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禮儀

作者:你史不史啊  來源:  更新時間:2022年08月21日

祭祖禮儀

按照宗法觀念和制度,宗族祭祖是極其神聖嚴肅的活動,也是相當繁瑣複雜的事情。它涉及被祭祖先偶像的形式,祭祀的類型與日期,祭器和祭品,祭告的內容等各個方面。下面小編就帶領大家了解一下宋元以後的祠堂祭祖禮儀。

一、祭祖的類型與對象

祭祖的類型

時祭,按一年四季分,在每季的第二個月祭祀一次,每年四次。

春祭曰祠,春祠時擺放的供品不多,但祝詞較長,因為春季開始播種,物品少,所以供奉比較簡單。多念些禱詞,請求祖先保佑,本年得個大豐收。

夏祭曰禴,也因禾穀尚未成熟,祭品不多。秋祭曰嘗,將秋熟收穫後的穀物、蔬果作祭品,請祖宗嘗新。

冬祭曰烝,烝是眾多、氣盛的意思,冬烝表示一年收穫了,祭品豐富。

古人將祭祀也稱「烝嘗」,便是以秋嘗、冬烝指代的。

祭祀是一項很古老的活動

四時祭祀的具體時間,可臨時選擇吉日,往往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日,官方不作具體規定。民間最重視清明和冬至兩次祭祀。

清明時節,各宗族掃墓祭祖。在祖墳舉行墓祭,先是全族祭奠始祖墳(多是始遷祖墳),然後各房支分頭祭掃本房祖墳,也有的宗族在祖墳和祠堂兩處都舉行祭禮。

冬至祭祖在祠堂進行,要祭全族的始祖,是全族的大祭祀。

清明、冬至祭祀之外,許多家族還在歲時節日祭祖,如端午、中元、中秋、除夕、元旦、元宵等節。在這些節日的祭祀中,以元旦的規模盛大,合族進行,其他節日多由各房支或家庭舉行。至於祖先的忌辰,各族的祭祀,除極個別的先祖,多是在分支祠堂或墳地進行。

以上是通常的慣例祭祀,還有特殊的祭祀。如子孫獲得科舉功名中舉人、中進士,或者升官晉爵,或者娶妻生子,是非常榮耀和喜慶的事情,祠堂在身邊的要去祠堂行禮,不在近前的,俟回鄉的時候再去祠堂補祭,向祖先報告喜訊。

宗族祠堂

祭祀對象

祠堂祭祀的對象,有始祖、始遷祖、先祖、四親等,已然明確,如何在祠堂里將他們顯示出來呢?這就要借用神主和畫像。

祭祀中使用祖先畫像是後世的事,最早在先秦時的祭祀中,則是要找一個在世的人裝扮成死去祖先的模樣,坐於祭堂正中,代為接受祭祀,這個死者神靈的替身叫「屍」。

此「屍」當然是一具活屍。這種特定的祭祀稱為「屍祭」。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扮「屍」的,扮「屍」的人須是死者的孫輩或臣下,兒子一般不能扮作父屍。

由於「屍」是故去祖先的化身,所以人們在祭祖時對「屍」極為虔誠。迎「屍」入室,主持祭屍儀式的「尸祝」,先要拜請「屍」安坐,然後再請孝子或孝孫親自捧上祭品與祭酒由「屍」享用,並舉行樂舞以娛「屍」。

「尸祝」充扮人與神的中介人,手持祭版,對「屍」誦上祈求福祉的祝詞,並代為神靈傳話。在整個屍祭過程中,「屍」安居鬼神之位,只是享受豐盛的祭品而無所事事,成語「尸位素餐」便是由此而來。

在「屍」享受祭品後,剩下的食物,稱「餕餘」,則依尊卑之次由眾人分食,以示分享祖先賜予的福佑。

後世屍祭制不復實行,活屍由衣冠及畫像等取代。

神主又稱木主、神牌、木牌、牌位,它用木料製作,一般用上等材料做成木片,插在底座上,牌上寫明已故祖先名諱(有爵職的亦要書寫出來),平常放在布帛袋裏,置於漆盒裏貯存。

民間製作神主用料的講究狀況,要看家族的財力,如清代廣東巨富葉氏家族,木主上的字是用黃金鑄成,木版為茄楠木質地。

宗廟是展現祖宗容貌的場所。木主是祖先神靈的依託,而偶像或畫像則是祖先形貌的留影,二者一神一形,一內一外,合為祖先神的整體,在祭祖時是並存的。

神位牌

 

