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園地 » 家居樂 »

個人禮儀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30日

個人禮儀

內涵:

個人禮儀是社會個體的生活行為規範與待人處世的準則,是個人儀錶、儀容、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個體規定,是個人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教養良知等精神內涵的外在表現。其核心是尊重他人,與人友善,表裏如一,內外一致。

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個人禮儀是一種文明行為標準,其在個人行為方面的具體規定,無一不帶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高尚而誠摯的特點。講究個人禮儀是社會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這也是一種德,是一個人的公共道德修養在社會活動中的體現。“行為心表,言為心聲”是眾所周知的,個人禮儀如果不以社會主義公德為基礎,以個人品格修養、文化素養為基礎,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勢必事與願違。因為它無法從本質上表現出對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動對方,感染對方,增進彼此間的友誼,融洽彼此間的關係。那些故作姿態,附庸風雅而內心不懂禮,不知禮的行為,或人前人後兩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徑均屬“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者所為,眾人將對此嗤之以鼻。“誠于中則形於外”,只有內心具備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風流儒雅的風度,只有有道德、有修養、有文化、有學識的人才能“知書達禮”,才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自覺按社會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別人,就是等於尊重自己,懂得遵守並維護社會公德,就是為自己創造一個文明知禮、輕鬆愉快的生活環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為明辨禮與非禮之界限的社會主義文明之人。

對個人來說,個人禮儀是文明行為的道德規範與標準,就國家而論,個人禮儀乃屬一種社會文化,它是構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個國家文化與傳統的象徵,更是一國治國教民的經典。素有“禮儀之邦”美譽的中國,從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禮”,也極為重視禮儀教化。歷代君主、諸路聖賢均把禮儀視作是一切的準繩,認為一切應以禮為治,以禮為教。關於個人禮儀與社會文明的問題,我們的先人也有過不少的論述。如《論語.為政》中說:“道之以政,齊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王以禮,有恥且格。”其大意為:用政權推行一種“道”,並用刑律懲處違“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懲處而不看行為的對錯和榮辱,用德來推行“道”,以禮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對錯、榮辱,並會自覺地遵守之。這十分清楚地說明了在古代,人們對個人禮儀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就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天子》中的“禮儀謙恥,國之四維”,更明白、直接地將“禮”列為立國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見其突出的社會作用。無數事實證明了個人禮儀對一個社會的淨化與美化起著積極的作用。個人禮儀所形成的一種具有較強約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會成員能夠自覺按社會文明的要求,調整行為,唾棄陋習,最終將自己的言行納入符合時代之禮的軌道,以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可以說,個人禮儀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由此可見,個人禮儀不僅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高低和有無教養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

 

培養與形成:

我們已知道,良好的個人禮儀、規範的處事行為並非與生俱來,也非一日之功。是要靠後天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能逐漸地形成。因此,可以說個人禮儀由文明的行為標準真正成為個人的一種自覺、自然的行為的過程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完成這種變化則需要有三種不同的力量,即:個人的原動力,教育的推動力以及環境的感染力。

 

基本特徵:

個人禮儀的基本特徵概括起來講有五個方面:

第一,以個人為支點。個人禮儀是對社會成員個人自身行動的種種規定,而不是對任何社會組織或其他群體行為的限定。但由於每個群體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所組成的,每一個社會組織也都是由一定數量的組織成員所構成的。因此,個人行為的良好與否將直接影響著任一群體、社會組織乃至整個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從此意義看,我們強調個人禮儀,規範個人行為,不僅是為了提高個人自身的內在涵養,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社會發展的有序與文明。

第二,以修養為基礎。個人禮儀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表現,而是個人的公共道德修養在社會活動中的體現,它反映的是一個人內在的品格與文化修養。若缺乏內在的修養,個人禮儀對個人行為的具體規定,也就不可能自覺遵守、自願執行。只有“誠于中”方能“行於外”,因此個人禮儀必須以個人修養為基礎。

第三,以尊敬為原則。在社會活動中,講究個人禮儀,自覺按個人禮儀的諸項規定行事,必須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則。“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別人,才能贏得別人對你的尊敬。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個人禮儀不僅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關係,而且還可以避免或緩解某些不必要的個人或群體的衝突。

