清于清雍正二年(1724)配享孔廟(文廟)。蔡清的神主牌列于《文廟》西橅。春秋二祭時,得予唱名歌頌。

在柯蔡廟宇中,“配享”,就是排在柯蔡共同祖先古公亶父(周太王),及蔡氏:叔度公、仲胡公;柯氏得姓始祖;柯相公,柯氏定姓始祖;柯盧公之後。與柯蔡歷代先賢,根據歷史年代及宗功祖德的大小,依位排列。
例如:福建可按蔡襄(宋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書法家等)、柯述(宋.綿延四朝、以亷政、勤政、惠政、德政而位居三品)、蔡元定(紫陽羽翼、閩學干城)、柯國材(契合考亭、理學名儒)、蔡清(理學名宦、配享廟庭)、柯潛(狀元)、蔡複一(五省經略)、柯挺(七省巡撫)、蔡道憲(神祗:忠烈公)、蔡致遠(兩帝師)、蔡新(清宰相)、辛文悅(宋太祖業師)、柯尚遷(明朝數學家、珠算學家)等先賢排座。(粗淺看法,僅供參考,敬請指敎)

五、辛氏宗親要正視血緣的傳承關係,排正位置,放寬心態,融合于濟陽宗親之大家庭中。

六、目前有關辛柯蔡某些論點、論據需要商榷,提請大家認真分析,心平氣靜互相探究,共同達成共識。

縱覌一些傳說大部份,初期的傳說雖然較為模糊,但尚有一定的可信度。傳說經後人不斷加工,傳說的輪廓越來越清晰起來,反而破綻也同時增加。例如: “辛柯蔡傳說”(柯、蔡、辛)也有這種現象。

一)辛柯蔡傳說的初期版本:

“隨時移、世轉,代遠、年湮。沿至宋朝時代,先祖由河南—濟陽府—固始縣,兄弟三人相率入閩。初居福州下大路、風陳(楓亭)、張鄞鄉。及後分姓、分處,辟地開族,起蓋宗祠。長兄入辛姓,燈號《青陽堂》,分枝惠安轄:龍王廟前。離泉州路程六輔三裡,離崇武一輔二裡。後再分枝往漳州各縣;次弟入柯姓,分枝往泉州、東門外,晉江轄。後再分枝永春、討山一侖,並葬風水。在永春起蓋宗祠,燈號《瑞鵲堂》。後又分枝豪(何)衙埕,亦起蓋宗祠,其祠名:《瑞鵲堂》。繼而分枝漳、泉各縣;三弟入蔡姓,分枝往泉州東門外,離城二輔三裡,落羊(洛陽)橋南,聚眾而居,興建宗祠。地靈人傑,財丁興旺。其後分枝莆田、漳泉各地,後分枝為青陽、莆陽、濟陽三世系。蔡姓燈號《濟陽堂》。辛柯蔡三姓族親春秋二度祭祖:陰曆二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赴席宴會,以敦族誼。蔡姓太祖之墓,在福州下大路風陳處。三姓在福州之宗祠,三姓均有存志。帷《濟陽堂》三姓均可通用。錄自《泉州宗祠譜志》。”

(原文豎書、無標奌符號,標奌系筆者所加,正文加括弧系錯別字糾正)。

為方便下文分別比較,初期版本稱:“舊本” ,後期版本稱:“新本” 。

1.傳說的形成年代:從該文:“後又分枝泉州豪(何)衙亦蓋宗祠,其祠名《瑞鵲堂》。”可以推斷該傳說形成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後。因為福建柯氏入閩于唐末禧宗光啟元年( 885),初居永春,繼而世居泉州元妙觀西水溝巷。宋、明、清初時期柯氏宗祠建在水溝巷。然而何衙埕《柯氏家廟》是南塘柯氏十八世祖柯偉生公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購地、遷址重建於何衙埕,柯氏才在泉州何衙埕一帶活動。因為該傳說不知道柯氏:“初居地,永春”,“世居地泉州水溝巷”,只知道柯氏在清乾隆以後的“宗祠”情況,說明該傳說作者是清代中葉以後的人,傳說是清代中葉以後出現。

