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仙鄉民風習俗 »

仙鄉“講古”

作者:  來源:永春縣仙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調查表  更新時間:2012年12月16日

仙鄉“講古”

  原載《永春縣仙鄉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調查表》

 仙靈宮

我祖顯仁公其父有燦公于明朝洪武年間由泉州清源山入永春萬壽(天柱山)護界口,後遷入水土坑,再移居內察落居。于明朝正統年興建一座佛廟,名仙靈宮,奉敬武安尊五,祈求合境平安,五穀豐登。

傳說人類初期,仙人路過此境,右腳踩在達埔鎮光烈村舟山岩的岩石土,左腳踩在仙夾鎮東裏村萬壽山,天柱山的山腰岩石土由於用力過重,岩石上留下深深的腳印。民間傳說是仙腳印,留傳至今。

講述者:陳體茵 永春仙夾東裏十一組

記錄人:陳德地

 

水鳳凰93洞傳說

相傳六百多年前在安南永三縣民間流傳著一個三縣聯手剿滅江湖大盜賊的故事。強盜共有93人,利用地處仙夾德田村水鳳凰格仔山底的一個自然山洞:溪洞口小,內寬,洞口在水鳳凰深潭水面上,且懸崖峭壁,強盜進出從不面出動或從崖上降落,利用石壁懸掛佈滿青苔的一條直徑約10多公分粗的山藤出入自如。

格仔山密林深處只有一條羊腸小徑,且山路奇山區人跡罕至,強盜共有93人,在洞中過著奢侈的強盜生活,傳聞其生活用縣一式用純金製成,裏面有金床、金椅、金碗、金土壟、金踏對、金燭臺等,並搶來民女等歡作樂,據說有一姓範的發現蹤跡,當天晚上一家十三口死於非命,財物一空,由於受害民女當中有一位較聰明的用粗糖灑在洞外潭中,讓溪水漂流,水流至安溪地界被發現,安溪縣令立刻升堂聯合三縣廣大群眾力量順藤摸瓜,來到水鳳凰深潭,佈置群眾圍剿,每人帶一布袋沙土填潭,封住水口,頓時水位升灌入洞中,強盜無處可逃,全數弊命,從此93盜宣佈剿滅,故事流傳至今,現水鳳凰山洞地名為93洞景觀尚在可供游客觀賞。

講述者:陳文默 仙夾德田村2組

記錄人:黃淑戀

 

水尾橋傳說

這是一座風水橋,於2003年在德田村村民自願捐資合建的。完成祖先的遺願,傳說在很久很久前我們的祖先來到現的德田村,並在這裏安家紮根。祖先們根據村莊地理位置,應在村溪尾建一座橋,這樣即可方便路人,還會讓整個村人丁興旺,發家致富。

講述者:陳文默 德田村2組

記錄人:黃淑戀

 

飛爐古跡

明初年間(約1408年),神爐公的香爐從本境“飯桶寨”東面的廟廳遷至現場靈鎮廟。當時神爐公只是一個香爐,沒有神像,後來人們就設想為其裝一樽神像,但是心裏都沒底,不知什麼樣的形像更合適。過了很多,一位莆田的打鐵匠路過時聽說此事,比劃了一個左手拉風箱,右手拿鐵錘的姿勢說:就裝我這姿勢吧。這樽神像裝成以後,又稱武烈英侯神像。明代狀元莊際昌來此遊玩時,揮毫題上“飛爐古跡”四個大字,此墨寶今仍在靈鎮廟裏。

傳說“飛爐古跡”是講述者聽前輩老人講述記憶的。

講述者:陳春德

記錄人:陳智欽

 

竹林前祖宇定址的傳說

西向郭氏長房三世祖郭敬五,因嫌無房份,準備出祖遠離西向,行至半嶺亭,遇一地理先生,問為何歎氣,答曰:“沒房份,吾只生一子,吾弟生有五子。”先生曰:“別歎氣。”遂指對面五掌山說:你看龍向上走。二人緩步往上走,直至走到現竹林前祖宇位置。先生說,在此處建房很好。因此定址建屋,後果然人丁興旺。

