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祖師信俗

清水祖師信仰,歷時九百餘年,跨越了古代、現代、當代三個歷史階段。據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版《清水岩志》記載,清水祖師姓陳,法名普足。北宋慶曆四年(一〇四四)甲申正月初六,陳普足生於永春縣小姑鄉(岵山鎮)。從小,父母便把他送到永春州大雲院(現在德化縣戴雲寺)出家。北宋元豐六年(一〇八三),清溪縣大旱,崇善裏劉公銳等請麻章上人(即陳普足)祈雨,雨隨沾足。眾人在張岩山蓋屋請陳普足駐錫,普足把修行處起名清水岩。北宋靖國元年(一一〇一),清水祖師年五十七歲,於農曆五月十三日,在岩圓寂。歿後成為安溪崇善裏的境內主佛。從其崇拜群體、內容與形式的變化看,大體可以分為奠基、形成、發展、穩定、沉潛、復興幾個時期。可以這樣說:清水祖師崇拜奠基于祖師生前,形成于宋元,發展於明清,穩定於民國,沉潛于全國解放以後,復興於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

流行於閩粵浙台及東南亞各國華人區的清水祖師信仰習俗,因千百年積澱,內容十分豐富。從類別上看,分為兩大類:

 

祭祀類

水祖師迎春繞境:

清水祖師迎春繞境民俗相傳始自宋代,盛在明時。迎春訂在開春,寄託著當地百姓叩請恩主清水大師下山繞境,驅邪鎮魔,扶持庇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裏社和平。整套規則,歷經變革相習成例, 隨香的海內外遊客數十萬人計,極為壯觀。

請神(分爐)

為滿足各地信仰清水祖師信眾的要求,各地首次建清水祖師廟時,都要到祖廟或附近已立的清水祖師廟迎請清水祖師神明(一般是求取香火,即香灰),這叫請神,或稱分爐。

請神有較嚴格的祭祀程式。到祖廟的請神方事先要備好清水祖師神像、輦轎、旗幡、鑼鼓、香爐、香火、大米和敬物(鮮花二藍、水果五類、青菜六至十二碗、茶、酒),在選定的日子,帶上數量不等的信眾到祖廟祭拜。清水祖廟沿襲至今的請神祭祀儀式先後順序如下:

  將帶來的新神像置於祖殿神像旁;

  信眾在神案上獻擺大米及各種敬物,然後進香;

  信眾跪拜,三跪九叩首;

  法師或道士主祭,念禱文,內容請神、祈求平安;

  請火,將祖廟香爐中的部分香灰置於帶來的香爐中;

  燒香紙,鳴鞭炮;

  向祖廟交添油款和捐款;

  祖廟送有關神明資料和靈符給請神方;

  分爐的神明乘著輦轎在旗幡在掩擁下和鑼鼓聲中回境巡遊並祭拜,

  所經敬奉該神明的村莊沿途巡遊,祭拜儀式與祖廟大致相同。

請火(謁祖進香)

已分爐于各地的清水祖師廟定期或不定期要組織信眾到祖廟舉行謁祖進香活動,其意是到祖廟求得神火回鄉供奉,以示不忘神緣關係。附近鄉鎮每年舉辦,路途遙遠的三~五年舉辦一次;舉辦時間全年均有,但主要集中農曆八月份過後。取火活動時,所備之物與祭拜程式與請神(分爐)相同。

除夕守歲祈福法會

每年除夕之夜子時,清水岩必舉行除夕守歲、迎春祈福法會。此夜,遠近信眾扶老攜幼,登山詣廟,陪伴清水祖師守歲。傳說此夜祈禱,尤為靈應。是夜,聚集岩寺善信多至萬人。寺廟內外,人山人海,動如潮湧。人們焚香祈求祝願,圍坐說古談今,滿口吉祥之言,彼此禮讓謙恭。至子時,住僧率眾善信誦念清水金經,祭拜清水祖師,許心願,祈和平。子時零點,由住僧領眾善信敲金鐘一〇八響,萬炮齊鳴,共迎新年。

清水祖師壽誕祭典

正月初六為清水祖師生日。每年此日子時,必由住僧主持舉辦清水祖師壽誕祭典活動,參加祭典善信,無以數計。

 

