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九龍衙前圍村

作者:  來源:  更新時間:2025年10月02日

追憶九龍衙前圍村

位於九龍黃大仙區的衙前圍村,始建於1352年,有逾六百年歷史,是香港市區碩果僅存的原居民中式圍村。由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發展商開始收購古屋,並一一拆毀。2007年市區重建局與發展商合作,推行重建方案,除了「圍村三寶」及八間古屋外,其餘都將拆卸。2013年正式展開重建,這條歷史悠久的古村,消失於高樓大廈林立的石屎森林之中。

衙前圍是吳、李、陳三姓合建的本地圍村,開基祖分別是吳成達祖、李成規祖和陳朝賢祖,三人原居東莞,14世紀末移居九龍城侯王廟附近,15世紀初遷至衙前圍現址。

清順治年間朝廷為打擊海盜,下令遷界,強迫廣東等省份的沿海村民向內陸撤走;衙前圍三姓村民依令離開圍村,以至村內人口凋零,直至18世紀初三姓村民才返回原址重建圍村,於1724年興建天后宮,成為三姓的共同產業和團結象徵。

遷界時不少三姓村民遷往其他村落,例如吳姓往小瀝源、李姓往沙角尾、陳姓往衙前塱,族人流散。

重返衙前圍的村民以吳姓為主,陳、李兩族村民只佔少數,至香港淪陷前吳姓已佔絕大多數,故村內氏族的組織和影響力以吳姓較強,如鄉長多由吳姓人出任。

20世紀衙前圍人口變化更大,三姓村民因就學、求職、移民搬離圍村;從1930年代末至1960年代,外來移民大量遷入,部份更買下原居民的房屋,至1970年代外姓居民擁有6成圍村物業。雖然原居民不再聚族而居,但年長族人仍然對氏族有強烈的歸屬認同。

衙前圍村陳氏追認陳朝賢為總太公,他約於15世紀初在衙前圍開基。後來大部份族人分支往衙前塱、沙埔和將軍澳等村,衙前圍陳氏的人丁不斷流失,香港淪陷前只餘陳水泉一家住在圍內。陳朝賢祖主要嘗產是與吳、李兩姓共佔的天后宮和三姓祖屋。

 

 

 

 

 

Copyright©2006 - 203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