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園地 » 家居樂 »

中國的扇藝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工藝品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30日

中國的扇藝

扇子的淵源與發展

周朝

在源遠流長的歲月中,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還孕育著中華文化藝術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藝美術之精華,蔚成獨具中國扇風格的奇觀,是民族傳統文物中的藝術瑰寶。

許多學者認為扇子起源于虞舜時代。晉崔豹《古今注》雲,舜為了“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最早的扇子圖像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國金銀錯銅壺上的奴隸手執長柄扇。

最早的扇子實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殘件,以及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篾絲編木制長柄扇。馬王堆出土的長柄扇長一.七六米,是一種儀仗用扇,由奴隸或僕從執掌,用以障塵蔽日,也象徵主人的權威。這種扇古稱“翣”,又稱障扇或掌扇。《方言.雜釋》雲:“扇自關而東謂之箑,自關而西謂之扇,今江東亦通名扇為箑。”《世本》曰:“武王作翣。”從這些記載中瞭解到,扇古寫為“箑”,又作“翣”。《小爾雅.廣服》:“大扇謂之翣。”王煦疏:“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可見用翣的多少是由主人的身份地位決定的。這種儀仗用的長柄扇在唐代閻立本的名畫《步輦圖》中,及山西太原市開化寺的宋代壁畫中也可見到 。

供扇風取涼用的羽扇出現得比較早。據晉王嘉《拾遺記》雲,周昭王時塗休國獻青鳳、丹鵲,盛夏時周昭王派人用其翅、尾之羽製成“遊飄”、“條翮”、“兮光”、“仄影”四把名扇,“輕風四散,泠然自涼”。晉陸機《羽扇賦》雲:“昔楚襄王會于章台之上,山西與河右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鶴之羽以為扇,諸侯掩塵尾而笑。“後經宋玉侃侃而辯,羽毛扇才得到諸侯們的承認,在士大夫中普及開來。魏晉南北朝時,“塵尾扇”、“羽扇”和“比翼扇”相繼出現。

漢晉

麈是領隊的大鹿,士大夫手執塵尾或塵尾扇作清談,含有“領袖群倫”之意。北魏石刻“飛天”中飛天女一手執翟,象徵飛天時的翅膀,其形狀與羽扇十分相像。

漢墓中畫像石上刻有扇的圖形,也有少量發現,如山東安邱縣漢墓是五十年代初發現,墓中有畫像石十六塊,在北壁上的石刻上就有如廚刀狀的扇圖案。壁畫在漢代也已流行。在壁畫上繪有扇的最早實例應該是五十年代初在遼陽發現的三座壁畫古墓。在多處壁畫上繪有團扇狀。還如一九七九年發掘于河北磁縣大塚營村北東魏茹茹鄰和公主墓內的壁畫,其墓為東魏武定八年(西元五五○年)。在北壁的壁畫上共繪女子七人,居中一人比較豐滿,頭戴峨冠,右手舉手版作吩咐之狀。旁邊六人比較修長清秀,頭梳雙丫髻,手執羽葆、華蓋、團扇、杯盞等物。團扇呈長柄長圓形。

唐朝

唐代昭陵新城長公主墓中壁畫內繪的扇,是目前發現唐代壁畫中最早的。在墓內壁畫上繪有長柄鴨蛋形扇。最早的扇為竹制。漢.班固的《竹扇賦》,不僅能補充、證實,更能相映成趣。“青青之竹形兆直,妙華長竿紛實翼。遝條叢生于水澤,疾風時時紛蕭颯。削為扇翣成器良,托禦君王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堪避暑靜夜。”其詩從竹的生長,乃至扇的材料,製作形狀和作用都加以描述。竹作為扇的主要材料源遠流長。晉.許詢也有詩,詠竹扇。“良工眇芳林,妙思觸物騁。蔑疑秋蟬翼,圓取望舒影。”此詩所描繪的竹扇的工藝非常精巧,扇面上編織的竹篾薄如蟬翼。其面為圓形,而流傳的“羲之書扇”這膾炙人口故事中的扇是六角形的。《晉書.王羲之傳》載:“王羲之在蕺山時,一老媼持六角竹扇以賣,羲之書五字於扇上。媼初有慍色,羲之曰:‘但虧右軍書,求百錢’。人競買之。”其實在晉代,扇的形狀已有多種。質地除竹扇外,還有蒲葵扇,也是常見物。“晉,謝安鄉人有作蒲葵扇五萬,安執一把用之,士庶增價數倍。”羽扇的故事在晉.王嘉的《拾遺記.卷二》上記載:“(昭王)二十四年。塗修國獻青鳳,丹鵲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時,鳳、鵲皆脫易毛羽。聚鵲翅以為扇,緝鳳羽以飾車蓋也。扇一名‘遊飄’,二名‘條翮’,三名‘虧光’,四名‘仄影’。”

時東甌獻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娛。使二人更搖此扇,侍于王側,輕風四散,冷然自涼。“然而關於扇的著名詩,卻要數漢.班婕,漢成帝寵妾紈扇詩,《怨歌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一把紈扇寄託著愛情的悲歡離合,名為團扇又名為合歡扇,更流風餘韻。晉.桃葉的《答團扇歌》與其真是交相輝映,異曲同工,同病相憐。“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耽暑,相憶莫相忘。”扇中的愛情故事流芳百世。而讚歎扇的詩、詞、賦、銘、文真是多得美不勝收。

唐代張祜《賦得福州白竹扇子》雲:“藤縷雪光纏柄滑,篾編銀薄露華輕。”這種白竹扇子用雪白光亮的細藤絲纏繞在扇柄上,扇柄非常光滑、竹篾絲編織而成的扇面細巧發亮,猶如鋪上一層薄薄的銀粉,扇面上隱隱露出盛開的鮮花圖案。這說明竹扇的製作到了唐代已巧奪天工,這種福州白竹扇子已是一種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品了。

隨著絲絹紡織技術的進步,絹宮扇(又叫團扇、絹扇、紈扇)開始流行。漢班婕妤、南朝梁武帝蕭衍、唐詩人劉禹錫和杜牧。宋詩人王安石等都寫過詠團扇的著名詩篇。

唐代扇的實物,目前僅在新疆阿斯塔那的唐墓中,曾出土木柄絹質的團扇,長柄,扇面上繪有花鳥圖案。後代張萱,是盛唐時期的人物畫家,他所畫的《搗練圖調》(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繪有一女子手持短柄腰圓形團扇。中唐時期的人物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畫中可以看到一位婦女手執繪有牡丹圖案的長柄團扇。更有周昉的《揮扇仕女圖》(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圖絹本,設色,描繪宮廷中妃嬪、宮女的日常生活,全圖共十三人,有作揮扇侍立,扇呈長柄團扇,扇面上有一對鸞鳳。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唐代孫位《高逸圖卷》,又名《七賢圖》。圖中有一位高賢手執短柄扇。而初唐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唐大宗坐於輦上,宮女九人前後左右分列,有抬輦,扶輦,更有持扇,打傘,各具姿態。其扇應是障扇,有障塵蔽日之功用。又如張萱《皇后行幸圖》中,皇后身側及前引的隨從高舉的長柄大物,也應是障扇。