講述者:郭培文 仙夾鎮龍美村14組

記錄人:郭相閱

 

七品縣老仰拜退草木神

南祭嶺“應媽宮”內奉賈氏神位,香客有求必應,香火不絕,相傳有一次一縣太夫人前來拜求燒香,祈求她家後生除病保命,果真靈應,縣爺見家人轉危為安,偕同夫人專程到此宮拜謝叩答。此後,該宮屋面木料變白,室內外蜘蛛什物隨之而生,香火逐衰,宮容不再昔日輝煌了。後人將此宮重修供作避雨亭。今神遊亭留,幾度重修名址猶存。

講述者:陳振起 龍美村五組

記錄人:郭相閱

 

草木神必過武烈侯關

明代未葉,西向陳姓有一戶人家到浙江溫州做貨朗肩挑生意,時間一久,對附近人文家戶概況熟悉,做出一些傳說故事,他在溫州常住一姓賈的老嫗與孫女相依為命與之久交生情,與其孫女結為夫妻,時過多年,思鄉念家,起貪欲,將店財洗劫返回家鄉,賈老少禍不單行,小孫女先後入土,賈老嫗痛苦也離世浮魂四方入閩尋陳某報仇,化作一客經岵山過嶺頭,吾鄉境主武烈英侯化作隊官兵守不允入境,賈魂返向縣城隍爺叫冤求允,終陳某悔過以命還帳,了卻人生,時後陳某家屬在南際嶺建品安置供奉賈姓老嫗神位,以示為安之祈。取名“應媽宮”。

講述者:郭會堅 龍美14組

記錄人:郭相閱

 

創人陡的傳說

刨人陡位於仙夾鎮龍美村嶺頭角落岵夾古道嶺頭格下不遠處。早朝曾發生過兩宗殺人事件而得名。

①清朝咸豐年間,永春州爆發林俊領導的農民起義,清政府調動官兵、民團鎮壓,邱公三背友進行組織殘殺義眾。

②咸豐八年一天,知州陶綬錦和邱公立到西向辦案過此地,民間勇士行刺邱公立,殺死陶太爺,邱公立逃跑。

講述者:郭侖海 龍美15組

記錄人:郭相閱

 

竹編盛籃(白坯)

此工藝品系用毛竹劈成篾,篾條有粗有細,要逐條精細加工,按規定織成坯形,有底層(底層要插耳,安上銅鏗),兩個格(格要用細篾條穿花),一個蓋。工藝品小的只有三、四寸(直徑),大的到尺四,一擔為 2件。

講述者:郭武場 仙夾鎮龍美村十四組

記錄人:郭培文

 

龍湖村的由來

1961年全縣行政區劃再度調整,原龍水大隊分劃為龍水(水路),龍湖(龍林頭、嶺後、蓮湖)、山后三個生產大隊。

講述者:郭文相 永春縣仙夾鎮龍湖村

記錄人:郭章哲

 

蓮湖金交椅的由來

金餃椅位於蓮湖角落,是早時明師指點一穴風水,山形象交椅一樣,所以叫金交椅。

講述者:郭建宜 仙夾鎮龍湖村

記錄人:郭章哲

 

尾蛇坑的由來

發源于龍林頭,經嶺後金交椅,流入岵山北溪,來歷:是嶺後前面一座小山形象蛇一樣,又在元邊上一些荒埔,這條溪小,有人叫作坑,取山形和坑仔作尾蛇坑。

龍湖村60歲以上的人都知道。

講述者:郭麗真 仙夾鎮龍湖村

記錄人:郭章哲

 

響天鑼的由來

響天鑼位於龍湖村嶺後角落的北部,是嶺後祖厝後的高山,當時有一位明師在這裏點一穴風水,山頂角一面鑼樣,俗叫響天鑼。

講述者:郭章哲 仙夾鎮龍湖村

記錄人:郭文相

 

