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先民宗族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5年04月19日

香港的先民宗族

盧亭

香港地區的先民。東晉末年,各地爆發農民起義,其中最大的一股為孫恩所領導。興元六年( 402),起義失敗,孫恩妹夫盧循乘機取得了起義軍的領導權,後被晉任命為永嘉太守。義熙元年( 405),盧循被宋劉裕擊敗,率餘部經海路佔領廣州,號平南將軍,任廣州刺史等職。以後又多次為劉裕的軍隊所敗,餘部退到大嶼山島,在這裏定居下來,稱盧亭,又稱盧餘。他們“能入水捕魚,鮮食,以棕櫚竹籜為衣,種類不多,言語不通”。在各種文獻中還保存了許多盧亭在大嶼山一帶生活的傳說。

 

徭民

又作“猖”。源出於湖南五溪蠻,分兩支進入廣東,一自湖南入廣西,轉徙西江南路;一自湖南入粵北,再轉入東區,故廣東徭區以西江、南路、北江三地最眾,東區及中區徭山最少。香港地區亦與徭人居住區相接、如新安縣柑坑山,即徭人居地之一。南宋時期,文獻明證,大嶼山為徭人居住地,《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卷一三九三《廣東搖蠻獠》:“甯宗慶元三年,猖人徐紹夔等就擒。按:《宋史.甯宗紀》不載。按《通志》,鹽司峻禁,搖人遂嘯聚為亂。甯宗慶元三年搖人之亂,即指大嶼山鹽民起義一事。故知宋時大嶼山為徭民居住區。

 

峯民

“峯”是廣東俗字,正確應是“畲”。峯民是古代徭族的分支,主要分佈於閩、贛、浙、粵地區。廣東峯民始見於宋末。香港亦是古代峯民居住地區,這從現今香港地名中所保留的。峯。字就可以看出。香港政府1975年出版的《地名辭典》中有:禾峯(沙田區),坪峯(粉嶺區)、南峯(西貢區)、南峯頭(西貢區)、峯頭(大網仔)、峯腳下(坪洲),橫峯(西貢區)、藍峯(大嶼山東湧)、大芒峯(大帽山);1866年《新安縣全圖》中有:南峯尖(西貢區),上峯(林村附近)、下卷(林村附近)、大峯(沙田);其他地方誌及族譜中還有多處帶峯字的地名。這些帶“峯”字的地名,最早即為“峯民”居住之地。可知香港古代峯民主要分佈在新界及離島地區。香港古代峯民由於與漢人長期接觸,逐漸漢化,現已不復存。

 

越蠻

香港新界地區屬古百越(百粵)地區,故越蠻應是香港最早居住的先民。在香港多處發現的回紋石刻中,不少形象為鳥類。鳥屬風神,正是以捕魚為生的沿海越人崇拜的圖騰。據史籍,古越蠻居地多以“洞”名之。今香港地區還有許多地名中保留了“洞”名。粉嶺丹竹坑有萊洞、下萊洞,十四鄉有大洞、大洞禾寮,上水有古洞、船灣有沙螺洞、洞樺,西貢深湧有南山洞、大埔有桃園洞等。這些以“洞”命名的村名和地名,很可能就是古越人居住留下的遺跡。疍民又作蛋民,古代徭族的分支。唐時有“林蠻洞蛋。的記載,故知唐時蛋民是陸居。自宋以後,始游居水上,以艇為家,以漁為業者稱“蠔蛋”,以采珠為業者稱“鳥蛋”廣東多蛋民。郭業之《廣東通志》卷七十“蛋民,東莞、增城、新會、香山、以致惠潮尤多。”香港四面環水,原是蛋民集居之地。香港島東面有“蛋家灣,舊蛋民居地。采珠戶亦是蛋民,元張惟寅言:“珠池本處蛋蠻。今日在後海灣附近、大埔及西貢均是古代蛋民聚居之地。據1961年統計,香港有蛋民136802人,占總人口的4.4%。現今大約還有蛋民 3.6萬人。

 

廣府人

指操粵語系的居民,多數由古代廣州府屬各地陸續遷來,散居於新界西北大平原地方,擁新界各處肥沃土地,為新界土著人口中的最大部分。他們最早在宋代遷入香港地區,如元朗鄧族村落;大嶼山有些廣府人村落也可溯源到十三世紀後期。他們主要從事農業和商業。

 

客家人

指操客家語的居民。原是中原的漢族,後因避戰亂,渡江南下。客家人到香港地區定居的時間,多自清初複界之後,清廷獎勵墾殖,即由廣東東北部、福建及浙江等地成批遷入香港地區。因移入香港地區較遲,多數居於山地,從事農耕,或製作陶瓷。客家人分佈頗廣,主要集中在荃灣、西貢、大埔等地山區。

 

