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灣陳氏宗族秋祭於重陽節後舉行,散居各地的陳氏族人會在這天回到大嶼山及馬灣參與祭祖儀式,有助维緊宗族,鞏固族人的身分認同和歸屬感。
新界荃灣區和離島區
陳氏祭祖的對象是開基祖昌萬公(十六世)及士超公(十七世)。據陳氏族譜的記載所推算,馬灣陳氏秋祭至少有兩百多年史。
馬灣田寮村陳氏祖籍江西,於清朝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尚金公(十五世祖)與其子昌其公(十六世祖)舉家從惠州移居青衣立業,發展成三個祖堂:福慶堂、餘慶堂、善慶堂。乾隆年間(1736--1796年),部分陳氏族人從青衣移居鋼錢洲(即今馬湾),其中馬灣田寮村陳氏族人屬青衣餘慶堂的分支。在2020年,據村公所的族譜所載,馬灣的陳氏族人繁衍至第二十七代。
馬灣陳氏家族秋祭一般是在重陽節後十天內的過日舉行,負責统算祭祀的族人在每年 9月確定秋祭日期,部分已移居海外的族人也會回來參與祭祀。馬灣自2002年有陸路連接島外區域,交通變得方便,不少陳氏族人陸續遷回馬湾居住,或者在祭祀當天一家人前來參與拜粲。
部分陳氏族人先前往大嶼山的花坪(舊稱「花瓶」),拜祭開基祖昌萬公(十六世祖)到了下午,他們會到馬灣大嶺頭(或稱「大排角」)士超公(十七世)的墓前拜祭,然後在基地分發豬肉、唐餅及飲品,男女村民扶老攜幼,共同參與。完成墓地拜祭後,族中代表會回到馬灣的陳氏家祠祭祀祖先。當晚祖堂會在祠堂對出空地舉行盆菜宴,招待田寮村村民,藉聚餐維繫族人的感情。
以2020年馬灣陳氏宗族秋祭為例
陳氏族人準備「三牲酒禮」:燒乳豬一隻、雞、鴨,還有水果、香燭、紙錢、唐餅舉行秋祭。完成祭祀後,參與拜祭的族人會獲得兩三包餅、水果、燒肉、鴨肉和一封「利是」。
由於花坪的祖墳位處崎嶇的山路位置,不適合體力不繼的族人前往,每年參與者大約是十餘人;至於馬灣大嶺頭的祖墳相對較易步行抵達,參與成員數目有數十人至一百人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