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蓬萊清水嚴祖師廟

 

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閩南、台灣地區民間都尊稱為「祖師公」。由其面色可分為:「金面祖師」、「紅面祖師」、「烏面祖師」。民間又稱「落鼻祖師」,據說每逢天災人禍變故時,他的鼻子會掉落,暗示災禍的前兆,故得此名。清水祖師原是宋代的一名僧人,圓寂後逐漸演變成為閩南地區有影響的佛教俗神,至今仍在福建、台灣及東南亞一些地區擁有數千計的分爐和眾多的信仰者。在民間,清水祖師的俗名還有“陳應”、“陳昭”等。民間傳說,清水祖師有七個分身,分別稱為蓬萊祖師、落鼻祖師、昭應祖師、輝應祖師、顯應祖師、普庵祖師、三代祖師等,其中顯應祖師、普庵祖師、三代祖師可能是其他佛教俗神的尊稱,與清水祖師相混淆。如三代祖師姓林名珌,號自超,相傳為毗舍盧佛現身,坐化於德化縣美湖鄉。顯應祖師原名黃惠勝;普庵祖師俗姓餘,名丘肅,號普庵,宋代江西省宜春人,事跡與清水祖師相似。

《清水祖師本傳》記載:清水祖師圓寂於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年),享年六十五歲。在清水祖師的圓寂年之後有一行後人加上去的注釋:“祖師公生於宋仁宗二十二年正月初六日,即慶歷七年是也。”慶歷七年即一○四七年。宋代長泰餘克濟也說:今考行狀,以慶歷七年生,其遷化乃建中靖國元志年也。《安溪清水岩》:北宋仁宗慶歷七年丁亥正月大師降世。《安溪縣志》卷九「普足禪師」記載,清水祖師在建中靖國元年圓寂時,享年五十七歲。《清水岩志志略》:清水祖師生於仁宗二十二年,即慶歷五年(一○四五年)乙酉正月初六,涅槃於建中靖國元年辛巳五月十三日,年五十有七。

《安溪縣誌》明.嘉靖(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版.卷之八.雜誌類.三、仙釋.宋:陳普足 元豐六年,天旱。便村劉氏請永春道者陳普足為眾禱雨。至,則應。遂築室蓬萊山居之。相傳鬼窟多魔,普足神通除祓。有女人投宿,岩竹四裂,遂不敢入。有巨石當道,往來患之,忽一夕轉於道側。嘗指閬苑山曰:“此真佛家鄉也。後數十年當靚身於此。”至建中靖國元年,普足示寂。紹興四年七月十日,雷火燒山,自夜達旦,鄉人異之。躋攀岩崖險,至石門人跡所不至處,見白菊一叢,姜一叢,香爐一,普足見于石門,俄雲霧擁之而上。後敕封“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

史書記載清水祖師從不懂事的幼年就削髮為僧。清水祖師生活於一○四七~一一一年間,當時宋代是福建佛教鼎盛時期,福建寺院之多,僧尼人數之眾,均居全國首位,時人有“閩中塔廟之盛,甲於天下”和“山路逢人半是僧”的描述。

清水祖師確有其人,宋朝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年)十二月邑令陳浩然撰寫的《清水祖師本傳》:「祖師生於永春縣小姑鄉,陳其姓,普足其名也。幼出家於大雲院,長結庵於高泰山,志甘槁薄,外厭繁華。聞大靜山明禪師具圓滿覺,遂往事之。道成業就,拜辭而還。師曰:“爾營以種種方便,澹足一切。”因授以法衣而囑之。曰:“非值精嚴事,不可以有此。”祖師還庵,尊其師傅之言,乃勸造橋樑數十,以度往來。後移庵住麻章,為眾請雨,如期皆應。元豐六年,清溪一帶大旱,其村劉氏相與謀曰:“麻章上人,道行精嚴,能感動天地。”比請而至,雨即沾足,眾情胥悅,鹹有築室請留之願,乃於張岩山闢除菑翳,剪拂頑石,成屋數架,名之曰清水岩,延師居焉。以其年,造成通泉橋、穀口橋,又十年,造成汰口橋,砌洋中亭,糜費巨萬,皆取於施者。汀、漳時人有災難,皆往禱焉,至則獲應。祖師始至,岩屋草創,凡三經營,乃稍完潔。岩東惟棗樹一株,祖師乃多植竹木,迨今成蔭。其徒弟楊道、周明,於岩隈累石為二窣堵,臨崖距壑,非人力可措手,蓋有陰相之者。