鶴佬

又稱“福佬”,指漳、潮語系的人。他們大部分來自福建,還有部分來自廣東潮汕地區。鶴佬方言的“福”和粵語的“鶴”讀音相似。在傳統上,鶴佬多為水上居民,多數聚居在香港地區東部的水域。在若干地方,有些鶴佬已移居岸上,達數代之久。現多數從事商業和飲食業。

 

錦田鄧氏

新界著名宗族。該氏原居於江西吉安府吉水縣白沙村,其先祖鄧漢黻于宋太祖開寶六年( 973)宦遊至粵,蔔居於東莞九都桂角山下,即今錦田,為新界鄧族之始。四世祖鄧符中北宋熙寧二年(1069)進士,授陽春縣令,卸職後在錦田,建圍村而居。並在元朗、荃灣兩處擇地遷葬其先祖骸骨。傳至鄧符曾孫輩元禎、元亮及元和兄弟時,遂有遷往別處立村者;元禎之子從光遷居新界屏山;元亮之孫及後人多分居於粉嶺、大埔頭、黎洞、廈村、輞井、元朗、錦田一帶,為新界鄧氏主要一支;元和遷居東莞,其後也有遷往中山一帶。錦田鄧氏宗族在新界分佈極廣,除錦田外,元朗、廈村,屏山、輞井一帶鄧姓居民極多,甚至在新界東部如龍躍頭、大埔頭一帶及大嶼山,鄧姓居民也是鄧符之後裔,內地則寶安、東莞、中山也有分佈。據說新界鄧族後代子孫多至10萬人。該族自宋時遷入新界後,人口日增,建有宗祠、書室,且于鄰近地域成立墟市,元朗墟、大埔墟、廈村墟。錦田市及屏山市等,皆鄧氏于清代時設立。對新界地區的發展,貢獻最大。

 

上水廖氏

新界著名宗族。該氏原籍福建汀州。元朝末年,先祖廖仲傑遷居廣東東莞,初居屯門,再遷福田,三遷雙魚境內(今雙魚河兩岸之地)。到廖仲傑之子自玉時,遂于新安官富司三都廿一圖上水鄉開籍。廖自玉有4子:長如圭、次如璋、三子如壁,三房皆居上水鄉;其四子如興則遷居樟木頭,子孫遂移居于富溪沙(今沙田對岸烏溪沙之地)。廖氏族人在新界分佈極廣,據說總人數幾達十萬。以上水鄉為最大的聚居地,而上水鄉21個墟中,又以圍內村開村最早。該村由廖仲傑第七代孫廖南沙及其侄廖潤甯于明萬曆年間發起興建。在清乾隆十七年(1751)建有萬石堂,奉祀開基祖廖仲傑和二世祖廖自玉。大圍村,清道光八年(1828)建有明德堂,奉祀上水鄉第七世祖廖懷德。莆上村,清道光十八年(1838)建,奉祀廖如璋長子廖應龍。廖氏自元末入遷新界,散居境內各地,至明萬曆年間始聚居立村,其後人口日眾,遂於鄰近地區創建村莊,近年且有移民海外。除此,該族亦有與其他姓雜居,建村開業。對新界北部開發,功勞甚巨。

 

粉嶺彭氏

新界著名宗族。該氏原為江西宜春人,宋時遷居潮州揭陽蒲口村。北宋末,先祖彭錯遷居東莞,立村繁衍。南宋時彭錯孫彭桂攜子遷居新安,初蔔居於新界粉嶺之龍山,以稼穡開基。萬曆年間,又遷粉壁嶺立圍以居,名北圍,祖祠建於村北。彭桂實為粉嶺彭氏之始祖。彭桂子法廣,有子 3人,名啟綱、啟璧和啟後,是粉嶺彭氏之三大房。傳至今,已有23代,約汁三幹餘人;而由粉嶺散居於新界其他地區立村者尚有一千餘人。現時粉嶺北邊圍、圍內,中心村、南邊村、粉嶺樓等地均是彭氏族人聚居地,附近掃管埔村、蕉徑及大埔汀角村等彭姓居民,也是該氏之分支。粉嶺彭氏祖祠共 3所,彭氏宗祠位於北邊村,思德書室位於北邊村內,寅峰家祠,位於粉嶺樓村內。粉嶺彭氏自南宋年間立村,至今已八百餘年,人口繁眾,且多出洋發展。

 