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存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第四段描寫韓熙載欣賞樂伎演奏管樂,袒胸露腹,揮扇聽樂,旁有一侍女也手持長柄團扇,上繪有樹、山等畫。如果我們稍加歸納,不難看到《七賢圖》和《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男主人手執的是短柄扇,而且扇面外已帶有木框。另《搗練圖》中的執扇女在扇炭爐,所用的也是短柄,其餘服侍主人的侍女所用的扇子全部長柄,壁畫中也證實了這一點。而且從時間早晚分析,扇面似乎逐漸由圓形向方形過渡。形成多形式扇面品種。

我們的祖先先後用羽毛、竹篾、絹紗製作扇面,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後來又用紙來糊制扇面。一九七五年,在江蘇省金壇縣茅麓公社發掘了一座南宋太學生周瑀的墓,出土了一把雕漆活柄紙團扇。這把扇的製作極為精巧,它以細木杆為軸,用細如鬃毛的竹篾絲做扇面的骨脈,再糊上紙做成扇而。扇柄以脫脂法用黑紅兩色施以髹飾,多至十多層,厚達二至三釐米,然後鏤空剔透成對稱的三組雙雲頭如意紋,整個雕漆柄和上端的木杆不相連接,扇風時扇面中間的木杆可以在雕漆套柄中旋轉而不會脫落。

宋元

我國從宋代起大量製作摺扇(又叫“折疊扇”、“聚頭扇”),摺扇扇面少數用絹,多數用紙裱糊。宋代趙彥衛認為我國的摺扇是從朝鮮傳入的,他在《雲麓漫鈔》中說:“宋人用摺疊扇,以蒸竹為骨,夾以綾羅,貴家或象牙為骨,飾以金銀,蓋出於高麗 (朝鮮)。”其實我國在南齊(四七九~五○二年)時已有摺扇了,《南齊書.劉祥傳》:“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通鑒》注雲:“腰扇即摺疊扇。”我國歷史上出現摺扇的最早的實物見證,是一九七七年江蘇武進縣南宋墓出土的戧金漆奩,這件名為“人物花卉紋朱漆戧金蓮辨式奩”的漆器現在珍藏在常州博物館,其奩蓋面戧畫一幅“園林仕女消夏圖”,一仕女懷抱紈扇,一仕女輕搖摺扇。從此幅圖可看出,早在南宋摺扇已廣為流行。

明代之前,折疊扇少見,無流行之勢。所以當時有些人認為,折疊扇始於明永樂年間。折疊扇是因為受到永樂皇帝喜愛,所以在明初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劉元卿《賢奕編》記載:“永樂中朝鮮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永樂皇帝朱椽對折疊扇垂青,眾大臣得到賜贈,倍加推崇傳播,世俗之見日趨改變。同書又記,“南方女子皆用團扇,惟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婦女亦有用撒扇者,此亦可見風俗日趨於薄也”。而折疊扇首先在宮廷中使用,作為御用到地方上普及總是要有一個過程,一段時間。從目前流傳的及出土的明代摺扇,主要都是明代中、晚期。而且主要產地是蜀、吳二地。

明清

明清兩代我國的制扇業十分繁盛,扇和人們的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孔尚任的《桃花扇》、《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紅樓夢》中的晴雯撕扇,雖是藝術虛構,但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扇的影響之大。同時,扇又和書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清代的“揚州八怪”和常州著名畫家渾南田,都有扇面書畫佳作傳世。

除羽扇、竹扇、紈扇、摺扇外,我國民間還有許多扇種,清王廷鼎《杖扇新錄》中記載的就有芭蕉扇、鴨腳扇、麥草扇、檳榔扇、繭扇等。其中繭扇的製作十分別致。書中還說到,浙東人于蠶吐絲時,用光漆圓盤置十數蠶其中,以物蓋之,蠶往來組飪,適如盤樣,絲盡而止,出其繭,粘作團扇,光潔勻密,非紉非織,謂之繭扇。

近現代

我國地大物博,各地出產的名扇不勝枚舉。浙江湖州、湖南岳陽、江西吉安的羽毛扇,北京、杭州、蘇州、紹興、安徽涇縣的摺扇,廣東和福建的蒲葵扇,四川墊江的棕櫚扇和自貢的龔扇,浙江、山東的麥稈扇,成都、蘇州的絹扇,肇慶的牛骨扇,廣西陽朔的畫扇等等,都名聞遐邇。從本世紀三十年代起,杭州、蘇州生產出芬芳宜人的檀香扇,遠銷全國和世界各地。此外,蘇杭兩地還生產合撒自如的摺扇、秀美雅致的絹宮扇、精鏤細刻的象牙扇,因而成為全國制扇業最發達的兩個城市。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群眾審美水準的提高,一些風格特異、材料新穎的塑膠扇、袖珍扇、帽扇,自開扇、多功能光導工藝扇等相繼問世。現代生活使扇子納涼驅暑的作用相對減小,但扇子作為精美的工藝品,將永遠帶給人們美的享受。

 

扇子的結構與特點

柄扇

柄扇起源早,目前發現最早的實物是一九八二年在湖北江陵馬山戰國墓出土的短柄竹編扇與楚地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羽扇。

柄扇,是以較為固定的扇面,下加一把柄而成。有些為了加固及裝飾所需,附以扇托。講究者,在柄下鑲嵌扇頭,垂以扇墜。

由於柄扇歷史較長,所以種類多,質地雜,良莠差異大。除引風納涼外,還有表示身份的,如車駕上,儀衛的障扇。

扇面

摺扇的扇面,最常用的材料為紙,也有用絹和夾紗的。其中紙的扇面占絕大部分。

紙扇面分有色扇面和白色“素面”。除白麵外,有色扇面中以金面最講究也最複雜,最受人歡迎。有泥金,屑金、灑金、冷金、半冷……。其中泥金在我國很早就使用。在唐代開元、天寶時已用“泥金帖子”。泥金的製造,是從金箔做起的,把黃金打成金箔。如《吳縣誌》中記載,蘇州金箔製作,又俗稱“紅飛金”,每張三寸三分見方。每兩黃金能制二千三百一十九張。並有“大赤”、“佛赤”和“田赤”三種深淡各異的色彩。“大赤”是黃金的本色;“佛赤”則拼人紫銅,顏色顯得深赤;“田赤”則內含紋銀二成,故略呈淡黃色。製造泥金用的金箔,三者皆有之,故泥金亦有三種花色。

製造泥金的金箔必須打得枯徹,要薄要爛,製造出來的泥金才能細膩。所以泥金,有些人亦稱“渾金”。現在有的用特殊方法製造出的代金粉所替代。

根據《芥子園畫傳》記述,泥金制法,是以手指蘸膠將金箔,粘人碟內,用第二指團團磨搨而成。而蘇州《薑思序堂》的製造泥金,改用右手手掌的根部來磨搨,這樣工作效能要高一些,效果也好一些。