郭其祥

郭其祥,乳名發,生於光緒二十年(一八八四年),其父端桃,擅長拳術,善治瘋傷。在廈門創辦《春生堂》瘋傷藥酒行中外馳名,其祥少年時期好交仁人志士;青年時代曾南渡馬來亞、新加坡、麻坡等地經商。在此期間就有扶弱抑強好抱不平之舉,深得當地僑胞擁戴。時隔半紀年便回國配合宗親鏜培、會奪和會朝整頓,鞏固發展春生堂藥酒行,隔年在泉州增辦春生堂藥酒行分行,由族人相薦任分行經理、斯時,他仍好交重義鄉親,族人若到廈門均能得到熱情接待,有時還能得到他的資助。他曾任永春族外鄉合會主任,駐廈門主持常務工作,主辦《迫擊報》由垂煉任主編,曾任泉州、永春兩地民團鄉合辦事處副處長,隨後永春成立民團總局,他任副局長,當時軍閥混戰,他任保衛團副團長多次拯救永春民眾他曾任思明縣(今廈門市)國民黨務整理委員,永春族廈同鄉會常務理事,他一貫主張重視發展社會經濟,關心家鄉事業,在他的宣導下,鄉親們曾種植油桐數萬棵,並有志推廣全縣,但由於長年奔波,勞累成疾致中年謝世。

講述者:郭文相 仙夾鎮龍湖村

記錄人:郭章哲

 

出米石的由來

在龍湖村龍林頭角落的出米石垵,有一塊出米石,從有龍林頭祖先就有此石,這塊大石筆直高約10米左右,寬 6米左右,在石壁中有兩圓洞,傳說當時一洞出米,一洞出鹽,可供國舅庵的三個和尚食用,有一天國舅庵和尚朋友來,和尚為了招待朋友,想多取些米和鹽,就去出米石洞口,拿一根竹子桶洞,這樣出米石從此停止出米和鹽。

講述者:郭文相 仙夾鎮龍湖村

記錄人:施華紅

 

郭會朝

會朝,生於一九○○年,在青少年時代,得堂親其祥之培養,到廈門參與春生堂酒行的經營管理,後任該行總經理。他在此期間不失時機地努力學習社會知識,廣交仁人志士,積極參與進步活動,一貫抑強扶弱,社會在發展,情況不斷變化,在有利條件下,他首創《永春日報》;並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戰勝地方勢力出任國民黨永春縣党部書記長。他一貫愛民、愛鄉,熱心公益事業。四十年代後期,由於形勢變遷而移居臺灣經商,安度晚年。

講述者:郭金春 仙夾鎮龍湖村

記錄人:郭貴庭

編輯注:郭會朝,字禮宗,禮字輩--仁、禮、智、和。

 

石鼓山

石鼓山位於龍林頭的西部,山頂有一塊大石,約有數十立方米,在石頭頂上近可看龍美、龍水、美寨、龍湖等,遠可看南安、泉州市地,是仙夾的主山之一。

講述者:郭貴庭 仙夾鎮龍湖村

記錄人:郭章哲

 

春生堂藥酒

春生堂秘制風俗補酒始創于清朝道光年間(1820--1850年),創始人是永春縣仙夾鎮龍湖村人郭信春,至今已有 188年。郭信春自幼喜拳術,對久年風濕、血衰氣虛、跌打損傷等症有一定研究,為了醫效,他始創以獅球為商標的春生堂風傷藥酒,採用部分進口藥材,碾末浸入天津正莊高梁酒,又以30種地道藥材經過加工提煉,後配製而成,酒質醇厚,藥味純正芳香,不寒不燥,具有祛風、補筋骨、舒筋活絡、補血益氣等功效。對婦女坐月子也很有好處,當年春生堂藥酒比萬全堂藥酒銷路更大,行銷臺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各地,使用春生堂藥酒後,精力充沛,渾身輕鬆,永葆青春,可謂春生。最早開在廈門廈禾路一帶(廈禾路16號),現有泉州市“春生堂”酒廠有限公司。