二、祭祖的過程與牲享

祠堂祭祖,要上供品,因家族的社會地位不同,官方對此也有相應的規定。

就品官家廟祭祖的供品來看,一般說來,二品以上官員可用羊、豬各一,五品以上用羊一隻,五品以下用豬一頭,都要肢解四體,煮熟後上祭。

民間祭祖,實際上也用羊、豬,沒有經濟條件的宗族,不能宰牲的,可根據自身實際能力上供品,除羊豬外,供品還有糧食及其製品、時鮮菜果,並上有酒茶。

當然,祭品的豐盛與否,也要看祭祖的時節,如前所述,春夏祭祀簡單一些,而秋冬祭祖則要豐盛些。

祠堂祭祖是宗族的一件大事,要搞好祭祀,除定時備好供品之外,還要有祭祀程序和相應的管理人員。

貢品

在人口眾多的大族中,主祭與管事人員的分工很細緻,有的分為主祭人、分祭人、司贊、司祝、司爵、司筵、糾儀等執事人員,分別管理祭事、主持、司儀、讀祝詞及管祭器、祭品、糾察紀律等事。

祭祀在這些執事人員主持下分項進行。大致程序是:

主祭人向祖宗神主、遺像行禮;

族長離開享堂迎接供品;

初獻,在供案上擺筷子、匙勺、放了醬醋的碟子;

宣讀祝詞;

焚燒明器紙帛;

奏樂;

族人拜祖;

二獻,上羹飯肉;

三獻,上餅餌菜蔬;

二獻、三獻之間都有禮拜;

撤去供品;

族人會餐。

主祭人一般是有實權的族長,有的宗族則用宗子主持儀式。後世「宗子」一般是指那些輩分最尊長的族人,與先前宗法制的情況不一樣。族人拜祖時,依輩分排出昭穆班次,一一進行。

祭品的備辦、祭器的洗濯、供品的傳遞等諸多事項,全由子弟、媳婦操作,不得使用僕人,用以表現出子孫祭祖的虔誠態度。

祭祖儀式過後,宗族還要舉行族人的相拜禮,這尤其是在合族大祭之後。族人向宗子、族長禮拜,然後小輩拜長輩,同輩之中年幼的向年長的禮拜。

宗祠以隆重的禮儀,表示尊重祖先,因為輩分是祖先傳下來的,輩分越高的人,與祖先的血脈越近。同時,這也是教育族人懂得尊卑長幼的道理,以便遵守祭禮和祠堂的其他規矩。儘管有些輩分高的人家既窮,在族中也無勢力,但在祭祖的日子裏則仍受到人們相當的尊重。

輩分越高的人,與祖先的血脈越近

 

三、食餕餘與娛神

祭祖和族人相拜之後,有的宗族還要舉行族眾會餐及演戲娛神活動。

祭祖供品撤下來以後,由子孫分吃,叫做「食餕餘」或「餉餕餘」。餕是指剩餘的食物,也就是老祖宗吃剩下的,由子孫接著吃,好接受祖宗的賜福。

祖宗的神靈是不會真的享用供品的,但人們認為,祭過祖的供品,含著祖宗的賜福,因此食餕餘也是圖個吉利。當然,吃有吃的方法,多數宗族是按輩分、年齡分出桌次入席,以便吃飯時長幼有序,秩然有倫。

有的宗族像置放故去的祖宗牌位一樣,論尊、長、功、爵、德,將參加會餐的族人分出等第,安排坐席,以教育子弟尊老、尚學、求仕,以便日後自己能光宗耀祖。

有的宗族,在族人食餕餘會餐之後,還要舉辦神人同樂的戲劇活動。

對祖先的祭祀本來是緊張、肅穆的事情,而戲劇則是輕鬆、娛樂之事,二者似乎很難扯在一起,但實際上它們並不矛盾。

祭後戲劇活動與族人食餕餘一樣,是吸引族人參加祭祖、聯絡感情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為了讓祖先神得到享樂,不但有豐盛的祭品,還有歡娛的戲劇舞樂。

祭後戲劇活動與族人食餕餘一樣,是吸引族人參加祭祖、聯絡感情的一種手段

 

