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園地 » 家居養生 »

保健按摩

錄入: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0日

保健按摩

循經按摩:

氣血運行於經絡隧道之中,如水在溝渠中流行一樣,遇到阻塞(內傷外感),不能暢通就産生病竈,發生疾病。《內經》雲:“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起,患之所以始。生之所以止也”。又說:“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本脈篇》雲:“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循經按摩就是要使經絡暢通無阻,消滅病竈。

養生氣功除了調整呼吸,陰陽轉化的運動之外,也可以借助外援,用循經按摩之法以暢通經絡,《金匱要略》雲:“四體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按摩,勿令九竅閉塞”。

 

小迴圈:

做小迴圈按摩,首先要了解手三陰之脈從胸部走向手指尖端;手三陽之脈從手指尖端行於頭面。開始,由手三陰起始,隨呼氣之勢,右手掌從中脘穴起循左臂內側推向手掌,經勞宮、魚際、少府諸穴直達指端三陰之井穴。吸氣時,由手三陰轉行于手三陽少澤、商陽、關沖各穴。循臂外側回到頭部手三陽之聽宮、迎香、絲竹空各穴。右手做完再換左手按摩右臂。

上肢做完。再做下肢。足少陰腎經之脈起於足掌心前部湧泉穴內,足太陰脾經之脈起於足大趾內側之隱白穴,足厥陰肝經之脈起於足大趾外側大敦穴。按摩時,兩手按在湧泉穴上,隨呼氣之勢引腎氣上行,同時脾肝兩經之氣隨之而上升,經三陰交,由腿內側上入腹胸直抵俞府、期門、大包。吸氣時,轉入背後沿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肝膽脾胃各俞穴之上。下行曆京門、環跳、風市、膝陽關各穴入足三陽之井穴至陰、竅陰、曆兌。上下往返至少做八次,多則六十四次。此爲小迴圈按摩之法,對於半身不遂、動脈硬化各症療效良好。

 

大循環:

大循環是用手沿著十二正經循行的通路做推按。做功前解帶寬衣,在房間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最好只穿短褲,坐於硬板,全身肌肉放鬆,嘴唇輕閉,舌頂上齶,頭空心靜,待呼吸微微綿綿,有如安睡狀態才開始動作。自我推按的方法如下:用右手全掌按在中脘穴處,隨吸氣向上推按至膻中穴,向左上推摩,大拇指至天突穴處。隨呼氣之勢入中府穴、雲門穴,循臂之內側推至大拇指尖端指甲內側,手太陰肺經最末之少商穴。

隨吸氣之勢再由手太陰肺經列缺穴轉而入於食指尖端指甲內側之手陽明大腸經起始之食指末端商陽穴,回轉沿前臂上行至肘外側,上行肩峰前緣中指達於大椎穴,再向體前入鎖骨內之缺盆穴上走頸部過頰部繞口唇交于人中,左脈向右,分佈於鼻孔旁迎香穴。呼氣時以意領氣,從缺盆穴過橫膈絡大腸。再用左手全掌按在中脘穴處,隨吸氣向上推按至膻中穴,向右上推摩,大拇指至天突穴處。

隨呼氣之勢入中府、雲門,循臂內側推至大拇指指甲內側,手太陰肺經之少商穴。隨吸氣之勢,由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轉而入食指指甲內側手陽明大腸經之起始穴商陽,回轉沿前臂上行至肘外側,複上行肩峰前緣,中指達於大椎穴,再向體前入鎖骨內之缺盆穴,上走頸部,過頰部繞口唇交于人中,右脈向左,分佈於鼻孔旁迎香穴。呼氣時以意領氣過橫膈絡大腸。

