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邕及其裔孫在閩南創建的佛寺

廈門市佛教文化學會理事.陳全忠

前言

據漳州、泉州和廈門三個地區的志書及《潁川陳氏族譜》的記載表明:陳忠及其子陳邕是繼南朝江州義門陳淑明和隋代陳邁及唐代陳政入閩開發的另一支系的陳氏始祖。而自陳邕本人至其第十四世裔孫陳普足,有十幾代人先後在漳州、泉州和廈門等地區創建佛教寺院或修建佛寺,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為閩南地區的早期佛教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而且其宗族所創建的佛寺,僅個別寺宇因國家建設被拆除改建醫院外,其餘多數已成為閩南地區的佛教名刹和旅遊勝地。且其中有的被國務院列為國家保護重點單位,或列為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能知陳邕宗族及其創建佛寺過程和各寺沿革與現狀之全部歷史的人不多。筆者認為根據有關資料,作一扼要論述,對瞭解和研究閩南地區文化,尤其是研究姓氏文化與佛教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一、陳邕創建南山寺

一)陳邕的家世與業績:

據有關譜牒資料記載:陳邕之父陳忠的高祖陳岩,原是浙江吳興人。南北朝時,陳岩為陳宣宗的前軍司馬,時因有大功,被封為忠肅郡公。迨後主叔寶政治動亂,陳老隋其宗族往江西饒州府萬年縣洪故鄉桂胄裡(今江西省鄱陽湖北部)避亂定居。陳岩生陳亮,陳亮生陳錡,陳錡生陳范,陳范生陳忠,陳忠生陳邕01。陳邕(六四七~七四〇)為唐神龍二年進士出身,仕唐官至太子太傅(即教授太子的老師),因與宰相李林甫不協,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七三六)被貶謫入閩,他與其父及四子一女入閩後經福州輾轉仙遊抵達漳州定居。其子名:夷則、夷錫、夷行、夷實,都是進士出身。其女名金花,後受皇帝敕封為金花郡主。

據上述譜牒和《漳州府志》記載,現今漳州的名刹——南山寺,原為陳邕所建的住宅,因其造型過於龐大,富麗堂皇,狀如皇宮建築,地方官參謗其企圖謀逆,皇帝派欽差大臣查辦。陳邕事先獲得資訊後,覺得大禍即將臨門,苦無良策避禍。其女金花知此情況後,即勸其父獻宅為寺,她願削髮為尼奉佛,可避免滅門之禍。陳邕接納其女之言,獻宅為寺,故免受誅族,即將所獻之宅,題名為“延福禪寺”(至明末始改稱為南山寺)。

金花削髮為尼姑後,法名玄妙。並以其發為筆,寫了“悠然”兩字,掛於佛前,她即終身奉佛,圓寂後建塔墓於寺旁。陳邕全家即搬遷到漳州水頭居住。陳忠逝世後,贈鄂國公,墓葬在三都水頭,被其後裔尊為南陳入閩一世祖。陳邕逝世時,享年九十五歲,諡忠順王。被其後裔尊奉為南陳入閩二世祖,其墓葬在漳州東門外水頭上鎮山02

二)南山寺的始建與現狀:

南山寺座落於漳州市鄉城區南郊的丹霞山麓。是閩南佛教名刹。寺院始建于唐玄宗開元後
期(約於西元七三六~七四〇),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寺之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年間重修。由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殿(兼收藏佛經)、石佛閣、太傅祠、修真淨室等建築群組成,寺宇寬曠,氣勢宏偉。近年來,住持傳揚法師得海內外佛門弟子,尤其是華僑僧的贊助下,寺宇修葺一新,並將破舊的法堂重建成巍峨壯觀的千佛閣。該寺自清光緒年間佛乘和尚重興以來,為中國佛教禪宗,支系臨濟宗喝雲派師徒傳承住持的道場,現已被政府列為全國一百四十二座重點佛寺之一。

南山寺的附近,于一九八五年興建一座佛乘和尚塔墓。佛乘(一八三四~一八九九)和尚是晚清的高僧,他于一八九〇年擔任南山寺住持。重建寺宇,為振興閩南佛教作出積極的貢獻。被尊為“閩南佛教大德”。其弟子遍布東南亞各國佛寺,對南洋佛教界產生過一定的影響。該塔墓系經由新加坡前任佛教聯合會會長宏船法師等人籌資建成的。

塔墓占地2060平方米,塔高七米,四周築有長廊、涼亭,南側設有殿堂,內安置佛乘和尚的石雕像03,環境幽靜古樸,為南山寺增添了一個佛教徒瞻仰前賢和人們遊覽的勝地。

 

二、陳夷則創建覺性院

一)陳夷則的家世與業績:

據《潁川陳氏族譜》載,陳夷則是陳邕的長子,唐代進士出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享用金印而以紫色絲帶系于印柄的大官04),編制為二品官階,為朝庭顧問。他後來為求隱居生活,即與其三位胞弟及其獨子陳儔,于唐德宗建中二年(七八一)全家嘉禾嶼(今廈門)浦源(今浦園)定居,成為該家族最早進入廈門開基創業的人物之一。他在南陳世系中被尊為第三世祖。陳夷則進入廈門後創建的覺性院,成為陳氏開發廈門的歷史見證物。他逝世後墓葬于烏石埔蓮石尋山(在現今廈門師范西圍牆邊,距圍牆一米處),該墓葬經廈門市政府立碑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覺性院的始建與現狀:

覺性院座落于廈門市湖裡區禾山鎮枋湖村公路的附近。據《潁川陳氏族譜》載。陳夷則進入嘉禾島後,創建了覺性院,供奉觀世音菩薩,院之左邊建一祠,祀奉陳夷則神主牌位,陳氏子孫置祀田、碑記,以時致祭05。後經其第九世孫仁煦、仁旴兄弟二人,于偽陽閩王時(九四三~九四五)與僧行岑、卓奄重新修建該院。清乾隆年間,同安縣令張荃捐資重修06。清末民國初期經寺僧重修。覺性院原建三落大殿,其規模不亞於普照寺(南普院寺),極盛時期,僧眾常住八、九十人,香火旺盛,自不待言07。昔日寺中以大鐘音韻遠播著稱,有“覺性晨鐘”之譽,為廈門二十四景之一。近代該寺為中國佛教禪宗支系雲門宗僧侶住持的道場。五十年代後寺為農業社倉庫;七十年代後為磚瓦廠工人舍,且大部已圯,僅存數椽。一九九一年五月間,佛教女居士吳喜(人稱她為喜姑)募資重建佛殿及左旁寮房與佛殿右邊及其前側之宿舍等,寺之總占地面積約五百多平方米,總建築占地面積約三百多平方米。其規模已非昔日可比。

 

三、陳夷實創建白鹿洞寺

一)陳夷實的家世與業績:

據(潁川陳氏族譜)載,陳夷實是陳邕的第四子,唐代進士出身,他在廈門創建白鹿洞寺,後卒于河南光州固始縣(但該族譜未交代他到河南光州固始縣擔任何種職務——筆者注)。其子陳翿,分族龍溪、今屬龍海縣)北溪、新埭、角尾、南山大溪、蓮花、新亭、洪茂、松柏屈等處。

二)白鹿洞的始建與現狀:

白鹿洞寺座落於廈門玉屏山西北隅。據《潁川陳氏族譜》載,寺為陳夷實創建。又一說寺為唐代陳天鐘所建08。至明代已漸具規模。建有大悲閣、大觀樓、宛在洞、接因亭。清康熙與乾隆間曾先後二次修建,尤其是乾隆年間開拓六合洞、朝天洞、禦山亭,與殿左之石室。一九一七年,寺之董事葉崇祿等人捐資,改建石室為兩層石樓,祀奉朱子09。一九二四年,寺之董事會聘請覺斌法師為住持,重修寺宇一新10,成為佛教曹洞宗師徒傳承住持的道場。寺有“白鹿含煙”勝景,為廈門小八景之一。解放後。寺被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九年春,香港佛教聯合會會董、福慧精舍住持元果法師到寺中勘踏規劃,他為了重興寺宇,捐資新建了寺門、車庫、義診所、僧舍、修建了宛在洞內之圓通寶殿;重建了法王寶殿、改建佛殿左前例之僧舍為祖堂,堂之上層為藏經閣,並於佛殿右前側新建客堂,堂之上層為妙香閣等一系列建築群。還有宛在洞左右兩邊的“阿彌陀佛” 與“地藏菩薩” 石雕像,亦已雕刻完成。並將仿效北京天壇格局,建設金碧輝煌的“天壇” 及高十八米的“望海觀音” 和一尊長五米的臥佛石雕像,工程完成後,將令人歎為觀止11。旅客站在禦山亭放眼遠眺,煙波浩渺,山海奇觀,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四、陳儔創建虎溪岩寺

一)陳儔的家世與業績:

據《潁川陳氏族譜》載,陳儔是陳夷則的獨子、陳邕之孫、陳忠的曾孫、為南陳世系第四世祖、陳儔仕唐官至著作郎,是唐朝主管著作局,辦理起草文書的京官12。其生卒年月雖沒有具體記載,但從他與其父陳夷則於西元七八一年進入廈門而論,可知陳是盛唐時代的人。據譜牒載陳儔進入廈門後還從事虎溪岩寺的早期建設(可能為一小廟宇——筆者注)。豎石碑為記,祀像於其中,後由於播遷寺宇碑記埋沒13。陳儔逝世後墓葬于廈門禾山烏石浦村公路旁的山坡上,墓碑刻著“唐著作郎陳儔墓”。該墓葬現已被政府立碑列為廈門文物保護單位。

二)虎溪岩寺的始建與現狀:

