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的分類

作者:  來源:涼州文化網  更新時間:2025年10月07日

匾額的分類

2024-10-30

根據匾額的質地

01木質匾額

木質匾額是清代匾額中保存最多也最常見的一種,這與我國傳統建築多以木質結構為主有關。木質匾額的成本較石質和金屬低廉,也容易製作,因此匾額以木制匾額居多。但木質的匾額在保存方面很容易受到歲月的腐蝕與自然侵害,因此在釋讀上會增加一定的困難,而且在所留存的實物資料上,也比較偏重晚期,即明清的實物資料。製作木質匾額的上好材料首選杉木。由於杉木具有良好的耐風蝕性和抗蟲耐腐性,它成為匾額製作的普遍材料也就不難理解。此外,楠木、杏木、檀木、樟木等名貴木種也是制匾的主要材料。

02石質匾額

此類匾額鑲嵌在磚石結構的建築物牆體和墩臺上,多見於建築物的大門門額之上或石牌坊中間。材質有青石、麻石、花崗石、大理石、青白石、白石、漢白玉。《北京名匾》和《中華名匾》收錄的明清時期石匾數量為103方。石質匾額一般用於磚石建築物的牆體和墩臺上的鑲嵌式。

03金屬質地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逐漸出現了金屬質地的匾額。金屬質地的匾額通常以金、銅包邊,匾額上面的金字需用金箔覆蓋。清代《武英殿鐫刻匾額現行則例》中曾有記載,御筆匾額的匾面需用粉油青色,上面的金字需用金箔,一個一尺八寸的金字,需用金箔588張。

根據匾額的功能

匾額的功能或作用大多是與該匾額的內容相關聯的,內容往往就預示著用途。根據不同的用途,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大類。

01建築園林匾

此類匾額主要是標識建築物和景物的名稱,這是匾額最基本的作用,最為常見的有祖廟宗祠(其中還有寺廟)、官府門第、室齋雅號。然而,這種命名並不是簡單地給建築物起一個名副其實的標題,其中往往充分體現了古代文化的儒道互補精神,蘊含著人際協調的文化思想。這類懸掛在風景名勝、休憩之所居的匾額在文字上也多採用表徵仙境,寓意祥瑞;修身勤政,規誡自勉的辭藻。頤和園中的樂壽堂,就是取“智者樂,仁者壽”之意,不但暗示此乃“智者仁者之堂”,“樂壽”二字也是寓意吉祥,符合此間主人祈求祥樂長壽之願望。
在所有為園林建築命名的匾額中,古往今來比較能體現情景交融、表達意志的,要數文人題寫的匾額了。如齋堂雅號。清代王應奎《柳南續筆》說,狂士歸元恭“家貧甚,扉破至不可闔,椅敗至不可坐,則俱以緯蕭縛之,遂書其匾曰‘結繩而治’”。如此“結繩而治”,門匾上的四個字,活脫脫地將主人的性格凸顯於門戶之前了。

上海翰林匾額博物館的館藏中,這種可以體現主人高潔的品質或者修身自勉的匾額有很多。比如清代協辦大學士陳大受就題有“安敦堂”之匾。敦,勉勵也,以立其志。還有“樹德堂”“海涵堂”“裕後堂”等,或明志,或自勉,或警喻。

02旌表賀頌匾

這一類匾額多用以歌頌、稱讚、旌表、慶賀之途,通過進獻、贈送、恩賜等方式給予授匾者。在此過程中,它們起到了歌功頌德、協調人際關係,維護傳統倫理道德、政治統治的作用。這種匾也是用途最廣、保存較多的匾額類型之一。比如讚揚匾、祝壽匾、榮升匾、功名匾、德行匾等。在匾額的演變歷史中,我們曾提到,匾額的這一功能是逐步發展出來的,而在明清時期,這一功能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備。

通過匾額來表達對文昌帝君的讚揚尊崇是武威文廟匾額一種主要的形式。如現存武威文廟匾中的“萬事文宗”“誕敷文德”“綱維名教”“司命文章”“曜握斯文”等匾額,就是意在文昌帝君和文昌神祇的護佑下,文運昌盛,博取功名,同時表達了封建社會文人詩書傳家、功成名就的理想與價值觀。

以匾額作為表彰忠孝節義的形式,在全國各地都比較普遍。用匾額協調人際關係,為當世和後世樹立行為典範,宣傳倫理道德觀念是當時從官府到民間都喜用的一種方式。甚至因為官方提倡的這種孝義貞節已經影響到民風民俗,比如本應是慶賀的祝壽匾,往往出現贈送的匾額不是慶賀壽誕、長命百歲,而是通過表彰壽者的忠孝節義而使其本人有一種榮耀之感。給女性祝壽時,匾額上一般書寫“節孝堪旌”“閨閫模範”“懿德延厘”等來表彰其美好的德行,而對男性則多用“品偕渭叟”“德壽兼優”“風清梅叟”等。這種以讚揚壽者德行的匾額在祝壽匾中將近半數。