“春生堂”的由緣於一個動人的故事,在清道光年間(1820年),永春縣城至五裏街之間有一個小鄉村叫郭厝,村裏有一位郭先生,開一個小小中藥店叫回生堂,給百姓推風接骨治病,賣生草藥,此人便是白鶴拳的傳人郭信春,郭氏後來救治了一個病危者——(鳳陽公)相傳乃朝庭大內侍衛,鳳陽公為報答救命之恩,鈄秘制藥酒相關送取名“春生堂”。

講述者:郭章哲 仙夾鎮龍湖村

記錄人:郭貴庭

 

觀音山的由來

觀音山位子嶺後角落的東部,山形象人一樣,當時明師在這裏點一穴風水,明師說,觀音山、石頭盤,一屈水三尾麻是誰子孫得到它,代代富萬家。由於山形似觀音象,所以叫觀音山。

講述者:郭貴庭 仙夾鎮龍湖村

記錄人:郭章哲

 

一庭起九庭,起了富如龍

本村竹編工人將一根竹子一分二,二分四,然後再一庭一庭分下去達到節約材料增加效益的作用,得名一庭起九庭,起了富如龍。

講述者:郭華廈 仙夾鎮龍水村1組

記錄人:隱志芳

 

飛爐擇址

早年西向群眾為供奉境主公司馬候,在水路大謝坪胡擇址要起蓋宮廟,安放香爐點上香火,到了第二天早上因境主公對所擇的宮址不滿意,將香爐飛到山兜下平地群眾就在山兜下起蓋宮廟,起名山兜宮供奉司馬聖候,傳說為飛爐擇址。

講述者:郭從針 仙夾鎮龍水村5組

記錄人:郭華廈

 

花鼓隊

歷史傳承,沿用至今,敲打、表演唱,挑柴等

花鼓、伯鼓、大鑼、大鈸、二鈸、銅鐘、鼓架、長竹條。

以歷史傳承,喜、喪事均可用。

講述者:郭金楓 仙夾鎮龍美村十三組

記錄人:郭相閩

 

鼓隊

鼓隊是鄉村民俗之樂隊之定,無論鼓事及其他事都可用之樂隊,歷史淵源已久,成為一種民間盛行之文化造產之一。

正鼓,付鼓,銅鐘,支吹,配小銅鐘,兩個鐵仔,表演舞,總之稱為鼓隊。

鼓隊舞:二個鼓、小鋼鐘、小鑼子、大銅鑼、二個鐵仔、一支嗩呐、二披鼓隊披。

歷史流傳,喜事、喪事及其他亦可用,至其中節奏。音樂不同。

講述者:陳丁仕 仙夾鎮龍美村11組

記錄人:陳永茂

 

祖宇大廳公婆龕油漆裝飾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處興趣重建,重修祖宇熱潮,以求子孫後代,發揚光大,光宗耀祖。

1、在雕刻木作上不光滑之處用漆面補平打磨光滑後,上第一道天然大漆。

2、第一道漆幹後,再打磨,上第二道、三道天然大漆。

3、打磨後再上安全漆,安上正金膜,使其光亮奪目,金光閃閃。

祖宇神龕

先祖神魂緊宿處(坐廳頭),天然大漆,正金膜

原料工具:明油,紅珠粉,補刀、刷子

講述者:郭燦治 仙夾鎮山后村

記錄人:郭海嶼

 

堆雕

為了漆籃的華麗、貴氣、先人就用堆雕、描金、圖畫因而特別貴氣。

一、堆雕:制漆面、印花型、粘籃朵、修花紋

二、畫:曬籃、退土、繪畫、安全

大盛籃,迎神拜佛用。

材料:土、清油金箔。

工具:毛筆、尖刀、花、摸。

講述者:郭天真 仙夾龍水村一組

記錄人:陳志芳

 

漆籃畫花

承父親傳授至今,在做好的漆籃上畫上山水、花鳥、龍及古代人物。

再按上正金、使光亮奪目,十分美觀。

大盛畫作,迎神拜祖,陳列品

講述者:郭天真 仙夾鎮龍水村一組

記錄人:陳志芳

 