虎溪岩寺(族譜作“虎溪岩” 三字。“寺” 字為筆者所加,因岩系指自然景觀之岩石或岩洞,而寺為人工建築的景觀,故岩之後應加一寺字,以說明寺建於山岩之意,以下稱岩寺者同此——筆者注)位於廈門市郊東北隅玉屏山東北麓。岩下有溪(今已平地),相傳古時有虎棲于溪邊石穴,故名。又別稱玉屏寺、東林寺。據譜牒志書載,該寺為唐代陳儔始建14。明清以後,經林懋時、池顯方、胡真卿、釋元飛(石龍和尚)、吳英、李章等人先後重建修葺與擴建,頗具規模,有大雄寶殿、准提閣、彌勒樓、稄層洞、伏虎洞15等一系列建築群。一九二七年,閩南高僧會泉和尚為住持後,香火鼎盛,又新建印月樓。後由於種種原因,寺宇荒廢三十多年。

迨一九八四年,宏船法師從新加坡回廈門訪問,見祖庭凋弊,遂發願重建了大雄寶殿、彌勒殿、印月樓(會泉法師紀念堂)、寺務樓、僧舍樓、齋堂等殿宇。稄層洞與伏虎洞也修葺一新。已成為廈門市區的佛教活動道場及旅遊勝地。由於該寺有“虎溪夜月”景觀,為廈門八大勝之一。故每逢農曆八月十五夜,夜月初上時,該寺更是熱鬧異常,不少市民到此飽覽“虎溪夜月” 景色為快。

 

五、陳聞創建白鶴岩寺

一)陳聞的家世與業績:

據《潁川陳氏族譜》載,陳聞是陳邕的第四世孫,為南陳世系第五代祖。是唐代名人陳儔的次子。他仕唐官任陵州刺史。陳聞之子陳丞任福塘(令福清)縣令。陳丞之子陳喜(一作僖),是唐朝進士出身,官至府16儀同三司(指可開建府署,自選僚屬的將軍,是享受與三公同樣待遇的大官17),並受到皇帝授予“上柱國”的銜。他創建資福院,作為其墓庵18。該院座落於廈門禾山鎮後坑村金山麓,院經歷代子孫修葺保存下來。近年又經海峽兩岸和新加坡後裔捐資修建一新。其墓葬在後坑村公路左邊大榕樹下,墓被列為廈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白鶴岩寺的始建與現狀:

白鶴岩寺座落於廈門市北郊之白鶴岩南麓,因其山岩常有白鶴棲其上,故稱其地為白鶴岩。又以寺建於其岩之間,故稱為白鶴岩寺。據《潁川陳氏族譜》載,該寺為陳夷則之次孫陳聞創建的。後由其第八世孫光著修建。另一說是陳光著創建的19。寺宇為四房一廳單簷式佛殿造型,左旁有一列小屋為僧舍。由於該寺後的山岩常有白鶴立其上,而與寺前田園相輝映,人們遠處眺望如同白鶴飛下田園的自然景觀,故有“白鶴下田”景觀,被列為廈門二十四景之一。“文革”前,該寺為中國佛教禪宗支系曹洞宗師徒傳承住持的道場。“文革”後,因國家建設需要,由醫院辦理徵用。因該寺原屬廈門遊覽勝地,又為佛教名刹,今寺雖不存在,故亦作一扼要交代。

 

六、陳元通創建萬石岩寺

一)陳元通的家世與業績:

據《潁川陳氏族譜》載,陳元通是陳邕第八世孫,為南陳世系第九代祖。其父陳仲寓,官任廣東番隅縣令。元通兄弟四人,他的二弟元達任閩縣主簿(相當副縣長),三弟元道進士出身,四弟元運任倉州推官,他本人通經及第出身,任婺源知縣,還創建萬石岩寺。

二)萬石岩寺的沿革與現狀:

萬石岩寺座落於廈門東郊獅山半腰。據《潁川陳氏族譜》載,寺為陳元通創建,後又經其玄孫陳仕通重修。另據《福建風物志》載,相傳寺為唐陳士通所建。又一說寺為陳仕通創建20。又據該寺山門前的海會橋頭左邊石上有“萬石一岩創自明季、乃僧維信師祖向定遠侯募地蓋建”(這是否陳氏初建寺時僅為一小官,後因該宮年久失修倒塌荒廢,迨明末始由僧人維信向定遠侯鄭聯申請土地蓋建寺宇—筆者注)。清康熙(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間,靖海侯施琅捐資重建。一九二七~一九三八年,住持僧會泉法師始改稱為“萬石蓮寺”,經一番苦心重建後,山門、三聖殿、法堂、念佛堂、齋堂、功德堂等建築群,佈局精巧,亭台錯落,自成一格。殿后石壁鐫“萬笏朝夭”、“雲影松濤”等字,殿前石階上的蟠龍浮雕,十分精美,寺內外題刻如林,蔚為壯觀。一九五八年後,由於種種原因,該寺一度停止宗教活動。一九八四年,會泉大和尚的高足宏船法師由新加坡回廈拜謁祖庭,並進行維修和佈置會泉法師紀念堂。