第四,以美好為目標。遵循個人禮儀,尊重他人的原則,按照個人禮儀的文明禮貌標準行動,是為了更好地塑造個人的自身形象,更充分地展現個人的精視風貌。個人禮儀教會人們識別美醜,幫助人們明辨是非,引導人們走向文明,它能使個人形象日臻完美,使人們的生活日趨美好。因此,我們說,個人禮儀是以“美好”為目標的。

第五,以長遠為方針。個人禮儀的確會給人們以美好,給社會以文明,但所有這一切,都不可能立竿見影,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須經過個人長期不懈的努力和社會持續不斷的發展,因此,對個人禮儀規範的掌握切不可急於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個人的原動力

個人的原動力,亦稱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它是人的行為和思想發生變化的根本條件,也是人提高自身素質,形成良好禮儀風範的基本前提。作為社會個體,我們每個人只有首先具備了勇於戰勝自我,不斷完善自身的思想意識,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行動中才可能表現出較強的自律性,自覺克服自身的不良行為習慣,自覺抵禦外來的失禮行為,與此同時,努力學習,不斷進取,使個人禮儀深植人心,真正成為優良個性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說,個人禮儀的形成需要個人的原動力,需要個人的自律精神。

 

日常交際的禮儀用語:

交際是一門藝術,要講究禮儀,不同的場合都要注意禮貌用語。

初次見面應說:幸會

看望別人應說:拜訪

等候別人應說:恭候

請人勿送應用:留步

對方來信應稱:惠書

麻煩別人應說:打擾

請人幫忙應說:煩請

求給方便應說:借光

托人辦事應說:拜託

請人指教應說:請教

他人指點應稱:賜教

請人解答應用:請問

贊人見解應用:高見

歸還原物應說:奉還

求人原諒應說:包涵

歡迎顧客應叫:光顧

老人年齡應叫:高夀

好久不見應說:久違

客人來到應用:光臨

中途先走應說:失陪

與人分別應說:告辭

贈送作用應用:雅正

 

社會交往中的“十不要”

不要到忙於事業的人家去串門,即便有事必須去,也應在辦妥後及早告退;也不要失約或做不速之客。

不要為辦事才給人送禮。禮品與關心親疏應成正比,但無論如何,禮品應講究實惠,切不可送人“等外”、“處理”之類的東西。

不要故意引人注目,喧賓奪主,也不要畏畏縮縮,自卑自賤。

不要對別人的事過分好奇,再三打聽,刨根問底;更不要去觸犯別人的忌諱。

不要撥弄是非,傳播流言蜚語。

不能要求旁人都合自己的脾氣,須知你的脾氣也並不合於每一個人,應學人寬容。

不要服飾不整,骯髒,身上有難聞的氣味。反之,服飾過於華麗、輕佻也會惹得旁人不快。

不要毫不掩飾地咳嗽、打嗝、吐痰等,也不要當眾修飾自己的容貌。

不要長幼無序,禮節應有度。

不要不辭而別,離開時,應向主人告辭,表示謝意。

 

餐桌禮儀

人們總是以為,家居講的只是裝飾、傢俱等家居的元素而已。其實,我們的家就是我們的生活,家居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的改變緣於生活態度與觀念的轉變,體現國人素質。同樣,餐桌上的禮儀也能體現出個人的素質與品位。而且中國人一定要對中國人繁雜的餐桌禮儀瞭解一二,才能不愧對我們數千年的歷史與文明,才不至於貽笑大方。

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飲規則的知識便顯得特別重要了,無論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須掌握一些規則。

圓形餐桌頗受歡迎。因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並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才可坐下。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

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活動———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張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張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隻碗;右面是一組筷子與湯匙,分別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場合上,會出現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驚訝的是,米飯不是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於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嘗,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嘗。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骨頭和殼類放在個別盤中。不乾淨的盤子必須經常用清潔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會提供刀叉,但身為中國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進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葬禮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裏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了去取一塊食物時,儘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話,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後,將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為此,盡可能貯存不同品種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確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顧到。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座位最近茶壺的人應該負責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歲,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後為自己斟。當人家為你斟茶時,禮節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

餐桌上有許多應注意的禮儀,而這些禮儀常被忽視。

一、就座和離席

1、應等長者坐定後,方可入座。

2、席上有女士,應等女士坐定後,方可入座。

3、用餐後,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後,其他賓客方可離席。

4、到飯店用餐,應由服務生引導入座。

二、餐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髒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漬。

2、必須等到大家坐定後,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應攤開後,放在雙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入腰帶,或掛在西裝領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禮儀