2.該文雖然沒有作者,但從文中的錯別字,均是閩南語的同音字。如:“風陳”(楓亭)、“豪衙埕”(何衙埕)、“落羊橋”(洛陽橋)。撰文者可能是閩南語系人氏?閩南語有:“泉州腔”、“漳州腔”、“廈門腔”等,其中“泉州腔”又有“晉江口音”、“同安囗音”、“惠安口音”、“惠北口音”,本人對閩南語腔調缺乏探究,請敎方家:以上錯別字,屬那個地方“腔”呢?

3.該文可採信部份:“長兄入辛姓,燈號《青陽堂》,分枝惠安轄:龍王廟前。離泉州路程六輔三裡,離崇武一輔二裡。”還有:“蔡氏太祖之墓,在福州。”可以說明部份入閩辛氏系由蔡氏改姓。

4.將信將疑部份:“次弟入柯姓,分枝往泉州、東門外,晉江轄,再分枝永春、討山一侖,並葬風水。”;“三弟入蔡姓,分枝往泉州東門外,離城二輔三裡,落羊(洛陽)橋南,聚眾而居興建宗祠。”因以上初居地及布遷路線與唐末入閩柯氏主流宗支不一樣,可能是宋代,柯氏另有一宗支入閩;另者,于唐末入閩蔡氏主流派系“濟陽”、“莆陽”、“青陽” 的初居地、播遷等與該傳說也存在差異,可能在宋代蔡氏另有一宗支入閩。柯氏雖有認真尋找,但至今尚未發現有初居泉州東門外,再布遷永春的柯氏宗支。所以存疑待以後考證。

5.該文存在嚴重失實部份:(柯氏):“後又分枝泉州豪(何)衙埕,亦起蓋宗祠,其祠名:《瑞鵲堂》。”:(蔡氏):“後分枝為青陽、莆陽、濟陽三世系。”因在泉州何衙埕重建《柯氏家廟》(中廳:瑞鵲堂)的柯氏只有唐末基祖:柯延熙公之宗派,但該派系入閩柯氏的主流宗支,其入閩初居地永春、桃園,和平里(現永春東關橋一帶),永春柯氏祠宇:《和平堂》(今更名《孝德堂》)。繼而世居泉州元妙觀西水溝巷。然後向省內外播遷,並在泉州水溝巷,興建《柯氏家廟》,明朝莆田柯潛公高中狀元時,嘗到水溝巷《柯氏家廟》祭祖。何衙埕《柯氏家廟》系清乾隆三十二年,從水溝巷遷址於何衙埕重建的《柯氏家廟》。但該派柯氏自入閩始祖延熙公至今歷代世系清楚完整,並與該傳說毫無關聯;唐末入閩蔡氏濟陽、莆陽、青陽等三大主流派系的源流、初居地及世系清楚完整,也與該傳說也毫無關聯。所以說舉例的部份嚴重失實。詳見:(《柯蔡一家親、獅城共圓夢》之《柯氏入閩藩衍、播遷及世系》、《蔡氏入閩繁衍、播遷的四大派系》。)

