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永春岵山 荔枝林里的傳統村落

作者:瀟 琴  來源:永春人  更新時間:2018年04月09日

千年古鎮-永春岵山 荔枝林里的傳統村落

2016-03-22

(2-1)

傳統是有時間跨度的,更有獨特的文化內涵積累。優秀的傳統是耐人尋味的,也許只是一個並不驚豔的故事,但有著穿越歷史的力量。對她的認可,是有著許多讓人不離不棄的理由。

(2-2)

在永春,有一座閩南地區唯一遺存較為完整的千年古鎮,岵山,原名小姑。用山清水秀、鄉風淳樸、物產豐富、名人輩出,文物古跡遍佈,荔枝聞名遐邇來描述,通俗而又貼切。早在周顯德三年(公元 956年)就有陳氏族人在此拓荒,繁衍生息。全鎮總面積54.3平方公里,轄11個村,人口 2.5萬人,出外華僑是現有人口 5倍。擁有從明代至近代百年閩南傳統古民居 350多座,保存完好的80多座,如此大規模的保存量在整個閩南地區絕無僅有。這里還有以古荔枝樹為代表的百年古樹近2000株,及成隴成片的原生態稻田,古寨、古厝、古樹、古街、古炮樓、古民俗彙聚這裏。其中,茂霞、鋪上、鋪下、塘溪四個村都已入選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而入選2015年中國最美休閒村的茂霞村尤其引人注目。

茂霞村位於岵山鎮東南部。這座村域面積只有3.73平方公里,總人口2617人的鄉村,就擁有百年以上具有閩南風文化載體之稱的古厝70多座,距今 400多年歷史的明朝石砌古寨,成片的荔枝林,充滿歷史人文氣息的閩南騎樓式古街和異彩紛呈的古民俗。古厝、古樹、古街、古民俗彙聚其中,是岵山鎮具有代表意義的村落。2012年,茂霞村正式入選由國家住建部、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評選的首批中國傳統村落,成為永春縣第一個國家級的古村落。每天都吸引著慕名而來的遊客、專家和學者。這些遊客並不算多,他們不喜歡成群結隊,更多的是三三兩兩,或獨自一人或幾口之家,無需嚮導無需帶隊,只圖休閒,因為他們明白,拼搏固然精彩,停下來小棲同樣重要。他們熱愛傳統的農耕文化,欣賞著田園的自然風光,沿著嘩嘩的金溪水流,追尋著古老的歷史,對古民居群歎為觀止。那深入人心的生態美,讓人流連忘返,小客棧就成了他們逗留的家。家裏有自產的果蔬,有媽媽味的美食,有糧食味的美酒,慢慢咀嚼,慢慢消化,可以對一個地方的迷戀滲入骨髓。

愛上她,只需一見鍾情。說不清是從一棵荔枝樹開始的,還是從金溪水開始的。

(2-3)

臨近目的地,一座古樸寧馨的木質牌坊“中國傳統村落——茂霞村”映入眼簾,一如敞開的大門,歡迎著我們的到來。走進村莊,塵世仿佛被一步一步走遠,四通八達的水泥路在田園和農家延伸起伏,穿過田野,美麗的村莊,給人的第一感覺是自然,乾淨、典雅、古香古色而又充滿現代氣息。庭院前停留的小轎車詮釋農家富足的生活。村莊草木青蔥、鳥語花香自不必說,最讓我感動的是一片一片的荔枝樹,掩映著古厝和農舍。數量之多,樹木之悠久,讓人驚歎!由於氣候溫潤,它們的枝幹上長滿青苔和一簇簇鮮綠的寄生草,自成一景,清幽的感覺,在肌膚上行走。更重要的是,初秋一招手,它們就掛滿了一樹紅紅火火的諾言,回饋勤勞的植樹人。可以想像豐收季節誘人的情景。這裏有雞有鴨有狗有貓,讓我想起曾經的故園雞飛狗跳的生活樂趣。當然這些雞鴨大多圈養在自家僻靜的荔枝樹下,數隻而已,以便自用。肥料自然可以為荔枝樹養生。因為這些年走南闖北外出采風,走過不少地方的美麗鄉村示範點,有的鄉村一片寂靜,仿佛不接地氣,似乎缺少了點什麼。茂霞村的遠山、近景、獨特的建築、田園風光以及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極接地氣,這才是我心目中的美麗鄉村。

村路蜿蜒而上,我們在岵山鎮陳副書記的帶領下,來到福茂寨。不規則石頭砌成的厚厚山門上爬滿了綠色藤蔓,山門上一座瞭望亭,上面掛著“福茂寨”三個鎏金大字。此寨始建于明朝,是茂霞村的主要標誌性建築,更是閩南聚落的寶寨,溫潤清幽的寨子有 486年的歷史。

(2-4)