清水嚴祖師像

劉氏有公銳者,久不茹葷,堅持梵行,祖師與之相悅。一日公銳至,輒囑以後事,仍言“形骸外物,漆身無益。”說偈訖,端然坐逝,享年六十五歲,建中靖國元年五月十三日也。」

多數文獻記載清水祖師於元豐六年(一○三八年)擔任清水岩主持,時年三十九歲,十九年後圓寂。宋代長泰餘克濟記載:元豐六年,清水祖師應當地百姓邀請,結庵於清水岩,自是誅茅鋤草,岩棲穴處,十有九年。明何喬遠《閩書》:普足術行建、劍、汀、漳間,檀施為盛,居岩十九年。道光重纂《福建通志》:普足名重建、劍、汀、漳間,檀施為盛,居岩十九年。

劉公銳,安溪蓬萊人,“素悅禪理,不茹葷能持戒行”。他對清水祖師特別崇拜,元豐六年(一○八三年)延請清水祖師到安溪蓬萊祈雨就是由他“倡謀於眾議”。祈雨獲應後,懇切請求清水祖師“移宅蓬萊山”也是由他首先提出來的。清水祖師弘法蓬萊清水岩時,劉公銳經常去清水岩“親聆講經”,與清水祖師“情益契合”,關係極為密切。他還捐獻“山林田地,充作寺業”,對清水岩的發展作出貢獻,故被“立為檀樾主,祀於岩左東軒。凡春日抬大師像下山迎香,必以公銳像配迎駕前,蓋所以報其功也。”由於劉公銳與清水祖師的特殊關係,對清水祖師的生平最為熟悉,難免一些有溢美之詞,但《清水祖師本傳》應該說基本上是可信。

《清水祖師本傳》載,“祖師生於永春縣小姑鄉,陳其姓,普足其名也。”永春縣小姑鄉為今福建省永春縣岵山鎮鋪上村,據當地珍藏的《桃源南山陳氏族譜》記載,清水祖師俗姓陳,名榮祖,《清水祖師本傳》中所謂名“普足”實際上是法名,非俗名。

光緒間楊浚編寫的《四神志》中的《清水岩志略》則記載:“神姓陳,名普足,永春縣小姑鄉人,為宋理學名儒溫陵陳知柔字體仁,號休齋之裔,父某,母洪氏。”陳知柔是宋代福建著名學者,《福建通志》、《泉州府志》、《永春州志》等均有其傳記,他本人是進士,七個兒子也都是進士,故有“一門八俊”之美稱。查《桃源南山陳氏族譜》,清水祖師這一支也是世代書香,太祖父陳瑊、曾祖父陳彥聖、大伯父陳樸、二伯父陳模、四叔陳權、弟弟陳夢得均是進士出身。其父陳機,“學問該貫,尤長於詩,寫詩泳物,信筆立成。”《桃源南山陳氏族譜》記載:(清水祖師)兒時持齋誦經,日常與山下裏人牧牛子戲,日暮吟經,牛自知歸,後化清水祖師佛。

相傳清水祖師俗姓陳,名應(一說為陳昭或陳昭應),字善足,北宋仁宗慶曆四年正月初六誕生於福建省泉州府永春縣小姑鄉,卒於建中靖國元年五月十三日,享年六十五歲。陳應自幼在大雲院出家,因不堪寺院的虐待,於是到高太山結茅築庵,閉關靜坐,後經大靜山明松禪師指點,參讀佛典三年,終於悟道。明松禪師授他衣缽,並告誡他:「我佛最大功德,就是行仁,是故要捨棄萬緣,以利物濟世為職責」,陳應就在麻章施醫濟藥,普救貧病,麻章人士尊他為「麻章上人」。

拜別師父後還庵,勤儉克己,施醫濟藥。宋神宗元豐六年,福建省安溪、永春一帶大旱,鄉人請他去祈雨,立刻甘霖普降,清溪人士感念他的恩德,就在蓬萊山上築一精舍,延請麻章上人居住,並稱此為「清水嚴」,後人尊稱為「清水祖師」。麻章上人在此修行十九年,獨力募化,修橋鋪路,以利交通,人人稱便,漳州、汀州一帶的人都十分崇信他,凡遇災難時,就去求他消災解禍。宋徽宗靖國九年,五月十三日在說教中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五歲。地方人士感念其德澤,建寺奉祀,並奉報朝廷,敕賜「昭應大師」封號。

