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三棟屋陳四必堂

入:mouchun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4年09月30日

荃灣三棟屋陳四必堂

2013.10.25.

荃灣三棟屋

荃灣三棟屋是典型的客家圍村,由陳氏族人於1786年建立。

陳氏家族於十八世紀中期從廣東移居本港,擇居荃灣,並且填平沿海的土地作耕種之用。三棟屋原先只有三列房舍,由族長陳任盛所建,他的後人先後在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子。位於中軸線上的正廳,擺放了陳氏先祖的神位,面向正門,正門石楣上刻有「陳氏家祠」四字。1981年 3月,香港政府根據古物古蹟法例,將三棟屋列為法定古蹟。1987年10月30日,三棟屋博物館正式開放,供市民參觀。

 

三棟屋之興建

在香港得見的中國傳統民居,從方位、所在地都和風水有莫大關係,例如房屋必依山勢而建,屋後植樹等,都反映了風水的忌諱。在眾多居民中,最受風水影響的要算是三棟屋了。

三楝屋正名是陳四必堂,位於荃灣(舊稱淺灣),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是清乾隆新安縣羅芳村陳氏所建。陳氏遠在明洪武年間即由北方遷到福建省汀洲府寧化縣,約於清康熙(1720)徙到新安羅芳村,繼而在乾隆時遷移到荃灣(老屋場)。陳任盛帶領着四個兒子健常、偀常、偉常和倬常合力經營,不經多年,已家有恆產,人口增加,遂興建村之念。

早期的三棟屋面貌(轉載自歷史檔案館)

長子健常擅長於堪輿之術,他在找尋建村之地時,曾屬意在牛牯墩(今荃灣官立工業中學之地),該處為孫村之地,屬孫氏所有,陳氏不敢造次,直至有一天,孫氏急需錢銀,即賣地予陳氏,才得以建陳氏村落。

健常所看中的這塊地,在堪輿學上,名曰︰「海棠春睡」,只見此村在美人大腿上,前迎汲水門,後枕「獅地」,左為青衣山嶺,右為花山;風景尤麗,特別是春秋兩季,黃昏夕陽漸下之時,金黃色的光束在水面反射,萬千金星閃進村中,象徵財源廣進。[01]

 

三棟屋之形制

該屋村長一百五十餘呎,闊逾百呎,中有支柱,廳與廳間為天井所隔;前廳用以安放車轎雜物,中廳為客廳,後廳專以祀祖,故亦稱祖祠;此三廳亦稱三棟,此三棟屋得名之由來。三廳兩旁排屋為該族四房之居所,中為小巷所隔。此主要部分於乾隆二十一年間(編按︰即1756年)完成。

其後,該族子孫繁衍,遂於主要部分兩旁,及祖祠背後,加建房屋,與主要部分有小巷分隔。此增建房舍於十九世紀末期完成,自後並無增建。[02]

該村屋以泥土、石灰等物混合建成,橫樑為圓形杉木柱架搭,祠堂及正門牆上有壁畫及彩色木刻裝飾,其他部分則無任何雕飾。全村外牆並無窗戶。[03]

祠堂的正門上有一石楣,上面刻着「陳氏家祠」,兩旁有對聯︰「帽山舒鳳彩,灣海獻龍文」,道出三棟屋附近的地理環境。對聯的上方有兩個細小的洞口,是瞭望洞,作用有如現今大門上的防盜眼,用於防範山賊或海盜。屋頂為傳統的金字瓦頂,鋪上板瓦和筒瓦,然後用鐵釘固定瓦片在屋檐上,並用釘帽蓋住釘孔,防止雨水沾濕。瓦片之下是木椽和檁條,整個屋頂結構主要以木樑架及山牆支撐。[04]

村前有一廣場,俗稱禾坪,可供曬穀或村民休憩之用。村北不遠處有一水井,終年不涸,可供全村及附近居民使用。[05]

三棟屋之倫理

三棟屋這座傳統民間大宅,其建築空間可以體現一種尊卑、長幼有序的倫理關係。在三棟屋的中軸上是宗族的祠堂,是供奉先人和宗族商討事情的地方。廳與廳之間由天井分隔。神龕安放在祀廳內,這地方也是整座三棟屋最重要的建築空間,表明了祖先是一家之核心,藉以表達對祖先的敬意。[06]

三棟屋的祠堂兩旁分別為四間獨立的居室,是不同兄弟的居所,在三棟屋佈局上反映了當時男主人共有兄弟四人。最好的廂房會按輩份安排給宗族的長輩,而每一位兄弟各自也有自己的廂房。有了孩子之後,他們和孩子亦三棟屋的祠廳會住在同一廂房直至孩子長大。正廳及祀廳的左右分別為陳健常四兄弟的居室,後排及左右兩側的橫屋則是後人因子孫日增而加建的屋舍。當孩子長大成人立業後,傳統的客家族人仍然會一起居住。因此,客家族人會在房子旁再興建新房子供後嗣居住,並同時興建一些儲藏室以儲藏耕種用具和收成品。[07]

 