釀酒

從故至今流傳的方法

按 1斤糯米 3兩曲母,先將糯米放在鍋裏蒸熟成飯後放涼和曲母拌勻,用飯碗把它裝進酒壇裏, 1碗飯 3碗水比例裝完後抱壇蓋蓋平後放置一個月打開來就成了香甜爽口的紅酒。

材料:麥子製成曲母,糯稻碾成糙米,涼開水。

工具:燒酒桶、酒壇。

產品用於平時品償,農村用於生孩子坐月子喝,做壽、結婚等喜宴上請客等。

每月初三、十八釀的酒較看香甜、燒出來的米酒較多。

講述者:陳文禮 德田村1組

記錄人:黃淑戀

 

鹹菜醃制技藝

善醃制各種菜類,且味香甜、色澤好。

上世紀四十年代,仙夾的生鮮芥菜由於高拔,高霜凍品質優良,堪稱綠色食品,用芥菜醃制的鹹菜更是味香質甜,而且得於存儲。缺菜的季節隨取隨用,方便實惠。是各家各戶必備之菜。

港澳臺胞也很喜歡家鄉的鹹菜。

取生鮮茶菜經太陽曬微軟後一層一層鋪在大大桶內加適量鹹鹽用腳踩踏至鹽浸入,醃制一至二天后取出放在竹杆上曬至六、七分幹,再加鹽放入缸內密閉存儲。

生鮮茶菜、鹹鹽、大木桶、菜缸、竹杆。

做菜食用。長久存儲的鹹菜煮,白鴨做湯可退火解熱。

講述者:洪麗霞 仙夾鎮美寨村四組

記錄人:陳智欽

 

仙鄉芥菜幹製作技藝

仙鄉生鮮茶菜由於高海拔、高霜凍、無公害、純屬綠色食品,而且品質優良。六十年代以來,本地就嘗試用生鮮茶菜做成茶菜幹,除了自已食用,還可饋贈親友,饋贈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深受歡迎。

取生鮮茶菜經太陽曬微軟後,放入大鍋內加水煮七分熟,取出用手撕成小條放在竹杆上曬乾,切成小段高溫烘乾後即可包裝存儲。

做菜食用,也可用大米煮成菜乾飯,用排骨、鴨煮成湯。香甜可口,回味無窮。

講述者:陳建新 仙夾鎮美寨村四組

記錄人:陳智欽

 

紅酒釀制技藝

一百多年前,紅酒就是本地女人坐月子用的熱禮品,一般人平時飲用也在滋補,增加身體熱量的功效。紅酒釀制是本地的傳統技藝,歷史悠久、家喻戶曉。當地就流傳著紅酒歌謠:紅面娘子嫁著白麵郎,兩人相招去投江,身屍骨肉水裏爛,喝後一定會醉人。

將糯米煮成乾飯涼後加入紅酒殼攪拌均勻加入涼開水放入酒缸內密閉發酵一個月左右,取出過濾運河渣即是紅酒。紅酒渣放入一般配料為:一斤紅酒殼四斤糯米四斤涼開水為宜。

糯米、紅酒殼、水、酒缸、過濾布等。

直接飲用或加入適量紅酒煮食物味香可口,滋補身體,增加人體熱量,是傳統滋補佳品。

講述者:陳文煌 仙夾鎮美寨村二組

記錄人:陳智欽

 

佛像雕刻

泥塑土地公,閩南地區家家戶戶幾乎都在廳堂安放,以祈求家庭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取土根據土地公的形狀,雕刻成像,塗上道油漆,到光亮就可以,面部一定要粉紅色,身貼金、白頭發,白鬍鬚。

材料:土、各種色彩油漆、黃金箔

講述者:郭萬安 仙夾山后5組

記錄人:郭金貴

 