關於清水祖師主要功績。從《清水祖師本傳》記載來看,清水祖師在佛學理論上並無太多的創樹,其主要功績是熱心於慈善事業,他在永春時,“勸造橋樑數十,以度往來”。在安溪時,又募化勸造通泉橋、穀口橋、汰口橋等。清水祖師一生勸造數十座橋樑,既實踐了佛教的“濟人利物”“廣種福田”的教義,而對百姓而言,修橋鋪路是功德無量的善舉,符合了“凡有功德於民則祀之”的原則,所以得到百姓的敬仰甚至崇拜也是很自然的事。清水祖師在世時,以祈雨經常“獲應”而聞名,在百姓看來,祈雨獲應是因為“道行精嚴,能感動天地。”所以百姓賦予清水祖師以神奇甚至神秘色彩,清水祖師去世後,演化成佛教俗神為百姓所崇拜,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演化為民間信仰。

另外根據三峽祖師廟說明,清水祖師是北宋京都開封府祥符縣人(今河南開封),曾追隨宋丞相文天祥義舉勤王,英勇抵抗元兵,轉戰大江南北,是抗元扶宋的民族英雄。清水祖師生前隱居於福建清水巖,死後明太祖追念他功在國家,敕封為「護國公」,昭命於福建省安溪縣清水巖建立祠堂崇祀,因此福建永春安溪人稱他為「祖師公」,其廟宇稱為「祖師廟」。但清水祖師生活於一○四七~一一○一年間,這時北宋與遼、夏對峙,而金是在一一一五年才立國,一一二○年宋朝還聯合金夾攻遼,一一二五年遼滅亡後,金才開始攻打宋,這時元朝並未入侵中原,但清水祖師已圓寂幾十個年頭了,不 太可能“參加到抗元鬥爭中。”

安溪一帶的居民,都奉清水祖師為主神,保護地方的安寧,清代安溪人士遷移往台灣,也各奉祖師的香火來台灣,代為塑像建廟,作為共同信仰及連絡鄉誼的地方。台灣有安溪人的地方,就有清水祖師的分身,當然也就有建造祖師廟。每年逢清水祖師爺誕辰,都要舉行三獻禮及誦經祝壽等儀式。

祖師廟的祭典分別由地方俗稱的「七股」(即七種姓氏)劉、林、陳、李、王、大雜姓及中莊雜姓等輪值酬神。輪到主祀的一股,必需飼養大豬公(神豬),參加競賽,有的豬公甚至重達一千餘斤。據說,吃到祭神豬公的人會發達且有好福氣,因此每到這一天,許多民眾就開始爭購大豬公肉。

相傳祖師初到清水巖時,有畬鬼(畬為蠻族之稱,為古時散居在浙、閩境內的一部份猺民)也穴居在內,於是相約鬥法,誰勝了就是清水巖的主人。祖師居穴中不出,任由畬鬼在外火薰七晝夜,祖師出來後除了滿面烏黑外,毫髮未傷,畬鬼終於被祖師收服,成為祖師屬下的張、黃、蘇、李四大將軍。

另有傳說,清水祖師自幼父母早逝,需依賴兄長生活,因嫂嫂坐月子無法下廚,令其代理炊事,誰知他竟把兩隻腳放在灶內當作柴燒,過了一會兒,整個人都不見了,化成了一道黑煙,從煙囪裏遁飛到天上去做神了。所以後來供奉他的人,才把他的塑像面部塗成一片漆黑。

據傳祖師塑像的鼻子和下巴曾被山寇打斷過,後來每次出現天災人禍時,清水祖師的鼻子就會自行掉落,以示警告,所以清水祖師的塑像幾乎都有一個可以活動的鼻子和下巴,故又稱為落鼻祖師。有一次清水祖師繞境,經過某家門前,鼻子突然掉落,當夜該戶人家發生火災,大家傳為祖師顯靈。參拜祖師的人,如果身體不潔或心裏不虔誠,祖師生氣,鼻子就掉落。另一說,祖師被山賊挖掉鼻子,雖經和尚修愎,自此以後,每有異故,鼻子自行掉落,但是所掉落的地方,必定在袍袖裏。

據《清水嚴志》記載:清水祖師俗名陳普足,原籍永春小岵鄉文溪人,生於宋慶歷七年(一○四七),在家鄉出家,精通佛理素孚眾望,人稱麻章上人。元豐六年(一○八三)來到蓬萊駐錫張岩,續修寺宇,遂改張岩為清水岩。他常雲遊閩南各地,為人施醫濟藥,祈福除疾。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五月十三日,上人於寺內端然坐逝,葬於岩後,為其藏骨塔定名為「真寶塔」。後地方官紳奏請封為「臨應大師」,嘉定三年(一二一○),又加封為「臨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世稱「清水祖師」。