6.按該傳說對:柯蔡郡望:《濟陽》及柯氏:《瑞鵲》堂號的描述,存在讓人誤解:柯蔡郡望:《濟陽》的形成及柯氏:堂號:《瑞鵲堂》的由來是從“辛柯蔡傳說”而來的錯誤概念。例如:某譜諜硏究社團,在電視欄目中講各姓氏的《郡望》、《堂號》時。對柯氏的“郡望”及“堂號”,就以辛柯蔡傳說中有關郡望及堂號為例來講述,造成柯氏宗親意見很大。所以有必要重申入閩柯蔡郡望:《濟陽》形成的經過及入閩柯氏堂號:《瑞鵲堂》,如何榮獲而百世流芳,即為:《瑞鵲傳芳》的經過。(一)、郡望:柯蔡郡望:《濟陽》蘊育於先秦時期,成熟於漢代。春秋、戰國已降,楚國與蔡國之間的戰爭,蔡國處於劣勢,都城“上蔡”失守而建都“新蔡”繼而“下蔡”及“望蔡”的過程中,蔡氏王室及胄裔就有開始播遷。其中有蔡成侯派裔:蔡墨,春秋任晉國太史。其裔蔡澤,亊秦幾十年,曆仕秦昭王、孝文王、荘襄王、秦始皇的宰相,其家族在江蘇陳留一帶發展為望族。吳越戰爭最後使吳國滅亡,柯氏宗親失去吳國的領地,播遷到陳留圍一帶,依附在具有“同宗”關係的蔡澤望族中。相隔二十多年後,蔡齊候被楚國滅亡,蔡氏宗期族更是大量播遷到陳留一帶。西晉惠帝永甯元年( 301),分陳留郡一些屬縣及河南的一部份,置濟陽郡,郡治在考城(今蘭考)。集居在這裡的柯蔡族群,相互提攜,共同發展起來,歷史上人丁興旺、人才輩出,成為望出濟陽的名門望族。即“郡望濟陽”。(詳見:《柯蔡一家親、獅城共圓夢.濟陽柯蔡郡望的由來》。)(二)、入閩柯氏堂號:“瑞鵲堂”的由來:柯氏宗祠有一對通用楹聯:“龍圖閣老先朝望,異鵲堂詩永世傳”。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讚頌柯氏堂號的對聯。《漳州府志》記述如下:“柯述,熙寧九年,以屯田員外郎通判漳州,以救饑得民,有雙鵲棲其廳。事逮去,鵲亦送之,漳人異蔫,眉山蘇軾為賦《異鵲詩》。詩見藝文。”根據柯氏譜諜:唐末入閩柯氏六世祖:諱述,字仲常(1017-1111),晉江人。(柯述,幾乎全國柯氏譜諜記述是他們那裡人,柯述那裡人?詳見《柯蔡一家親、獅城共圓夢.北宋名臣柯述公考略》)登宋嘉佑四年(1059)進士。宋熙寧九年(1076)柯述奉旨為漳州賑饑副使。廉潔、勤政、救民無數,感動異類,二鵲棲其衙,秩滿歸朝,百姓板轅不忍離,鵲亦喳喳數裡送行。眉山蘇軾奇之,賦長詩《異鵲並敘》讚頌柯述為:“古循吏”。使柯期述廉潔奉公、勤政愛民的事績聲名遠揚,直達聖聽,宋神宗賜號《真瑞鵲堂》與柯氏,以褒獎柯述救饑得民之豐功偉績。自此全國柯氏通用《瑞鵲堂》為堂號及《瑞鵲傳芳》為燈號、門匾。(詳見《柯蔡一家親、獅城共圓夢.柯氏“瑞鵲堂”考略》)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柯蔡郡望:《濟陽》及柯氏堂號:《瑞鵲堂》與“辛柯蔡傳說“沒有關聯。反而是後期的“辛柯蔡”傳說,在模仿柯蔡郡望及柯氏堂號。

7.為什麼說辛柯蔡屬於傳說?第一、該文以“隨時移、世轉,代遠、年湮。”為首言,編者直言承認屬於傳說;第二、該文至今尚未得到福建柯氏及蔡氏譜諜世系的支持。(可以說入閩柯蔡其世系、源流至今與該傳說對接不上);第三、至今找不到歷史資料來佑證該傳說,包括《泉州宗祠譜志》的出處至今尚找不到文本。所以說“辛柯蔡”尚處於傳說性質。

