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蓮花鎮銅缽岩

地址:廈門同安蓮花鎮石鼓山

銅缽岩位於蓮花鎮雲洋村的石鼓山上,離縣城不到十公里。石鼓山系汀溪、蓮花交界之文山余脈發源而來,因山上天生巨石,如石鼓、石鐘狀。硬物敲之,鏗鏗如鼓,咚咚如鐘,上有銅缽洞,銅缽岩寺。

據原《同安縣誌》卷八記載,銅缽岩在縣西北十五公里雲溪保。祟奉清水祖師,岩邊有一石洞,時有微風吹出,洞邊有一古榕,岩右有一石鼓,頗征雅致。銅缽岩現有規模是清朝光緒年間重修保留下來的,岩內有聯“院建蓮花第一山,宮居月上雙無地、蓬萊山高樹接天,銅缽岩聳雲生石”等對聯可以看出銅缽岩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淵源。

銅缽洞位於銅缽岩旁,為天然石洞,高二.七米,深七.五米,寬三.五米,古榕垂蓋,微風輕撫清幽涼爽。記憶體一宋代石刻,上書:“弟子毛士作同妻陳五娘舍錢鑽造觀音菩薩,定光菩薩,昭應菩薩及普陀山鎮於銅缽――宋開禧歲次已醜七月日立。相傳石洞中尚有一洞通泉州安溪蓬萊山,與清水祖師殿相通。一次,有一隻母豬誤入山洞,久不見回,師傅和村民料想必死無疑。將忘之時,某日母豬帶一群可愛小豬回,村民甚喜,倍感菩薩恩德。

銅缽岩歷史悠久,且和清水祖師有一段很深的因緣。相傳清水祖師一次募緣經過銅缽岩所在石鼓山時,見石鼓山風景極佳,地理又好,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只是吃水較之不易。便將手中銅缽留在石鼓山,作為日後尋找在此建岩的信物。後因到安溪蓬萊山為山民祈雨後被當地居民挽留,則在蓬萊山修道,此地村民為了奉祀清水祖師,根據所留銅缽建銅缽岩供奉觀音菩薩,同為北宋名僧的定光菩薩以及清水祖師以作紀念。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和銅缽岩也有一段因緣。當年朱熹任同安主簿,曾到此遊玩,當時朱熹任同安縣主簿,遊玩當時縣內五大名山之一的蓮花山之後,便從石沃口(現澳溪村)下山返回縣城。經由石鼓下腳下,聽村民講山下有天生石鼓,擊之有會如戰鼓雷鳴,甚驚奇,便上山一試,果真其然。親書“石鼓山”三字。後因年代久遠,山字只有一頭,只剩下石鼓二字。後石鼓在大躍進期間被毀,甚為可惜。

銅缽岩後山群峰疊翠,登頂,兩巨石相生相成,還有那石象栩栩如生。一座略低一座,形貌似獅類虎。村民說這是“三獅趕一虎’的‘古戰場’。獅虎們為這“風水寶地’生死搏鬥著。獅大吼,虎長嘯,山搖地動,驚心動魄……瞧瞧,那最低處是勇猛的老虎,它蹲伏著,與那憨不可遏的三頭獅子怒目而視,眈眈相向。銅缽岩的傳說,不勝枚舉。還有“天馬留蹄”、“雞母踏石”、“琵琶穴”、“蜜蜂穴”等等。真是一石一景觀,一景一傳說。

南宋開禧元年(一二〇五),弟子毛士作攜其妻陳五娘在此山舍錢鑽進了三尊石雕造像中間是觀音菩薩(身高〇.八三米,寬〇.五米,座高〇.二二米),兩旁為定光菩薩及八昭應菩薩。佛像形態逼真,笑容可掬。從此,香火不斷,遠近山民不時來此朝拜,沐浴光輝。清光緒年間曾重修,且勒石為記。一九八五年雲洋村民又集資修繕。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六日,四面八方的村民都絡繹不絕地來焚香禮拜,熱鬧異常。

從碑文中得知當時銅缽岩有田產兩處,一處大小八丘,受種二四七十,在木厝後,自種。另一處出典,在蓮花壩下,有三丘,受種四開二十。從捐款人的住所來看,有縣城銅魚館(今南門橋頭,靠雙溪公園這邊),松柏林,太守坊(今後爐新村附近)等。有汀溪埔尾(今褒美)、虎梅坪、石獅等處。大部分是雲洋村民,由此可見銅缽岩即使到了清末,香火依然十分興旺,連縣城居民也紛紛前來朝拜。從碑文中可以得知主持那次重修的董事人之一高修標住在東坑村,但現無法在地圖上查到。經瞭解,該村現已蕩然無存,在中華民國初期,東坑只剩幾戶人家,後來由於虎患等原因,現在只余一戶林姓遷居於後洋。

銅缽岩相關詩詞

題銅缽岩

  石洞泉喧乃定靜,松蔭路轉入清涼。

  岩飛驟雨雲翻後,風陝奔潮水佛天。

  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

  石為迎賓開口笑,山能做主樂天成。

  中隱春深飛野鶴,泉岩石瘦響寒林。

  兩翼石欄扶海出,三秋水月度空行。

  龍從百丈潭中起,雨向九重天上來。

  章岩月朗中天鏡。石井波分太極泉。

  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聖賢心。

  千秋大雅扶輪手,一片寒泉薦菊心。

  日為寶鏡天天照,月做明燈夜夜光。

  地出靈泉潤海表,天生石鼓鎮閩中。

  岩古僧閑雲作伴,山高世遠月為朋。

  神靈顯赫威四海,月照全岩神降康。

  騰雲駕霧如錦繡,本岩神像上天堂。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