卜簽類

抽籤問卜

清水祖師在信徒的心中是神通廣大、有求必應的萬能之神。人們不辭辛勞登山到廟頂禮膜拜,大多是為解決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困惑。“蔔所以決疑”,舊時占驗大抵有科舉、宦途、財氣、官司、求醫、尋人、辦事;今則有生產經營、建房置業、出境出國、工作調動、升學就業、生育求嗣、婚姻嫁娶、患病求醫、糾紛訴訟、平安運氣等等。求卜占驗有二,一占卜,即直接向神禱告,禍福可否,通過“卜杯”定奪決疑。二抽籤,即向清水祖師訴說情由,得允准抽籤,然後據簽詩之文占驗。清水祖師靈簽有五十簽,詩文皆為五言絕句,每支簽詩都有一個歷史典故,中含哲理隱喻,互為辯證,可作多種解釋。寺內有解簽人,幫人解說典故,推斷預測,非常靈驗,是否帶有偶然性,其中的奧妙有待深究。

抽籤問卜屬於占卜範疇,清水岩的卜簽分問事簽和藥簽二款。卡簽的程式是:

信眾有事進廟卜簽(俗稱求籤)者,先點燃香火在清水祖師神像前跪拜,跪拜時從自己口中微聲(或默默無聲)向神明禱求自己的心願;

進香後到雙手捧著籤筒搖動,直至其中一根號簽搖落地面;

號簽置於神案上,再雙手捧著“卜杯”(為兩塊互為弧面、平面表示正面的小木頭)向神像站拜,後雙手散開“卜杯”擲落地上,當“卜杯”兩片出現正反兩面,此時就意味著得到神明首肯了,未得到神明首肯(筊子的兩片出現兩正或兩反)時,可重新卜簽;

拿著號簽到解簽處交給廟宇解簽員,解簽員按簽號給卜簽者簽詩;

解簽人員瞭解卜簽者的意願後向卜簽者解讀簽詩內容與含義。

 

結佛緣

幾百年來民間相傳,有謀望之事祈求清水祖師賜福,謂之“結佛緣”。民俗凡與清水祖師結緣,須連續三年,一年至少一次詣廟進香朝拜,以示虔誠。清水祖師體察其誠,則靈應如響,有求必應。

 

清水祖師迎春繞境民俗活動

清水祖師生前以“利物濟人”為志,“術行建、劍、汀、漳間”。歿後成為安溪崇善裏的境內主佛,其偶像常被善信抬迎下山巡境、醫病、袪災、禳福。春節過後,清水岩周圍各鄉便紛紛舉辦清水祖師迎春繞境活動,相沿成俗。

清水祖師迎春繞境民俗相傳始自宋代,盛在明清、民國,一九五三年後被禁止,復興在八十年代後。善信們叩請恩主下山繞境,驅邪祛災,集福迎祥,護境安民,寄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黎庶興盛、裏社和平、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祝願。

地域

明清時期,崇善裏領四十八個鄉,清水岩周圍嶺尾、溪南、崎兜、蔡土樓、周堂、頂劉、溪頭、大墘、黃柱、井邊、路尾、溪尾、蓬亭、湯內、中保、蓬格、西山、竹塔、畬內、曾口阪、橫坑等二十一個鄉自然分為三庵堂、彭格、曾口阪、橫坑等區域,各區域都有各自的迎春繞境的時間,其中以三庵堂迎春規模最大、影響最廣。

三庵堂

嶺尾、溪南、崎兜、蔡土樓、周堂等五鄉(民國時的嶺南保)為頂庵堂,頂劉、大墘、溪頭、黃柱等四鄉(民國時的蓬中保、彭西保)為中庵堂,溪尾、路尾、井邊、蓬亭、湯內等 五鄉(民國時的美濱保)為下庵堂。

九保社廿七佛頭股

按鄉域、姓氏、人丁等綜合因素,頂庵堂分為可卿保社、便元保社、虞山保社等三個保社,中庵堂分為湖濱前保社、代賢保社、黃柱保社等三個保社,下庵堂分為魁美保社、騰角保社、華美保社等三個保社,共九個保社,每個保社再各分為三個佛頭股,共廿七股。各股組成民國、新中國成立後略有調整。每年,由頂、中、下三庵堂各一個佛頭股執事,負責做牙、迎春活動,各股每九年輪值一年,周而復始。

卜期

祖師下山迎春,定於前一年的農曆三月初一日,由各庵堂佛頭股各推舉“首人”“都會銃”各一位元,集中在中庵堂“佛頭厝”,當眾用“信杯”投卜迎春繞境的“開香”日期。如果投蔔的是明春正月初八日為“開香日”,則初九、十、十一日便是“三日大迎”,十二日為“散香”日;如果初八日不“允”,則蔔初九日,再初十日。如初十日也不允,就要從初七日蔔起。“開香日”不得超過初十日,迎春繞境不得超過十五日(元宵)。

