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園地 » 茶文化 »

茶藝概述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30日

茶藝概述

豐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歸結為茶趣、茶德、茶禪。茶趣即飲茶樂趣,包括物質樂趣和精神樂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飲、雅俗共賞。茶趣有雅俗之分,無高下之別。茶德即茶之功德。陸羽同代人劉貞亮提出的茶十德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驅腥氣,以茶防病氣,以茶養生氣,以茶散悶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禪是以闡釋茶與佛門之密切因緣。

真意乃茶禪結合而達到的一種境界。禪在梵語中意為靜慮、思維修、棄惡等。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詩人說:從一粒砂看世界。但幾乎每位愛好綠茶或烏龍茶的東方人都不難體會出--從一片茶葉可品嘗出山川風景與大自然的精神。如果你嘴裏含上一口西湖龍井茶,茶湯的氣韻,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鄉溫柔而秀麗的風光;如果你入口的是安溪烏龍茶、碧天峰鐵觀音,那麼,你看到的將是高山頂上的藍天白雲,同時隨著芬芳的茶香與茶氣,讓你仿佛身處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氣息。

從茶中領會山川風景,與不斷地微妙變化著的真味,真香與氣……不失為回歸自然的一種簡單法門。那麼,茶是如何能給予人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奧秘以外,就是人為的配合。茶可獨酌,也宜共飲,一杯在手,清香滿室,消除煩慮,使人拋卻是非心、名利心。寒夜客來茶當酒,以茶奉客,雖不及酒後令人豪情萬丈,意氣風發,但三兩良朋,沏茶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閒話家常、天南地北、氣氛更為和樂,主客更能曲盡情意,茶的世界是一個祥和的世界!

 

飲茶方法:

中國自漢唐以來有多次變化。大體說,有以下幾種:

煮茶法:

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烹煮,是我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其過程陸羽在《茶經》中已詳加介紹。大體說,首先要將餅茶研碎待用。然後開始煮水。以精選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只要魚目似的水泡微露之時,便加入茶末。茶與水交融,二沸時出現沫餑,沫為細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繼續燒煮,茶與水進一步融合,波滾浪湧,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入釜中,稱為救沸、育華。待精華均勻,茶湯便好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以則嚴格量入。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點茶法:

此法即宋代鬥茶所用,茶人自吃也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入釜烹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入碗。但茶末與水亦同樣需要交融一體。於是發明一種工具,稱為茶筅。茶籠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銀、鐵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攪茶公子。水沖入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擊,這時水乳交融,浙起沫餑,潘潘然如堆雲積雪。茶的優劣,以餑沫出現是否快,水紋露出是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幹,稱為咬盞。茶人以此較勝負,勝者如將士凱旋,敗者如降將垂首,從茶中寄託對人生的希望,增博擊的勇氣。今人一杯一碗,一氣飲下,自然難以領略其中的意趣。點茶法直到元代尚盛行。只是不用餅茶,而直接用備好的乾茶碾末。現今日本末茶法類似元明點茶法,不過茶筅攪打無力,並不出沫餑,不過綠錢浮水而已。

毛茶法:

即在茶中加入乾果,直接以熟水點泡,飲茶食果。茶人於山中自製茶,自采果,別具佳趣。

點花茶法:

為明代朱權等所創。將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數枚直接與末茶同置碗中,熱茶水氣蒸騰,雙手捧定茶盞,使茶湯催花綻放,既觀花開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香、味同時享用,美不勝收。

泡茶法:

此法明清以至現代,為民間廣泛使用,為人熟知。不過,中國各地泡茶之法亦大有區別。由於現代茶的品種五彩繽紛,紅茶、綠茶、花茶、沖泡方法皆不盡相同。大本說,以發茶味,顯其色,不失其香為要旨。濃淡亦隨各地所好。近年來賓館多用袋裝泡茶,發味快,而又避免渣葉入口,也是一種創造。

分茶:

唐代以釜煮茶湯,湯熟後以標分茶,通常一釜之茶分五碗,分進沫餑要均。宋代用點茶法,可以一碗一碗的點;也可以用大湯缽,大茶筅,一次點就,然後分茶,分茶準則同于唐代。

明清以後,直接沖泡為多,壺成為重要茶具。自泡自吃的小壺固然不少,但更多的是起碼能斟四、五碗的茶壺。所以,這種壺叫作茶娘式,而茶杯又稱茶子,由壺注杯,表示母親對孩子們的關心。所以民間分茶都十分講究。為使上下精華勻均,燙盞之後往往提起壺來巡杯而行,好的行茶師傅可以四杯、五杯乃至十幾杯巡注幾周不停不撒,民間稱為關公跑城。技術稍差難以環注的也要巡杯,但需一點一提,也是幾次才均勻茶湯於各碗,此謂韓信點兵。有人說中國人平均主義思想嚴重,吃杯茶也講精華均分。分茶法的講究,正是為突出名茶共用的主題。

 

功夫茶藝: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有名的風俗之一。

所謂功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盛行於廣東的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器具精緻,泡工獨特,飲用程式亦相當講究。這不但是他們工餘飯後的一種消遣,享受,也是他們交際往來的一種工具,更是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

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瓏,非常考究。一套茶具,一般為一壺三杯,也有兩杯和四杯的。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為最佳。泡制工夫茶,一般不用紅茶、綠茶,而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以福建產的鐵觀音為最佳,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沖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沖 二十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一種半發酵後即烘炒定型的茶。

泡制時先將水燒開後沖茶。沖時要掌握以下幾個要領,即:高沖、低灑、括沫、淋蓋、燒杯熱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

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蝦須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沖,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 ,淋頂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茶葉放入沖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沖入沖罐中之後蓋沫。第一沖杯。以初沏之茶澆沖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裏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沖入蝦須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

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沖罐巡迴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第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中庸、和諧與茶道:

有人說,中國人性格象茶,總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執著持久,強調人與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氣氛中共同進步。這話頗有些道理。

表面看,中國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與價值取向不盡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燈孤寂,要在明心見性;道家茗飲尋求空靈虛靜,避世超塵;儒家以茶勵志,溝通人際關係,積極入世。無論意境和價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嗎?其實不然。這種表面的區別確實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即:和諧、平靜,實際上是以儒家的中庸為提攜。

在社會生活中,中國人主張有秩序,相攜相依,多些友誼與理解。在與自然的關係中,主張天人合一,五行協調,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無休無盡,破壞平衡。水火本來是對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卻可相容相濟。儒家把這種思想引入中國茶道,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飲茶可以更多的審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別人。各自內省的結果,是加強理解,過年過節,各單位舉行茶話會,表示團結;有客來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與尊重。常見酗酒鬥歐的,卻不見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飲終日也不會掄起茶杯翻臉。這種和諧、友誼精神來源於茶道中的中庸思想。

在中國茶文化中,處處貫徹著和諧精神。宋人蘇漢臣有《百子圖》,一大群娃娃,一邊調琴、賞花、歡笑嬉戲,一邊拿了小茶壺、茶杯品茶,宛如中華民族大家庭,大孩子雖多並不去打架,而能和諧共處。至於直接以《同胞一氣》命名的俗飲圖,或把茶壺、茶杯稱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達了這種親和態度。清代茶人陳鳴遠,造了一把別致的茶壺,三個老樹虯根,用一束腰結為一體,左分枝出壺嘴,右出枝為把手,三根與共,同含一壺水,同用一支蓋,不僅立意鮮明,取眾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斷、共飲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樸拙中透著美韻。此壺命名為束柴三友壺,主題一下子被點明。

中國歷史上,無論煮茶法、點茶法、泡茶法,都講究精華均分。好的東西,共同創造,也共同享受。從自然觀念講,飲茶環境要協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藝手段既要與自然環境協調,也要與人事、茶人個性相符。青燈古刹中,體會茶的苦寂;琴台書房裏體會茶的雅韻;花間月下宜用點花茶之法;民間俗飲要有歡樂與親情。

 

神功射茶:

四川的茶館不僅歷史悠久,且店家如雲。沖茶人技藝之高令人吃驚,他們手提一隻長咀壺,高高舉起,一條細細的水龍直瀉而下,像流星劃過長空一道白光,將茶水射入茶碗之中,滴水不漏,更有甚者,能在茶客身後射水,茶水越過客人頭頂而準確地落入茶碗之中,這叫雪花蓋頂,還能雙手提壺,同時射茶於一隻茶碗之中,叫雙龍戲珠,也能隔桌射茶,即手提長咀壺,站在桌對面,朝你對面的茶碗中射茶,準確無誤,且無茶水濺飛,吃茶人有驚無險,這叫海上飛虹。