八腳古床製作

古床用四根木柱支起,可用來套蚊帳,晚上睡覺一可防蚊蟲進入,二可避風,制床時不用鐵釘,在山區可以就地取材。

一、將各種木材鋸成各種規格,一定要宜

二、鑽孔

三、安裝

選用優質杉木

鋸子、墨斗、釵刀

講述者:郭邦能 仙夾鎮山后村二組

記錄人:郭金貴

 

沙金字製作

天然生漆製作,適合於大門各種字體製作,貼上黃金箔、美觀又大方。

一、先將工作物補平後磨

二、油漆上三道天然漆

三、取大小相同顆粒狀的清水砂堆放平整。

四、再塗上三道的天然漆

五、貼上24k黃金箔

材料:天然漆、細土、清水砂、黃金箔

講述者:郭金桂 仙夾鎮山后村五組

記錄人:郭金桂

 

金線條製作技藝

傢俱油漆裝飾技藝

80年代以前,農村青年結婚時都要裝飾一套傳統的新傢俱,裝飾時少不了在床圍板上分成圖案框,油上漆框邊少不了拉上金線條,形成了立體框,再畫上圖案,顯得美觀、而大方,隨著社會發展、傢俱的變革、傳統工藝幾乎要失傳、年青一代沒有機會再學。

一、用花生油拌松煙(正金線拌鐵仁粉)成硬糊漿

二、用脫脂棉球沾糊漿的均勻地擦在載好的毛邊紙上

三、再把擦好的組成嵌上鋁臘或正金膜,反而用棉球抽擦,使全膜均勻沾在紙上。

四、把做好的金紙張訂成本子。

五、用鋒利小刀刹成線條,就可以使用。

材料:毛邊紙、鋁膜、正金膜、松煙、鐵紅粉、花生油、脫脂棉。

講述者:郭燦治 仙夾鎮山后村

記錄人:郭海嶼

 

熟桐油的製作技藝

傢俱油漆裝飾

90年代前農村每家都需要傢俱和一些用品的油漆加工,以增加美觀和耐用。傢俱而離不開傳統的桐油製作。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化工取代,因此這門工藝也就逐漸消失。

一、取生桐油倒入鍋中生火燒開(怎樣看油已開?)開始燒時,鍋面一直有白水泡出現等白水泡消失後,證明油就開。

二、油開後,開始放入爐底粉和明譽粉,按油的重量比例兩底,斤油爐底粉放入以在這時會出現許多白泡這時一定要注意,油裏有大股農煙一定要拌散開,否則白泡一複蓋、一下就形成固體。

三、白泡消失後,接下來又有赤泡出現,這時火應減小,等赤泡複蓋鍋面三分之一時,開始停火,把油攪拌涼為至,就稱完成。

相關材料:生桐油、爐底粉、明譽粉。

講述者:郭燎治 仙夾鎮山后村

記錄人:郭海嶼

 

漆籃的製作

輕便堅固乃有獨特實用

好久以前龍水村的一對夫婦,善於編制竹籃,丈夫精于漆藝,一日丈夫為在山那邊種地的妻子送飯,提著竹籃裏放著一碗粥和一碟菜,不想在跨越一條小溪的時候滑倒了,籃子打翻,粥從竹籃的孔裏漏得所利無幾。這位漆匠在惋惜之余,忽然靈光一現,回家裏,將桐油刷在竹籃上,形成了最早的漆籃。

一、挖田裏的土,研細過篩,獲得細如麵粉的土粉。

二、土粉攔桐油,放在鍋裏煮一段時間是為油灰。

三、把油灰刷到竹籃上,總共有二十九道工序。

相關材料:土、桐油、紙、布、清油、爐底。

遠銷:海內外。用拜神、祭祖、陳列品用。

講述者:郭雲永 仙夾龍水村三組

記錄人:陳志芳

 

竹籃製作

經加工製成名貴漆籃,祖傳。

將竹破為篾再用過劍門、然後將篾片為經篾絲為緯,根據不同大小高矮進行編制。

講述者:郭日省 仙夾鎮龍水村二組

記錄人:郭華廈

 

