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英都鎮古竹岩

古竹岩,又名古跡岩,位於英都鎮之東龍江村古跡山西麓,祀清水祖師和觀音菩薩,為英都“七岩八院”之一。

據《南安縣誌.輿地志》載:“古跡山,在縣西五十裏,屬廿七都。一名苦竹,有古跡岩,昔有隱君寓此,石床、石印遺跡尚存。隱君好竹,至今竹林彌山。鄉人采其筍曰英筍,幹而絲之,最為美味可口”。

古竹岩建于何朝何代,志書沒有具體說明,已經難以稽考,查安溪縣《清水岩志》,清水祖師于北宋中期在清水岩坐化成佛,古跡岩從安溪清水岩分爐而來,應該是南宋的時候了,從現在存一尊鐫有“鹹淳乙丑”字樣的佛像。岩宇位於半山之間,坐東朝西,當年地理先生稱:“此為‘向天獅’吉穴。”時岩分二殿,磚、石、木結構,前殿低,後殿高,呈“虎落山”勢。那麼為何又稱淩雲岩呢?

在英都一帶,流傳一個非常廣泛的故事。乾隆年間,博學翰林洪世澤在朝為官多年,深感“伴君如伴虎”,有意“歸隱林泉,教書育才”。於是假託眼疾,上奏而歸。乾隆皇帝惜才,微服出巡,一者可遊江南,二者瞭解民間疾苦,三者到福建英都找洪世澤探個究竟。途中,遭山賊跟蹤暗算。乾隆皇帝與新隨沖散,逃到英都古竹岩避難。其時一片烏雲把山遮蓋,煙霧濛濛,惡徒尋無目標悻悻而退。乾隆皇帝脫險後,感念觀音菩薩、清水祖師諸神明相助,便把此岩敕封人“淩雲岩”。至於縣誌所雲:“昔隱君寓此”,“隱君”指何人,志書及有關資料沒有詳盡記載,不得而知。但作為南安名岩,自古名刹僧占多,名人樂居名寶刹。可以想像,“隱君”也許是“高風亮節”、非比尋常之人。岩荒廢百年,除遺有和尚墓之外,民國期間有個村民從岩宇看到一塊木牌,上書“皇帝萬萬歲”五個金字,此木牌取回置於鄉人洪開成大廳之上。又於“浩劫”年月失落,有待進一步查尋。

當年古竹岩翠竹成林,古木掩映,岩宇香火鼎盛。而今,早己不見竹林了,林木之間偶見幾株山竹。昔日古跡山盛產“英筍”,山民挖筍,“幹而絲之”,而今隨著竹林在山上的消失而不復存在。

現今,從山下開一條盤山公路到古竹岩,英都有識之士發起重建,荒廢的古刹已經重展風姿,新修的古竹岩依照歷史的原貌,在舊基上有所擴大,面闊五間,依山挺立,金色的琉璃瓦,飛簷走脊,紅牆龍柱,顯得富麗堂皇,更加雄偉壯觀。前殿牆基下有一個天然大石洞,俗稱“獅喉”,可容納上百人在此避雨納涼。後殿也有一個天然石洞,可容納數十人。岩宇周圍,巨大石千姿百態,或如獅、如虎、如魚、如蛇、如羅漢、如金鋼,重重疊疊。山藤叢生,山花爛漫,山果累累,山泉淙淙,又是一處難得的夏日避暑之地。來到古竹山令人有飄飄穀仙之感,佇立古岩,極目四望,群山邐迤,層巒疊嶂,阡陌交錯,稻花飄香,綠水繞郭,登上峰巔,幾乎整個英都盡收眼底,顯得四野開闊。到了夜幕降臨,千盞燈,萬盞燈,雲蒸霞蔚,松濤陣陣,氣象萬千。

傳說當年清高宗乾隆遊江南,從古竹岩俯望英都全境,曾賦《從政鄉景色》一詩雲:

  翁山綠葉翠千秋,雲擁高峰水自流。

  數裏長河聲浩浩,一輪明月似金球!

  眼看西北三千界,聲壓桃源十二洲。

  今日好景觀不盡,天年有緣再來遊。

古竹岩正如大殿楹聯所雲:“古崖石室佛日呈輝興梵刹,竹節雲心高僧泯跡化煙霞。”與英都英他名勝古跡邊成一線,開闢成風景旅遊區,引來眾多遊客。

來源:互聯網 《英都風物》作者:李輝良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