隨吸氣兩手上舉以劍指按在眼眶下之承位穴處,再兩手從面部按摩下行到胸,穿過兩乳挾肚臍至陰毛兩側的氣沖穴部,下行髀關,沿兩腿前部經足背到次趾尖端胃經最末之厲兌穴。

隨呼氣兩手掌從足背轉而入足太陰脾經,從足內側大趾尖端隱白穴沿大都、太白、公孫諸穴上升,循腿內側由三陰交上入地機,陰陵泉諸穴,過腹部上行乳房上部之周榮穴下至腋下大包穴,轉而入于手少陰心經。以右手從腋窩間心經起始之極泉穴,沿上臂內側後緣下行肘內,沿臂內後緣至掌後豌豆骨入神門穴,經少府直達小指內側末端之少沖穴。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隨後轉而入小腸經之少澤穴。

隨吸氣沿手外側至腕,過尺骨莖突沿前臂後緣至肘,沿上臂外側後緣至肩後沿頸上面頰,繞兩耳之後,至面部耳前之聽宮穴。然後,轉入足太陽膀胱經之晴明穴(左手動作與右手同,但按摩方向與右相反)。兩手小指按眥角之晴明穴,推按上行過攢竹、眉沖、曲差等諸穴入頭頂之通天穴,向下推行至頸部,兩手翻轉,指尖向上,掌心貼身,順腋窩繞向背後,歷經各俞穴至腎俞,轉而手心向裏過環跳穴,沿大腿外側,經兩膝內側的委中穴,穿過腿肚,至足小趾金門諸穴,隨呼氣兩手分握兩腳背,大拇指從足心湧泉穴起循腿內側上升,穿過腹胸直至第一肋間隙與鎖骨下緣之凹陷俞府穴,轉而入手厥陰心包經之天池穴。再用右手掌推按左臂至腋窩,沿左臂上臂內側下行前臂入掌中勞宮穴,沿中指直達指尖端之中沖穴,轉而入手無名指尖端與手少陽三焦經之關沖穴相接。

隨吸氣左手沿右手背循臂上行,過時經肩至項,由耳後轉至耳前至眼外角旁足少陽膽經之瞳子髎穴(左手推按動作與右手同,但按掌方向與右手相反)。兩手無名指按瞳子髎,食指按聽會穴,再上推回環頭部下至耳後(風池穴),經肩井穴從缺盆穴下至淵腋穴,過京門、五樞、維道諸穴,經環跳穴,下行腿外側陽陵泉穴,外丘穴下至外踝的丘墟穴,沿足背至足四趾尖端之竅陰穴。肝膽互爲表裏,沿足背到達大趾尖端轉入指甲外側大敦穴。

隨呼氣兩手沿足背太沖上行膝彎內緣曲泉穴,沿股內側至小腹過章門入期門又轉注入肺經。這是氣血流行的一個大循環,周而復始,日夜不休。也是循經按摩一次的路線圖。進行體外循經絡走向按摩,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在按摩之前,必須熟悉經絡走向,氣血自然流行的通路。待熟記經絡走向,動作熟練後,才能以呼吸爲節奏支配動作,以意領氣地進行體外循經絡走向的按摩,才能幫助氣血流通,防治發生疾病。

緩解頭痛:百會為頭部穴位,在前髮際正中直上五吋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旋轉壓(用手指按住穴位揉)百會可緩解頭痛。

明目提神:用雙手拇指關節背側按摩雙眉,從眉頭的攢竹開始,經過魚腰、魚尾至絲竹空穴。做時可稍稍用力,感覺略有痠痛,可連續按摩五至十次。

益腦安神:就像用手梳髮,雙手自然屈曲,把四指放眉弓上,雙手用力向上拉,手指微微分開,梳入髮後,一直梳至頸部。亦可自行按摩,把拇指分置於兩側太陽穴處,其餘四指置眉弓上,一直梳到後頸。適宜夜晚睡眠前做三至五分鐘。