總之,泥金是將金箔或金粉和膠成泥狀,故名“泥金”。用它塗飾在白扇面上,成泥金扇面。

而灑金,屑金,冷金……,和泥金的區別僅是工藝上的不同。它們是先在扇面上施膠,然後將金箔以小片密集狀灑上扇面,成雨夾雪灑金面,通稱“銷金”、“屑金”或“雨金”;也有稱“灑金”。如大片分佈在扇面上如雪片,稱“片金”,也有稱“灑金”。如全部佈滿金,即稱“冷金”。有些扇莊將一面是冷金,一面是白麵的稱之為“半冷”。實際上泥金,冷金,片金,屑金都是金扇面上所常見的幾種,都有“大赤”、“佛赤”和“田赤”之別。而在具體的製作工藝上並非如陳述那麼簡單。各個扇莊,在各個時期,均有自己的拿手特藝,有自己的專門客戶、物件,負責選材、定做。在手藝中各有“竅檻”。所以對各種金扇面的稱呼也不同,如有“韻松堂揀制全特加重赤泥”、“九華堂寶記監製元赤冷”、“王星記製品杭半赤冷”……。

在歷史上,大多數著名畫家都有專門為自己加工扇面的扇莊,滿足自己畫扇的需要,才能使自己的畫得心應手,隨心所欲、遊刃有餘。明:《五雜俎》載:“初以重金裝飾其面為貴,近乃並其骨制之極精。”以目前傳世及出土的明代扇面,仍以泥金扇面為多。扇面重金,以顯華麗富貴,討文人、士大夫們之喜,更受收藏者之青睞。

除各種金扇面外,還有格景、柿青、上青、湖色、珊瑚等有色素面的扇面,頗受歡迎,惜大多數品種至今已失傳。還如《長物志》記載:“其畫……又以金銀屑飾地面……其所染青綠甚奇,專以空青海綠為之,真奇物也。”

白色素面一直是扇面中的主要產品,有紙、絹、發箋等。其中以紙質為主。產量大,品種多,出現早。從目前所見的傳世扇面中,有明早期謝縉的《汀樹釣魚圖》等。工藝複雜,有的是用多層宣紙裱成,有 三層、四層、五層不等;有的選定上等的宣紙作表層,中間襯紙多用“皮棉”和“連史”。

而扇面的品質好壞不僅是選材,製作工藝相當關鍵。同樣是白色素面扇,其高下迥然不同,真是判若雲泥。在歷史上,較有名的有鏡面箋等。解放後的“老礬扇面”最為著名,專為高檔摺扇扇骨配套。其製作精妙,素潔大方,優於引筆、平正牢韌、久用不裂。特別其制法複雜,要經過開料、刮光、切形、上礬、整理、裱制、套刷、折疊、切通、沿邊十道工序。

另還有仿古、發箋、絹面等白色素面扇。

特別要提到的三開扇面,專門為“春宮畫”扇配製的,可以左右撒開。向左撒,即顯“春宮圖”,向右撒開,出現的是另一幅畫面,用以隱蔽。

扇骨

摺扇中扇骨的文化內涵最為豐富,形制古樸優美,幽雅別致;用材奇珍異寶,五光十色;裝飾素淨淡雅,賞心悅目;雕工巧奪天工,獨闢蹊徑,和扇面藝術交相輝映。謂之“紅花綠葉”。摺扇的扇骨取材寬廣,據《野獲編》載:在明代,“吳中摺扇,凡紫檀、象牙、烏木俱日為俗制;堆以棕竹,毛竹為者,稱懷袖雅物”。明.文震亨《長物志》雲:“姑蘇最重書畫扇,其骨以白竹、棕竹、烏木、紫白檀、湘妃、眉綠為之,間有用牙及玳瑁者。”清《杖扇新錄》曰:“骨用湘妃、桃絲、烏木、檀香、象牙、玳瑁、一切珍奇之品。”

確實,對於扇骨來說,首先是取材,而關鍵是精工,要經過打磨、髹漆、雕刻、鑲嵌等幾道工藝流程。如是竹料,還要先經過選、煮、曬、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藝;然後進入“打磨”。除竹材外,其餘如烏木、牙、骨、角等也需打磨。然後髹漆。這兩步主要完成骨子的光色之美;而雕刻、鑲嵌的目的是對骨子的裝飾美化。

扇面用工筆彩繪,紅日高照,群山起伏,古松盤曲蒼翠,群鶴或立或舞,扇骨用細拉花圖案襯托扇面。

在打磨中,水磨具有獨特的效果,特別是一些有天成之美的,如湘妃,斑竹等,本身絲紋縷縷,彩紋斑瀾,花斑點點,一經水磨,更具晶瑩悅目、疏密自趣。而髹漆是對材料不足的彌補。如打磨貴在天趣,則髹漆妙於人工。髹漆早在明代已流行,日趨花樣增多。主要有單色漆和斑紋漆。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金星珊瑚漆和細金雨雪滿堂,前者以珊瑚紅漆作地,灑以薰黃的銀箔碎片。後者也是珊瑚紅漆作地,而灑金片如雨夾雪。還有波羅漆和各種八寶漆,更有之嵌螺甸等工藝。特別是“漆心玉邊”,在大骨中間漆以花色圖案、留出骨邊作為邊框。髹漆主要使扇骨漆光閃爍,既五彩繽紛,又不失文靜玉潤之雅。雕刻是對扇骨的裝飾,首先選圖案,題材豐富,無所不取。但做工之精良卻是關鍵。特別是反映雕工之水準的是竹雕,淺刻與深刻,尤其是“留青”。留下竹青為紋,露出竹黃為底,烘托層次,對比色彩。

對不同質地的扇骨,還用鑲、嵌、畫、燙等手法進行裝飾美化。如木骨有嵌有燙、漆骨則有刻有畫……。真是變化萬千,佳構巧思,妙趣無窮。難怪在明清時期能出現如此之多的制骨馳名者。明《長物志》雲:“……其匠作則有李昭、李贊、馬勳、蔣三、柳玉台、沈少樓諸人,皆高手也”。

扇骨的形式相對說來較為簡單,而其細部如肩、頭的變化繁多。扇骨的長、短、多、少、寬、窄及式樣決定了扇子的形狀。但主要取決於扇肩和扇頭的變化和扇骨的數量。扇肩通常在大骨的偏下方,若在中間為對開肩,若偏上稱“倒肩”。扇肩也分有肩、無肩。肩頭變化多,有排茄、古方、燕尾、玉蘭、梅花、如意、竹節……。常見為方形、圓形。大骨,一般分花式和素式兩大類。花式以曲折型,素式為平直型區分。兩類均有寬窄、長短之分。