四、祭祖的資格

有資格來參加宗族祖先祭祀活動的,當然要與祖先有著血緣上的關係。一般說族中16歲以上成年男子都可以而且也必須參加祭祀,這是他的義務,也是他的權利。

說義務,因為作為祖先的子孫,必須出席祭儀,不得無故遲到、早退和缺席,違者要受到處罰。

說權利,因為能參加祭祀,表明他是宗族的一員,可以受到祖先神靈的賜福和宗族的保護及救濟。而那些犯了嚴重錯誤,被開除出宗的宗族成員則失去這種權利,不能再參與祠堂祭祖活動。

不少宗族規定,對不孝不悌、姦淫賭盜以及從事胥隸、優戲、屠戶等當時認為是賤業的子弟,一概剝奪祭祀資格,不許進入祠堂,以免玷污了祖宗和宗族的名聲。有些宗族還不允許異姓過繼的螟蛉子參加祠祭,以防紊亂祖先的血脈。

婦女也參與祠堂祭祀。明朝政府規定的品官家廟禮儀,主婦要和主祭者一起率領祭祀人到祠堂,主祭打開置放男性祖先神主的箱子,主婦則開啟女性祖先的箱子,將它們按秩序擺好。祭拜時,主祭人與男性成員站在東面,主婦與女性成員立在西面(《明史.禮志》)。

清朝也有類似的規定,品官家廟祭祀時,主婦要率眾婦為祖先整治供品,在祭儀實行三獻的過程中,主婦帶領諸婦傳遞供品,每獻一次,都要叩頭禮拜(《清史稿.禮志》)。當然,宗祠是男性血緣關係的組織,以男子為主角,在祭祀過程中,女性是作為男子的配偶、附屬的角色出現的,所以宗祠里有很多歧視婦女的做法。食餕餘會餐,婦女是沒有份兒的。

祭祖大典

 

五、結語:宗族為什麼如此重視祭祖?

宗族為什麼如此重視和實施祭祖儀禮?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

其一,祠祭是祖先崇拜觀念的體現,起著凝聚宗族的作用。

宋代以後,重「一本」、尊始祖成了族人精神的寄託和團結的旗幟,落實到祭祀上,不僅要祭奠五服以內的四親,更要祭祀遠祖、始祖。

開展祭始祖活動,顯然一家一戶不能進行,需要有個團體來組織,也就是在「尊祖」與「收族」之間要有個中間環節,來實現兩方面的聯繫,這就要靠宗族、祠堂。

古人又講「尊祖敬宗收族」,敬宗連著尊祖、收族兩個方面。宋以後由於受重「一本」的尊祖觀念的影響,再講敬宗,已不是原有上古的崇敬大宗、服從大宗的意思了,而是說族人應該尊重宗族,遵從宗族的體現者祠堂及其管理者族長,由於族長和祠堂組織祭祖、編纂族譜、開辦宗族義學、處理族內外事務糾紛,把族人置於祠堂族長管理之下,團聚了族眾,從而也使祠堂成為宗族性民眾社會群體的代稱。

祠堂婚宴

其二,祠堂祭祖體現了近古的宗法思想。

宋以後不再有嚴格意義上的大小宗觀念,推崇「一本」意識,族人都有祭始祖的權利,宗族主持人族長的產生取決於輩分、年齡、品德、功名、財力諸因素,與大小宗房支關係不大。

其三,祠堂祭祖體現了封建等級制,是政治等級制與宗法制又一種結合形式。

上古大小宗制本身包含了等級精神,宗法制又同分封制結合,宗法精神與等級精神互相滲透,使宗法制更具等級含義。

近古祠堂祭祖,由於同分封制已沒有聯繫,又重「一本」觀念,大小宗房支間沒有必然的尊卑關係,因而世俗等級精神在宗族中沒有必然出現的條件。

但是人們又在宗祠祭祖活動中講究德、爵、功,違背血緣秩序增設祖宗牌位,食餕餘會餐中也以功名在族人中論尊卑。在祭祀中引進世俗的等級精神和制度,在祖先神靈中分等級,又在世俗現世中搞等級。這種世俗等級是宗族內部因政治地位、財產狀況不一而分為不同社會等第關係的反映,也是封建時代等級制度在宗族社會中的反映。

換句話說,上古的宗族等級觀念由大小宗法觀念和分封等級觀念結合而成,近古的宗族等級觀念則是由宗法尊卑觀念與貧富觀念結合而成。

祠堂祭祖體現了封建等級制,是政治等級制與宗法制又一種結合形式。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