1、入座後姿勢端正,腳蹋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緣,或將手放在鄰座椅背上。

2、用餐時須溫文爾雅,從容安靜,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顧自己,同時要關心別人,尤其要照顧好女賓。

4、口內有食物,應避免說話。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共餐盤夾取菜肴。

6、取菜舀湯,應使用公筷公匙。

7、吃進口的東西,不能吐出來,如系滾燙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沖涼。

8、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將口就食物。

9、喝酒宜隨意,敬酒以禮到為止,切忌勸酒、猜拳、吆喝。

10、如發現不潔食物或異味食物或仍在盤中的菜肴有昆蟲和碎石,不要大驚小怪,宜候侍者走近,輕聲告知侍者更換。

 

餐桌筷禮

我們中國人吃飯的餐具很簡單,而臺面“三寶”碗、筷、匙中,我猶愛筷子。

北方有的地方稱筷子為“箸子”,而南方人多叫筷子,據說是因為南方的水上人家眾多,他們對一切妨礙行船的字眼都特別忌諱,因“箸”同“住”,怕船因此而停住,便把住稱為“快”,因筷子多為竹或木制,“筷子”便因此而名。

如今的筷子可謂五花八,除了日常用餐的竹筷、木筷,從材料上分還有象牙筷、膠筷或以金屬所做成的金筷、銅筷、銀筷等等。要說最矜貴且具有歷史價值的筷子,當屬慈禧太后用過的禦箸 —— 翡翠鑲金箸、金鑲漢玉箸了。

筷子乃吉祥之物,東方很多國家都使用筷子進餐。中國人喜歡使用方頭圓身的筷子,寓意天圓地方、天長地久。日本人的筷子則是尖頭方尾的,使用時更輕巧靈活且方便刺食,並以“一咫半”作為筷子的長度標準,一咫是指姆指與食指張開時,兩指之間的長度,這個長度恰巧是人體身高的十分之一,十分符合黃金分割的比例,計算起來也相當有趣。而韓國人則喜歡使用不銹鋼的筷子,筷子多為扁形,與中國的方頭筷子略有不同。

除了材料和外形,筷子近年還在顏色上大玩花樣,一雙雙透明膠筷,混入了不同顏色元素,充滿跳脫時代感。甚至從餐桌上跳躍到人們的頭上,大街上時常會看到用筷簪挽著髮髻的女人翩然而過。

筷子雖為尋常之物,卻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有句諺語: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堅如鐵。深刻地概括了一個道理:團隊想要成功,大家必須通力合作。北大校長蔡元培曾在法國設中餐請客人的時候說:“早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也用過刀叉,不過華夏民族是酷愛和平的禮儀之邦,宴會上出現刀叉會被人視為兇器,影響友好歡樂的氣氛。而且中國的烹飪不需要就餐時一塊塊割肉,所以從商周時代就改用匕和箸進餐了。”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是這樣說筷子的:“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熱,不怕寒凍,真是高明極了。比較起來,西方人大概到十六七世紀才發明刀叉,但刀叉又哪能跟筷子相比呢?”

更為有趣的是,筷子還有自己的語言呢。

記得小時侯家裏來了客人用餐時,即使先吃完飯的,也不立即收拾碗筷,要等全桌都吃完後才叫我們收拾碗筷,我不解問媽媽,媽媽說這叫“人不陪君筷陪君”。

用餐時,主人為表示盛情,會說“請用筷”等筵語。筵席中暫時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擱在碟子或者筷架上叫直筷。橫筷是將筷子橫擱在碟子上,則表示酒醉飯飽不再進膳了。橫筷禮一般用於平輩或比較熟悉的朋友之間,而小輩為了表示對長者的尊重,必須等長者先橫筷後才能跟著這麼做。

在餐桌上,用筷子還有一些禁忌,比如用餐時,不要將筷子長短不齊的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 是大不吉利的,這叫“三長兩短”,有“死亡”的意思在裏面,過去老人最忌諱這個。

吃飯的時候,媽媽往往會告誡我們不許用筷子敲打碗盆。尤其是家裏請客吃飯時,更不能用筷子胡亂地敲打碗盆。據說是這種規矩是和乞討的忌諱有關的。因為只有乞丐討食時才會用筷子敲打碗盆。在用餐過程中,已經舉起筷子,但不知道該吃哪道菜,這時不能將筷子在各碟菜中來回移動或在空中遊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進嘴裏,或用舌頭舔食筷子上的附著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動碗、盤和杯子。有事離席時,不能把筷子插在碗裏,應把它輕放在筷子架上。在席間說話的時候,不要把筷子當道具,隨意亂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點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輕輕地放下,儘量不要發出響聲。