拈“大旗”

卜期後,便是激動人心的“拈大旗”活動。儀式非常莊重:於佛頭厝天井埕擺五塊八仙桌成丁字形,岩僧、三個庵堂首人登上八仙桌各據一面。由岩僧用三張同樣大小的紅紙,當眾寫明“大旗”、“車鼓亭”、“神前吹”三粒鬮名,再由明年當值的三庵堂佛頭股的“首人”檢查無訛後,裝入竹籤筒內,拈抽時,先由中庵堂的“首人”兩掌捂住竹筒口,只留個小掌縫大小,然後給頂庵堂的“首人”用一雙小竹筷去夾拈。如果同時夾上兩粒,當作無效,重新丟進筒內;如果夾上一粒,必須當眾解開。若是“大旗”鬮,筒內只剩“神前吹”和“車鼓亭”兩粒,便可同時倒出來,讓中、下兩庵堂的“首人”去拈。中庵堂“首人”拈後也要當眾揭開,如不是“大旗”,筒內的“大旗”鬮便是下庵堂所得;如中庵堂已拈去了“大旗”,那筒內不是“大旗”鬮,也就是下庵堂的鬮。

選“春官”

清水大師榮膺四次敕封,迎春長達三日,其間糾紛難免,古例必須由本縣縣令主持巡境,排解糾紛,其儀仗威嚴。但以後年年如此,影響公務,縣令便授命由拈得大旗的佛頭股選員暫替。儀仗、排場仍仿縣令,雅稱“清水巡境司”(俗稱“春官”)。拈得大旗的佛頭股,就要推選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當“春官”(雅稱“巡境司”),主持明年當值年迎春的一切組織事宜。其方式有推選、自薦、神前筊杯定等方式。

掘“大旗”

拈得大旗的佛頭股,還要推出“旗頭”、“旗手”兩人,於當值年正月初二日,到鎮撫(今魁鬥鎮西村)“旗主祖師”廟處,叩允後挖掘大旗竹(年年固定地點)。挖掘前,要備“茶壺雞酒飯”,帶“大符”一張、紅絲線二條(各三丈六尺長,可丈量竹的長度)、“香料”三十六節,種籽一包,紅綾二條,金花紙旗子三十六支,香楮、紅禮包等物,進行禮祭,而後才能挖掘。大旗竹的長度有規定,原長三丈六尺,後三庵堂各減一尺,定為三丈三尺。旗布可以在二丈八尺左右推移。當日,還要發給“旗主”參加開香的禮貼兩張,並獻大戲一場叩謝。而大旗布上固定書寫“敕封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菩薩”字樣。

開香

一到開香日,各佛頭厝要搭“開香棚”,頂庵堂有聖旨牌,中庵堂有祖師公,下庵堂有契母。淩晨,佛頭股的各家各戶,都雜備辦“豬頭五牲”、清萊香果到佛頭厝去供祭。舉行開香“封大旗”儀式祭畢,再把禮品帶回去擺席宴客。客人越多越光采,表明交好運。因此,一輪到“做佛頭”,各家各戶盡其所能,以來客多、場面大為榮。

“落座”

開香日下午,中庵堂的佛頭股要抬祖師佛像上岩,其他庵堂的“首人”、“都會銃”也要上岩。如果頂、下庵堂的人先到,必須在“覺亭”處等候,不得搶先;如果中庵堂抬迎的祖師先到,可以率先入岩。但祖師安座後,中庵堂的“首人”、“都會銃”還必須再到覺亭會齊。爾後一齊從覺路開始鳴禮槍進入岩殿拜佛。當晚,在岩上歇息。翌晨子丑時分,齊集中殿,由岩僧主持贊禮,夾念“清水咒語”和疏文,還要投擲“信杯”,申詢祖師是否“落座”允迎。如果一杯不允,必須再動鼓樂,重新念咒讀疏,一直蔔至允才是。當“信杯”顯示允迎,“都會銃”便齊發慶賀,再敲響昊天口的“日月梵板”一〇八下,以示全岩所有的“軍將士卒”整體動員開迎。(這“日月梵板”神聖不可隨便觸響,只有在祖師“下座”或亢旱禱雨時方可敲動。)

另外,在“祖師下座”時,岩住僧還要上疏投杯占四季雨水,卜是年豐歉。群眾以農為生,以水為命,特別關注占卜結果。如那季雨水充足,便充滿喜悅,增加信心,如那季雨水欠缺,便時加警惕,準備抗旱。