南宋時期,清水祖師的神階大大提高,其標誌是他先後四次得到朝廷的敕封,敕封清水祖師牒文均完整地保存在《清水岩志略》、《安溪清水岩志》等志書中,牒文詳細地記載了請封和敕封的經過。

第一次請封是在紹興年間,由安溪姚添等人上文朝廷請封,理由是清水祖師生前剃髮為僧,苦行修煉,死後“本州亢旱,禱祈感應”。到了紹興二十六年(一一五六年)三月,禮部批示福建路轉運司,派人到實地調查。龍溪縣主簿方品奉命到清水岩視察,認為“委有靈跡,功及於民,保明指實”。旋又委派轉運司財計官趙不紊前去核實,結論與方品相同。禮部再與太常寺勘會後,認為符合有關敕封條文,隆興二年(一一六四年),下牒敕封清水祖師為“昭應大師”。

第二次請封在淳熙初年(一一七四年)前後,由安溪縣迪功郎政事仕林時彥等聯名上文請求增加封號,並賜塔額。理由是清水祖師“祈禱感應,有功於民”。禮部下文泉州府派人核實。最初派遣永春縣主薄迪功郎黃慣前去詢究,黃慣通過實地調查,證實清水祖師“祈禱雨晹,無不感應,委有靈跡,功及於民”。不久,又按條例,“委派鄰州興化軍,差官前去地頭體究。”莆田縣丞姚僅等奉命前去安溪清水岩一帶調查,再次證實清水祖師“遷化之後,英靈如在,凡人有疾病,時有雨晹,及盜賊之憂,隨禱隨應。”後來,又下文要求漳州府差官再次前去核實。漳浦主簿周鼎以奉命到安溪清水岩視察,當地百姓列舉一系列靈異證明清水祖師確實“委有靈跡,惠利及民”。經過這樣反反復復的調查核實,直到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年),禮部與太常寺才同意增加封號,下牒敕封,封號為“昭應慈濟大師”。但賜塔額的請求,由於無有關條文可依,未能滿足要求。

第三次請封是在慶元六年(一二○○年),理由是“近日雨澤稍愆,……靈應顯跡有功,乞加封。”嘉泰元年(一二○一年)牒下,加封為“昭應廣惠慈濟大師”。同時被敕封的還有福州南台武濟廟的英護武烈鎮閩王,左協威廣惠靈惠侯,右翊忠嘉澤顯應侯。這次封賜,手續比較簡單,從請封到敕封僅用一年時間,比歷次封賜所花時間都短。

第四次請封是在嘉定元年(一二○八年),理由主要是開禧三年泉州大旱,在求助其他神佛祈雨不應的情況下,嘉定元年抬出清水祖師,“為民祈雨,隨即沾足”。禮部先委派仙遊縣主簿韓淤前去體究,爾後又派長泰縣尉何葆復實,均以確實“祈禱靈驗,惠利及民”上報。嘉定三年(一二一○年)牒下,再加封為“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

清水嚴,位於福建省安溪市蓬萊鎮,峻峭嶙峋,奇嚴怪石,如石筍、石船、石鼓、石磐、似羊似虎,無不形肖神似。在嚴叢石壁深處,有許多直穿山腹的石洞。其中「獅喉」洞,窈然深邃,傳說可直通泉州灣。嚴上一泓清水飛瀉而下,宛如珍珠巨簾垂掛空中,這就是有名的清水簾。供奉清水祖師的古剎清水嚴廟,依山而建於清水嚴懸崖峭壁間,亭台樓閣,飛簷翹角,結構縝密,廟頂用琉璃瓦砌成,雙龍拱日,殿前壁上有金魚戲水、飛鳥翱翔等浮刻石雕。殿堂彩繪斗拱,青石龍柱,雕工細膩,條紋流暢,活龍活現,整座殿宇造型氣勢磅礡,堪稱宋代遺留的建築藝術珍品,歷史悠遠,構造奇偉,而聞名於海內外,清水嚴也緣此得名。嚴窟外有一棵古樟,幹粗六、七人拉手合抱仍不能成圍。樹冠樹枝全部向北伸長,更為奇特,故名「枝枝朝北樹」。還有一棵羅漢松,高僅三丈,幹粗不到一圍,傳說「三年長一寸,雷打矮三分」,據史籍記載,這兩棵古樹,已有八百多年歷史。