芥菜幹

被確定天公害特色食品

2000年發展至今進行深加工形成特色食品

將青芥菜放入開水煮20分鐘後,再作條形,然後曬乾、切片、抽真空包裝入盆。

青芥菜、水、柴、真空機、烘乾機、包裝袋

講述者:郭志堅 仙夾鎮龍水村三組

記錄人:郭華廈

 

傳統蒸白粿

本村習俗,無論大小節日,家家戶戶都做最原始蒸白果(現在市場上的年糕)無論紅白喜事用來祭拜進行還福、謝年等。

最主要是農村最傳統、最實惠,而且每個人都會製作的農產品。無論大小節日,家家戶用自己種的粳稻碾出來的米,拿來放在開水裏泡一下,拿到踏對房裏壓制,就可以做成好吃的白果。(原為手工製作,現有些工序由機械代替)

講述者:陳文禮 德田村1組

記錄人:黃淑戀

 

火烘製作與銷售

取暖及婚嫁用

利用本地區出產毛竹進行加工、銷售。

火烘,取當地毛竹、外鋸成長度1.6米,去竹青,破成寬0.5公分竹條,條數20條,大小一致,買米以烘堡(用土燒)從火烘堡的凹處做起,竹條翻轉向下,形成中小面寬的國形物體,較為美觀。

講述者:郭科錦 仙夾山后村五組

記錄人:郭金貴

 

人生禮儀(結婚)

我村很多人會選擇在正月或年尾舉行婚禮,一來處於農閒,二是新戚朋友都在家較熱鬧。

迎親時,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後,送上迎親時的禮物,新娘由娘家一位福份較高的女性紅傘護其走至禮車,新朗上禮車前,新娘的父母持一把扇子遞給新娘,新娘接過扇子後放在地上,表示不將懷性子帶到婆家。

禮車到婆家時,一般生肖不符的要避開,據說以免“相沖”,新娘子暫時不能進家門,待吉時到,村裏一位福份商的女性長輩來牽新娘跨封爐(除歲以外一般加上茶葉鹽米)新娘跨過後除去黴氣,還代表日子將來過得紅紅火火,新娘進門後直接上大廳這時兩位新人面對祖宗,由一男一女兩位長輩或好命人為她們梳頭、戴花,稱為“上頭”,上頭時一邊念“四句”,接下來拜過天地就可以送入洞房。另外新娘前夜,要找個男童,在床上滾一滾,一邊叫著“滾鋪滾鋪生達鋪(男孩)”。

講述者:郭素膽 仙夾德田村5組

記錄人:黃淑戀

 

壽誕禮

一百多年前,按本地習俗,就有晚輩為前輩老人上十祝壽活動,意在祝老人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每逢前輩老人六十大壽、七十大壽、八十大壽、九十大壽或百歲大壽,晚輩要為前輩老人舉行祝壽活動。迎佛公、殺豬宰羊、大擺菜碗、燒金紙、燈料、請法司祝燈請願。送壽圖、寫對聯、點歌、請老人吃上面線蛋,設宴席請親朋好友。祝老人健康快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講述者:黃淑美 仙夾鎮美寨村三組

記錄人:陳智欽

 

過年

農曆12月30日,家家戶戶買豬肉、雞鴨魚酒菜等所需進行拜年。

本村習俗,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完後放煙花、鞭炮;晚上12點鐘開始放鞭炮煙花,各房間燈火通明,男女老少到神廟爭點頭爐香火,熱鬧非凡。

講述者:陳文彬 仙夾德田村5組

記錄人:黃淑戀

 

清明節

幾百年來,每蓬二十四節氣的清明節,本地家家戶戶都往老祖宗的墳前祭掃祖墓,緬懷先祖亡靈,而且清明節這一天,農村的耕牛要休息,不能耕田。

每年清明時節,無論是在家的老小,還是遠門在外的子孫,甚至是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都要趕往先祖的墳前掃幕、祭墓,他們帶著金銀紙、紙錢、香灼、果品、糕點供奉死去的祖先,緬懷死去的亡靈,讓祖宗安息,保佑子孫平安。