請“三忠火”

祖師下座開迎請,還要整儀詣三忠廟拜請“三忠火”。傳說,“三忠”(指張巡、許遠、嶽飛)是岩山前輩,祖師要先請“三忠火”,才自己“出火”下山繞境,表示不忘本源,尊重三忠。按禮儀,從三忠廟請出“三忠火”,三個“首人”、三個“都會銃”,都必須三步一下跪,三步鳴一槍,從覺路進入岩殿。據例:從三忠廟到昊天口,從昨晚排隊入岩到今晨請“三忠廟”,每“都會銃”共要鳴槍一〇八響,通常都把槍嘡燒得通紅。有時硝藥遇燒爆炸,燒及“都會”本人,就說是被燒者不誠心,或不清淨的報應。因此,選為“都會銃”的,都必須在春節前四個月,獨床食素(俗曰食清睡宮)。

請“祖師公火”

“三忠火”請到殿前,便在鐘鼓齊鳴中把祖師聖像抬到昊天口,再由專人從岩中取炭火置於新的瓦上,跪在佛前候請“祖師公火”。此時,岩僧奉上清茶三杯,跪在佛前祝誦“恭維太歲某某年,正月初□早,恭迎清水大師,敬獻清茶三杯,伏乞恩主一半下山繞境,一半守護山岩,大德大祥,大福大量,庇佑四境,照顧名山,愛護善信,寬恕子民,敬禱。”念畢,起身把瓦片中的炭火一半撥入“火鼎”(俗稱“火香籃”),一半留回岩灶中。三叩拜揖以後,禮送聖駕至覺亭,便下山開迎。

獻茶花

當祖師下山到“大彎頭”時,頭供埕還要舉行獻茶花儀式。據傳,必須獻上茶花一〇八朵,其中紅色三十六朵,兆生女;白色七十二朵,兆生男。一到獻花時,都被一些想生男育女的信眾搶光,只剩一棵光禿的茶樹,納入供迎的儀仗隊中。

換衫換轎

祖師下山,只乘便轎,儀仗較簡,一到鶴前“頭供埕”還要舉行換衫換轎儀式。當祖師駕到佛國碑,大旗要到佛前迎駕;三座精雕表金的大輦,早就安放在“頭供埕”,當下山的山轎擱放在大輦旁邊時,和尚便進行淨座祝福,口念“太歲某某年元正初□早,恭迎恩主清水大師下山,請出小轎,換進大輦,敬乞喜允金杯。”喜允了,在香槍禮炮的密集聲中,抱出“金身”換上新的黃兗,又於香槍禮炮中抱大師入大輦中,再披上繡錦的袈裟。另兩座大輦,則裝進“敕封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菩薩”的《聖旨牌》,和檀樾主劉公銳的雕像(俗稱“契母媽”)。隨後是三庵堂的“首人”和“都會銃”拜佛,只行三跪三叩首;接著是案前兩旁分立的四個禮生,引“春官”進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禮生司儀拜佛唱禮:“清水巡境司進——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再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三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平身!禮成。”“春官”行完“官體禮”後,禮生引坐在臨時特設的“官案”座上;再由禮生引“案公”(春官司的縣主簿)拜於佛前,先一跪三叩首,只正身未起立。禮生再宣唱“宣讀曉諭”,案公便誦讀“迎春告示”。讀完,續行二跪六叩首的大禮。禮畢,各庵堂的“首人”互相清點大輦,檢點一切儀仗事務,辦理交接手續。一切就緒,便先由頂庵堂“首人”擔負當天大迎的全責,開始巡境。

儀仗隊

迎春儀仗龐大、規矩嚴格,程式莊重。大體分為兩大部分:一為“春官陣”。前面是一對敲著咚咚單聲呼應的“首人鼓”,接下去是一個身著羊羔皮毛夾襖、手執根竹稍兒的“跑遍”,和四個執有“龍、虎、清、道”的旗牌手,兩面單杠著的大銅鑼、一個“放告”的大鼓、兩支號角,四個持竹板和鐵銬的“衙役”、一個兩人抬的錢櫃,接下去便是四個穿長衫禮服、戴有色眼鏡的禮生、一頂標寫著“清水巡境司”的紅涼傘,最後便是一把掛有“清水巡境司”轎燈的春官大藍轎,裏面坐著“春官”。(這一開路的儀仗隊必須按規定的古路走,不得越例。只有“案公”,也坐著官轎,不一定按古路行走,但菩薩入佛頭厝時,他必須到“佛頭厝”行禮拜佛)。