作為一個禮儀之邦,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的,通過筷子的語言也可以傳遞出你文化素養的高低。

 

筷子語言

中國使用筷子,在人類文明史上是一樁值得驕傲和推祟的科學發明。李政道論證中華民族是一個優秀種族時說:“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發明了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熱,不怕寒凍,真是高明極了。比較起來,西方人大概到 十六世紀、十七世紀才發明了刀叉,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

日本的學者曾測定,人在用筷子夾食物時,有八十多個關節和五十條肌肉在運動,並且與腦神經有關。因此,用筷子吃飯使人手巧,可以訓練大腦使之靈活,外國人對這兩根神奇的棍狀物能施展出夾、挑、舀、撅等功能欽羨不已,並以自己能使用它進食而感到高興。

中國的筷子是十分講究的,“筷子”又稱“箸”,遠在商代就有用象牙製成的筷子。《史記.宋微子世家》中記載“紂始為象箸”。用象牙做箸,是富貴的標誌。做筷子的材料也不同,考究的有金筷、銀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和竹筷,現在有塑膠筷。湖南的筷子最長,有的長達兩尺左右;日本的筷子短而尖,這是由於吃魚片等到片狀食物的緣故。筷子傳入日本是唐代,現在它是世界上生產使用筷子最多的國家,平均年產 一百三十億雙筷子,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只用一次的“剖箸”。日本人還把每年的八月四人日定為“筷子節”,並且在使用筷子時講究“忌七筷”。

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對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禮儀上的忌諱,下面我講給大家聽,認真點呦!

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時,不能坐在餐邊,一手拿一根筷子隨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碟或茶杯。

二忌擲筷。在餐前發放筷子時,要把筷子一雙雙理順,然後輕輕地放在每個人的餐桌前;距離較遠時,可以請人遞過去,不能隨手擲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橫一豎交叉擺放,不能一根是大頭,一根是小頭。筷子要擺放在碗的旁邊,不能擱在碗上。

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暫時離開或筵席中暫時停餐時,要把筷子輕輕直擱在桌子上或餐碟邊,一般稱為直筷,而不能插在飯碗裏。

五忌揮筷。在夾菜時,不能把筷子在菜盤裏揮來揮去,上下亂翻,遇到別人也來夾菜時,要有意避讓,謹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在說話時,不要把筷子當作刀具,在餐桌上亂舞;也不要在請別人用菜時,把筷子戳到別人面前,這樣做是失禮的。

七忌橫筷。將筷子橫擱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飯飽不再進膳了。但橫筷禮一般用於平輩或比較熟悉的朋友之間。小輩為了表示對長者的尊敬,必須等長者先橫筷後才能跟著這麼做。據史載,宋代有個官員陪皇帝進膳時,因先橫筷而犯了大不敬的罪。現在用膳時,即使先吃完飯的,也不立即收拾碗筷,要等全桌膳畢後再一起收拾,可以說這是古代橫筷禮儀的延續,表示“人不陪君筷陪君”。

 

日常交往中的禮節

遵守時間、不得失約

這是國際交往中極為重要的禮貌。參加各種活動,應按約定時間到達。過早抵達,會使主人因準備未畢而難堪;遲遲不到,則讓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過久而失禮。因故遲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萬一因故不能應邀赴約,要有禮貌地儘早通知主人,並以適當方式表示歉意。失約是很失禮的行為。

尊重老人和婦女

這是一種美德。在很多國家的社交場合,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上下樓梯、車輛,進出電梯,讓老人婦女先行,主動予以照顧。對同行的老人婦女,男子幫助提拿較重物品。進出大門主動幫助老人婦女開門、關門,幫助他們穿脫大衣外套。同桌用餐,兩旁若是老人或婦女,男子應主動照顧,幫助他們入離座位等。