清水岩廟宇草創於北宋元豐六年(一○八三年),當時只有草庵數間,十分簡陋。宋元佑七年(一○九三年)清水祖師主持改建岩宇,略有改觀。清水祖師去世後,寶慶三年(一二二七年)僧惠清募捐改建岩樓,費金錢千緡。紹定六年(一二三三年)又改建大藏樓,費金錢千緡。景定三年(一二六二年)改建複閣,費金錢二千緡。經過僧惠清的三次改建擴建,使清水岩寺廟初具規模。到(一二七七年)南宋景炎二年,因兵亂,岩宇遭焚,成為一片廢墟,連清水祖師神像也只好安放在露天之下。翌年,僧一杲住持清水岩,竭力募捐,歷時廿年,重建清水岩殿閣及香積茶寮等。元至元廿七年(一二九○年)前後,僧一杲去世,其弟子崇遠繼承師志,續修寺宇,大小山門、門樓、官廨、倉宇、浴室、後架、郵亭,未蓋者蓋之;雕飾像相,漆繪灰土,未完者完之。內外更張,開宗明目,有所利益,畢力成之。此次重建,前後延續四十年之久,至元代延佑四年(一三一七年)才告成。重建後的清水岩宇的規模大大超過宋代,相傳清水岩宇的“帝”字形結構,九十九間的規模,至此時才確立下來。至今仍豎立在清水岩“枝枝朝北樹”東側的岩圖碑,記錄了當時清水岩的建築規模和佈局。岩圖碑由二方花崗岩合併而成,高二•七五米,寬○‧九七米,厚○‧一五米,上半部浮雕清水岩“帝”字形建築佈局圖,下半部雕刻建築物的具體度數,有些文字經過幾百年的風化,難以辨認,但圖案和大部分文字仍清晰可辯。據《清水岩志》載,岩圖碑的原文為:

清水岩殿宇度數:

  香門至庭二丈九尺深

  佛殿脊二丈八尺高

  祖殿脊二丈一尺高

  法堂脊二丈一尺高

  大廳脊二丈六尺六寸

  塔殿由上至仰托一丈七尺六寸高

  塔庭次塔脊一丈七尺高

  前見山窗五尺高

  方丈佛殿地平散水同

  後樓二丈八尺高上下平

  藏殿脊二丈八尺高

  大悲閣高藏殿樓三尺,脊二丈二尺二寸

  天臺閣高大悲閣平三尺三寸

  僧堂仰托下一丈四尺高

  鐘樓仰托下一丈七尺六寸高

  昊天拜亭仰托下九尺八寸高

  小山門脊一丈六尺高

元末兵燹,至明初僅存佛殿一座,破屋三間。嘉靖四十三年僧正隆住持清水岩後,就四出募捐,致力於修整拓建,歷二十二載才大功告成,“殿宇輝煌,超過舊觀矣。”萬歷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年),邑令廖同春捐資倡建覺亭、開覺路。順治二年(一六四五年),縣令周宗璧倡建清水法門,重塑四尊護法神像。邑紳李日熀、李夢植重修東西樓。康熙、雍正年間,僧頂覺、玄覺、惺因、惺源、法遠、彌超、彌在、徹明、雪冠等均在不同程度上“重整岩宇”。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年)僧滿林、澤峰又進行修整殿宇。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裏人陳希實、柯大樑、劉漂芳等捐陰二千餘元,較大規模地重修岩宇。嘉慶十七年(一八一二年)許玉成、淩翰、林大鴻、劉清振、陳仲高等往廈門募得修建清水岩款三千餘元,存縣備用,被縣令楊思敬因事虧空,捐款盡沒。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凡大殿、釋迦樓、東西樓、昊天口、觀音樓等,一律重新。”光緒二十六年修岩路。光緒二十九年又花銀一千餘兩改建大殿的石龍柱、岩面石窗堵、岩庭的石獅等。宣統元年(一九○九年),僧智慧“廣募捐資,倡修岩宇。”

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修建覺亭、半嶺亭、海會院等。民國廿二年至廿四年,部分殿宇被毀。民國三十年僧禮缽開始募修岩宇,民國三十三年翻建觀音閣和檀樾廳、半嶺亭等,民國三十五年旅居新加坡華僑柯賢樹等捐款修建大殿、釋迦樓等。

一九五三年,覺亭被風刮倒。一九五五年重修大殿佛龕、三忠廟、清水法門、護界宮等。一九六一年被定為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期間,清水岩遭到嚴重破壞。一九七五年僑胞李月等捐款修建岩宇,此後大陸善男信女、臺胞、僑胞紛紛慷慨解囊,齊心協力對清水岩進行全面、徹底地整修,至今煥然一新,規模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交通也更加便捷,已成為福建重要的旅遊區,每年有上百萬人前去觀光禮拜。