一九八五年,我國著名佛教高等學府——閩南佛學院女眾部的教學樓和宿舍樓設在該寺。(後於一九九六年遷往紫竹林寺續辦)由於寺宇環境幽靜,風景優美。已成為人們遊覽的勝地。

 

七、陳肇創建南普陀寺

一)陳肇的家世與業績:

據《潁川陳氏族譜》載,陳肇是陳邕的第九世孫,陳元通的長子。他仕唐官為員外郎(朝庭編制外的官員);其胞弟陳黯(八〇〇~八七七)字希儒,號昌晦,十歲能文,長於賦詩,曾參加過十八場考試不第,故自稱“陳場老”,後於金榜山築室隱居,著書立說,成為唐代名人,他創建白雲岩寺(已荒廢),並建迎仙樓以會知己,安度晚年,逝世後墓葬於廈門禾山西林大東山村觀音山。其墓葬及其生前隱居之石室,均被列為廈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子仁暖,官任國子監(封建王朝主管教育機構和最高學府的官員21)。陳肇系第十世祖,分居外清(今廈門市區外清附近一帶)傳衍,他創建普照寺,即現今的南普陀寺,施田五十二畝為寺產,施山一攏,即現今的五老峰,作為寺宇後山的界址。

二)南普陀寺的始建與現狀:

南普陀寺座落于廈門市南隅的五老峰南麓。據有關資料記載,相傳寺為唐代陳肇創建。並經五代僧人清浩、宋代僧人文翠先後修建。初稱泗洲寺,宋治平(一〇六四~一〇六七)年間,改稱普照寺(院)。元至正(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年間,曾一度荒廢。明武(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年間,始由僧人覺光重建。明末毀於兵亂。清代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四),靖海侯施琅將軍捐資重建,改稱南普陀寺,沿用至今22。目前後山的石室修建的殿宇,懸著“普照寺”的匾額,柳啟戎居士對此撰寫《廈門普照寺原址小考》23一文,認為普照寺的原址,應在目前的藏經閣及大悲殿一帶,而現在標示的普照寺石洞,應恢復舊稱“碧泉岩” 或“石室寺”,以重史實。筆者認為柳居士的考證比較可靠。

值得一提的,南普陀寺原是中國佛教禪宗支系臨濟宗喝雲派師徒傳承住持的道場。迨至一九二四年,該寺住持轉逢法師思想開朗,將其住持的子孫寺宇,改為十方業林,選舉會泉法師為首屆方丈,創辦閩南佛學院,為我國佛教培養出新一代僧才,作出過積極的貢獻。該佛學院雖於抗日戰爭期間停辦,但又於一九八五年複辦。

目前在院學生分男眾部與女眾部計八個班級,計有學生二百多名,是全國現存的佛學院中歷史最早、學生最多的一座高等學府。

該寺經歷屆方丈陸續擴建,尤其是自一九七九年以來,在妙湛法師住持下,于原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功德樓、太虛大師像亭、率殿陀院、須摩提國、阿蘭若處、轉逢和尚塔墓、會泉法師塔墓、齋堂和僧舍等建築基礎上,又新建與重建了東西兩座巍峨壯觀的山門及一千多米長的圍牆、海會樓、普照樓、正命樓、正業樓、方丈樓、正定樓、正精進樓、正念樓、正見樓、閩南佛學教學樓、太虛圖書館、廈門市佛教協會辦公樓、中醫義診樓、上客堂、現代化設施的二層大禪堂、蘇亭、衡陽亭、蘆山亭、景峰和喜參塔墓、太虛太師紀念塔和普同塔等一系列浩大工程。目前寺院殿堂樓閣亭塔,錯落有序,宏偉壯觀,已成閩南佛教中心。在對外開放中,香客與遊人絡繹不絕,是我國東南沿海城市佛教對外交往的一個重要視窗和旅遊勝地。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保護重點單位之一。

 

八、陳蠲創建禦史岩寺

一)陳蠲的家世與業績:

據《潁川陳氏族譜》載,陳蠲是陳邕的第十世孫。其父陳徵宋代孝廉(舉人)出身,官任虔州(今江西贛州市)縣令。陳蠲是南陳世系第十一世祖,其本人為朝庭賜進士出身,官任禦史中丞(代理御史大夫的官員24)兼國子監祭酒(職務上)創建禦史岩寺。其長子俊義(另一譜牒作俊乂25,任校書郎(古代朝庭負責校勘秘書監文籍的官員26),次子匡義27,皇帝賜進士出身,官任大理寺評事(古代最高司法機構評議刑事案件的官員28,三子洪義29,任中軍校尉(古時出中路軍統帥兵馬的武將30),陳蠲的墓葬在馬厝山,近年已發現其墓道碑。

二)禦史岩寺的始建與現狀:

禦史岩寺座落於廈門禾山柯厝村,為宋代陳蠲所建。寺之田產在馬厝洋,佃戶馬子玄31,寺雖已廢,但有寺址可查,故志之以待考。

 

九、陳俊義建嘉濟禪院

一)陳俊義的家世與業績:

據《潁川陳氏族譜》載,陳俊義為陳邕的第世孫,為南陳世系第十二世祖。他仕宋官任校書郎(職務注釋見上)創建嘉濟禪院。

二)嘉濟禪院的始建與現狀:

嘉濟禪院座落在廈門禾山鐘宅村。為宋代陳俊義所建32。因年代久遠,始建之寺名,是否現存於社裡中之觀音寺的前稱,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十、陳弘銳創建海印岩寺

一)陳弘銳的家世與業績:

據《潁川陳氏族譜》載、陳弘銳為陳邕的第十二世孫,為南陳世系十三世祖。擔任國子監(職務解釋見上),創建海印岩寺。

二)海印岩寺的始建與現狀:

海印岩寺座落於廈門湖裡區禾山鎮塘邊村附近,為宋代陳弘銳所建33,因年代始建之寺名,是否現存于塘邊村的岫雲庵之昔稱。因譜牒述及海印岩在塘邊附近,與在烏石浦的陳儔墓葬相距不遠34。而目前的岫雲庵又稱“塘邊宮”,且與在烏石浦的陳氏入廈二世祖陳儔墓葬近在咫尺。故志之以待進一步考證。

 

十一、陳洪進創建崇福寺

一)陳洪進的家世與業績:

據《潁川陳氏族譜》載,陳洪進是陳邕的第十三世孫,其祖父光舉曾任莆田縣尉,被追封為太子太師(輔助太子的官員,與太傅、太保,合稱三公35。其父用祖,被歧國公。洪進號濟川,有兄弟五人,胞兄洪剛,分居長泰,三弟洪毅分居西園,四弟洪濟、五弟洪金舌,分居浯州(金門)、陽翟(屬同安)。他為次子。分居仙游,幼有壯志,習詩書,通兵法,隸兵籍,在留從效部下層建戰功,尤其是誅黃紹有大功。宋建隆初,自領清源軍節度使,於泉州近郊建千佛庵。宋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獻漳、泉二郡,受宋太祖封為南康王,卒年七十二歲,贈中書令,諡忠順36

二)崇福寺的沿革與現狀:

崇福寺座落於泉州市鯉城區東北隅。寺址原在城外,宋初清源郡守陳洪進有女名貞貞,為一虔誠佛教徒,她要求其父在松灣建一佛庵,給她出家奉佛。洪進為滿足其女心願,遂在松灣建一佛寺,初名千佛庵。他還特意拓展羅城,將該佛寺圈進城內,又新開了一條環城河,以便於乘船到該庵看望其女37。泉州置府後,宋元(一〇九一),該庵改稱崇福寺一千多年來,寺幾經興廢,“文革”前所見的建築群為近代高僧妙月和尚一九二六年赴菲律賓行醫募捐修建的。寺院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以及左右鐘鼓樓、齋堂和僧舍和應庚塔等組成。殿宇飛簷翹角,雕梁書棟,氣勢宏偉,應庚塔矗立于寺中,巍峨壯觀,與開元寺、承天寺並稱為泉州三大叢林。“文革”時,該寺也免不了遭受破壞的厄運、廢於一旦,寺院變成了廠房。粉碎“四人幫”後,經落實宗教政策後,已有部分寺產歸還寺院,並由新加坡常凱(已故)法師、香港元果法師(已故)與臺灣常覺法師等人捐資,已修建了部分主要殿宇,並且恢復了宗教活動,尚有部分寺產有待於繼續落實宗教政策解決。該寺現已被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陳洪毅創建雲頂岩寺

一)陳洪毅的家世與業績:

據《潁川陳氏族譜》載,陳洪毅是陳邕的第13世孫,是南陳世系第十四世祖。他本人雖不當官,但卻創建了雲頂岩寺的遺跡。

二)雲頂岩寺的沿革與現狀:

雲頂岩寺,又名方廣寺,座落于廈門市東北隅的洪濟山西南麓,是廈門海拔最高的佛寺。據《潁川陳氏族譜》載,寺為宋代陳洪毅所建,後又經歷代僧人修建,寺宇正中為佛殿,供奉三寶佛,兩旁邊為僧舍,殿前有一小廣場,造型小巧玲龍,古樸幽雅、環境清靜,風光秀麗。寺宇附近有“留雲洞”、“一片瓦”、“風不動”、“星石”諸勝景,山之上下有巨石圪立,一鐫“天際”、一鐫“龍門”,山之南有和尚石疊成的大洞,可容數百人,昔人曾避倭寇於其中。明代丁一中、池浴德、傅南武、劉存德、洪朝選、左丞劉在業,葉普亮皆題詩刻石於其間。清道光十二年,《廈門志》編撰周凱題名石上。寺旁有石泉如乳狀,味甚甘洌。寺後的山峰高聳入雲,故稱其岩為“雲頂岩”。岩頂有“觀日台”,為鄭成功駐軍廈門時所築,以觀兵船出入。而得預先籌備防務38。破曉雞鳴時,登臺遙望東海,日如紅輪,從海中躍出,滄濤紫霧間,氣象萬千,蔚為奇觀。好奇者多夜宿寺宇,翌晨登臺欣賞“雲頂觀日”的景致,是廈門八大景觀之一。