摺扇的品種甚多,由於使用的物件不同,場合各異,而各取所需。如男式以九五.十六或九五.十八;而女式較小,為七寸·卅……。

扇頭

扇頭,亦稱“端”。其造型是摺扇中最具特色與魅力的。據乾隆《吳縣誌》載:“馬(勳)圓頭、李(昭)尖頭、柳(玉台)方頭、蔣(蘇台)沈(少樓)方圓井精、各擅其巧。”而流傳至今的扇頭形式,可謂琳琅滿目、枚不勝舉。其實,對扇骨的收藏重視要數蘇州。扇骨作為民間工藝品,在蘇州不僅流傳很多,而且在五十、六十年代制骨名手雲集。特別是文博系統的一批老專家,本身就是工藝美術家與文物鑒定家。在他們手中進出的扇骨均可以“萬”來計數。為蘇州博物館徵集了一大批成扇、扇骨。同時他們還常將自己家藏的,或剛徵集到的,結合館藏的扇骨、成扇來進行比較,商討,鑒別。通過切磋琢磨,區別仿造與新創作的,並定期舉辦一些小型鑒賞會來提高鑒賞水準。甚至舉辦多次成扇、扇骨展覽。將部分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扇頭按時代繪成示意圖展示。有些專家家藏的扇骨之精,扇頭之美,難以言表。講到扇頭的變化無窮,佳構百出,妙趣無比。其發展有一個連續性、繼承性,有些扇頭雖然為元、明時期的,而在清代民國還在繼續使用,僅將扇面換之。特別是仿造,各時代都有,直至今日。

扇釘及其工藝:“畫龍點睛”,小小扇釘,對一柄精骨名畫扇顯得那麼的重要,稱之謂“扇骨尾部之樞鈕工序”。先打眼,貫入牛角釘,再用火燙加帽。而要燙成帽,也不那麼容易。一般用“鉗燙”和“鑽燙”方法,這樣不僅釘軸不會脫銷,還能有“鼠眼”,俗稱“一粒椒”、梅花等多種花式出現。特別是,有些講究者,為了點綴扇骨,在鼠眼上加上螺蓋。還有些為了美化扇頭,將一些扇頭面積大的,如松枝圓頭、花鼓圓頭、開肩茄圓頭、大圓頭、葫蘆圓頭、正圓頭、荸薺圓頭、琵琶圓頭等。在大骨頭部外,將一些圓形、環形,菱花形及其他圖形的翡翠、白玉、寶石,各色的料器或金、銀、銅的薄片鑲嵌。然後燙釘。有的在釘梢上加帽釘,通稱螺蓋。其螺蓋和鑲嵌物或相映成趣,或畫龍點睛,或渾然一體。使扇骨整體色調和諧,明快。特別是一些髹漆,嵌螺甸的扇骨更講究扇釘的點綴。

 

百花爭豔的民間扇藝

羽毛扇:

羽毛扇至今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明文震亨《長物志》卷七:“扇,羽扇最古。”“扇”字從“羽”也證明了扇子大家族中,以羽扇的出現為最早。晉崔豹《古今注》:“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據前秦王嘉《拾遺記》記載,羽扇始于周昭王時,有孟夏取鵲翅為扇之說,則羽毛扇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

羽毛扇製作的主要原料是大型禽鳥的羽毛。如有麻褐花點的鷂鷹翮羽、烏黑鋥亮的大雁硬翎、五色斑爛有翠綠翎眼的雄孔雀尾羽、有圓褐斑紋的貓頭鷹的飛羽、雪白色淡灰色的仙鶴或白鵝的硬翎,都是製作羽毛扇的好材料。禽鳥每翅通常有十片羽毛最適於做扇,從翅膀的外端算起,從一至五依次稱作“千金”、“合度”、“闊度”、“大屏”、“二屏”,第六至第十羽因細毛挺硬,形如匕首,都稱“刀翎”,它們都是製作羽毛扇的上等用料。

制羽扇時,要經過采羽、選羽、刷羽、洗羽、理毛、修片、縫片、裝柄、整排、飾絨等許多工序,如果要改變羽毛的原色,還需染羽。凡製作羽扇,羽片排列必須兩邊對稱,一般只能在一隻禽鳥身上拔取左右兩翼的同一位置的翎毛來配對成型。如果獵戶在捕殺時灑落了一根翼翎,就得另找一根長短、色澤、部位都相同的翎毛來補上。

羽扇有高檔、中檔、低檔之分。在清代,一把特高檔象牙柄雕翎扇,要值一百多兩銀子。清王廷鼎《杖扇新錄》記載:“雕翎扇:鹹同以來(按:指咸豐、同治年間),都下盛行雕扇,王公大臣皆用之。一羽長尺外,闊一二寸。扇形長方,一扇列九羽為率,價須十金。若七羽、六羽者尤貴。羽出北口,赭質而白章,亦有黑白各半,又有上下全黑、中間寸許白者,名‘玉帶’,值數十金,甚有至百金外者,柄用象牙。”可見雕翎粗壯寬闊、顏色莊重罕見的就貴重。

一九五一年制扇藝人精心製作了一把象牙柄雕翎扇獻給毛主席,這把扇與《杖扇新錄》中記述的高檔雕翎扇相仿佛,現在保存在南京博物院。

團扇:

絹宮扇又叫紈扇、團扇、羅扇,它出現於羽扇之後、摺扇以前。西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寫過一首有名的《團扇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借詠團扇表露受趙飛燕嫉妒排擠恐受君王冷落的複雜心理。從歷代散見的泳扇的詩賦散文來看,團扇盛行于西漢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間,宋代以後又與摺扇並駕齊驅,深受妃嬪仕女、文人雅士的喜愛。

古代的絹宮扇大多製作精細,裝飾華美:“團扇:近世士民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圓、腰圓、六角之形,皆倩名人書畫其上,名曰‘團扇’。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類。”就絹宮扇的造型而言,以圓似明月的居多,但其他形狀的也不少,如六角形、八角形、瓜楞形、蕉葉形、梧桐葉形等等,其中海棠形、馬蹄形、梅花形,是除圓形之外較常見的。

絹宮扇的扇面上常繡有花鳥、魚蟲、山水,也有繡人物、佛像的。我國的刺繡,在宋代已非常精妙。

藤編扇:

藤是一種蔓生植物,有白藤、紅藤、紫藤多種,質地柔韌。清代制扇藝人用很細的枯藤綸制扇面,經久耐用。

麥稈扇:

清王廷鼎《杖扇新錄》:“麥扇:以麥稈編成扁帶,廣寸餘,圈作規形,如盆大,用竹片兩面夾之為柄,中心貼五色綾緞一小圓,繡山水、人物,極細,麥色金黃而潤,輕靈便捷,兩浙人多用以燕居。亦有削細竹作一圈,密編麥稈,匯綜於柄,以采縷結出梔子花、古錢、卍字諸形,皆兒女通行燕扇也。”他所說的麥扇就是麥稈扇,又稱麥秸扇、麥草扇 。

這種麥稈扇現在盛產於浙江紹興、諸暨、寧波、金華等地。諸暨農村有這樣的風俗:如果姑娘與小夥子相愛了,在夏季來臨時,小夥子就會收到一把精緻漂亮的麥稈扇。姑娘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把希冀和愛心編織進扇裏,向心上人表露真摯的情意。姑娘出嫁以後,第一年的端午節,娘家會擔著禮物去看望女兒,禮物中必須有麥稈扇,少則二三十把,多則一百來把,分送公爺叔伯、婆嬸妯娌、街坊親友,表示尊敬友好的情意。

牛骨摺扇:

蘇州、常州、江西、廣州等地出產,用水牛肋骨製作,要經過刮、鋸、刨、漂白、造型、拉花、砂、磨等許多工序,細膩潔白,猶如象牙細拉花摺扇 。

龔扇:

清朝光緒年間,四川省自流井(今自貢市)的制扇藝人龔爵五編成細篾竹絲扇,扇面上有“福祿壽喜”等字形,或“喜鵲鬧梅”圖,深受人們的喜愛。光緒未年,四川“勸業道”周孝懷主張振興百業,在全省評選優質手工藝品,龔爵五編的竹絲團扇和成都鹵漆、梁平竹簾一起獲獎。龔爵五的兒子龔雨璋進一步把名家畫稿織入竹絲扇。據說一位鉅賈拿來一幅張大千畫的仕女圖,要求在畫中人手執的紈扇扇面上隱現仕女秀美的臉蛋,龔雨璋嘔心瀝血反覆試驗,終於編成,從此龔扇名聞遐邇。

龔扇選取當地山坡上的優質黃竹,須于每年秋分、白露後不久砍取,川清水浸漬,選取色澤好且無斑紋的竹了,刨去青皮,劈成篾條,細剖細磨至透明的程度,再根據設計圖稿慢慢編成。一把扇上要排列編織數百根、上千根極其纖細的經絲、緯絲。龔扇能用竹絲編出八大山人的山水、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齊白石畫的花鳥。龔扇還有一種妙處:正面對光看,扇面現白色,花鳥忽隱忽現於朦朧之中;向左側視,花紋閃青色,樹葉現白色;向右側視,花紋現白色,樹葉閃青色,真令人歎為觀止 。

玉版扇:

清王廷鼎《杖扇新錄》:“玉版扇:浙之括蒼山多巨竹,有圍至二尺外者。碧湖之民能截而剖之,取其裏闊五六寸、長尺許,熨之使平,其形上寬下稍殺,用紅木,或明角、玳瑁,雕刻為柄,裝以為扇,兩面可鐫書畫。徐花農太史曾購置之,以奉曲園師。師愛其形制新巧,色白潤如玉,因題為‘玉版扇’。”這種扇現在四川墊江也生產,又名“竹簧扇”。

篾絲扇:

清王廷鼎《杖扇新錄》:“篾絲扇:來自嶺表,削竹青細如縷,織成如布,光滑無痕,方、圓、六角均有之。積五六年,色自紅潤,風來倍涼,雅品也。”這種扇現在四川青神縣也生產,又名“青竹扇”或“竹絲扇”。另有一種用較粗竹片編成的低檔竹扇,浙江北部、安徽南部都有出產,經久耐用,價廉物美,城鄉居民都喜歡用它 。

芭蕉扇、葵扇、蒲葵扇:

芭蕉扇,又叫蒲扇、葵扇、蒲葵扇。清王廷鼎《杖扇新錄》:“古有棕扇、葵扇、蒲扇、蕉扇諸名,實即今之蒲扇,江浙呼為芭蕉扇也。棕櫚一種名蒲葵,《研北雜誌》稱《唐韻》‘棕’字注雲‘蒲葵也,乃棕扇耳’。以其似蕉,故亦名芭蕉扇,產閩廣者多葉圓大而厚,柄長尺外,色淺碧,乾則白而不枯。土人采下陰乾,以重物鎮之使平,剪成圓形,削細篾絲,雜錦線緣其邊,即仍其柄以為柄,曰‘自來柄’,是為粗者。有截其柄,以名竹、文木、洋漆、象牙、玳瑁為之,飾以翠蝶銀花,緣以錦邊,是為細者。通稱之曰蒲扇,或曰芭蕉扇,實一物也。”這種扇輕便風大,價格低廉,從古到今人們都喜歡用它 。

選用上等蒲葵葉製成,與一般芭蕉扇比較,製作較細,色澤光潔。無蟲眼、爛疤和裂縫,這種葵葉俗“玻璃白”,製成的葵扇又叫“玻璃扇”。扇面上常用火筆烙燙出山水花鳥、人物魚蟲等紋樣。

芭蕉扇的品種很多,廣東新會縣葵扇廠生產一種烙花的高等蒲葵扇叫“玻璃白”。又有用蒲葵葉細條編織成的“葵織扇”。

採用上等蒲葵葉,撕去葉肉,留下葉肺,加工成二至四毫米細條,經手工編織成扇。多呈雞心形,細嫩潔白,輕巧耐用。扇面上常用縫紉機踏出各種吉祥圖案。

輕便扇:

輕便扇又叫袖珍扇,它收折自如,小巧玲瓏,攜帶方便。一種是鐵柄的,扇殼用鐵皮衝壓而成,塗以各色油漆,彩紙扇面,花樣新異,價格低廉。另一種是木柄或竹柄的,用彩紙或香木做扇面,同樣收折自如 。

自開扇:

扇骨中裝上彈簧片,扇面以尼龍或絲綢製作,收攏如筆,張開似荷葉,使用時只要將扇柄上的彩珠輕輕一撥,扇子即自行打開,不用時只須用扇穗固定即可。這是杭州王星記扇廠首創並獨家生產的 。

綢舞扇、絹面花邊摺扇:

綢舞扇多為戲劇舞蹈用扇,有半綢全綢之分,扇骨以竹為主,也有用檀香木或牛骨的。扇面採用各式絲綢,印上或繪上花草圖案,有的還加上閃光鋁片,舞動時絢麗多彩,或金光熠熠。也有在扇面沿邊外加絲綢花邊作裝飾,做成女用絹面花邊摺扇。

帽扇:

帽扇半打開時可用作扇子取涼,全打開時可當帽子遮陽蔽日。它透風耐曬,易於折疊,規格多樣,形狀各異,是旅遊佳品。

掛屏摺扇:

又叫屏風扇,掛在牆上或擺在大堂之內作裝飾用,扇骨長六七十釐米,實際上是一種特大型的摺扇。

杭州王星記扇廠曾製作過巨型屏風扇《杭州西湖全圖》,扇邊長二.六米,展開面積約十平方米,重十六公斤,扇骨用上等木料製作,兩根大邊外側,以淺浮雕形式分組雕出著名“西湖十景”圖,扇面採用十六張牛皮紙拼接而成,灰黃色底上灑以銀鉑,上繪巨幅青綠山水“西湖全景”,曾送香港展覽。這大概是我國古今最大的摺扇了。

多功能光導工藝扇:

這種扇是杭州王星記扇廠一九九○年開始生產的,它以ABS工程塑料和光導纖維等新型材料作扇骨和扇柄,以彩色尼龍綢為面料。柄部內藏兩節五號電池,旋轉底端即可接通電源,由光導纖維集束折射出光點,宛若百花叢中繁星閃爍,晶瑩璀燦。扇面下端小夾層內可注入香水,輕輕扇動,涼風習習,芳香四縊。卸下扇面,扇柄又成一支袖珍手電筒,可作夜間照明之用。

總之,扇子的大千世界,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給你送來清涼,給人們以無限的美的享受。

 

巧奪天工的藏品扇藝

檀香扇:

檀香扇由摺扇演化而來,扇骨採用檀香木製成,故名檀香扇。檀香是常綠小喬木,原產印度、澳大利亞、蔔洲等地,我國臺灣亦有栽培。此木極香,故一扇在手,香溢四座,芬芳宜人,盛暑可以卻暑清心,入秋藏之筐中,有香襲衣衫、防蟲防蛀之功效。形制上小巧玲瓏,華美精緻,富有裝飾趣味,保為廣大婦女所喜愛,故現代專用於女扇。