 

蘇州的香味茶:

蘇州市吳江縣震澤至浙江南潯一帶的人愛喝香味茶。

這種茶是用曬乾的胡蘿蔔幹、青豆、桔子皮、炒熟的芝麻和新鮮的黑豆腐乾,加少許綠茶葉放在茶杯裏,用開水沖泡而成。蓋一掀開,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撲面而來。喝起來更是香醇濃鬱,神清氣爽,風味獨特,品嘗這樣的茶真是一種妙不可言的享受--看著是享受,聞著是享受,細啜慢飲更是一種享受,可謂色香味俱佳。但是,喝的時候,一定要先將佐料吃掉,然後再慢慢地喝茶,絕對不能吐掉,否則就是失禮貌的。

每逢佳節泡沏香味茶,佐料就比較講究了。這時,曬乾的胡羅卜幹換成了燒熟的青竹筍,再加上一些糖桂花,糖浸桔皮、芝麻,喝起來,香噴噴,甜蜜蜜,鹹滋滋,甘美可口,沁人肺腑,沖泡至第二、第三回時,香味越來越濃,令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

 

閩南的肉骨茶:

肉骨茶是閩南及閩粵毗鄰的城鄉人民的一種獨特飲茶風俗,並由老輩華僑傳到海外,成了現在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的風味小吃。

肉骨茶,就是邊吃豬排骨邊飲茶。肉骨選用上等的包著厚厚瘦肉的新鮮排骨,然後加入各種佐料,燉得爛熟,有的還加進滋補身體的名貴藥材。茶客入座,店主便端上熱氣騰騰的大碗鮮湯,碗中有五、六塊排骨,加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還有一盤切成寸把長的油條,茶客根據各自口味,可加入胡椒粉、醋、鹽等調味品。然後,邊吃肉骨邊飲茶,而且茶類多是福建名茶鐵觀音、烏龍茶,滋味濃醇,馨香入肺,既是飲料,又是食品。

 

茶的沖泡:

茶的沖泡關係到:一、泡茶用水;二、器皿;三、泡茶三要素。

喝茶人人都會,但要衝泡得好喝,茶葉沖泡大有學問,同樣品質的茶葉,如用水不同或技術不一,泡出來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要泡好一壺茶或一杯茶,要講究實用性、科學性及藝術性。

所謂“實用性”:就是依實際需求而言,可以是沖泡一杯“大碗茶”也可是沖泡一壺高貴的名茶。

科學性:就是瞭解各類茶葉的特性,以科學沖泡方式,使茶葉的品質能充分的表現出來。

藝術性:選擇合適的器皿以及優美的沖泡程式。

泡茶用水:

水質的好壞能直接影響茶湯之色、香、味,尤其對茶湯滋味影響更大。古人十分注重泡茶用水之選擇。

水要甘而潔;

活而清鮮:古書《茶錄》中記載“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 。”

儲水要得法;容器要潔淨,忌曬陽光。

現代科技發達,衛生飲用水質標準也科學化。

感官指標:色度不能超過15度、渾濁度不能超過5度,不得有異味、異色及肉眼可見物。

化學指標:正常PH值為6.5~8.5,總硬度不能高於25度。

氟化物不能超過1.0毫克/升,氰化物不能超過0.05毫克/升。

細菌總數在1毫升水中不得超過100個,大腸菌在1升水中不得超過3個。

泡茶用水,一般多用天然水。其來源以山泉水、溪水、井水等最佳!

陸羽曾在茶經中明確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一般說來,天然水中,泉水是比較清淨的,雜質少,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質最好。但是,由於水源和流經途徑不同,所以其溶解物、含鹽量與硬度等均有很大差異,所以並不是所有泉水都是優質的。中國號稱五大名泉;鎮江中冷泉、無錫惠山泉、蘇州觀音泉、杭州虎跑泉和濟南趵突泉。

選擇泡茶用水,必須瞭解水的硬度和茶湯品質的關係。天然水可分硬水和軟水;含有較多量的鈣﹑鎂離子的水稱為硬水;不容或只含少量的鈣﹑鎂離子的水稱為軟水。如果水的硬性是由碳酸氫鈣或碳酸氫鎂引起,稱為暫時硬水。暫時硬水經過煮沸,所含碳酸氫鹽,就分解成不容性碳酸鹽,這樣硬水變成軟水。平時用鋁壺燒水,壺底之白色沉澱物,就是碳酸鹽。