近代該寺為中國佛教曹洞宗師徒傳承住持的道場,一九五八年,寺之周圍被列軍事制高點,由部隊駐防,遂停止宗教活動。

 

十三、陳榮祖創建清水岩寺

一)陳榮祖的家世與業績:

據《閩台清水祖師文化研究文集》(香港閩南人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一九九九年版)十載,陳邕下傳十一世至陳弘元39,入永春小岵定居,又下傳九世至陳榮祖,榮祖出家為僧,法名普足。

普足禪師(一〇三七~一一〇一),宋仁宗景佑四年農曆元月初六日出生於永春州小岵鄉。他自幼到永春高泰山白雲寺剃度出家,成人後赴永春吾峰大靜山在明禪法師座下受具戒。後移麻章庵卓錫,屢次募捐修橋造路,他又精于醫術,故每于寺中為人治病,遇貧苦者,給予施診贈藥,遇旱災疫情,為人祈禳多驗,聲譽遠播。北宋元豐六年(一〇八三)應安溪縣蓬萊鄉信眾之請,到蓬萊山上之張岩(石室)設壇祈雨,甘霖即降,鄉人遂請他常住岩洞中弘法,他因欣賞該岩風景幽美,泉水清洌,故從鄉人之請,鄉人即於該岩畔辟地建庵供常住。他即改稱張岩為清水岩40,成為清水岩寺的開山祖師。

普足禪師在住持清水岩寺期間,得護法劉公銳佈施山林田地為寺產,擴建寺宇規模。他弘揚佛法,修橋造路,采藥煉丹,為人治病,救死扶傷,活人無數,譽聲載道。迨至宋建中靖國元年(一一〇一)圓寂於寺中,鄉人為紀念他生前功德,於寺中另建祖師殿,並用沉香木雕其像,祀奉於殿中,尊稱為清水祖師41,成為閩南民間信仰崇拜的對象。

二)清水岩寺的沿革與現狀:

清水岩寺座落于安溪縣郊十七公里的蓬萊山上,據志書載,寺始建于北宋元豐六年(一〇八三),為普足禪師創建的。自宋至清改建或重建達二十多次,現存殿宇為明、清時代的建築物。

寺院坐北朝南,殿樓依山勢而築,錯落有序,成為自下而上的三層樓閣式,底層為“吳天口”,中層為“祖師殿”,第三層為“釋迦樓”。東西樓兩側有檀越廳與觀音廳等,殿前有樓廊、扶欄,遊人在此極目遠眺,山明水秀、奇樹異花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人們自下仰望,危樓曲閣,層迭回護,另具一格,氣勢宏偉,巍峨壯觀。寺宇周圍古木參天,寺外有18景觀,清奇幽雅,遊覽其間,如登仙界,故有蓬萊仙境之稱。現已修建直達寺外的盤山公路。目前,該寺因清水祖師生前德高望重產生深遠的影響,閩南與港、澳、台及南洋各地前往該寺的香客和遊人絡繹不絕,香火鼎盛,已成為福建著名的民間信仰寺宇和旅遊勝地。經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2

 

此外,還有陳邕的四世孫陳嘉創建梵宣院,六世孫陳恭創建承安院,七世孫陳仲志創建禪南院,九世孫陳黯創建白雲岩寺,十二世孫陳光舉創建慈惠院,以及陳邕在漳郡吳貫龍門創建的報恩寺等寺院43。但這些佛寺除白雲岩寺部於一九九四年在現今紫竹林寺(原寶山岩寺寺址)內發現外,其餘已無可查。

 

