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艋舺清水巖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八十一號

電話:886-2-2371-1517

艋舺清水巖,俗稱艋舺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是臺灣三級古蹟,為一座受道教、台灣民間信仰影響極多的廟宇。除主祀宋代高僧清水祖師以外,並配祀天上聖母媽祖、關帝君、文昌君、地藏菩薩、魁星、福德正神等眾神祇。艋舺清水巖與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的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早期,臺北盆地周圍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故大臺北地區清水祖師廟林立。艋舺祖師廟與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合稱臺北地區三大祖師廟。三大祖師廟中,又以艋舺祖師廟最具歷史特色,象徵泉州三邑人、同安人、漳州人與客家人外的第四種移民勢力--安溪人,還見証了「頂下郊拼」,這場影響台北歷史甚鉅的械鬥事件。

 

沿革

清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渡海來台的福建泉州安溪移民,公推翁有來為董事,募得三萬銀元,為其從原鄉安溪縣湖內鄉清水巖,攜來的清水祖師香火,修築廟宇,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〇)落成。

清仁宗嘉慶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六月,颱風侵襲艋舺清水巖,翁有來於是又向鄉人募捐五千銀元重修。

清文宗咸豐三年(一八五三),泉州三邑人為了爭奪艋舺的商業利益,與同安人間發生「頂下郊拼」事件,泉州三邑人慾攻打同安人,但苦於艋舺祖師廟的阻隔。於是用盡威脅、利誘的手段,終於使安溪人借道給泉州三邑人,讓泉州三邑人焚毀阻礙其路線的艋舺祖師廟。

事後,安溪人自己負責重建的工作。由本廟董事白其祥向安溪移民,募款銀二萬五千元重建祖師廟,於清穆宗同治六年(一八六七)整修,但是遲至清德宗光緒元年(一八七五)方完工。祖師廟原有三殿,格局完整,現只餘兩殿,前為三川殿,中為正殿。而後殿在頂下郊拼時毀於戰火,迄今未建。

日本治台時期之初的明治二十九年(一八九六)時,祖師廟被臺灣總督府,充做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附屬學校。

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台北州立第二中學亦在祖師廟址草創,並把此事記載入其校歌。州立第二中學,也就是現在「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的前身。

 

建築風格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不同於一般廟宇坐北朝南的風水,整體建築為坐東朝西,南殿兩側龍虎牆上有磚刻圖案;艋舺清水巖內存有翁有來、翁有麟敬立的石柱楹聯:『為清水,為蓬萊,此地並分法界;是金身,是鐵面,入門便見真容』以及前殿檐廊左牆上的磚雕為嘉慶廿二年的遺物,其他大多為同治六年以後所做;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原有三殿,後殿倒塌後現存為三開間兩進兩廊兩護龍的殿宇建築,前殿計開三門,屋頂用硬山翹脊,中門前立石鼓並有粗壯的蟠龍石柱一對構成入口檐廊;檐廊兩側山牆的磚雕圖案上,額題嘉慶丁丑年桐月吉旦;正殿採用硬山翹脊屋頂,拜殿也有粗壯的蟠龍石柱一對,為同治七年戊辰(一八六八)所立,所有的建築文物都代表著艋舺清水巖所經歷過的歷史歲月。

 

廟內文物

正殿掛有「功資拯濟」匾額,此為清德宗因清法戰爭淡水告捷,所賜之皇帝御筆匾額。自此神蹟,艋舺祖師廟香火更為鼎盛。

光緒年間,清法戰爭西仔反時,法國侵犯淡水,臺北告急,艋舺方面認為,是因為淡水迎請了艋舺祖師廟的清水祖師神像助陣,祖師顯靈,法軍方敗於淡水。

淡水祖師廟方面,則認為神像原屬於淡水,是後來才寄放在艋舺的。

因為有艋舺、淡水兩派信徒紛爭,從此神像輪流奉祀,而淡水祖師廟正殿亦掛有「功資拯濟」匾額之複製品。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