水的硬度會影響水的PH值(酸鹼度),而PH值又影響茶湯色澤。當PH大於5時,茶湯色澤加深,PH值達到7時茶黃素就會自動氧化而損失。

水的硬度會影響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軟水中含其他溶質少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高,故茶味濃;而硬水含有較多量的鈣、鎂離子,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低,故茶味淡。如水中鐵離子含量高,茶湯會變成黑褐色這是茶葉多酚類物質與鐵作用的結果。所以泡茶用水以軟水、暫時硬水為佳。

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屬軟水,泉水﹑溪水﹑江河水屬暫時硬水,部份地下水屬硬水,蒸餾水為人工加工而成之軟水。

泡茶器皿之選擇:

沖泡茶葉,除了好茶、好水、還要有好的器皿。沖泡花茶,一般常用較大的瓷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炒青或烘青綠茶,多用有蓋瓷杯泡茶。烏龍茶宜紫砂茶具。西湖龍井、君山銀針、洞庭碧螺春則宜選用無色透明玻璃杯最為理想。品茗綠茶類,不論用何種茶杯,均宜小不宜大。用大杯則水量多,熱量大,容易使茶葉燙熟,影響茶湯的色香味。上班族常用保溫杯泡茶,這種杯只適合泡烏龍茶或紅茶不宜泡綠茶。

茶具之配套如下:

茶船:供放茶壺之用,有盤型與碗型,其功能一保護茶壺,二盛熱水保溫並供燙杯。

茶盅:又叫茶海,盛放茶湯之用。

茶荷:賞茶時盛茶用具。

茶巾:用來吸乾茶壺與茶杯、茶海外之茶水。

茶匙:舀茶葉。

杯托:放置茶杯。

評審茶葉用之器具:

評審盤:又名樣茶盤,專供評審茶葉外型。

評審杯:用來泡茶與評審茶葉香氣用。評審茶湯與滋味之用。

樣茶秤:天枰。

計時器:計量茶葉沖泡使時間。

泡茶三要素:

要泡出好喝的茶,除了要有好茶、好水、好的茶具,還要有好的泡茶技術。

泡茶技術包括三要素:

茶葉用量:

要泡出好喝的茶,要掌握茶葉用量。每次用量多少,並無統一標準,主要根據茶葉種類、茶具大小、消費者飲用習慣而定。泡茶用量之多寡,關鍵掌握,茶與水的比率,茶多水少,味濃;茶少水多,味淡。

水溫:

泡茶燒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剛煮沸起泡為宜,用軟水煮沸泡茶,茶湯香味更佳!如水沸騰過久,即古人所稱之水老。此時,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碳揮發殆盡,茶葉之鮮活味,即喪失。

泡茶水溫的掌握,主要依泡何種茶而定。綠茶,一般不能用100℃的沸水沖泡,應用80℃~90℃為宜(水要沸點後,再冷卻至所要的溫度 )。茶葉愈嫩綠,沖泡水溫愈低,這樣茶湯才會,鮮活明亮,滋味爽口,維生素C也較少破壞。在高溫下,茶湯顏色較深,維生素C大量破壞,滋味較苦(茶中咖啡鹼容易浸出 )也就是說把茶葉燙熟了。

時間:

茶葉沖泡時間和次數,差異很大,與茶葉種類、水溫、茶葉用量、飲茶習慣等都有關係。據測試,沖泡第一次時,可溶性物質能浸出50%~55%;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第三次能浸出10%;第四次則所剩無幾。所以,就如我們常講的;品茶三個口,謂之品,一泡茶,沖三次即可。

水溫之高低和茶用量的多寡,也連帶影響沖泡時間之長短。水溫高,用茶多,沖泡時間要短;反之則沖泡時間要長。但是,最重要的是 ,以適合飲用者之口味為主。

日常飲茶中的誤區:

飲茶有那麼多人的喜愛,但是在日常的飲茶生活中也有一些飲茶方面的失誤和不妥之處。從茶道的角度來講,這些失誤是完全與茶道原則不合拍的,我們應該注意力戒之。

用保溫杯泡茶:保溫杯雖能保溫,但茶葉中多種維生素和芳香油易在高溫或長時間的恒溫水中損失,茶的效用和口味也降低了。好的茶具應首推陶器類,具有一定透氣性,冬天保溫,夏天不餿,不發生任何化學反應。所以紫砂茶壺享有盛名。