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陳邕自他本人至其十三世孫的後代陳普足所創建的一系列佛寺,不但對閩南地區早期的佛教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而且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對外交往中和發展旅遊事業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例如南山寺已成為漳州的名刹,虎溪岩寺、萬石岩寺和南普陀寺,都已成為廈門市的名刹。崇福寺也已成為泉州市的三大名刹之一。這五座佛寺的部分高僧或其徒弟,在近現代到東南亞各地傳教的不乏其人,如南山寺的喜昌、妙燈;虎溪岩寺和萬石岩寺的會泉、宏船;南普陀寺的轉逢、太虛、性願、瑞今、廣洽;崇福寺的妙月、元鎮、常凱等高僧,以及南普陀寺創辦的閩南佛學院的幾位元教師與部分畢業僧,如印順、竹摩、演培⋯⋯等高僧,均與海外佛教界有過密切的關係,且已產生良好的影響。更加上各寺歷史悠久,風景優美,文物豐富,吸引了國內外大量的香客和游人。又如安溪的清水岩寺,由信眾分靈到臺灣建造供奉清水祖的寺宇就有九十八座。另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緬甸、澳洲等地,凡僑胞足跡所至,都有各自建造供奉清水祖師的寺宇,對東南亞國家的民間信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而在海外的信眾,都認定安溪清水岩寺為“祖師公”的祖廟,每年都有不少的信眾,個別或分批組團陸續到安溪清水岩寺朝拜清水祖師,並捐獻了數十萬元資金44,促進了事業的發展。飲水思源、撫今追昔,閩南佛寺之有今日繁榮氣象,是與陳邕及其後裔所創建的佛寺分不開的。

因此,目前,南山寺還保存著陳太傅祠,內供檀越陳邕的泥塑像,與玄妙(金花郡主出家後的法名)尼師的修真淨室,及重建的玄妙尼師塔墓以示紀念。解放前,覺性院佛殿左旁還建有祀奉檀越陳夷則的紀念祠;南普陀寺曾為檀越陳肇建祠(“文革”後拆除,改建為現今的海會樓),作為紀念陳肇施山舍田建寺的場所,每年春秋二祭時,必設齋集眾並邀請陳氏家族在廈長老,為檀越陳肇舉行誦經回向祭祀儀式,以示紀念。

筆者認為佛寺為檀越建祠並舉行紀念儀式,也是佛教徒報眾生恩的一種實際行為,含有激勵教徒發揮愛國愛教精神,促使教徒效法前賢為佛教多作貢獻的積極意義,可予提倡推廣。

還有值得一提的,陳邕在福建、廣東、臺灣和東南亞各地有不少後裔。陳邕雖是南陳二世祖,但由於他是南陳一世祖的獨子,仕唐官至太子太傅,諡忠順王。故人們稱其後裔為“太傅派”。又從臺灣陳氏大宗祠正殿神龕中,祀奉著漢潁川郡王陳實及漢開漳聖王陳元光與忠順王陳邕的三尊神主,受到世界數百萬陳氏宗親崇拜45的情況而論,可見陳邕在陳氏具有崇高的地位。

另有必要一提的,陳邕的長子陳夷則在開發廈門時,譜寫了創建第一座佛寺——覺性院的史實,而且創建人陳夷則是陳氏最早進入廈門的開基祖之一。也是開發廈門的主要人物之一。陳夷則入廈開發一千二百多年來繁衍的子孫眾多,分佈於閩、粵、台、港、澳、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緬甸等國家和地區,對廈門文化和佛教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陳氏後裔為紀念陳夷則入廈開基創業的功德,在他入廈定居的發源地——浦源(今浦園)社建造了“嘉禾陳氏大宗祠”,祠內祀奉陳夷則及曆代祖先牌位,並經歷代後裔修建保存下來。

我國對外開放後,分衍海外與臺灣的陳夷則後裔,曾先後回鄉認親拜謁該祠堂並攝影留念。二十世紀九年代中期,浦園村的老人鑒於該祠堂年久失修,有倒塌危險,故倡儀修建。獲得新加坡、臺灣和閩南地區陳夷則後裔捐資重修。從廈門目前繼續執行對外開放政策而論,那就有必要建議政府將該座“嘉禾陳氏大宗祠”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從廈門市人民政府把陳夷則的墓葬立碑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而論,可見政府已肯定陳夷則為唐代開發廈門的名人,是值得後人紀念的人物。

再從一九九九年出版的《廈門市志(民國)》一書記載:“廈門寺廟,建自陳姓者居多,造成不少名勝,厥功甚偉,並列舉自陳夷則及其裔孫在廈門創建了如本文上述的一系列佛寺46其觀點來說,陳氏族譜的記述,亦為志所認同。而且該大宗祠中原來還掛著歷代名人題寫具有文物價值的各種匾額。據現居浦園社的陳開熙先生回憶,他談及陳夷則紀念祠在“文革”前懸掛著琳琅滿目的匾額,最耀眼的要推一塊青底金字正中直書“狀元及第”,上款:宋紹興八年(公元一一三八——筆者注)一甲一名;款:東宮侍講陳俊卿立的匾額。可惜祠堂中的大部分匾額均于“文革”中被毀,目前祠堂僅保存著一塊明代成化乙未(一四七五)進士陳奐、正統西辰(一四三六)進士陳亹、萬曆癸末(一五八三)進士陳公相等三人同立的《鄉賢》匾額,該匾上款寫著:崇祀同安縣學陳黯暨崇祀漳浦縣學。最近又於浦園社居民陳水生家裡,發現“文革”時被其保存的兩塊匾額,其中一塊匾額為清代六位舉人共立的橫書《文魁》兩字,兩旁分別直行寫著:道光甲辰(一八四四——筆者注,以下同)式舉人陳駿三,侯亭派;道光丙午(一八四六)科中式舉人陳宗潢,魚孚派;咸豐己未(一八五九)科中式舉人陳霞林,魚孚派;咸豐己未(一八五九)科中式舉人維英,魚孚派;同治壬戌(一八六二)科中式舉人陳采,丙洲派;同治壬戌(一八六二)科中式舉人陳延芸,丙洲派。另一匾額,亦為清代六位舉人共立的橫書《文魁》兩字,兩旁分別直行寫著:同治丁卯(一八六七)科中式舉人陳超群,魚孚緒丙子(一八七六)科中式舉人陳旭升,侯亭派;光緒丙子(一八七六)科中式舉人宗超,溪岸派;光緒丙子(一八七六)科式舉人陳振坤,縣城派;光緒壬午(一八八二)科中式舉人陳鴻文,內官派緒壬午(一八八二)科中式舉人陳耀番,縣城派。