03商鋪招牌匾

這類匾額就是商店的招牌,在今天仍然屢見不鮮。這是匾額世俗化的一種標誌。匾額逐漸通過商匾這一形式進入民間生活。這種匾大多為長方形,懸掛於門窗之上,尺寸以門面大小而定,顏色大多為黑漆金字,也有黑漆綠字或紅漆黑字。而大商號或講究的店鋪也有將題字鐫刻於木板上再貼金,有人稱之為“金字招牌”。這樣的匾額顯得格外醒目莊重。匾額在製作上也追求特色,形式多樣。四周鑲以不同的花紋邊飾,或木或石,或寫或刻。石匾用磚雕作花邊也曾廣為流行。商匾的內容主要通過巧取文學作品、憑藉商聯文采、援引成語典故、附會神話傳說、仰仗名人題字、利用趨吉心理、採摘宗教詞語、表達報恩情感、顯示店家誠信等方式,負載著厚重的商業思想,投射出傳統的文化色彩。因此,通過商匾對店鋪進行宣傳,在今天仍然很盛行。

根據匾額的形制

01基本形制

大多數的木質匾額以長方形為主,基本形制有橫匾和豎匾。早期的匾額以豎匾為多,多為豎長方形,也有近於正方形的。晚期的匾額為橫式,基本上是橫長方形,這是由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變化決定的。我國古代建築十分明顯的結構特徵之一——斗拱位於房檐之下,撐托著房檐,使之高大雄偉。在唐宋以前,斗拱這一部分結構非常雄偉,它在整個建築物的高度中所占的比例很大。自元、明、清以後,斗拱這一部分結構的比例就逐漸縮小,就是說柱頂到房檐之間的高度越來越小。因為匾額大都是懸掛在建築物房檐之下的,所以到後期橫匾就比較合適了。尤其到明清時期,匾額文字較多,豎匾就更不合適了。當然,後期也不都是橫匾,有些高大建築,簷下亦甚寬大,也用了豎匾,如北京故宮等。所以,用橫用豎還要依建築物的形制。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匾額中,雄偉莊重的宮殿廟宇多採用豎匾的形式,以配合建築的氣勢和高度。

02衍生形制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匾額與建築、景物相搭配的要求逐漸提高,匾額形式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清代李漁的《閒情偶寄·聯匾第四》中,關於匾的形狀就有明確的記載:

手卷額:額身用板,地用白粉,字用石青石綠,或用炭灰代墨,無一不可。與尋常匾式無異,止增圓木二條,綴於額之兩旁,若軸心然。

冊頁匾:用方板四塊,尺寸相同,其後以木綰之。斷而使續,勢取乎曲,然勿太曲。邊畫錦紋,亦像裝潢之色。

虛白匾:“虛室生白”,古語也。且無事不妙於虛,實則板矣。用薄板之堅者,貼字於上,鏤而空之,若制糖食果餡之木印。務使二面相通,纖毫無障。其無字處,堅以灰布,漆以退光。俟既成後,貼潔白綿紙一層於字後。木則黑而無澤,字則白而有光,既取玲瓏,又類墨刻,有匾之名,去其跡矣。

石光匾:即“虛白”一種,同實而異名。用於磊石成山之地,擇山石偶斷處,以此續之。亦用薄板一塊,鏤字既成,用漆塗染,與山同色,勿使稍異。其字旁凡有隙地,即以小石補之,黏以生漆,勿使見板。至板之四圍,亦用石補,與山石合成一片,無使有襞襀之痕,竟似石上留題,為後人鑿穿以存其跡者。字後若無障礙,則使通天,不則亦貼綿紙,取光明而塞障礙。

秋葉匾:禦溝題紅,千古佳事;取以制匾,亦覺有情。但制紅葉與制綠蕉有異:蕉葉可大,紅葉宜小;匾取其橫,聯妙在直。是亦不可不知也。”

李漁不僅詳細地記載了匾額的形狀、製作方式,甚至將每種匾額的優缺點或者題寫、應用時的注意事項都一一道來。由此可見,前人已經對匾額的形制有很深入的瞭解和研究。我們現在的匾額,仍然沿用著這樣的形式。另外,根據匾額製作工藝的不同還可以分為斗子匾、雕龍匾、平面匾等,但由於涉及具體的工藝問題,在此就不再贅述。

根據匾額的文字佈局和字體

匾額按文字佈局可分為橫匾和豎匾兩種。豎匾為早期匾額的主要形式,晚期匾額多為橫式,至於轉變原因,主要是由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變化所致。

匾額按字體可分為篆書匾、隸書匾、楷書匾、行草書匾等。以數量論,匾額以楷書匾為最多,以篆書匾為最早。

(本文節選自《武威匾額述略》)

 

 

Copyright©2006 - 203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