消除疲勞:食指或中指旋轉壓肩井,肩井在肩上,位於大椎與肩峰連線的中間點,改善肩部的血液迴圈及肩背部肌肉緊張狀態 。

改善脫髮:都市人生活繁忙,工作辛苦,生活壓力大,食無定時、休息不足,令血液運行不好、氣血不足,足以影響頭髮脫落,找到病因再作按穴治療及保健,情況就會有改善。

脫髮乃斑禿症,古名為「油風」。《內經》云:「髮為血之餘。」說明了血液之盛衰,會影響頭髮的生長及新陳代謝功能,中醫認為肝腎陰虧、心血不足及氣血不夠,也會造成脫髮的情況。按足三里、三陰交有助保健,改善脫髮。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屈膝,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三吋,距離脛骨前緣一橫指。多按足三里可增強身體促進氣血,足血就能令頭髮生長更好。此外,按足三里可紓緩有關腸胃的病痛,如胃痛、嘔吐、腹脹、洩瀉、便秘等。此外,此穴對治療膝蓋毛病及坐骨神經痛,也有一定的功效。

三陰交:足太陰脾經,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高點上三吋,脛骨內側緣後方。「脾胃乃生化之源」,與氣血盛衰關係密切。因三陰交能改善脾胃虛弱,若能健脾胃,就能改善血氣,從而減輕脫髮情況,另外有腹脹、洩瀉、月經不調、小便不利、失眠症狀等,按三陰交也會有幫忙。

減輕鼻鼾:都市人生活繁忙,工作辛苦,生活壓力大,食無定時、休息不足,令血液運行不好、氣血不足,到了晚上,有的鼻鼾聲如雷貫耳,令另一半無覺好睡,情況令人困擾。

咽喉是肺氣出入的通道,如吊鐘下垂。倘若肌肉鬆弛,下垂阻塞氣道,就會發出鼻鼾聲響。若按有關心肺氣、理氣機、開曉的穴位,如「素骨翏」、「迎香」及「列缺」,會有治療功效。

素骨翏:督脈經穴,在面部上,當鼻尖的正中央。素骨翏可治鼻鼾,因它有增強呼吸及通鼻塞的功效,另外,對鼻痔、流鼻涕、酒糟鼻,新生嬰兒的窒息或是鼻息肉、鼻炎及虛脫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迎香:手陽明大腸經,在鼻翼外緣旁半吋。迎香不但可以紓緩鼻塞、香臭不分、鼻息肉等鼻部的毛病,如果能準確按壓此穴,令鼻子保持通爽,鼻鼾自然可以減少。另外女士如覺得早上起來會有面部浮腫,也可按迎香,因為此穴對改善面腫有一定的幫助。

列缺:手太陰肺經,微屈肘,側腕掌心相對,在前臂橈骨莖突上方,在腕橫紋上半吋,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常用穴位:

委中: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在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肌肌腱的中間。

功效:所謂「腰為腎之府」,腎虛就會引致腰痛,所以要保腎得來又要健腰才可。「委中」配上「腎俞」(背部的穴位),有助強腰紓筋、活絡止痛的作用。而腸胃不適而引起的嘔吐令人辛苦又煩惱,所以除了看醫生,之前也可按「委中」來幫助一下。搓按此穴,除了可令嘔吐情況有改善外,對所有背痛、腹瀉及肚瀉也會有相當的幫助。

太溪:足少陰腎經。

取穴: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當跟腱附的內側前方凹陷處。

功效:太溪是足少陰腎經的原穴,按太溪對腎有幫助,如能配「上腎俞」,更有溫腎壯陽的作用。有時候傷風喉嚨痛、咳嗽、氣喘也會有紓緩的效果。另外如感到腰背痛時也可按「太溪」,有紓緩痛楚的作用。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

取穴:屈膝,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三吋,距離脛骨前緣一橫指。

功效:不少人因生活太緊張,或工作太忙而變得食無定時,應酬又多,引發胃病發作,這時按「足三里」就最好。「足三里」不但能行氣活血,也是主宰腸胃系統的主穴之一,所以按此穴對胃病會有幫助。