有關姓氏源流、宗支、世系的傳說,不管編得如何美麗、動人,在未得到當事姓氏,譜諜之世系的支援及有關古文獻資料佐證前,傳說還是傳說。

8。柯蔡辛(辛柯蔡) 維繫傳說的現實意義:第一、雖然入閩柯蔡的主要派系其源流、世系清楚,和該傳說沒有關聯。但入閩柯蔡宗枝、派系繁多,尚有零星小枝派,至今尋找不到源流者,可作為訪祖、尋根時,防遺、杜漏的參考資料。第二、該傳說讓濟陽柯蔡同宗大家庭,增加辛氏宗親,真是可喜可賀也。

二)經後期加工的辛柯蔡傳說(新本),輪廓雖然清晣了,文理通順了,但破綻反而增加,讓人質疑的地方也多了。略舉幾條和作者商榷:

2.過份誇大“辛柯蔡”傳說的歷史作用的論奌:《某刋》(新本)提出:“辛柯蔡三姓一脈同宗”,“相傳辛柯蔡三姓一脈相承,”的論奌,存在失誤,值得認真商榷。

按中華正史《史記.周本紀第四》、《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史記管.蔡世家第五》記載:柯蔡遠祖姬姓,商末,古公亶父(周太王)生有三子:泰伯、仲雍、季曆,其後裔衍傳吳、柯、蔡。柯蔡同宗自此確立。

柯、蔡、辛同屬古老姓氏,柯、蔡遠古屬姬姓;辛氏遠古屬姒姓。辛氏得姓於西元前二千年前的火神—祝融之子,受封于辛地,子孫以封地為姓曰:辛姓;蔡氏得姓於公元前一零四六年,受封蔡侯,子孫以國為姓曰:蔡姓;柯氏得姓于周成王時期,吳侯姬相協助周成王于柯山會盟諸侯,史稱:“柯山會盟”,周成王將“柯山邑”封給姬相,而稱柯相,子孫以封地為姓曰:柯姓。以上柯、蔡、辛姓均得姓於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而“辛柯蔡”傳說發生在宋代。《某刋》(新本)載述:辛文悅的父親“蔡大夫”是叔度公68世孫,按此類推也是柯氏“得姓始祖”柯相公的65世宗侄孫,又是柯氏“定姓始祖”柯盧公的62世宗侄孫。策問:68世孫或62世宗侄孫如何“一脈同宗”、“一脈相承”其祖……祖公派衍的千枝萬葉呢?《某刋》(新本)載雲:辛文悅有嫡母辛氏、庻母柯氏。策問:外甥如何“一脈同宗”、“一脈相承”母舅的宗支呢?

2.“子虛烏有的太祖故里”:

經加工後的後期傳說,將三兄弟的入閩路線,変成太祖故里,造就:“子虛烏有的太祖故里”:

請看(舊本)傳說:“先祖由河南濟陽府固始縣兄弟三人相率入閩”。原說無標奌,但從“由”字提頭,下麵是濟陽府、固始縣等地名,應理解為:由河南濟陽府經固始縣入閩的。但後來撰文者為了強調“濟陽堂”燈號的產生的正確性。而杜撰:“他們的始祖蔡氏是濟陽府固始縣人”、“取太祖故里濟陽為燈號”。這是後期傳說的作者在根據柯蔡郡望:“濟陽”及柯氏自光州府固始縣入閩的歷史:“依葫蘆畫瓢”。但“葫蘆裡裝什麼藥”並不大清楚,加上由於歷史、地理常識性錯誤,致使濟陽府與固始縣誤為同一行政區。歷史上濟陽府與固始縣在行政區域隸屬上是“風與牛馬不相及”的二碼事。濟陽府在河南之東北(靠近山東),固始縣在河南之西南(靠近安徽),而且二地相距在 600公里左右。正確理觧:(舊本):“先祖由河南濟陽府一固始縣,兄弟三人相率入閩”。應該說:蔡大夫是濟陽府人,三兄弟自濟陽經固始縣入閩,就符合河南行政區域劃分的歷史,及符合自河南經安徽、江西從閩西進福建的入閩路線。(唐末柯氏隨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入閩也是走這條路線)