然而早期的檀香扇卻是男式的,它基本上模仿竹骨紙摺扇的規格及式樣,只是以檀香木篾片局部或全部替代竹骨。本世紀二十年代,以“張多記”扇莊為代表的蘇州扇子作坊,開始了初具規模的檀香扇生產。產品的大扇骨用竹片,小扇骨用檀香木,成為竹木混合型的紙面男扇。一九三○年前後,新穎秀美的日本女式摺扇風行東南亞,當時以經銷竹摺扇著名的杭州王星記扇莊從中受到啟發,委託蘇州幾家制扇作坊以檀香木為扇骨仿製絹面女扇,產品大部分銷往國外,從此檀香扇由男扇演變為女扇。

當時杭州、蘇州生產的各式檀香扇均由杭州王星記扇莊經銷,分別被冠以“玉帶”、“雙峰”、“西泠”等杭州西湖風景區的名稱。經過巧妙設計和不斷改變,檀香扇的形式發生了三方面的變化:

扇長由男扇的九寸五分縮短為女扇的五寸三、六寸三、七寸三分等;

扇骨由疏而闊變為多而密,男扇骨子分十六根和十八根兩種,女扇變為廿四根、三十根、卅四根三種,行話叫“二十四方”、“三十方”和“三十四方”;

扇的絹面由占扇長的十分之六縮為十分之三,扇骨外露部分由占扇長的十分之三增加到十分之七,檀香扇骨外露一多,香味就更為濃郁。

檀香扇的造型藝術水準和工藝製作水準不斷提高,花色品種越來越多,主要有以下六種:

倒肩:因絹面反比扇篾外露部分來得短,行話“倒扇”;因其絹面展開造型如橋,因此又用杭州“西泠橋”起名,稱為“西泠”。

格景:絹面由原先統一的圓弧形,改為大小不同的不相連續的二塊或三塊,猶如西湖中游離連綿的湖心亭之類的景色,稱“兩格景”或“三格景”。“象牙扇骨絹地彩繪小摺扇”就是這種形式。

全面:又叫“全景”,不用絹面,全用檀香扇篾以彩帶或尼龍絲隱在骨內穿成,分層拉出精妙的花紋。

排笳:絹面占全扇的一半,扇肩(扇頭到絹面之間的部分)形似兩端彎曲的胡笳,故名。

拉燙:拉花與燙花相結合。

鑲嵌:在拉花、燙花的圖案之中,另外鑲嵌牛骨片、牛角片、象牙片或銀絲作點綴。

扇面以細拉花圖案作網底,握扇仕女、牡丹花和太湖石用電烙筆作線描和皴染,仕女發飾上鑲嵌螺鈿和紅珊瑚,扇柄兩旁和下端鑲象牙。這種拉花、燙花、鑲嵌混合型檀香宮扇是八十年代才出現的。

檀香扇的加工工藝主要有拉花、燙花、書花、鑲嵌四種,以下分別對拉花、燙花作簡單介紹:

拉花

進口的檀香木料或做香木扇的國產硬木料,先要用機器鋸開,加工成扇篾。

“拉花”是操作工以極細的特製鋼絲鋸在扇的篾片上按預先設計好的圖案拉出孔眼的技藝。它與民間剪紙、刻紙有著一定的親緣關係,以“奇、險、巧”為特點,操作難度很大。

拉花前先要置備特製的圓條線鋸。技工用木槌在比鉛筆還細的鋼鑿子上輕輕敲擊,鋼鑿子在極細的鋼絲上三面起口開齒。開齒時,鋼絲要用竹弓彈直,下麵用長方形的硬木條墊底,以免鋼絲彎曲或晃動。齒要開得細密均勻,拉出的花紋就能取得細巧華麗、空靈剔透的效果。

拉花時要把二三十根篾片四口排齊,下面用木板頂住,一次拉出,孔眼要做到線條光潔,以嫺熟的技藝刻意表現出瑰麗而富有裝飾性的圖案。一片扇篾上“眼”,早先的“粗拉花”只有八至十隻,現在的“細拉花”多的達到四、五百隻左右,令人歎為觀止 。

燙花

又稱火繪或烙畫,是用特製的導熱電筆在扇片上燙出各種畫面。燙花的工具是:

電源轉壓箱,電源分18~24伏七檔;

36伏低壓電筆,筆頭呈圓錐形,是用白銀做的。燙花時技師手執導熱的電筆,首先勾勒出所描繪的物體的外形及內部結構的線條,再用電筆的側面進行皴擦、渲染,使描繪的主體逐步產生立體感。

在燙花時,火候高,焦痕就深;火候低,焦痕就淡。操作者應該根據需要不時地調壓調溫,並根據火候的高低,恰當地把握行筆速度。電筆不同於毛筆,但技藝高超的燙花技師筆法富於變化,同樣能獲得中國畫線描中所具有的勁、老、活、松、圓、厚、潤、拙等藝術效果。

有絹面的檀香扇,扇面形制上寬下窄,有的彎若新月,有的拱如長橋,有的隔景分塊,因此作畫必須適應這種形式,匠心獨運,經營位置,方能繪出妙趣橫生的意境。

檀香扇的造型小巧玲瓏,扇骨扇邊又飾有花紋圖案,如果扇面絹畫過於集中或過於簡略,就會顯得繁瑣擁擠或空虛失神,所以畫花要請究適中得體。素色扇面宜畫大紅主花,亦可畫水墨寫意;湖藍湖綠扇面,則四時之物皆可入畫,梅、桃、海棠、菊花、紫薇,無不相宜,可以雙鉤細描,也可意筆點染。總之,要以秀麗雋永、豔而不俗為要旨。

檀香扇上有時用象牙、牛骨、玳瑁、綠玉、紅珊瑚、金銀絲、螺鈿等作鑲嵌。例如用紅珊瑚做鶴頂紅,牛角做黑色鶴氅羽;或在扇骨上鑲嵌象牙圖案。鑲嵌要注意扇面的整體,注意色彩對比,做到佈局合理,和諧協調。

檀香扇扇面圖案設計是個關鍵,這種圖案設計一般為“適合圖案”。檀香摺扇一般是半圓形,以三十根篾等分為芯子,再加上兩根邊組成,如蘇州檀香扇廠的燙花設計稿《拙政園杏洲圖》就是與之相適合的。檀香宮扇有長方型、圓型、龜型、圓角倒梯形等等,其圖案設計就與摺扇迥然不同,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花好月圓”嵌象牙檀香宮扇的畫面安排上去體會 。

檀香扇扇面圖案設計有其獨特之處,那就是必須符合工藝生產的要求,圖案設計的三種類型是:

全拉型:整個扇面都是細拉花圖案,如“雙爐鼎”、“蘇州滄浪亭”全拉檀香摺扇。

拉燙結合型:扇面以細拉花單獨紋樣、連續紋樣為襯底的紋樣,扇面的主體為燙花內容。如《觀音》、《竹林仙鶴圖》、《孔雀牡丹圖》、《仙樂圖》等拉燙檀香摺扇的設計 。

拉燙結合鑲嵌型:扇面以細拉花圖案為網底,以燙花為主要畫面,在某些部位作鑲嵌,起到美化畫面或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樂伎圖》、《菊花賦詩》等摺扇的畫面設計 。