   另外所有有關腸胃的病痛(如胃痛、嘔吐、腹脹、洩瀉、便秘),按此穴會有一定的紓緩功效,另外對膝蓋毛病底坐骨神經痛也有功效。

   困擾不少人的病症—痛風(痛風性關節炎),是因在身體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高,沈積在關節內,引致凝成結晶體。急性痛風關節炎,常以第一跖趾關節,也可累及足背踝、足跟膝或是指關節,患者會感到疼痛非常、紅腫,活動也會受到限制。而有些人經常會復發因進食高「嘌呤」食物如飲酒,工作勞累或精神受刺激也是其中的誘因。

大都:足太陰脾經。

取穴:平放足底,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第一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內際凹陷處。

功效:按「大都」可紓緩痛風引起的足痛足腫,或是身體四肢腫痛,熱病無汗,按大都有疏通經胳的作用。另外,對於腸胃病也有一定的療效,例如胃痛、腹脹、消化不良、洩瀉或便秘等,按大都也會有幫助。

太白:足太陰脾經。

取穴:平放足底,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第一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內際凹陷處。(「大都」穴的後面)

功效:對身體部分的關節痛會有一定的減痛作用,所以痛風的腳趾痛要按太白。另外,「太白」也像大都穴一樣,除了可紓緩痛風,對腸胃方面的病也一樣好,如腹脹、胃痛、胃抽筋、嘔吐、便秘、腸胃炎,或是食慾不振,按「太白」也可有減輕病情的功效。

太沖:足厥陰肝經。

取穴:在足背側,當第一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功效:可紓緩腳趾關節痛痹情況,也對下肢麻痹有幫助。如因工作繁忙而感到頭痛、眩暈也可按「太沖」來紓緩。

   另外如果配合「合谷穴」,更可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的作用。

期門:足厥陰肝經。

取穴:在胸部,乳頭直下,第六條肋間的空隙,前正中線旁開四吋。

功效:如果按期門能配上肝俞、膈俞穴(背部穴位),有助紓肝活血化瘀,也可治胸脹痛。期門穴本身對肝炎及胃腸神經及肋骨神經有紓緩的作用。而且如有胸脤痛、嘔吐、泄瀉、食慾不振等也會有幫肋。

中脘:督脈穴。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四吋。

功效:如配足三里穴,有助調和胃氣,升提脾氣,去濕化濁的作用,而且對胃痛、泄瀉也會有幫助。中脘本身除了可治脾胃外,對於肝痛、腹痛、腹脹、反胃、胃脹等也有紓緩的療效。

支溝:手少陽三焦經。

取穴:在前臂背側,與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三吋,尺骨與橈骨之間。

功效:支溝配足三里穴,有通調腑氣的作用,也可治便秘。支溝穴對肋骨痛或是腰扭傷也有幫助,另外,如手指震顫、肘臂痛,或是有耳鳴按支溝會有紓緩痛楚的作用。

陽陵泉:足少陽膽經。

取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功效:陽陵泉對治療肝膽腫痛有幫助,而且,有膝腫痛、下肢麻痹、膝關節及坐骨神經痛等,按陽陵泉也有紓緩的作用。

 

護脊八招:

第一招:頸下壓,鬆弛頸背肌肉。

站直或坐直,用手將頭壓向前;

維持動作十五秒;

重複六次為一組,每天做三組。

第二招:頸肩後拉,鬆弛頸前後肌肉。

雙手放在頭站直或坐直;

將頭彎向後至感到拉緊,維持十五秒;

重複六次為一組,每天做三組。

第三招:拉背後壓,鬆弛背部關節及肌肉。

雙手叉腰,用拇指輕壓背部下方;

將身體盡量向後彎至感到拉緊;

維持動作十五秒;

重複六次為一組,每天做三組。

第四招:頭頸側拉,鬆弛頸兩側肌肉、背部及肩膊。

站直或坐直,將左手或右手放在背後;

用另一隻手將頭向側拉;

維持動作十五秒,換手做一邊;