講述者:陳春德 仙夾鎮美寨村三組

記錄人:陳智欽

 

各種廟會

明初年間(約1408年)靈鎮廟從本境飯桶寨東面遷至現址建成,經明、清幾次重修擴建,1983年全面整修。

本村習俗,每年正月初一早上零時,本地百姓帶著果品、糕點、金紙、香灼炮,趕往靈鎮廟參加廟會,爭燒火爐香,燒金拜佛、抽籤、放鞭炮、陷火,表現對佛祖的信仰。

眾弟子添油、捐資。

講述者:陳招宇 仙夾鎮美寨村九組

記錄人:陳智欽

 

深山宮(清水祖師宮)

位於仙鄉北部,坐乾向巽兼亥己,系西向陳郭肇基祖駐衍本土時為紀念族人同仁者之功德而塑像供奉,猶命宮名為義。

宮內分別塑造清水祖師公像及其他佛像。

鄉親佛事、信仰活動。

講述者:陳永言 仙夾鎮龍美村3組

記錄人:郭相閱

 

寒婆夫人媽亭(夫人亭)

位於仙鄉東大門的嶺頭格,亭子雖小,卻佛光顯赫,據傳說,原來亭內尚有七品官揮毫拜題“保我後生”之匾額。

70年代因東裏水庫管道的跨過佔用亭門口地,於1986年由港胞郭皇保獨資捐建新亭。

夫人媽佛亭,神光猶存,惠我族人,眾人信仰,香火不斷。

講述者:陳春紅 龍美村13組

記錄人:郭相閱

 

神婆

鄭玉能,十二歲時,就開始作神婆(問米婆)。

農村中有供奉社君的,說出屋名知人口幾人及家庭運勢。

當地每月廿九(農曆)灶君生日

周圍永春、德化、南安都有人到她住所問吉凶。

講述者:鄭玉能 仙夾山后1組

記錄人:郭金貴

 

請火

歷史流傳至今

春節間,群眾供迎本鄉境主武烈英侯到名山名廟進香然後再由鼓樂隊、舞獅隊組成隊伍大鑼大道供迎境主到各角落作敬。

本鄉郭氏各角落都排敬桌,供迎境主到來。

各種民間鼓樂、舞獅隊、彩旗。

講述者:郭相學 仙夾鎮龍水村五組

記錄人:郭華廈

 

迎燈

歷史流傳至今

十月十五日晚,用民間鼓樂、花燈,供迎觀音佛祖、境主公到各厝作敬,祈求新春快樂,萬事如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村民各厝排敬桌供迎佛祖花燈到來。

民間鼓樂、花燈。

講述者:郭華廈 仙夾鎮龍水村1組

記錄人:陳志芳

 

古瓜茶

50年代初期,由於當時醫藥不夠發達,農村缺醫少藥,看病難,就有人嘗試用苦瓜和茶葉配製成中成藥,可治腹痛、腹脹、腹泄。現在醫藥發達,發展了這種傳統的土方法很少有人去配製使用。

凡有腹痛、腹脹、腹泄等胃腸不適者,服用苦瓜茶後可藥到病除。

苦瓜茶適時,開水沖服。

取生鮮苦瓜5斤,幹茶葉0.5斤,用石臼子將其搗爛後發酵1-2天取出曬乾,密封保存。

講述者:陳珠英 仙夾鎮美寨村三組

記錄人:陳智欽

 

寨山前祖厝管委會

賽山前祖厝管委會是我村2007年陳氏組織成立的,主要分為:

管委會主任:陳金森

理事:   陳文默、陳偉仲、陳文定、陳海民、陳金棍、陳章平

會計:   陳文禮

出納:   陳炳芬

講述者:陳金陳 德田村5組

記錄人:黃淑戀

 

Copyright©2006 - 2016 lb.nanchens.com  版權所有:永春仙鄉林柄陳氏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