明末清初,清水祖師信仰隨安溪移民傳入台灣,據《台灣省通志》記載,台灣最早的清水祖師廟建於南明永歷年間(一六四七~一六六一年),共有二座,一座是台南市楠梓區的清福寺,另一座是彰化縣二林鎮的祖師廟。從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至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台灣島內又先後建造了七十多座清水祖師廟,成為台灣最有影響的神靈之一。現在台灣有清水祖師廟一百多座。近年來,台灣香客來安溪清水岩進香的絡繹不絕。他們都慷慨解囊,為清水祖廟重放異彩作出貢獻。

三峽清水祖師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第一次重修於清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第二次重修於光緒廿五年(一八九九),第三次重修於一九四八年,重建規模最為龐大,其建築雕刻之美聞名遐邇,故有東方藝術殿堂之稱。

明末,清水祖師信仰隨永春安溪移民傳播到東南亞的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等國家。最早建造於萬歷二年(一五七四年)的清水祖師廟是馬來西亞的祖師公廟(後該名靈慈宮)。最有特色的是檳城的清水廟(俗稱蛇廟),廟內各個角落盤繞小蛇,從不咬人。很多東南亞僑胞回大陸尋根謁祖或旅遊時,都會來到清水岩進香,熱心捐資修建清水祖廟。

農曆正月初六為清水祖師誕辰。

拜祭清水祖師:

清水祖師自幼出家,是為佛教神祇,故祭拜時不供葷食、不獻酒、不燒紙。

平時拜祭以水果、素餅即可。

准備供品:

素餅、麵製素桃、紙麵線、發粿、果品、菜碗、紅色湯圓三碗、清茶三杯。

上供品;

點燭;

神前獻茶;

燃點一柱香或三柱香迎神;

行三拜禮祈求平安;

香燒至三分之一時,拜供神佛;

收拾供品,禮成。

 

清水嚴景區

普足禪師時錄楊道、周明為徒,居巖十九年間「造成通泉、谷口、汰口諸橋、砌洋中亭路,糜費巨萬,資於施者」,又建造洋中亭,作為治病救人的義診之所。經十八年募捐創建軍,清水巖寺廊初奠,巖宇告成。建軍中靖國元年(1101)五月十三日,普足禪師圓寂,鄉人刻沉香木為像,供在巖寺中,奉號清水詛師。從南寧景炎二年(1277年)到近代,清水巖經續建、重建、擴建、改建、重修達三十多次。

巖宇依山面築,面臨深壑,作樓閣式,分三層。第一層昊天口,第二層祖師殿,第三層迦樓;左右翼鍾、鼓樓、檀、觀音廳、芳名廳、僧捨等分立於東西兩邊。崇樓曲閣,層迭回護,從遠一看,外觀猶如「帝」字,氣勢磅礡,巍壯觀,相傳有九十九間房屋,現存為明清及近代建築。

巖宇四周還有許多文物古跡,奇觀異景點綴其間。殿後巖上有埋藏清水祖師骨灰的宋代「真空塔」,中殿後巨石下有一竅然深邃的巖洞「獅喉」,殿前出山門有裂竹、清珠簾、方鑒塘、石面盆、羅漢松、覺亭、石粟櫃、浮雕「巖圖」碑及護碑亭、枝枝向北樹,最後珍貴的是「巖圖」碑及護碑亭,枝枝向北樹,三忠廟,瞰龍亭,清水山莊,龍宮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清珠簾的指每逢春夏兩季,山門左側的懸崖峭壁上,石縫裡會迸出如珍珠的水滴,陽光一照,美似五顏六色的珠簾垂掛,枝枝向北樹是一株七個孩童展手相拉難於合抱的古樟樹,因地勢,氣流和風向的關係,它的枝枝權權幾乎向北伸展。

 