綜上所述,可見陳夷則後裔歷代人才輩出,僅自清道光甲辰(一八四四)年至光緒壬午(一八八二)年,在還不到四十年之間,就已出了十二位舉人。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光緒西子(一八七六)科中式舉人陳宗超的胞兄宗凱(一八三七~一八九五),他是清朝廷誥授武功將軍,皇帝賞賜戴藍翎副將銜,官任臺灣艋甲營參將。

又據陳開熙老先生告知筆者,他根據台灣譜牒考證了上述的陳維英與陳霞林,分別為臺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的創建人與繼承管理人。而這兩人在考中舉人之後,從臺灣到廈門陳夷則祖祠掛匾。由此可見臺灣的陳氏大宗祠——德星堂,與廈門的陳夷則紀念堂,也是有一定關係,今後隨著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發展,“嘉禾陳氏大宗祠”,必定會發揮聯繫境外的紐帶作用。如將“嘉禾陳氏大宗祠”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那不論是從保護文物古跡、開發旅遊資源,研究廈門文化,以及便於“三胞”中的陳夷則後裔回大陸尋根認祖,拜謁其祖先的紀念祠,與瞻仰其祖先在廈門創建的一系列佛寺,從而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觀念,進而熱
情投資建設祖國等方面來說,都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為此,筆者建議廈門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顧及“嘉禾陳氏大宗祠”具有對外聯誼功能的意義,而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使其對外開放中與特區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注:

01 《潁川陳氏族譜》廈門圖書館藏

02 《臺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祀奉120周年暨重建70周年紀念特刊》280頁。

   以下簡稱《臺灣陳氏大宗祠特刊》

03 《廈門日報》1986年12月13日

04 《辭源》第1723頁

05 《廈門市志》李禧撰廈門市方志辦公室藏稿

06 《廈門述略》陳秉章著 廈門市圖書館藏

07 《嘉禾名勝記》黃日紀撰廈門市圖書館藏

08 《重修白鹿洞》寺存石刻

09 《重修白鹿洞》寺存石刻

10 《廈門述略》陳秉章著廈門市圖書館藏

11 《廣東佛教》1994年第1期

12 《廈門日報》1982年12月1日

13 《臺灣陳氏大宗祠特刊》第424面

14 《廈門述略》陳秉章著 廈門市圖書館藏書;

  《臺灣陳氏大宗祠特刊》第424面;《福建風物志》第107面。

15 《八閩縱橫》第153面

16 《辭源》第1762面,《辭海》第703面

17 《辭海》第421面

18 《臺灣陳氏大宗祠特刊》第424面

19 《臺灣陳氏大宗祠特刊》第424面

20 《臺灣陳氏大宗祠特刊》第424面

21 《辭源》312面

22 《臺灣陳氏大宗特刊》第312教詞典》第76面

23 《廈門地方誌通訊》第2期

24 《辭源》第587面

25 《新加坡潁川公所16周年紀念特刊》39面

26 《辭源》第843面

27 《臺灣陳氏大宗祠特刊》第281面

28 《辭源》第367面

29 《臺灣陳氏大宗祠特刊》第281面

30 《辭源》第47面

31 《臺灣陳氏大宗祠特刊》第424面

32 《臺灣陳氏大宗祠特刊》第425面

33 《臺灣陳氏大宗祠特刊》第281面424面

34 《臺灣陳氏大宗祠特刊》第424面

35 《辭海》第724面

36 《泉州府志》第40卷,陳洪進條

37 《南洋佛教》191期第27面、1985年3月30日出版

38 《廈門大觀》廈門圖書館藏書

39 《臺灣陳氏大宗祠特刊》第292面

40 《清水岩志》第35面

41 《世界日報》菲律賓 1986年6月21日

42 《清水岩志》第35面

43 《臺灣陳氏大宗祠特刊》第424及425面

44 《清水岩志》第82面

45 《臺灣陳氏大宗祠特刊》第107面

46 《廈門市志(民國)》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