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飾里的文化內涵

作者:戴建明  來源:閩北日報  更新時間:2025年10月17

門飾里的文化內涵

門是房屋建築的重要部分,無論是雕龍畫棟的華堂,還是簡陋的茅舍,均不可或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門上的裝飾都大有乾坤,尤其是古厝的門飾,蘊含了地域文化、屋主身份、民風民俗的特點。

不同節令的不同門飾。民諺說:“清明插柳,立夏‘懸刀’,端午插艾。”

古時,人們流行清明這天在自家大門上插柳。這一傳統習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傳說,清明插柳的習俗最初是為了紀念農事祖師——神農氏。人們通過門上插柳的方式,表達對教導人類種植、養殖的神農氏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有說門上插柳的習俗,與寒食賜火有關。寒食賜火是唐宋時的風俗。唐代,只有“近臣戚裏”才能得到皇帝賜火。至宋代,賜火物件的範圍和人數均有擴大,但賜火依然是皇恩的一種象徵,普通老百姓是難以獲得的。受賜者點火後,將新折的柳條插在門楣上,以示榮耀。而沒有得到賜火的人家,紛紛效仿,也在門楣上插柳枝,於是清明節門上插柳枝的習俗逐漸形成。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這一天,在許多地方有吃蛋、吃烏米飯的習俗,象徵生活圓滿,防止中暑和蚊蟲叮咬。此外,在一些地方還有在門上插皂角枝、紅花,貼字條的習俗。

皂莢樹的莢果、種子、枝刺等均可入藥,莢果入藥可利尿、祛痰;種子入藥可通便秘、治癬;皂刺入藥可活血、治瘡癬。另外,皂莢的水溶液能生成泡沫,有去汙的作用,因此古人日常好用皂莢去汙,將皂莢作為厭祟之物,除穢驅邪。過去,一些地方會在立夏之際,在門上懸掛皂莢,鎮宅辟邪。因皂莢形狀似刀,故將懸掛皂莢稱為“懸刀”。

立夏前後,在福建一些地方流傳“四月八,毛蟲瞎”的俗語。《政和縣誌》記載:“人家每戶書‘四月八,毛蟲瞎’六字逢門張貼,以禁毛蛸蟲。”意思是說在門扇上張貼寫有“四月八,毛蟲瞎”的字條,就可以驅避蟲害,寄託了人們美好的期冀。

端午節,人們除了開展龍舟競渡,洗草藥澡,吃粽子,喝雄黃酒外,還會以艾草和菖蒲為門飾。

端午節,又名重午、端陽,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代,人們認為五月不祥,所以稱農曆五月為“惡五月”“毒五月”。為了泄毒氣、避瘟疾,古人會在大門兩邊插艾草和菖蒲,逐漸衍生出流傳甚廣的門飾風俗。

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學者宗懍在其著的《荊楚歲時記》中,對端午習俗作了描述:“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北宋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寫道:端午“釘艾人於門上”。意思是將採摘來的人形艾草釘在門上,用來治病十分有效。

《夢粱錄》是南宋吳自牧撰寫的介紹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書,對當時臨安端午節的習俗作了詳細的記錄:“杭都風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買桃、柳、葵、榴、蒲葉、伏道,又並市茭、棕、五色水團、時果、五色瘟紙,當門供養……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于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或仕宦等家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藥品,以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靈驗。”

古人還會將艾草編成虎形,懸掛在門上。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是一本記錄清代北京風俗的志書:“五月朔,家家懸朱符,插蒲龍艾虎。”意思是農曆五月朔日,北京城裏家家戶戶都會懸掛用朱墨寫的符籙,門上插用菖蒲紮成的龍,用艾草紮成的老虎,用以驅惡辟邪。

我的家鄉邵武端午節在門兩邊插菖蒲、艾草的習俗由來已久,而且極講究。先將菖蒲、艾草用紅紙包住,再將紅繩捆綁在紅紙上,最後將捆綁好的菖蒲、艾草倒掛在房門兩邊即可。

掛菖蒲、艾草必須選新鮮的。最好在早上太陽升起之前把菖蒲、艾草採摘好——此時艾草上的露珠未幹,葉子最嫩、香氣最盛。掛菖蒲、艾草時也儘量在早飯前後,也就是九點之前,以確保其芳香油的含量,確保其提神通竅、殺蟲滅菌的藥效。

“對聯”又叫“對子”“門聯”,是重要的門飾,也是表達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門聯與門神一樣,都是由桃符演化而來的。門聯不僅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還有形式之美,是美化門庭、增加節日喜慶氣氛的一種重要習俗——春節“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烘托出春節歡天喜地的熱鬧氛圍;男婚女嫁,在門上貼上鮮紅的婚聯,展示了吉祥、喜慶的場景。

匾額是我國傳統建築的一大特色,只要我們走進有年代感的高門古厝,就能看到各種的匾額,也是重要的門飾。古代,“匾”專指懸掛於廳堂、樓閣上的題匾,“額”則特指鑲嵌在宅院門額上的匾。如今對“匾”與“額”不再進行區分,一併稱作“匾額”。匾額是中國文化與古代建築完美融合的典範——匾額的書法和名號蘊涵著豐富的政治、文化、經濟資訊,猶如中國古代的微型人文博物館。

不同朝代匾額的樣式各異。唐代之前,多為豎匾;宋代以後,以橫匾為主。為了美觀,出現了形狀寓意美好的匾額,如狀如書卷的手卷額,形似書頁的冊頁額;形若落葉的秋葉匾,形如蝙蝠的蝙蝠匾……這些匾額造型優美,書卷氣濃郁,美化了建築,彰顯了主人的意趣。

古代民居中的匾額多為堂號,是用來表示姓氏、發揚祖風的匾額。其書寫或鐫刻的內容,多為與本姓有關的典故或成語,如“香山遺派”“忠厚傳家”“百忍遺風”等。有的則是將成語簡稱為“堂”鐫刻在匾額上。如,遊姓人家的“立雪堂”,就源于宋代程門立雪的故事;孫氏的“映雪堂”,出自東晉孫康映雪苦讀的故事。

從許多古建築的門額上,可以得知房屋主人的身份,如“大夫第”“翰林第”“儒林郎第”“司馬第”,是以功名為額。

在觀賞古建築中,我們還可以通過二種門飾看出房屋主人的身份,即“門當戶對”。“門當”指大宅門前的那對石鼓。鼓聲威嚴厲如雷霆,古人信其能辟邪,所以大多用石鼓來做門當。從石鼓的紋飾、形狀可以知曉房主的身份:石鼓,素面無花卉圖案,表明該宅第為經商世家;石鼓,素面有花卉圖案,則為官宦宅第。“門當”為方形,象徵書箱和硯臺,表明房主為文官;“門當”為鼓形,象徵戰鼓,表明房主為武官。

“戶對”為門楣上突出的柱形木雕或者磚雕。純圓柱為文官,六邊形為武官,家有喜事可將燈籠懸掛其上。而且戶對大小、數量的多少與官品大小相關!一到五品官,其門楣上可置六個“戶對”;六到七品官,其門楣上可置四個“戶對”;普通大戶人家的門楣上可置“戶對”兩個。

行走於古代建築之間,知曉門飾的寓意,才能更好地讀懂每座古代建築中的文化內涵,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Copyright©2006 - 203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