3.不必為“落羊橋”錯別字圓謊而越圓越謊:

《某刊》刋載論文:“落羊橋……。在建橋之前,應有簡易的便橋,牧羊人趕羊群過江一羊只掉入江中,俗稱落羊橋。”(舊本):“落羊橋”雖屬錯別字,但柯蔡辛宗親都知道是指“洛陽橋”,所以屬於小問題;而(新本):蔡襄建橋前就有便橋,可讓行人、羊群過江,則涉及“天下第一橋”的形象問題。第一、容易讓人誤認洛陽江,是一條狹小的溪流。第二、讓人誤認“洛陽橋”工程是容易建造的小工程。請看同刊:《洛陽橋記述》:“這裡大江橫阻,絕海而濟,江海交匯,流急水深,波浪滔天,擺渡兇險,黎民商賈,常遭覆舟溺水之厄。”這就是蔡襄建橋前洛陽江洋面那浩瀚、壯觀、兇險的真實寫照。試問:如此浩瀚的洋面,而且流急水深,波浪滔天,將如何撘造簡易便橋呢?

4.丟西瓜揀芝麻的倡議:
《某刊》論文:“一奌倡議:基於柯蔡、辛柯蔡同出蔡氏血緣(只能說可能有部份)。據此不必分柯蔡、辛柯蔡,可以團結起來,以辛柯蔡的名稱出現。”這個倡議不可取。第一、柯蔡同宗在前,柯蔡辛維繫在後;第二、柯蔡同宗認同及流傳的範圍廣,柯蔡辛範圍相對就少的很多、很多;第三、柯蔡同宗得到柯蔡族譜源流、世系的支持;第四、柯蔡譜諜之源流、世系得到歷史資料的佑證及記載(如《史記》、《廣韻》、《姓氏考略》、《漢書》等歷史資料);第五、柯蔡辛維繫至今尚處於傳說性質。第六、不要認為多個姓氏認同的範圍就多,實際上認同範圍反而是小。所以說該倡議是不可取的。對於宗族社團的名稱,地區性、局部性命名:“辛柯蔡宗親會”是無可非議的,但全面性、世界性柯蔡宗親社團改為“辛柯蔡” 筆者就不敢茍同。

5.該傳說的後期版本出現:

“生三子名忠悅、忠使、忠惠。”“三子分別易名辛文悅、柯八使、蔡忠烈,分三路逃亡。”表面看來三兄弟的資料更為充實,但這三兄弟的苗裔在那裡呢?譜諜世系、源流對接上嗎?撰文者,你對接得上嗎?如果長期對接不上就反而降低傳說的可信度。

七、關於“世界至德宗親會”祭祖時,《濟陽堂》祖先神位排列的探討:

一)《三榕風》第二輯,蔡山桂宗長記述:“辛柯蔡,這個錯誤的提法,導致濟陽堂設神位出現錯誤。上月,我有幸出席《世界至德宗親第十八屆懇親大會》,發現大會主席臺上設有《至德堂》、《濟陽堂》、《六桂堂》的神位。其中,《濟陽堂》的神位擺設出現錯誤。《濟陽堂》的神位:中間是辛文悅公的神位,左邊(大位)是柯盧公的神位,右邊(小位)是蔡叔度公的神位。”如此排列確實有誤,柯、蔡得姓祖出現于周武王、周成王時期,辛氏由蔡氏改姓於宋朝,那辛文悅就是蔡叔度的裔孫。裔孫按周朝《宗法制度》,得姓始祖為“大宗”,裔孫、苗裔為“小宗”,“小宗”的神位是不能排在始祖的前面。然而民間祖先神位的排列是嚴格按照“左昭”、“右穆”順序排列的。祭祖是為了尊宗敬祖,如果排列次序顛倒宗支、世系的順序,就達不尊宗敬祖的目得,所以說《濟陽堂》神位排列提請世界至德宗親會慎重。