二為“火陣”:大旗扛在前面(以前是各姓各站都由手力飽足的個人輪流獨擎行進,以後各地電線如網,不宜高舉,改由一、二十個護旗手橫抬著行進),跟著就是“肅靜”、“回避”的兩面板牌,再下去就是敕封的三十六“駕”。執“駕”的,身穿前後貼有“勇”字的衙差服;再後是民間“隨香”的鼓樂隊(大鼓、花鼓、弄龍、舞獅、采閣、采球、南音、車鼓等)。這些陣隊後面便是車鼓亭、茶花樅、火香盆、神前的“寮鼓吹”、采繡的“清水大師”涼傘。接下去就是三輛大輦:頭輛供抬著“聖旨牌”;二輛供抬著“契母媽”;三輛供抬著“清水大師”。後面是一面大鑼和僧人的鐃鈸鼓擁送著。

海內外的善信手拈“心香”虔誠地一路“隨香”在後護駕。整個隊伍逶迤綿延、浩浩蕩蕩。

迎春路線

至於迎春路線,基本按規定的原道走,個別有所改動:第一日,祖師下山過半嶺亭,鶴前清水垵外到“水供埕”,繞鶴前學堂口過芸內賢慶大橋,順公路而上過中亭廟、仙宮,入彭圩街,橫穿十字路陳,而蔡姓二世祖宇,而楊姓祖宇,到頂庵堂埔的學堂門口歇午。午後,從埔頂出發,過嶺南溪,自閃洋格繞從內圳古,再繞至嶺美“文鬥祖宇”,沿溪南的烏石界而入頂庵堂“佛頭厝”;次日清晨,至烏石界起旗,經張姓的五房直至嶺東的“虞山供庭”,歇駕早餐後,繼續迎至石佛仔格(這是頂庵堂和中庵堂的交接站),由中庵堂“首人”負責當日事宜,先檢查執事的儀具和大輦等無訛後,再從案山過嶺後坑前大路,而後山母腳入大墘內,再從山母腳後畔到報德庵歇午。午後,自“報德庵”過仙宮石跳到魁頭祖厝門口,再到邢厝,轉過芸內石跳,過中亭廟以後入中庵堂的“佛頭厝”;第三日,出佛到邢厝寨仔與魁頭交界的石佛仔處起旗,一直去到大墘內“供埕尾”歇早用餐,而後到通天橋(這處是中庵堂與下庵堂的交接站),同樣履行檢點手續後,從路尾過美山埔而土樓口下大彎,到井濱的下庵堂埔,才歇午用膳。午後,入湯內再兜原路出來,過蓬萊大橋,直下竹腳李,轉入塗橋,重越跨大橋回到魁美的“承天”古址,達“尾供埕”,然後到庵角倒旗,才入“佛頭厝”(在蓬萊大橋未建前,迎春隊伍從庵埔直入湯內後,還要再出來到“承天”舊址,過魁美渡,則竹腳李再轉過渡回魁美);第四日散火。吃早餐後,隊伍到魁美庵邊起旗,一行迎到祖師生前施醫濟藥而始建的洋中亭,再倒旗接頭。

“等敬”

迎春繞境途中,各庵堂都按原議定的地點排列“供筵”候敬,俗稱“等敬”。每到一處,首人、都會、春官等,都必須在祖師到達敬桌時,在案前拜佛行禮。每夜入佛頭厝,聖像安座時,首人、都會、春官、案公等也同樣要依次在佛前拜佛行禮。各庵堂在當晚還要獻演傀儡戲(即木偶戲)、大班戲,舉辦民間遊藝活動,以示慶賀。各佛頭厝張燈結綵,佈設神壇,禮炮震天,燈火輝煌,熱鬧通宵,盛極一時。

接頭

三日大迎完成後,第四天,明年當值的佛頭股,都必須組織人馬,到洋中亭向當年三日大迎的當值佛頭股們站辦理清點移接手續,至此,當年輪值的佛頭股完成了執事任務。按照議約:頂庵堂接“契母媽”,中庵堂接“清水大師”及“聖旨牌”,下庵堂接一尊木刻的祖師牌位。至於“契母媽”,先由頂庵堂接回去,至六月十五日輪到中庵堂,九月十五日再輪到下庵堂。

供齋、做牙

每庵堂接到“契母媽”時,每天早、午都要供齋飯素菜。各庵堂接頭後,每逢月的初一、十五日,都要開筵、演戲,請道士主持“做牙”。

這種民俗沿襲歷史悠久,盛況甲于泉南、影響及東南亞。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