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永春縣仙夾鎮 »

孫中山頒狀嘉獎永春華僑“旌義狀”

作者:孫傳勇 林聯勇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09月01日

孫中山頒狀嘉獎永春華僑

在永春縣仙夾鎮東裏村口的雨亭邊大樹下,立著一方與眾不同的石碑。古拙蒼老的碑石上端鐫嵌著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影雕像,像上刻“雙十旗”,在孫中山像下,刊刻著“旌義狀”三個大字,碑文全文為:“鄭玉指於中華民國開國之始,宣揚大義,不遺餘力,特給予優等旌義狀,奕代後民,永多厥義,此旌。臨時大總統孫文。中華民國元年三月初一日。”這方石碑見證了一段鮮為人知的華僑參加辛亥革命的歷史。

辛亥革命時期,有大批旅居海外的永春籍華僑和留學生感憤清廷腐敗,謀求民族振興,出資出力支持民主革命。據不完整統計,先後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同盟會和中華革命黨的永春籍華僑和留學生,有顏子俊、宋淵源、鄭玉指、鄭成快、林亮祖、林采仁、林有澤、陳棟樑、林充挺、顏國隆、顏國年、顏煥昌、葉立貽、黃富引、林傳織等30多人。鄭玉指(1851~1929),永春仙夾東裏村人,早年出洋到馬來亞的檳榔嶼做苦工,後來經商,為當地僑領之一。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倡組中國同盟會後,海外僑胞對日益腐敗的清朝政府早就深惡痛絕,一經宣傳發動,就紛紛加入同盟會。南洋是華僑策劃革命、支持革命和參加革命之重要地方。特別是檳榔嶼,為北馬來亞的良港,從中國出海必首經其地,是福建僑胞重要聚居地。孫中山先生三次到檳榔嶼,鼓吹革命並策動各地華僑參加革命活動,於1906年09月成立中國同盟會檳榔嶼分會。鄭玉指素懷愛國之心,擁護孫中山先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主張,成為檳榔嶼分會第一批會員。他多次參加孫中山親自主持召開的重要骨幹會議,深受其“鼓其勇氣,乘此良機,共謀大舉”的教導。他多次慷慨捐輸家財,並發動廣大華僑捐款,為籌措革命經費作出重大貢獻。1910年02月,孫先生攜眷屬再到檳榔嶼,當時檳榔嶼華僑的革命空氣非常活躍,請求參加同盟會者甚眾,於是在檳榔嶼設立了同盟會南洋總機關部。為秘密籌款,再度發動起義,孫中山又召開會議,得到了廣大華僑踴躍捐輸,這就是廣州黃花崗起義的先聲。隨後孫中山隻身赴美,其家屬仍留在檳榔嶼,鄭玉指和當地其他華僑多方照顧,籌款供給衣食日用。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對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員和華僑論功嘉獎,鄭玉指榮獲孫中山先生頒發的“旌義狀”。此旌義狀於民國年間勒於石碑,立於鄭玉指家鄉永春仙夾東裏村口。新中國成立後,由市有關部門徵集作為文物收藏。20世紀80年代初,市有關部門依原樣重刻“旌義狀”碑送東裏村,東裏村於1984年在村中公路邊修建雨亭時,重新樹碑於亭邊以為永久紀念。舒展枝條蔽護著石碑的大樹,開著淡黃色的花朵;碑石上四圍刻的條紋描成黃色,下端還有一朵黃花,這些都使人聯想到著名的“黃花崗起義”,肅然起敬。“旌義狀”碑為永春這著名僑村增色不少。

 


 