二)發生祖先神位排列有問題根源之探討:本人認同蔡桂山宗長的覌奌。是辛柯蔡提法先出差錯,誤導祖先神位排列出現問題。本人還認為“辛柯蔡”,那些過份誇大歷史作用的論奌,如:“辛柯蔡三姓一脈同宗”、“ 相傳辛柯蔡三姓一脈相承”、“ 由蔡而柯蔡、由蔡而辛柯蔡”、“辛柯蔡皆是蔡氏苗裔”。這種先自欺再欺人的不利團結的論奌,(柯氏宗親“感冒”了)。這種論奌更是,起著誤導人們忽視柯、蔡同宗(可以說:吳、柯、蔡同宗)發生的歷史年代在商朝末年的史實;忽視柯蔡同宗社團世界性的存在;忽視“辛柯蔡傳說”發生在柯蔡同宗以後的現實;忽視辛姓由蔡姓改為辛姓(部份)的源流。從而造成祖宗神位排列出現失誤。

三)班門弄斧,斗膽提出“至德堂” 祖先神位排列粗淺建議:

1.不必要分“至德堂”、“濟陽堂”、“六桂堂”,統一歸入“至徳堂”一堂為宜。《世界至德宗親總會》之所以能夠凝聚,吳、柯、蔡、曹、周、辛、翁、江、汪、龔、方、等十二姓,成立規模壯觀的世界性宗親社團。靠的是:“謙讓、開拓”的至德精神。凡是參加的姓氏都具有至德精神,所以應該歸為一堂,更能體現至德精神。

2.神位排列的粗淺看法:首列三尊:中、泰伯公,左:仲雍公,右:季曆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詩經》對泰伯、仲雍三次禮讓天下的褒獎,但如果三弟:季曆,沒有至德精神,泰伯、仲雍就不需要一讓、再讓、三讓了。所以季曆也具有:“謙讓、開拓”的至德精神,而且季曆也是:蔡、曹、周、辛、翁、洪、江、方、龔、汪等十姓的“傳代始祖”,所以季曆公的神位也應該進入至德堂,序列。第二列: 以宏揚至德精神的典範: 吳季紮公居中,其它得姓祖: 一按宗支,二按得姓年代先後,依照左昭、右穆為序排列。

以上提議,僅供參考。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敎是感!

八、為什麼,惠安:“辛柯蔡同宗”、安海:“柯蔡同宗”、同安:“柯葉同宗”、晉江、石獅:“柯許同宗”、安海:“蔡李同宗”、內坑、安海:“蔡楊同宗”等稱謂,按其宗族行為的性貭,重新定位?

人有“人格”,姓氏有“宗格”,人有藉貫、性別之分,姓氏有源流、世系等姓氏文化之異,“同出一個大宗”的不同姓氏,因共同祖先產生在得姓前任何一個姓都難以一脈相承另一個姓。現有二個社團刋物提出如下論點:“由蔡而柯蔡、由蔡而辛柯蔡。”