巖圖碑

清水巖始建於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為清水祖師所創建。祖師原名陳普足, 從小落髮為僧,修身、圓寂於清水巖,稱為普足禪師。後人為了紀念他建宇之功,謚稱為清水祖師。清水巖宇幾經圮廢,幾經修復、重建、改造,規模漸大。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清水巖的僧尼,相傳多達七八十八人,頗為興盛,宇區的風景也更加宜人。從逢菜鶴前大橋始步,沿石徑拾級而上,約五里即到清水巖。 途中有「半嶺亭 」、「袈裟石」、「丹臼」、「石船」、「石雞」、「石狗」等。周圍奇巖怪石、蒼松翠柏林列。同此再攀登,即到「護累宮」。這裡杉木擎天,森蔭夾道,別有天地。繼續漫步而進,頃刻便到「覺亭」。此亭原名「來憩亭」,今已廢,僅存石柱兩根。但梓樹森蔭,景物醉人,確為遊人小憩佳地。「覺亭」一側,有一株擎天老樟樹,樹身粗壯,可七人合抱;最奇物的是樹幹勁直,樹葉朝北,號稱「枝枝向北」。

民間傳說把它與岳飛的英雄事跡聯繫起來,說是岳飛當年搞擊金兵,精忠報國,竟慘遭秦檜的殺害,其英雄事跡和悲慘遭遇連這株老樟樹也深受感動,因而「枝枝向北」。離樹不遠還有座「三忠廟」是供祀岳飛的,遊人多於此題詩寄情。沿石徑而行,有「出水石」;再折返東行有「羅漢松」、「石面盆」、「清珠簾」等勝景。「清珠簾」在一橋旁的峭壁上,逢春石縫迸出水滴,滴滴如珠。

 

獅喉

獅喉:祖師殿後有一塊巨大岩石,形似巨獅之首,釋迦樓就建在「獅頭」下方有石,形似獅口,可容數十人。獅口內還有圓每徑近二尺的孔穴,俗稱「獅喉」。「獅喉」內泉水涓涓,清風徐黎,猶如雄獅喘氣,傳說此洞穴直通泉州。

羅漢松:在覺路之旁,為清水祖師植,具有靈性。樹枝朝向殿宇,老樹橫枝,至徑直上,不敢侵徑,早時吐霧生煙,九百佘年,不改其柯,枝枝朝佛焉。相傳國漢楹每年長三寸,雷鳴電則矮三分。所以千年古樹也只有13米高左右。有古詩《詠羅漢松》曰:「昔傳身似菩提樹,今見手栽羅漢松:諸品都空誰不好,只留蒼骨老雲峰」。

清水法門:離開蓬萊祖殿昊天口,沿台階拾級而下,不一會兒就到了法門,法門類似於佛教寺院的山門殿,內中供奉承趙、王、蘇、李四位護法神,傳說他們原是山鬼,被祖師心伏為護法神,他們法術高超,協助祖師驅邪鎮妖。

枝枝朝北:聳天古樟生長地理位置獨特。傳說為清水祖師所植,現樹高31米,圍 7米,樹枝坎朝北伸展,故名「枝枝朝北」。

 

覺亭

覺亭:為重簷歇山頂建築,原為茶亭,明代萬曆十四年(1586年)邑令廖同春在倡修「覺路」的同時,改建茶亭。題額「覺亭」,取「還惺轉念,一覺即是」之義。廖同春詠覺亭詩:「一落籠樊歲屢更,幾將五斗負平生;行看覺路通仙路,靜聽泉聲雜梵聲。丹壁留名雲吐潤,琳官對潤鳥傳笙;同游儘是煙霞客,千仞岡頭好結盟。」

綸音壇:又名石櫃壇,聳立在覺亭對面。綸音壇建於在覺亭對面。綸音壇建於在會宗延佑四年(1317年),壇高 3.3米,上有小石塔,壇正面陰刻清水祖師在南宋四次榮受敕封的綸音牒文,上方浮雕翔龍和「皇帝誥命」及「敕賜照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的陰刻篆字,左邊垛陰刻不容緩延佑年間巖於重建成的記事。敕封牒文和巖宇重建記事對於研究清水祖和清水巖的歷史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有詩詠綸音壇道:「石櫃崇隆鎮上方,敕書符緯栽堂皇;空山草木都生色,七在百年來佛國光」。

真空塔:相傳祖師在巖圓寂,鄉人將其葬於巖後,築塔亭覆其上。初無命名,南宋嘉定四年(1121),鄉人以祖師生前為僧,了悟真空,取名「真空塔」。

 

綸音壇

聖泉:在方鑒塘的不遠處,泉自石出,長年不竟竭,味甘且冽,據說飲之可以清心去病,沐之可以祛穢,帶回噴酒能驅災凝祥,保一家平安,故名聖泉。有詩詠聖泉道:「森森岫壑聽潺,一曲清澄有聖泉;掬水洗心修慧業,幾人到此悟靈源?」