用沸水沖泡:有些人喜歡用剛開的水沖泡茶葉,其實這是非常有害的。剛燒開的水溫度高,可使茶葉中不耐高溫的營養素(如維生素 C等)大量破壞,並且使茶的香味很快消失。泡茶的水溫宜按茶葉老、嫩來分,老茶可用95℃的開水直接沖入;嫩茶則應低些,80℃左右比較適合。

愛飲頭遍茶:有些人認為頭遍茶濃,提神醒腦,所以愛喝頭遍茶。殊不知,茶葉在栽培與加工過程中受到農藥等污染,茶葉表面總殘留一些農藥,相應的頭遍茶農藥等有害物質濃度也高。所以應讓頭遍茶水發揮“洗茶”的作用,棄之不飲。

過量飲茶:有的人對茶過於偏愛,過於相信茶的提神作用,所以喝茶沒有限度。其實茶中的一些物質過量了對人體是不利的,如大量飲茶可增加鋁元素的吸收量,損害大腦,誘發癡呆症。

飯後即飲茶:許多人都喜歡飯後立即飲茶,認為可以幫助消化。其實這是不好的習慣。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可與食物中的鐵質發生反應,生成難以溶解的物質,使胃腸黏膜無法吸收,時間一長可導致體內缺鐵,甚至誘發缺鐵性貧血病。另外,鞣酸與葷食中蛋白質合成具有收斂性鞣酸蛋白質,使得腸蠕動減慢,從而延長食物的消化和糞便在腸道內瀦留的時間,不但容易造成便秘,而且還增加了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被人體吸收的可能性,有害人體健康。糾正的方法是進餐後一個半小時再飲茶。

 

綠茶的沖泡:

綠茶在色、香、味上,講求嫩綠明亮、清香、醇爽。在六大茶類中,綠茶的沖泡,看似簡單,其實極考工夫。因綠茶不經發酵,保持茶葉本身的鮮嫩,沖泡時略有偏差,易使茶葉泡老悶熟,茶湯黯淡香氣鈍濁。此外,又因綠茶品種最豐富,每種茶,由於形狀、緊結程度和鮮葉老嫩程度不同,沖泡的水溫,時間和方法都有差異,所以沒有多次的實踐,恐怕難以泡好一杯綠茶。

用水:

水質能直接影響茶湯的品質,古人曾雲“茶性發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我個人認為,水質對茶湯的滋味非常重要,色香倒還在其次了。用稍差的水,即使沖泡烏龍茶,亦覺不堪一飲。

古人的茶書,大多論及用水。所謂“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等等,終不過是要求水甘而潔,活而新。純粹從科學理論上講,水的硬度直接影響茶湯的色澤和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硬度高,則色黃褐而味淡,嚴重的會味澀以致味苦。此外,劣質水不僅無法沏出好茶,長期使用生成嚴重水垢,還會損壞茶具。所以泡茶用水,應是軟水或暫時硬水。

一般來說,以泉水為佳,潔淨的溪水江水河水亦可,井水則要視地下水源而論。至於雨水和雪水,以當今環境污染之重,恐怕沒人敢喝了。我自己泡茶用的水,多是礦泉水。國內的水,我比較常用農夫山泉,微帶泉水的清甜。茶藝館的水,也多用礦泉水或蒸餾水,那些依山傍水的地方,則可汲取山上泉水,如杭州虎跑水,廣州白雲山的泉水。一般家庭使用濾水器過濾後的水,也勉強可用。

水溫:

古人對泡茶水溫十分講究,特別是在餅茶團茶時期,控制水溫似乎是泡茶的關鍵。概括起來,燒水要大火急沸,剛煮沸起泡為宜。水老水嫩都是大忌。水溫通過對茶葉成份溶解程度的作用來影響茶湯滋味和茶香。

綠茶用水溫度,應視茶葉品質而定。高級綠茶,特別是各種芽葉細嫩的名綠茶,以80C左右為宜。茶葉愈嫩綠,水溫愈低。水溫過高,易燙熟茶葉,茶湯變黃,滋味較苦;水溫過低,則香味低淡。至於中低檔綠茶,則要用100C的沸水沖泡。如水溫低,則滲透性差,茶味淡薄。