一)先剖折“由蔡而柯蔡”,兩位作者均以南宋末年發生于安海一帶,“柯蔡同宗”(實際性質為“維繫”)為例,筆者就是該派苗裔應該最有言權。本宗支現有人口近千人,再加上播遷東南亞等國及臺灣地區,樂觀的估計也不上二千人。這二千人,如何代表數十萬柯氏宗親為:“柯蔡同宗”呢?另外“蔡十郎”在蔡家也不稱“十郎”,因柯氏獨女諱:“十娘”,蔡氏入贅後改稱:“十郎”。十郎公以五子分承“柯蔡”,其孫二十來人,再互換“柯蔡”。例如:本支系三房有子五人,長子、次子再承“蔡”、三子、四子、五子再承“柯”。按“由蔡而柯蔡”的羅輯,也可稱:“由柯而柯蔡”。《某宗刋》論文將“蔡十郎”說是建陽的蔡氏也缺乏古籍依據。濟陽蔡氏西山派在修新譜前,由蓮城蔡氏宗親會蔡運龍會長帶隊,並帶老譜到安海尋親時由本人接待。老譜記載:“十郎”以族序第十,而稱:“十郎”,入贅長樂、柯家園。本人介紹:“目前疑為“蔡十郎”者有三個,第一、東石蔡氏的“蔡十郎”,第二、安海“莆陽”蔡氏也有譜諜類似“蔡十郎”的記載,第三、貴譜也有類似記載。建陽與安海雖然地分南北,但按《朱熹全集》信件編記載:“西山”《紫陽羽翼》的蔡元定家族;與安海《契合考亭》的柯國材家族,其兩個家族因朱熹的關係,有所交往也是有可能的,但貴譜:“入贅,長樂,柯家園。”的記載,你們要找到誤載的理由”。我還說:“我們都是現代人,南宋的人與事,要以古譜為依據,你們反咉的情況我們會認真考慮,你們的新譜也不要急於定論。雙方都認真的再收集資料後,待條件成熟後再下結論。蔡十郎何方人氏已失考 800多年,不差這幾年”。但運龍宗長回去後,急急忙忙按安海提供有關素材將“入贅長樂、柯家園” ,改為“入贅安海柯氏” ,而將新譜付梓並舉行發譜慶典。難怪《某宗刋》論文會茫目引用,但是既要寫“柯蔡同宗的由來”,宗族知識如此貧乏,包括《史記》都無認真領會,就敢令筆也是一種勇氣。

二)現再論:“由蔡而辛柯蔡”,兩編論文的作者均是蔡氏,你們對“忠惠”是蔡襄公的諡號;”忠烈”則是蔡道憲公的諡號,應該清楚。而且這兩個諡號,歷史上多位名人受諡,如:關羽、髙麗王、鄭僑、阮爾之等均被賜謚“忠惠”謚號。再如:比干、陳政等,早在唐代就賜諡:“忠烈”謚號。試問:辛柯蔡傳說的“蔡大夫”是個知書達禮的讀書人,又在朝庭為官吏,他不怕欺君,敢越禮將帝王賜諡忠君愛國的大忠臣之封號:“忠惠”為兒子取名嗎?一個犯官事的人,逃亡時,有必要改名:“蔡忠烈”如此響亮的諡號為名,而招搖過市嗎?該傳說(新本)是在靠蔡氏兩位大忠臣的“譜”,即為當前被受譜諜愛好者,所非議之“靠譜”行為。撰文者應該不是辛柯蔡傳說中那“蔡忠烈”的後裔吧!那所謂“蔡忠烈”的苗裔在那裡?(柯氏至今還找不到“柯八使”的後裔。)筆者自已概不是“蔡忠烈”的傳人,又找不到他人頂替。如此“由蔡而辛柯蔡”的結論是依據那部古譜或那編古文獻資料呢?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以上那些失誤的論奌是:“辛柯蔡”排列及“辛柯蔡同宗”定謂的失誤之誤導下產生。惠安蔡桂山宗長說得好:辛文悅的父親姓蔡,蔡就要排在辛前面。如果是蔡排在辛的前面,就不會出現辛文悅的神位排在叔度公神位的前面。(雖不是原話但基本達意)。如果安海的:“柯蔡同宗”按實際性質改稱:“維繫”,就不會讓人誤認:“柯蔡同宗”自南宋開始:如果惠安的:“辛柯蔡同宗”按其實際性質改稱:“維繫”。就不會誤導人產生:“ 一脈同宗”、“ 一脈相承”、“ 由蔡而等失誤的論奌。這就是筆者萌生寫出本文的初衷,本文以對事不對人的態度,以宗親之情共同探討,雖有策問之意,並無責怪之心。

由於水準限制,難免有失誤之處,如有不妥敬請批評、指敎是感!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