八十年代初,蘇州檀香扇廠的設計師在雙面異樣繡的啟發下,首創了雙面異樣檀香扇。例如《觀音.壽星》官扇、《群仙祝壽.十六應真》摺扇就是範例。

檀香扇一般在扇尾區配以精美的絲質流蘇,或穿有珠寶之類的飾物作扇墜,更覺精美華貴。

象牙扇:

象牙質地細密堅韌,便於雕刻,並可染色,是名貴的制扇用料。北京故官博物院珍藏著一把以象牙篾絲編綴的雕花團扇,是清代乾隆年間廣東官員進獻宮廷的禮品。此扇呈蕉葉形,縱五十七公分,橫三十四公分。扇面用潔白細潤、寬不足一毫米的極薄的象牙絲編成,均勻細密。扇面上鑲有淺刻、浮雕和撥鏤結合的染色牙刻菊、蘭、佛手等花卉,佈局嚴謹,色調穩重。扇邊包鑲玳瑁框,畫琺瑯彩繪花果紋柄把,上下嵌金星玻璃,棕竹柄梁,垂如意形銅鍍金護,頂上鑲有鏨蝙蝠紋。柄梁上、中、下部分嵌有雕花玳瑁,卷雲勾蓮琥珀及雕夔龍嵌玳瑁護托。全扇突出了象牙絲細膩澤潤的質感,莊重典雅,古色古香。

故宮收藏的這把象牙扇是專供觀賞的工藝傑作,而有些象牙扇則既有扇風取涼的實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象牙柄堆粘絹花團扇、象牙骨金箋紙摺扇、象牙骨絹地彩繪小摺扇,它們分別用精紡紗、熟宣紙和細絹作扇面,再經過堆花、彩繪、鏤刻,成為精美的扇子。

二三十年代,杭州、蘇州等地開始成批生產檀香扇,象牙扇又和檀香扇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桃絲竹檀香面嵌象牙宮扇《寒梅》、象牙框檀香面宮扇《麻姑獻壽》、象牙框檀香面宮扇《觀音》等,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交熾,難分難解。還有用金與象牙結合製作的名貴宮扇。八十年代蘇州檀香扇廠開始生產雙面異樣檀香扇,這一技藝馬上移植到象牙扇的製作上。

象牙扇製作的基本特徵是精鏤細刻,一般都要綜合運用淺刻、微刻、浮雕、鏤雕、拉花、鑲嵌、造型等多種工藝,在設計製作上集中了繪畫和多種技巧的精華。蘇州檀香扇廠曾製作了四把以再現本市風景園林為主題的象牙宮扇(拙政園)、《虎丘》、《獅子林》、《留園》,在扇面主要部位用了立雕,在底子托以細拉花,在扇框、扇結、扇柄、扇墜大小、牙球及鏈條等部位則採用了鏤雕、鑲嵌、浮雕等技藝,將整把象牙宮扇裝飾得新穎端莊、層次豐富,給人以玲瓏剔透、華麗秀雅的美感。但有些象牙摺扇,主要還是運用了檀香扇製作的基本技巧——細拉花 。

淺刻技藝在象牙扇製作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象牙淺刻的刀具細小如針狀。淺刻是以短促的點、線密集成塊面,表現出類似素描樣的藝術效果,層次豐富細膩;它以入刀的深淺輕重來反映物象的剛柔、厚薄、虛實、遠近,表現力極強,刻制這種類似網紋印刷版的畫面,需要具有相當高的素描水準和高超淺刻技術的美工師一絲不苟地精心製作才能完成。淺刻之後,還要按畫面的特點分刷抹嵌深淺不同的墨色和其他色彩單純的顏色,如赭石、朱砂、石綠等。象牙淺刻畫面細膩耐看,與潔白滋潤的象牙扇骨形成鮮明的對比,產生特有的美感。如“小貓逗蝶”細拉淺刻象牙摺扇,扇面上三隻小貓機靈的眼神、毛皮的質感,通過淺刻表現得栩栩如生。淺刻工藝在象牙扇製作中的運用,改變了以往象牙摺扇、象牙宮扇僅有細拉、雕刻,樣式比較單調的狀況,使象牙扇製作的工藝水準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微刻技藝在象牙扇製作中也是常用的。微刻必須用特製的小刀,刀身稍粗,以便把握,刀刃尖端須極細極鋒利。此種刻刀的鋼材過剛者易折,過柔者易卷易鈍,所以要剛柔適度才行。在象牙上微刻畫面的小刀,又與刻字者大有區別:刻普通線條常用“四角寶劍刀”,刻樹之老幹多用兩面開口的“平刀”,刻較粗大的撇竹、點苔必須用“斜刀”,烘染及皴紋則改用大小適度的鋼針。象牙扇的鏤刻可憑肉眼運刀,但微刻則必須用高倍數放大鏡或高品質的顯微鏡才能進行 。

象牙微刻作品有的鑲入檀香扇的適當部位作點綴。如蘇州檀香扇廠製作的二十六公分拉燙鑲微刻檀香扇《寒山寺全景》,除傳統的拉花燙花工藝外,在檀香扇面的藏經樓的照牆部位鑲入象牙,象牙上微刻了《金剛經》全文,又在其他殿堂的合適部位,微刻了多尊佛像、唐代張繼《楓橋夜泊》詩,以及古今名人的墨蹟。有時整把象牙扇就是微刻藝術的瑰寶。如一九八三年蘇州檀香扇廠製作了一把象牙微刻摺扇,這把摺扇長僅四分,共十六片扇篾,上面分別用楷書、草書、行書微刻了唐詩三百首,總計的一.四萬字,筆筆鐵畫銀鉤,遒勁飄逸。

除淺刻、微刻工藝之外,象牙扇的扇框、扇柄、扇鏈、扇墜常用鏤雕,象牙摺扇的邊骨常用浮雕。

象牙扇以小巧玲瓏者居多,但也有例外。如蘇州檀香扇的陳列室裏就展覽著一把特大象牙宮扇。這把扇題名《百鶴》,寬三十六公分、長六十二公分,連同扇鏈扇墜全長一百一十八公分。扇沿是一圈三.二公分的花欞,運用透雕技法鏤出盤根錯節的松枝,以及九十只體態神情各異的瑞鶴。扇子正反面是圖案相同,兼用浮雕立雕的《松鶴圖》,仙鶴或單足佇立,或扭脖梳羽,或引頸展翅,或伸腿懸浮,再加上古松滕蘿的襯托,使觀賞者如癡如醉,真是美不勝收 。

這把宮扇扇面底部與扇柄連結處有一個雞心形的扇托,一面雕出牡丹、水仙,另一面是傲霜的秋菊,分別鑲嵌瑪瑙、珊瑚、綠玉作花蕊,扇柄是梅花圖案的鏤空方柱,扇墜有水仙圖案及展翅的仙鶴等。這把特大型象牙宮扇由十多名高手巨匠耗費一年時間才製作完成,共用象牙二十七公斤,成扇淨重二.五公斤。