尊重各國風俗習慣

不同的國家、民族,由於不同的歷史、宗教等因素,各有特殊的風俗習慣和禮節,均應予以尊重。例如,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也忌談豬,在齋月裏日出之後、日落之前不能吃喝;佛教徒不吃葷;印度教徒不吃牛肉;某些國家如印度、印尼、馬里、阿拉伯國家等,不能用左手與他人接觸或用左手傳遞東西;在佛教國家不能隨便摸小孩頭頂;天主教徒忌諱“十三”這個數字,尤其是“十三日星期五”,遇上這種日子,一般不舉行宴請活動;使用筷子進食的東方國家,用餐時不可用一雙筷子來回傳遞,也不能把筷子插在飯碗中間;東南亞一些國家忌諱坐著蹺大腿;伊朗稱好不伸大拇指;保加利亞、尼泊爾等一些國家,搖頭表示讚賞,點頭表示不同意,等等。這些風俗習慣若不注意,會使人誤以為對他們不尊重或鬧出笑話。新到一個國家或初次參加活動,應多瞭解,多觀察,不懂或不會做的事,可仿效別人。

舉止

舉止落落大方,端莊穩重,表情自然誠懇,藹然可親。站立,身子不要歪靠在一旁,不半坐在桌子或椅子背上。坐時,腿不搖,腳不蹺。坐在沙發上不要擺出懶散的姿態。在公共場所不要趴在桌子上,躺在沙發上。走路腳步要輕,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不可慌張奔跑。談話時,手勢不要過多,不要放聲大笑或高聲喊人。在圖書館、博物館、醫院、教堂等公共場所,都應保持安靜。在隆重的場合,如舉行儀式,聽講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肅靜。

吸煙

在一些地方、場合,是不允許吸煙的。例如在劇場、商店、教堂、博物館、會議廳等地不得吸煙。在火車、輪船、飛機上往往分吸煙與不吸煙的座位、車廂等。在工作、參觀、談判和進餐中,一般不吸煙或很少吸煙。不要邊走邊吸煙。進入會客室或是私人住宅、辦公室等,不知道是否允許吸煙時,可詢問一下主人。如有婦女在座,應徵得她的同意。主人不吸煙,又未請吸煙,則最好不吸煙。在場人多或同座身份高的人士都不吸煙時,則一般不吸煙。

 

見面時的禮節

介紹

在交際場合結識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紹,也可自我介紹相識。為他人介紹,要先瞭解雙方是否有結識的願望,不要貿然行事。無論自我介紹或為他人介紹,作法都要自然。例如,正在交談的人中,有你所熟識的,便可趨前打招呼,這位熟人順便將你介紹給其他客人。在這些場合亦可主動自我介紹,講清姓名、身份、單位(國家),對方則會隨後自行介紹。為他人介紹時還可說明與自己的關係,便於新結識的人相互瞭解與信任。介紹具體人時,要有禮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點。

介紹也有先後之別,應把身份低、年紀輕的介紹給身份高、年紀大的,把男子介紹給婦女。介紹時,除婦女和年長者外,一般應起立;但在宴會桌上、會談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紹者只要微笑點頭有所表示即可。

握手

是大多數國家相互見面和離別時的禮節。在交際場合中,握手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一般在相互介紹和會面時握手。遇見朋友先打招呼,然後相互握手,寒暄致意。關係親近的則邊握手邊問候,甚至兩人雙手長時間地握在一起。在一般情況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輕者對年長者,身份低者對身份高者則應稍稍欠身,雙手握住對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與婦女握手時,往往只握一下婦女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後順序,應由主人、年長者、身份高者、婦女先伸手,客人、年輕者、身份低者見面先問候,待對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時握手致意不要交叉,待別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應先脫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時雙目注視對方微笑致意,不要看著第三者握手。

主人主動、熱情、適時的握手是很必要的,這樣做會增加親切感。

握手除是見面的一個禮節外,還是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如對方取得某些成績與進步時,對方贈送禮品時以及發放獎品、獎狀、發表祝詞講話後等,均可以握手來表示祝賀、感謝、鼓勵等。

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

此外,有些國家還有一些傳統的見面禮節,如東南亞佛教國家是雙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禮,我國舊時傳統是抱拳。對這些禮節應有所瞭解,在一定場合也可使用。