此外需說明的是,高級綠茶用80C的水溫,通常是指講水燒開後再冷卻至該溫度;若是處理過的無菌生水,只需燒到所需溫度即可。

茶的用量:

茶葉用量,並沒有統一標準,視茶具大小、茶葉種類和各人喜好而定。一般來說,沖泡綠茶,茶與水的比例,大致是1:50~60。嚴格的茶葉評審,綠茶是用150ml的水沖泡3g茶葉。
茶葉用量主要影響滋味的濃淡,我想這完全決定於各人的習慣。初學者可嘗試不同的用量,找到自己最喜歡的茶湯濃度。

茶具:

沖泡綠茶,比較講究的可用玻璃杯或白瓷蓋碗。普通人家使用的大瓷杯和茶壺,只適於沖泡中低檔綠茶。

玻璃杯比較適合於沖泡名茶,如西湖龍井、碧螺春、君山銀針等細嫩綠茶,可觀察到茶在水中緩緩舒展、遊動、變幻。特別是一些銀針類,沖泡後芽尖沖向水面,懸空直立,然後徐徐下沉,如春筍出土似金槍林立。上好的君山銀針,可三起三落,極是美妙。所以一般茶藝館,多使用玻璃杯沖泡綠茶。

古人使用的是蓋碗。相比於玻璃杯,蓋碗保溫性好一些。一般來說,沖泡條索比較緊結的綠茶,如珠茶眉茶,我個人比較喜歡蓋碗。好的白瓷,可充分襯托出茶湯的嫩綠明亮,且蓋碗比較雅致,手感觸覺是玻璃杯無法可比的。此外,由於好的綠茶不是用沸水沖泡,茶葉多浮在水面,飲茶時易吃進茶葉,如用蓋碗,則可用蓋子將茶葉拂至一邊。

總的來說,無論玻璃杯或是蓋碗,均宜小不宜大。大則水多,茶葉易老。

沖泡方法:

綠茶的沖泡,相比於烏龍茶,程式非常簡單。根據條索的緊結程度,應分為兩種。然而,無論使用何種方法,第一步均需燙杯,以利茶葉色香味的發揮。

外形緊結重實的茶:

燙杯之後,先將合適溫度的水沖入杯中,然後取茶投入,不加蓋。此時茶葉徐徐下沉,幹茶吸收水分,葉片展開,現出芽葉的生葉本色,芽似槍葉如旗;湯麵水汽夾著茶香縷縷上升,如雲蒸霞蔚。如碧螺春,此時則似雪花飛舞,葉底成朵,鮮嫩如生。葉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譽。

一段時間之後,茶湯涼至適口,即可品茶。此乃一泡。茶葉評審中,以5分鐘為標準,茶湯飲用和聞香的溫度均為45-55C。若高於60C,則燙嘴也燙鼻;低於40C,香氣較低沉,味較澀。這個時間不易控制。如用玻璃杯,我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覺溫度合適即飲;如用蓋碗,則稍稍倒出一點茶湯至手背以查其溫度。完全依靠經驗,所以實踐是最重要的。

第一泡的茶湯,尚餘三分之一,則可續水。此乃二泡。如若茶葉肥壯的茶,二泡茶湯正濃,飲後舌本回甘,齒頰生香,餘味無窮。飲至三泡,則一般茶味已淡。

此種沖泡方法,除碧螺春外,同樣適合於平水珠茶、湧溪火青、都勻毛尖、君山銀針、廬山雲霧等較緊結的茶。

條索松展的茶:

這些茶,如採用上述方法,則茶葉浮於湯麵,不易浸泡下沉。應採用如下方法:

燙杯後,取茶入杯。此時較高的杯溫已隱隱烘出茶香。

沖入適溫的水,至杯容量三分之一(也可少一些,但需覆蓋茶葉)此時需注意的是注水方法。茶藝館中,普遍是直接將水衝擊茶葉,我認為這種方法不妥。這種茶本身比較舒展,無需利用水的衝力,反而易燙傷嫩葉。我採用的方法是,如用玻璃杯,則沿杯邊注水,蓋碗則將蓋子反過來貼在茶杯的一邊,將水注入蓋子,使其沿杯邊而下。然後微微搖晃茶杯,使茶葉充分浸潤。此時茶香高鬱,不能品飲,然恰是聞香最好時候。