這種特大型象牙扇今後恐怕難以生產了。亞洲和非洲的大象已經越來越少,為了保護野生動物,維持生態平衡,世界各國正在採取越來越嚴厲的措施,禁止捕殺大象,嚴禁象牙的走私活動,控制象牙工藝品進口和出品。物以稀為貴,精鏤細刻的象牙扇將成為罕見難得的人間珍寶。

 

扇子的收藏與保養

任何一位收藏家,他總是有自己的嗜好和收藏的目的,扇子收藏也是如此。對收藏品要考慮的是“真、精、新”。真,是對扇子的時代考證和作者的確認,是當時的,還是後仿的。更要分清扇骨的年代和扇面的年代。所以扇子的鑒定,要從藝術和工藝兩個方面去分析。

如書畫扇,可以舊骨配新畫;也可新骨附舊畫。作為扇骨,要從質地著手,是竹、木、牙、角、漆,還是其他。然後從工藝上分造型的時代特徵,雕琢、鐫刻、髹漆的手段,然而根據繪畫、題款等,綜合後進行排列,比較,辨認,來分析確認是過去的,還是後仿的,最終確定時代。

扇面的鑒定較複雜。扇面上有工藝和書畫之分。而目前最普遍受歡迎的是歷代書畫扇,對其的鑒定應歸納在書畫鑒定中。尺縑片楮,小中見大。可以說,收藏書畫扇,應具備有一定的書畫鑒定功底。

著名書畫鑒定家張珩說:“書畫鑒定的主要依據是書畫的時代風格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輔助依據是印章,紙絹、題跋、收藏印、著錄、裝潢等。”書畫扇的鑒定也是如此。作為剛涉足收藏行列中的愛好者,當然要借助資深的文物鑒定家的眼力。

但是,吾告誡同仁,任何一件藏品,一定要瞭解其來源。特別是百年以上的扇子更要謹慎。如是墓葬中出土的扇子,要瞭解墓葬的時代,就能知道扇子的下限;如墓葬是殘的,被盜的,最好有其他有時代特徵的同出遺物,進行旁證。如傳世品,要瞭解誰收藏,最好能追溯其源。有經驗的收藏家認為,如藏品出自書香門第、名門望族者,總是上乘;而出於暴發戶,則要慎之。如書畫中的“蘇州片子”、“揚州片子”……均是造假為討好者開闢的市場。扇子也一樣,贗品屢見不鮮。

一般人往往只看名頭,也不辨真偽。只要有沈周、唐寅、文微明,祝允明,仇英的落款,則大喜過望,有時恨“失之交臂”。做假,歷代都有,特別是高新技術的今天。摹品、仿品層出不窮。對真品的認識,選擇,要慎之又慎,不要單看落款名頭。

扇子的精華,應該是每個工藝師、藝術家的最佳傑作。但真者不一定精,每位名家都有成長過程,就是在他的成熟期,有時為了應酬上司,人情,也就潦潦草草,應酬之作。更有甚者,有些名家,只圖“利”,劣作氾濫。所以精者比真者更難覓。

任何一位名家,精品之作總是少數。精是對收藏家眼力的考驗。是藝術水準的尺規。反之,精者不一定真。歷代有些藝術家有很高造詣,但沒有伯樂賞識,只能仿造名家,如張大千仿石濤……。所以精品必然是高雅的,最終是人見人愛的。不管是真還是精。收藏品要講究新,才能吸引人。新是相對而言。有些上千年,幾百年的扇子,首先觀其品相,至少要保存完善,如稍有破損,不失整體風采、能復原,尚可考慮。新者,扇子要品相好,外觀全,質地堅。特別是書畫扇,畫面要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完全能反映作者的風格,水準。最忌,畫面乏,連作者的筆法、畫意都不能體現,面目皆非,就是大名頭,要其何用?更有甚者,扇面已“粉”,潰不成軍,如同廢紙。有些雖為有著錄之名作,但已破舊,要考慮修復之費用,進行權衡。所以新是基礎。

任何一件扇子和扇面的收藏,新是第一位,品相好,“彈眼落睛”。更之名家之精品,真所謂收藏之“色、香,味”。所以,收藏品的“真,精、新”不僅反映了扇子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更進一步體現了扇子的經濟價值。

扇子的保護主要是收藏中的保護和使用時的保護。

收藏中的保護:扇子的收藏,有成扇的收藏,扇骨的收藏和扇面的收藏。成扇的收藏主要有柄扇和摺扇。柄扇收藏一般均做囊盒(又稱錦盒,俗名“窩嵌”),按扇子的型狀,大小設計與其相仿的,呈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的囊盒,內以硬嵌附之。而摺扇成扇則以扇套為多。摺扇扇骨的收藏,最好以集品為組保存,十件一組做囊盒。長方形,內為硬嵌,呈扇形展開排列。而扇面的保存,均裱冊頁或扇頁為好。集錦成一冊,摺扇面則以推蓬裝,上下翻,向上開版。而團扇面則裱成蝴蝶裝,左右能翻,向右開版。而單片則裱扇頁,或雙頁為一合。一般扇面裝裱均用挖鑲法,扇面內窩,有利於扇面保護。

扇子的本身質地是紙、絹、竹、木、牙、角;而扇套、囊盒、冊頁也是紙、絹、棉等。就特別要注意溫、濕度。這類質地的藏品,濕度低,乾燥,陽光強就容易裂,矯。反之,溫濕度高,黴菌容易滋生。另蟲蛀、鼠咬均是對扇子的自然破壞因素。所以一定要把扇子放入通風,防曬的地方。放入防蛀的藥物,如放入樟木箱、櫃最妙。特別忌用塑膠袋,時間一長,要“悶潰”不可收拾。所以,有經驗者,一旦收到扇子,暫時無條件做囊盒或裝裱。先用報紙包好。報紙既透氣,油墨又防蛀,時間長,報紙發黃,提醒去檢查、及時換新報紙。是最經濟又有效,簡易實用的保護辦法。

一般說,每年根據當地的氣候情況,如蘇杭一帶,秋高氣爽,將藏扇檢查一遍,涼涼風、透透氣。既可以玩賞,又利於扇子的保護。

使用時的保護:收藏者在一定的場合下,展示自己的藏扇給同仁們欣賞。這時特別要注意,觀摩者應自覺戴上乾淨手套,防止汗漬。禁忌吃東西時觀摩,以防油漬污染,大聲講話,口水的污染。最忌觀摩時抽煙;拿在手中端詳時,忌臉部過分靠近藏品,以免口中,鼻中呼吸時的氣對其影響。另觀摩臺上忌有茶水,飲料,一不小心,後悔莫及。這些禁忌也反映觀摩者的修養、品行。

手執成扇參加活動,最忌將藏品扇作為普通扇子使用。無所顧忌。如使勁扇,亂扔亂放,這樣易折,易損,易髒。

所以保護藏扇一定要因地制宜,小心謹慎。做一個收藏家多麼不容易,要經濟實力、鑒賞水準、善於保管、精於覓寶……。保護好藏扇,才能流芳百世。

...上述資料,謹供參考...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