在西方,親人、熟人之間見面多是擁抱、親臉、貼面頰等。夫妻之間是擁抱親吻,父母子女之間是親臉,親額頭,兄弟姐妹平輩的親友都是貼面頰。一般在公共場合,關係親近的婦女之間是親臉,男子之間是抱肩擁抱,男女之間是貼面頰,晚輩對長輩一般親額頭,男子對尊貴的女賓往往親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歡迎賓客的場合,或祝賀、感謝的隆重場合,在官方或民間的儀式中,也有擁抱的禮節,有時是熱情友好的擁抱,有時則純屬禮節性的。這種禮節,一般是兩人相對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對方左後肩,左手扶在對方右後腰,按各自的方位,兩人頭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擁抱,然後頭部及上身向右擁抱,再次向左擁抱後,禮畢。

致意

公共場合遠距離遇到相識的人,一般是舉右手打招呼並點頭致意。在西方男子戴禮帽時,還可施脫帽禮,即兩人相遇可摘帽點頭致意,離別時再戴上帽子。有時與相遇者側身而過,從禮節上講,也應回身說聲“你好”,手將帽子掀一下即可。

與相識者在同一場合多次見面,只點頭致意即可。對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識者在社交場合均可點頭或微笑致意。

在外交場合遇見身份高的領導人,應有禮貌地點頭致意或表示歡迎,不要主動上前握手問候。只是在領導人主動伸手時,才向前握手問候。如遇到身份高的熟人,一般也不要徑直去問候,而是在對方應酬活動告一段落之後,再前去問候致意。

 

談話時的禮節

談話的表情要自然,語氣和氣親切,表達得體。說話時可適當做些手勢,但動作不要過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與人談話時,不宜與對方離得太遠,但也不要離得過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談話時不要唾沫四濺。

參加別人談話要先打招呼,別人在個別談話,不要湊前旁聽。若有事需與某人說話,應待別人說完。有人與自己主動說話,應樂於交談。第三者參與說話,應以握手、點頭或微笑表示歡迎。發現有人欲與自己談話,可主動詢問。談話中遇有急事需要處理或需要離開,應向談話對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談話現場超過三人時,應不時地與在場的所有人攀談幾句。不要只與一、兩個人說話,不理會在場的其他人。也不要與個別人只談兩個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談問題不便讓旁人知道,則應另找場合。

在交際場合,自己講話要給別人發表意見的機會,別人說話,也應適時發表個人看法。要善於聆聽對方談話,不輕易打斷別人的發言。一般不提與談話內容無關的問題。如對方談到一些不便談論的問題,不對此輕易表態,可轉移話題。在相互交談時,應目光注視對方,以示專心。對方發言時,不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視別處,顯出不耐煩的樣子,也不要老看手錶,或做出伸懶腰、玩東西等漫不經心的動作。

談話的內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談一些荒誕離奇、聳人聽聞、黃色淫穢的事情。一般不詢問婦女的年齡、婚否,不徑直詢問對方履歷、工資收入、家庭財產、衣飾價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問題。與婦女談話不說婦女長的胖、身體壯、保養的好等語。對方不願回答的問題不要追問,不究根問底。對方反感的問題應表示歉意,或立即轉移話題。一般談話不批評長輩、身份高的人員,不議論當事國的內政。不譏笑、諷刺他人。也不要隨便議論宗教問題。

男子一般不參與婦女圈內的議論,也不要與婦女無休止地攀談而引起旁人的反感側目。與婦女談話更要謙讓、謹慎,不與之開玩笑,爭論問題要有節制。

談話中要使用禮貌語言,如:你好、請、謝謝、對不起、打攪了、再見……好嗎?等等。在我國人們相見習慣說“你吃飯了嗎?”“你到哪里去?”等,有些國家不用這些話,甚至習慣上認為這樣說不禮貌。在西方,一般見面時先說“早安”、“晚安”、“你好”、“身體好嗎?”“最近如何?”“一切都順利嗎?”“好久不見了,你好嗎?”“夫人(丈夫)好嗎?”“孩子們都好嗎?”“最近休假去了嗎?”對新結識的人常問:“你這是第一次來我國嗎?”“到我國來多久了?”“這是你在國外第一次任職嗎?”“你喜歡這裏的氣候嗎?”“你喜歡我們的城市嗎?”分別時常說:“很高興與你相識,希望再有見面的機會。”“再見,祝你週末愉快!”“晚安,請向朋友們致意。”“請代問全家好!”等。

在社交場合,還可談論涉及天氣、新聞、工作、業務等事情。

在社交場合中談話,一般不過多糾纏,不高聲辯論,更不能惡語傷人,出言不遜,即便爭吵起來,也不要斥責,不譏諷辱駡,最後還要握手而別。

...上述資料,謹供參考...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