永春有塊“旌義狀”碑    林聯勇

旌義狀碑

“華僑乃革命之母”——這是孫中山先生對華僑在中國民主革命中所作貢獻的讚譽。在永春縣仙夾鎮東裏村有一方“旌義狀”石碑,見證了南洋華僑支持辛亥革命的歷史。

從永春縣城驅車到岵山鎮,再爬上10多公里的盤山公路,便來到東裏村。這時,可見村口建有一座風雨亭,亭邊豎立著一方與眾不同的石碑。碑石為長方形,上方微拱,整個碑面由於佈滿青色苔痕而顯得古拙蒼老。碑的上端刻著兩面交叉的旗幟。它是辛亥革命的軍旗——十八星軍旗。旗下鐫嵌著孫中山先生的影雕像(此影雕像為近年加嵌),像的四角分別刻有“國父孫文”四個字。在孫中山像下方,刻有“旌義狀”三個大字,碑文(原文無標點)為:“鄭玉指于中華民國開國之始,宣揚大義,不遺餘力,特給予優等旌義狀,奕代後民,永多厥義,此旌。臨時大總統孫文。中華民國元年三月初一日。”碑身四周邊緣均有雕飾,左右兩端為枝條狀,上端為雲日狀,下端有花朵狀。碑的底座由 3層石頭砌成。這就是“旌義狀”碑。

永春僑光亭與旌義狀碑

“旌義狀”碑,是為鄭玉指所立的。鄭玉指(1851—1929年),字繩搖,永春仙夾東裏村人,早年出洋到馬來亞的檳榔嶼做苦工,後來經商發達,成為當地僑領之一。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倡組中國同盟會後,海外僑胞對日益腐敗的清朝政府早就深惡痛絕,一經宣傳發動,就紛紛加入同盟會。當時的檳榔嶼,為馬來亞北部良港,是福建僑胞重要聚居地。孫中山先生曾三次來到檳榔嶼,鼓吹革命並策動各地華僑參加革命活動。1906年09月,檳榔嶼成立中國同盟會檳榔嶼分會。鄭玉指素懷愛國之心,擁護孫中山先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主張,積極參加革命活動,並成為同盟會檳榔嶼分會第一批會員,多次參加孫中山親自主持召開的重要骨幹會議。在孫中山的“鼓其勇氣,乘此良機,共謀大舉”的教導下,他發動廣大華僑捐款,並多次帶頭慷慨捐輸家財,為籌措革命經費做出了重大貢獻。1910年02月,孫先生攜眷屬再次到檳榔嶼,見當時的檳榔嶼華僑革命氣氛非常活躍,請求參加同盟會者也多,於是在檳榔嶼設立了同盟會南洋總機關部。孫中山在此召開會議,為再度發動起義秘密籌款。會上,得到了廣大華僑踴躍捐輸。隨後,孫中山隻身赴美,其家屬仍留在檳榔嶼,得到鄭玉指和當地華僑多方照顧,保障其衣食日用。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對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員嘉獎。鄭玉指榮獲孫中山先生頒發的“旌義狀”。此旌義狀於民國年間勒於石碑,立于鄭玉指家鄉東裏村口。新中國成立後,“旌義狀”石碑被有關部門徵集作為文物加以收藏。20世紀80年代初,泉州市有關部門依原樣仿刻一塊“旌義狀”碑送回東裏村。東裏村民于1984年在村口公路邊修建一座“僑光”風雨亭時,把新碑樹立于亭邊以作為永久紀念。

永春為閩南著名僑鄉。辛亥革命時期,有大批旅居海外的永春籍華僑和留學生,和鄭玉指一樣,感憤清廷腐敗,謀求民族振興,出資出力支持民主革命。據不完整統計,先後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同盟會和中華革命黨的永春籍華僑和留學生有:顏子俊、宋淵源、鄭玉指、鄭成快、林亮祖、林采仁、林有澤、陳棟樑、林充挺、顏國隆、顏國年、顏煥昌、葉立貽、黃富引、林傳織等30多人。

“旌義狀”原本只是一紙獎狀,然而將它刻於碑石之上昭炳千秋卻十分罕見。永春東裏村口“旌義狀”碑就屬罕見之物。如今,它立在僑光亭旁,更顯得突出。“旌義狀”碑旁,有兩株大樟樹,枝條舒展,翼護著石碑。樟樹花開時節,花色白帶淡黃,散發出獨特的清香。碑石上四圍的條紋均描成黃色,底部的黃花更是讓人不禁聯想到浩氣長存的著名“黃花崗起義”,聯想起永春旅外華僑傾力支持革命歷史功績。正如風雨亭之名“僑光”一樣,“旌義狀”碑體現了華僑之光,為永春僑鄉增色。

 

Copyright©2006 - 2012 lb.nanchens.com  版權所有:永春仙鄉林柄陳氏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