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先人紀念堂 »

又一語言學家隕落,陳章太先生千古

作者:  來源:語言茶座  更新時間:2021年10月29日

又一語言學家隕落,陳章太先生千古

2021-10-19

驚悉著名語言學家陳章太先生于10月17日淩晨辭世,特發此文,深切悼念。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陳章太簡歷

1932年生於福建永春。1955年畢業于廈門大學中文系。歷任中科院語言所副所長,國家語委副主任、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中國應用語言學會會長等職。教育部語用所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漢語方言和社會語言學。著有《閩語研究》(合作)《紹武方言志》《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語言學》《語言規劃研究》等專著。

在國家語委紅樓家屬院,進出的不少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他們和我們迎面而過時,也許你想不到他們中許多人就是在我國語言學界頗有建樹的專家。陳章太先生就是這其中的一位。我們按事先的約定來到陳先生的家裏,剛下課稍事休息的陳先生,臉上雖還略帶倦意,但很熱情地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對國家心存感激

陳章太出生在閩南永春一個貧窮偏僻的山村。閩南是僑鄉,陳先生也有華僑背景。華僑並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都很富有。閩南地區的僑民大都居住在東南亞,如菲律賓、泰國、緬甸等國家,陳先生的家人主要居住在菲律賓。陳章太懂事以後,他的祖父與伯父先後去世,老實忠厚的父親不善於生意的經營,原來不錯的家世開始衰敗。在家境極為困難的情況下,陳先生的母親一直支持他上學。正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因為家境貧寒,陳先生懂事較早,接觸社會也較早,因而感受社會的冷暖也較多。砍柴、割草、放牛、挑擔等所有農活他都幹過,苦難的經歷培養了他樂觀、頑強、奮鬥的性格。她的母親時常教育他:“人活在世上要不怕苦”,“路是自己走出來的”。這樣的教育,對陳先生後來的人生道路影響很大。

1951年全國第一次大學招生統考,陳章太剛上高二就考入了大學。“那時國家還很窮很困難,但十分重視培養人才,我跟所有學生一樣,不用交學費,食宿、醫療全由國家負擔,我還享受七元錢的助學金,生活沒有顧慮。這些都使我把個人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對國家、社會總有一種感恩,有一種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所以我常常主動走進社會,同各種人接觸,觀察、瞭解社會,熱心社會工作,從中學、大學到參加工作,多少年都這樣。”陳先生深情地回憶往事,顯得那樣真誠。正是這種身世和經歷使少年老成的陳章太將全部的熱情投入到各種社會工作中。廣泛的社會接觸面以及廣闊的社會視野為他日後從事社會語言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同當時大多數年輕人一樣,讀大學中文系的陳章太起初對語言學也沒有太大的興趣。談到這點,陳先生非常坦誠:“人們往往認為,說話、寫字是一般人都會的平常事,沒什麼可研究的。而語言學過去又大都偏重於研究語言結構本身,使語言研究顯得枯燥乏味。因此人們對語言學不瞭解,也不感興趣,我在中學時也是這種態度。到了大學,念的是中文系,文學課程比語言學課程多,而且文學課總比語言課生動,可以閱讀、欣賞文學作品,同學們自然喜歡文學,不喜歡語言學,我也如此。”後來有兩件事改變了陳章太對語言學的的看法,他對語言學也逐漸產生了興趣並同它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件是寫畢業論文。大學時他是學生幹部,同學中選擇寫語言學方面論文的寥寥無幾,老師要求他帶頭認領語言學的題目,他也覺得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於是就認領了語言學的論文題目。“當時我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泡在圖書館裏,硬著頭皮讀書、查資料、思考、寫作。最後在導師洪篤仁先生的指導下,總算完成了論文寫作,還被評為‘優等’。”說到這裏,陳先生爽朗地笑了起來。從先生的笑聲中,我們可以看出先生對當時的選擇沒有半點後悔之意。第二件事發生在1956年,陳先生與一位同學對調工作,調入中國科學研究院語言研究所(1977年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和學習,陳先生對語言學的興趣逐漸濃厚起來,並暗下決心一輩子搞語言學。

陳先生的經歷,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興趣對搞好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的重要性,沒有興趣便缺乏動力,就鑽不進去,搞不出名堂。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一個人小時候的愛好和特長也並不一定就能夠決定其一生的職業和愛好。