窺天古樟:真空塔左頂,有一棵斷去尾梢的古樟,高約法10米,外圍約 6.6米,樹心空洞,直徑約1.86米,數人盤坐於樹洞之中可窺視蒼穹,其妙不可言喻,俗稱窺天古樟。更令人驚的是,空心古樟樹木逢春竟長出二根新技,生機勃勃,又稱「母子樹」。

方鑒塘:方鑒塘又名浮杉池,傳說在興建巖時,因缺少巨材大梁,清水祖師扮作商人,到內山購買杉木。杉主問要買多少杉木?祖師說要買這山林中的所有的「無尾杉」。杉主早知山林中的杉樹寥寥無幾,且多不成材,當即收下幾緡錢,許諾山林中的無尾杉任其砍伐,且限五日內砍完搬離,逾期禁伐。祖師欣然成效。回巖後即在巖坑沼間,命徒眾挖懷方池,池中鑿一孔眼,眾人不解其意。第二天夜晚,狂風驟起,內山一帶風力更猛,許多杉木被喬得斷尾齊腰。第三天,祖師新自去取杉,杉主信守諾言,任憑祖師砍伐。祖師先砍其中大材,投放於水落石出溝中,悠然返巖。剎那間,水溝口的杉木不見了。小沙彌詫異萬分,先後從孔眼內拔出九根大杉,心要盤算著建造巖寺的橫樑大柱已足夠,情不自禁地叫道:「夠了!」話音剛落,第十根剛露出孔眼的杉木再也拔不出來了。直到如今,方鑒塘的孔眼中還露著大杉頭,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真空塔

三忠廟:廟為重簷歇山頂建築,始建於何時,無考。原杞張巡、許遠、伍子胥,後明太祖朱元璋將伍予胥請出,改祀四位忠英靈。歷代相傳,廟原祀張巡,許遠和伍子胥,後明太祖朱元璋將伍子胥請出,將岳飛請入。從此「天下」的三忠廟就祀張巡、許遠和岳飛。巖祀張巡為首。故曰張巖,山亦名張巖山。「宋元豐間,祖師於張巖之側,另自營建清水巖,而將張巖遷在覺亭侖,並名為」三忠廟」。不知何時,廟中卻增祀關羽,竟成「三忠廟四偶像」了。

海會院:海會院為民國重建,供奉南無阿彌陀佛、南海觀音、大勢至尊等菩薩。兩旁為十八羅漢、氣勢非凡、頗具特色。

清水山門:清水山門一九九八年秋後新建,在洋中鶴前大橋頭的上巖入口處。坊正中門高5.5米,寬4米,左右邊門各高5米,寬1.8米,頂蓋琉璃瓦,飛簷出水,總高達8米,莊嚴肅穆,堂皇矗立。石坊刻著中國佛學院教授、書法家虞愚先生題寫的牌額和「拜參千佛坐;同享十方春」的對聯。坊上邊柱鐫刻楷寫的「拓建柏油公路芳名」系泉州王愛琛所書。

試劍石:在窺天古樟不遠處,有塊傳說清水祖師寶劍削去一半的岌石,名試劍石。有詩詠道:「當日大師卓錫游,光芒劍氣欲橫秋;劈開此廠石分為兩,凜凜衝霄射鬥牛」。

蓬萊祖殿:蓬萊祖殿為清水巖的主體建築,創建於宋代。它依山臨壑,外觀呈「帝」字形,七妙地將人工建築與自然巖壑融為體,古典雅,輪奐輪閏正殿為重簷山頂的樓閣式建築,由昊夭口、祖師殿、釋迦樓三部分組成,大殿兩側有檀樾廳、觀音廳、芳名廳、齋房、客舍等等,鱗次櫛比,相傳共有九十九間。蓬萊祖殿無論在建築佈局還是建築風格以及雕技術、裝外飾工藝方面都頗具特色,是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清水祖師文化信仰的不斷發展,其信仰的人眾日益增多,並迅速擴展到福建全省及周圍省份,清水祖師在國際上特別是在閩台和東南亞各地影響逐漸擴大和廣泛,成為閩台以及東南亞各地人們所敬奉的神祇。清水祖師的信仰也逐漸完備,成為中華民族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清水祖師文化,是華夏文明、閩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安溪,至今還盛行著始於宋代、熔鑄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歷史意蘊的清水祖師迎春民俗。其中蓬萊鎮每年開春舉行的「迎清水」巡境活動,以其歷史悠久、規定嚴格、程序嚴密、儀式隆重而長久不衰,聞名泉南各地,每年參加的信眾數十萬人次。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