重複六次為一組,每天做三組。

第五招:平臥拉背,鬆弛腰脅。

平臥,雙腳合緊,屈膝,兩手平放;

將雙腳轉向一方,頭部則反方向轉至感到背部拉緊;

維持動作十五秒,換另一邊;

重複六次為一組,每天做二組。

第六招:平臥屈膝,鬆弛背肌。

平躺,膊頭以上部位離地;

雙手將雙膝盡量拉向胸前,維持十五秒;

重複六次為一組,每天做二組。

第七招:平臥枕頸下壓,強化頸部深層肌肉。

將一條小毛巾捲起至直徑二、三吋;

平臥,將毛巾放在頸下;

做點頭動作至感到頸部拉緊;

維持動作十五秒,重複做六次。

第八招:平臥拉膝,放鬆腳部、臀部肌肉。

平臥,膊頭以上部位離地;

用雙手拉其中一膝向胸前;

維持動作十五秒,再做另一邊腳;

重複六次為一組,每天做二組。

 

高危小動作,易傷脊致中風:

午飯時間,匆匆吃下三文治,爭取時間伏案小休,十五分鐘後醒來,頸緊膊痛,甩甩頭轉轉頸,繼續工作。上述情景,辦公室一族絕對不會陌生。在短短一個午飯時間,脊椎和肌肉接連受到不尋常壓力,以為可養精蓄銳,其實正在傷害脊椎健康。脊醫指出,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不良習慣,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脊椎健康。

除了伏在辦公桌上睡覺外,以下情況,相信大家也曾經歷過,在車上呼呼大睡,頭顱隨車輛前行而左搖右擺;車輛急停,頭顱向前衝,然後撞向玻璃,醒過來頭昏腦脹。

在等車、等升降機或在地鐵車廂內站立時,把身體重心集中在其中一隻腳。

在講電話時,用肩膊或頭顱夾緊聽筒,以便騰空雙手做筆記。

脊醫方恒指出,生活上一些壞習慣對脊骨構成壓力,輕則引致肌肉緊張、腰痠背痛,嚴重的造成脊骨移位、錯位,加速脊骨退化,形成骨刺。

車上「釣魚」:頭顱平均約重十二至十三磅,當你在車上打瞌睡時,身體處於休息狀態,肌肉放鬆,但頭顱卻隨車輛移動而搖擺不定,容易拉傷肌肉。而當頭顱前傾後仰,沒有肌肉支持,對頸脊造成壓力。

伏案小睡:當頭顱傾側伏案小睡,頸脊關節出現扭力,容易造成關節錯位,以致頭痛、頭暈。

肩夾電話筒:肩夾電話筒這個動作不單令頸部肌肉緊張、頸脊受壓,同時影響血液流通,影響供養量。外國曾經有病例,有人因此導致頸動脈爆裂而中風。

力墜單腳:站立時把身體重心放在單一腳上、腹部突出,駝背等容易對脊骨構成壓力,肌肉的僵硬,會引致肌肉、關節和韌帶勞損退化及脊骨移位。

甩頭扭頸:當大家感到頸緊膊痛時,習慣大力甩甩頭轉轉頸,感覺好像放鬆了,但由於甩頭轉頸的力度不受控制,很容易令頸關節和肌肉受損。

保持脊骨健康,必須提醒自己經常保持正確姿勢,例如﹕站立或走路時要抬頭、挺胸、收小腹,因工作需要而經常站立的人要特別注意。

而經常坐在工作的辦公室一族,坐下時要背脊緊靠椅背,如有需要可加一個腰墊,減少腰椎承受的壓力,並應每隔三十分鐘要小休片刻。此外,注意均衡飲食,吸收足夠的鈣質和水分,維持骨骼和肌肉健康。當脊椎、關節或肌肉等出現不適,要小心留意,當不適情維持續數天,就應求醫。若突然出現手腳麻痺、針刺感覺等就應立即找醫生診治。

 

...上述資料,謹供參考...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