新田--泰亨文氏

新界著名宗族。該氏原為江西吉水人。其始祖文天瑞,為南宋名臣文天祥堂弟,于南宋末避元兵禍入居東莞。五世祖文蔭明初遷入新界,初住屯門,繼遷屏山,再遷至新界大埔泰坑(即今大埔泰亨村),為文氏泰亨系一世祖;另一支則於明永樂年間由天瑞 7傳孫文世歌自屯門老虎坑遷至新田立村。現今新田文姓族人有數幹人,分佈 7條村落,以蕃田村人口最多。大埔泰亨村則是文姓族人另一聚居地,共有 700餘人,分為祠堂村,中心圍,灰沙圍 3村,其中祠堂村立村已有 500餘年。文氏自明初遷入新界,分別於大埔及新田兩地立籍,其後人口繁衍,遂於鄰近地區擴建村莊,近年亦有移民海外者。除此,該族亦有與他姓族雜居,建村開業。其對香港地區的發展,功勞甚巨。

 

河上鄉侯氏

新界著名宗族。該氏原籍廣東番禺。其先祖侯五郎為宋代進士,北宋末年從番禺遷至東莞羅芳村(今寶安縣羅芳村),繼入居新界上水地區。侯五郎六傳至侯卓峰,于明初遷居新界上水河上鄉開基,為河上鄉侯族始祖。侯卓峰生 6子,即本初,本周、本泰、本祿,本立、本清,其中前四房世居河上鄉,稱為“河上四本”,而長子本初所生扁如和洪英 2子,現已成為河上鄉主要兩大房始祖。侯卓峰第五子本立後人先遷居谷田,于乾隆時遷居金錢、燕崗 2村,第六子本清則遷居吉田。清乾隆年間該族另支始分遷於丙崗村。侯氏在上水一帶後人近2000入,主要宗祠有乾隆二十七年興建河上鄉居石侯公祠,金錢、燕崗及丙崗 3村各有家祠及書室。侯氏自北宋入遷新界地區,至今已八百餘年,凡二十八傳。除立業于羅芳村。河上鄉、金錢村、風岡村及丙崗村以外,且多出洋發展。1899年英人接收新界時,丙崗侯氏亦曾參與聯合鄰近姓族反抗,其在新界境內地位甚高。

 

沙田曾氏

新界著名宗族。該氏原籍廣東嘉應州長樂縣。始祖曾貫萬因家貧,于清嘉慶年間來香港謀生,曾在筲箕灣一帶獨資經營打石生意,後致富。1848年他在瀝源(即今沙田)覓得風水佳地,遂遷居于此,興建山下圍(又名曾大屋),歷時20年。曾氏在沙田傳有四、五代,共有後代六百余人。近二十餘年,不少族人離開沙田或遠渡重洋出外謀生。

 

屯門陶氏

新界著名宗族。該氏原籍廣西郁林。南宋末年陶氏先祖遷居廣東寶安縣。宋亡後,又卜居屯門,建屯門村,遂為屯門陶氏始祖。陶處斯有 3子,長嘉儀居屯門,次裔儀居番禺大步,三子風儀徙居新會。陶嘉儀傳四子,為屯門陶氏四大房, 4房傳至今已23代,子孫繁衍。清初遷海,屯門陶氏舉族遷回內地,共五百餘人;複界後,遷回屯門複村者,僅一百餘人。乾隆時,人口又發展至四百餘入。先後建立村圍有黃崗圍,麥園圍、屯子圍、永安村及大園圍。屯門共有陶氏祠堂 3所。陶氏宗祠,創建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位於田子圍與新廈村之間;定山祖祠,創建於康熙五十七年,位於陶氏宗祠左鄰;五柳堂陶氏宗祠,位於屯門忠義堂左鄰,建於1971年。陶氏自南宋末年入遷屯門立籍,其後宗枝繁衍,遂于區內擴建村莊,近年且有移民海外。該族對屯門地區的發展,功勞甚巨。

 

荃灣三棟屋陳氏

新界著名宗族,該氏原籍福建汀州寧化。明洪武年間,陳氏始祖陳九十五郎遷居廣東惠州。八傳至陳萬泰,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遷居新安縣羅芳水口村。萬泰生六子,次子公德、五子子德及六子男德,于乾隆初年遷居新界鹿頸上圍;三子侯德則遷居新界荃灣;萬泰四子伯德之長子任盛率其家於乾隆二十二年同遷荃灣。後陳任盛與其子聚族而居,購今三棟屋村地為屋場,開基立業。其後子孫繁衍,遂於主要部分兩旁,及祖祠背後,加建房屋,與主要部分有小巷分隔。該族自立村建祠,至今已有二百餘年,22傳。1978年地鐵向荃灣伸延,大量徵收土地,該族遷徙至象山,另建三棟屋新村,並于新村旁建築新祖祠。

 

荃灣城門大圍鄭氏

新界宗族,該氏原籍江西寧都,南宋未有鄭鑄者徙居廣東惠州。鄭鑄十五傳鄭喜于清朝初年遷至新界荃灣城門圍開基立業。三百餘年間,該村人口繁衍。1922年,香港政府決定在這裏建造水塘,城門大圍遂遷至錦田,名城門新村。該氏多有分遷他鄉者。

 

 

Copyright©2006 - 2025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 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