三棟屋之活化

三棟屋陳族自立建祠,至今已二百多年,凡二十二傳。1978年,地下鐵路向荃灣伸延,當局為此在該處徵收土地。三棟屋村民為配合社會整體利益,同意遷徙於象山,另建三棟屋新村,並於新村旁建築新祠,以祀列祖。

原有之三棟屋村則因悠久歷史,被列為古蹟,改建為三棟屋博物館,用以展覽傳統農村生活實況。另外,該博物館更不時舉辦像粵劇戲服飾物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展覽活動,是值得一往參觀的好去處。[08]

 

注:[01]龍炳頤︰《香港古今建築》,頁 24-25。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

[02]蕭國健︰《香港新界家族發展》,頁99-100。香港︰顯朝書室,1991年。

[03]蕭國健︰《香港新界家族發展》,頁 100。香港︰顯朝書室,1991年。

[04]周家建、吳韻怡、黃曉恩、鍾婉儀、盧淑櫻、蔡潔雯編著︰

  《建人建智:香港歷史建築解說》,頁 247。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

[05]蕭國健︰《香港新界家族發展》,頁 100。香港︰顯朝書室,1991年。

[06]周家建、吳韻怡、黃曉恩、鍾婉儀、盧淑櫻、蔡潔雯編著︰

  《建人建智:香港歷史建築解說》,頁 246-247。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

[07]周家建、吳韻怡、黃曉恩、鍾婉儀、盧淑櫻、蔡潔雯編著︰

  《建人建智:香港歷史建築解說》,頁 246-247。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

[08]龍炳頤︰《香港古今建築》,頁25。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

 

附:三棟屋博物館

三棟屋村由陳氏所建,原本居住於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後來有一支搬到去廣東省廣州府新安縣羅芳。到了第十三代,當中的村民陳任盛搬到荃灣居住,並興建一座草屋。其長子陳健常其後看中牛牯墩西部一地,發現風水極佳,便在該處立村,稱為三棟屋村,雖經歷百多年歷史,但三棟屋卻保存得很好,1981年三棟屋列為法定古蹟,重修後成為博物館,1987年正式開放。

這座建築物為何稱為三棟屋呢?三棟屋正中的公用地方主要分為三部份,即是宗祠、中廳和下廳,每一部份的屋頂都是由一條橫樑所承托,而這條橫樑又可稱為棟,三棟屋這名字就是由此得來的,供奉祖先的大廳座落在房子的最前端,另兩座廳堂則較為自然質樸,適合作為淳樸居民日常生活作息的中心。

當走近三棟屋的前門,就會發現門外兩旁各有一個大瓦缸,這兩個缸是用來盛載清水的,據說用來食用或救火的。再抬頭一望,一副寫上帽山舒鳳彩,灣海獻龍文的對聯複現在眼前,帽山是指三棟屋後面的大帽山,灣海是指對出的海灣,由這副對聯,我們就可以聯想到昔日三棟屋的四周環境了。

進入下廳,立刻感受到中國建築古樸的氣氛,右面的介紹室圖文並茂,清楚說明了三棟屋的歷史和演變過程等等,而左邊的接待室亦陳列著各種農具及客家日用品,而且還有一些由區域市政局出版的中國藝術書籍展覽,供遊客選購,方便遊客更深入認識中國的古代文化。

經過下廳便是中廳和宗祠,中廳屋頂懸著一盞色彩奪目的子孫燈,當有男丁出世時,這盞燈才會掛起,這裏可看出中國傳統重男輕女的習俗。而祠堂位於上廳,指引出祖先的重要性,如果細心留意祠堂的上方,就會發覺有兩塊匾額,分別寫著百子千孫和長命富貴。

中廳和宗祠兩旁分別是四間故居,每間故居的間隔大致一樣,面放置了一些舊酸枝傢俱及一些木制舊傢俱,古色古香。最值得一提的是當一踏進故居,有一堵矮牆隔著右面的小角落,原來這小角落是洗澡間,當進入屋內抬頭一看,就會發覺屋頂瓦與瓦之間有幾塊玻璃,作用是讓陽光透進屋內,節省資源。

左右排的橫屋分別精緻地介紹了香港昔日的房和寢室的佈置,這些佈置和現代家庭的居室佈置相比,真是有天淵之別。而最特別的用品,可算是那個可將穀種和穀殼分開的風櫃,當用手搖動風櫃時,就會產生風力將比較輕的穀殼和雜物吹走,餘下的便是乾乾淨淨的穀種了。

三棟屋建築風格獨特,為新界圍村之典範,該村為長方形建築,形狀就如一個棋盤,左右對稱,中軸線上分別建有前廳、中廳及祠堂,兩旁有四間獨立居室,而左右及後排的橫屋則將整條村莊圍攏起來,此一建築特色,反映出客籍人士尊重宗族的特色。

目前館內陳列了當時的農具與傢俱,還有廚具和一些日常家庭用品,以供遊客參觀。屋外尚有一魚池、打穀場和出來守衛整個村落的門房,它真實地反映出中國南方的舊農村生活,更於1990年榮獲亞太區旅遊協會頒發太平洋古跡大獎。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