對於興趣的培養,陳先生認為:有的興趣是自然產生的,不用培養。由於環境、條件等的影響,以及事物、物件、特點的吸引等,有些人對某些事物會有一種自然的興趣,如對體育、藝術,有些人就有很強烈的興趣,這種興趣一般不需要培養。而有的興趣是需要培養的,如對某些科學研究的興趣,一般需要培養。培養興趣最重要的是,正視現實,提高認識,多接觸多瞭解多學習,把理性轉化為感情,自覺加深對事物、物件的認識,從而產生對該事物、物件的興趣和感情。陳先生對語言學的興趣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

辛勤耕耘,成績斐然

1956年,陳章太調入語言所師從丁樹聲、李榮先生調查研究漢語方言,參加調查河北昌黎方言,多次到福建實地調查閩方言。20世紀60年代先後協助丁樹聲、呂叔湘先生主編《中國語文》雜誌,並繼續研究閩方言。1983年調國家語委後,主持語委日常工作,負責籌建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籌建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語用系,從這時開始研究社會語言學。為促進我國的語言研究和語言應用研究,陳先生積極參與籌備成立中國語言學會和中國語言應用學會,任中國語言學會第一任秘書長、中國語言應用學會第一任會長,組織了幾次全國大型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學術研討會。籌辦《中國語言學報》《語言文字應用》兩個學術刊物,開闢了發表語言及語言應用研究成果的新園地。

陳章太先生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第一批社會語言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是我國社會語言學研究的先行者,他著重研究社會語言應用與語言變異,為我國社會語言學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漢語方言學尤其是閩方言和北方話辭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陳先生在語言規劃、語言政策研究方面著述較多。他最早提出漢語口語規範,普通話水準等級與測試的設想,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陳先生的主要著述有《福建省漢語方言概況》(合作)、《閩語研究》(合作)、《永春方言志》(合作)、《邵武方言志》、《大田方言志》、《語言規劃研究》等。發表了《語文生活調查芻議》、《反對“語言污染”,加強“語言美”教育》、《論普通話水準測試標準》、《叫賣語言初探》、《四代同堂的語言生活》、《語言變異與社會及社會心理》、《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語言學》等語言學論文多篇。其中《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語言學》全文3萬多字,分緒論、我國傳統語言學中的社會語言學研究、社會語言學的興起與發展、我國社會語言學的問題與前瞻四節,比較集中地論述我國社會語言學從草創、興起到發展各階段的研究情況和主要成果。文章內容全面、資料豐富、分析深刻、評比恰當、見解透徹,為學術界提供了我國社會語言學的概貌,實際上是我國社會語言學史的簡編。

推廣普通話任重道遠

作為語言學家,陳先生對語言變異有較多的研究。就當前方言與普通話之爭,如何處理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關係問題,陳先生作了精闢的論述:

“我們的社會正處於大變革、大轉型時期,社會生活、文化生活和思想觀念等各方面都發生急劇而深刻的變化,社會語言生活、自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適應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社會交際的需要,國家採取積極而穩妥的政策推廣普通話,同時不壓制方言,必要時還保護方言,讓方言有相當的空間存在、發展,這就使得我國的語言生活繼續朝著豐富、健康、有序的方向順利發展。現在,普通話在社會語言生活中基本發揮主導作用,但由於語言、方言的紛繁蕪雜,地域廣闊,文化教育不夠普及,普通話在全國遠未普及,教育、傳媒、公務用語和社會公共服務用語還沒有普遍使用普通話,社會交際還有語言障礙,推廣普通話任重道遠。方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文化資訊的載體,方言的存在是文化豐富、多元的表現,也是多元文化得以保存、發展的重要條件。普通話與方言是相依、共存、分用的關係,既相互影響又相互豐富。”

最後,陳先生又對我國語言生活的發展趨勢作了預測:“在總體方面,一個語言社區的語言將會越來越集中,越來越規範;小語言社區的語言向大語言社區的語言靠近,小方言向大方言靠近,方言向民族共同語靠近,共同語的規範程度越來越高。”

與知識淵博的學者談話,如沐春風;與和藹慈祥的長輩交流,受益無窮。陳先生千古!

來源:語言茶座

----------------------------

小編按:

陳章太,永春小岵南山陳校尉公第三十二世孫,筆名洪平、梁仁、鐘雨、伍青文、H.P等,1932年生於永春仙夾美寨埧頭。

 

Copyright©2006 - 2020 lb.nanchens.com  版權所有:永春仙鄉林柄陳氏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