稍停約兩分鐘,待幹茶吸水伸展,再沖水至滿。沖水方法如前。此時茶葉或徘徊飄舞,或遊移於沉浮之間,別具茶趣。

其他步驟,皆與緊結茶相同。

合適這種方法的,有六安瓜片、黃山毛峰、太平猴魁、舒城蘭花等。有些條索不是特別緊結亦非特別松展的茶,兩種方法均可,也是各人的習慣而已。

任何一種茶的沖泡,非常依賴於個人的經驗。本文也只不過提供一些慣常通用的方法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實踐得久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得和方法,如何才能泡得好茶,那也是見仁見智了。

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制工精細,綜合了紅、綠茶初制的工藝特點,使之兼具紅茶之甜醇,綠茶之清香。其味甘濃而氣馥鬱,無綠茶之苦,乏紅茶之澀,性和而不寒,久藏而不壞,香久愈精,味久益醇。加之“綠葉紅鑲邊”的色澤,壯結勻整之外形,高級烏龍更有特殊“韻味”(如武夷岩具有岩骨花香之岩韻,鐵觀音之觀音韻),使得烏龍茶特別引人注目,其妙無比。

烏龍茶的品飲,以閩南人和廣東潮汕人最為考究,因其沖泡時頗費工夫,亦稱之為“工夫茶”。地道的潮汕工夫茶,所用的水需山坑石縫水,而火必以橄欖核燒取,罐則用酥罐,選用上品烏龍茶,經複雜的沖泡程式,才能充分發揮出烏龍茶特有的色香味。正所謂茶鮮、水活、器美、藝宜,缺一不可。

 

傳統泡茶技法:

特色:道具簡單,泡法自由十分適合大眾飲用。

沖泡步驟:

燙壺:將沸水沖入壺中至溢滿為止。

倒水:將壺內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這是比較講究的置茶方式,將一茶漏斗放在壺口處,然後用茶匙撥茶入壺。

注水:將燒的水注入壺中,至泡沫溢出壺口。

倒茶:

先提壺沿茶船沿逆行轉圈,用意在於刮去壺底的水滴,俗稱“關公巡城”(是因為一般壺都是紅色,剛從茶池中提出時熱氣騰騰,有如關公威風凜凜 ,帶兵巡城),注意磨壺時的方向,右手執壺的歡迎喝茶時要逆時針方向磨,送客時則往順時針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壺,則反之。

將壺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湯均勻。

另一種均勻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壺輪流給幾杯同時倒茶,當將要倒完時,把剩下的茶湯分別點入各杯中,俗稱“韓信點兵”。注意倒茶時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至七分滿處為好。

分茶:將茶中的茶湯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奉茶:自由取飲,或由專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將壺中茶渣清出。

以備後用:客人離去後,洗杯,洗壺以備下次用。

 

安溪泡茶技法:

安溪在福建省晉江地區,產茶自古聞名。安溪式的泡法是用鐵觀音,武夷茶之類的輕火茶。

特色:

安溪式泡法,重香,重甘,重純,茶湯九泡為限,每三泡為一階段。第一階段聞其香氣是否高,第二階段嘗其滋味是否醇,第三階段看其顏色是不有變化。所以有口訣曰:

  一二三香氣高。

  四五六甘漸增。

  七八九品茶純。

沖泡步驟:

備具:茶壺的要求與潮州式泡相同,安溪式泡法以烘茶為先,另外準備聞香杯。

溫壺、溫杯:溫壺時與潮州無異,置茶仍以手抓,唯溫杯時裏外皆燙。

烘茶:與潮州式相比,時間較短,因高級茶一般保存都較好。

置茶:置茶量依茶性而定。

沖水:沖水後大約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這時間將溫杯水倒回池中)。

倒茶:不用公道杯,直接倒入聞香杯中,第一泡倒三分之一,第二泡依舊,第三泡倒滿。

聞香:將品茗杯及聞香杯一齊放置在客人面前。(品茗杯在右,聞香杯在右)

抖壺:每泡之間,以布包壺,用力搖三次。(抖壺是使內外溫度,開水沖入後不搖是為使其浸出物增多。這與潮州式在搖壺意義恰恰相反,因為所用的茶品質不同。 )

...上述資料,謹供參考...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