房前屋後生長著許多百年荔枝樹,樹衣上長滿苔蘚和寄居草,枝椏曲折有致,迂回跌宕,天然而成。微風吹過,潤徹肌膚。全寨占地面積20畝,寨牆高 2-3丈,環寨一周,方圓 4里有餘,巍峨雄偉。站立在寨牆上,放眼四顧,岵山美景盡收眼底。整個寨牆目前保存較好,村民中有著一個傳說:福茂寨原來是個小山頭,樹林茂密,嘉靖年間(公元1526年),建寨始祖陳員渠,時任泉州戶糧司,娶了個岵山姑娘,當時岳父家就在山腳下。有一次陳員渠來岳父家做客,看中這個小山頭,認為這是塊風水寶地。陳員渠三番五次提出要在小山頭上建個寨子,可是岳父不答應,他要把地留給自己的兒子。有一次,岳父的腳被毒蛇咬傷,若不馬上送醫,會有生命危險。當時交通極為不便,要把老人家從山裏抬出來絕非易事,陳員渠的兒子放棄救治,老人家傷透了心。陳員渠卻想盡辦法將岳父送醫救治,挽回了一條性命。老岳父被感動了,准許他建寨。寨子建好後,陳員渠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傳出去的後人有5000多個。如今寨里仍有 150多人居住,他們遠離城市的喧囂,並沒有遠離時代,過著無污染原生態的清靜美滿的日子,令人羨煞。而此刻我們只能趁機多呼吸幾口充滿負氧離子的新鮮空氣,也是極好的。

(2-5)

在茂霞五峰岩上還有一個寨叫石城寨,寨內有廟祠,亭台,還有十八羅漢雕像等,寨邊荔枝古樹林立,環境幽美,是個觀景休閒的好去處。

沿著水泥鋪就的村路,我們來到了敦福堂,這座古民居修建於民國時期,為當地華僑陳敦下菲律賓謀生發達後寄外匯所建,已有百年歷史,占地 3畝,共有大小房72間,閩南紅磚灰瓦,西式古典柱護欄,可謂中西合璧,也是永春第一座使用鋼筋水泥建築。這是一座未完成的大厝,一樓是磚砌牆,二樓是土牆,銜接的部分還有鋼筋水泥漏在外面。一位86歲常住老人說,1940年左右國內戰爭,海外建造款項中斷,原本兩側空著的水泥是為了搭建與前面一樣的長廊,二樓也同樣要貼上紅磚的。遺憾的是未能所願,卻留下了一段烽火歷史和一段鎮宅話題。大堂的正中央懸掛著一幅建造者夫人像,村民贊許她持家有方,是居馬來西亞經常回來謁祖的陳常珍的奶奶。陳常珍曾出演過香港電視劇,後棄藝從商。古厝裏的故事在72間房屋裏演繹和溫馨著,讓你如臨其境。敦福堂現今後裔很多,大部分在馬來西亞、菲律賓、香港等地,在敦福堂裏設華僑歷史博物館有其獨特的意義,館內圖文並茂地記載了岵山鎮一代華僑異國他鄉辛勞創業的奮鬥史和公益事蹟。無論經歷了多少苦難,他們不忘祖訓,門聯上刻印下他們經商立命的根本:“風俗而正人心當先立德,福鄉閭以興家道惟在為仁”。良好的鄉風民俗養育了淳樸而又智慧的茂霞人。

(2-6)

在敦福堂門前有一片美麗的“田園風光”,這片田園公園,占地面積近 300畝,隸屬岵山鎮祥業農業生態示範園。田園里古荔枝樹遍佈,竹柳近百畝,水稻田、農家菜園、古厝琳琅滿目,當地人稱之為“荔枝宅”,四周被白雲縹緲的青山環繞,猶如錦繡圖畫。這裏曾是一莊姓大戶的莊園,茂霞村人喜歡紅色,因紅色象徵吉祥,所以村裏的建築多由紅磚、赤瓦、白石基、燕尾脊建造而成,老屋有些滄桑,但風韻猶存,讓人不禁感慨時光易逝、歷史斑駁,不滅的只能是一個古村落的建築文化、民風民俗和崇尚的人文精神。而在茂霞村,荔枝樹幾乎遍佈房前屋後,其中百年以上的荔枝樹有 600多株。當地人說,因為荔枝樹長相好、長壽,果實好吃又可以賣,是再好不過的“風水樹”。傳說,當年陳氏一族還未來此定居前,這一代住著莊、汪兩大異性家族,此田園就是莊戶人家的莊園,建有好幾座造型精美的豪宅,亭台樓榭、花園錦簇,一個又一個的水塘輕舟泛波。庭院中,荔枝樹開枝散葉高過屋簷,伸出外牆,宅院掩映在荔枝樹下,如詩如畫,人們便稱之為“荔枝宅”。後因家道沒落,遠走他鄉。當人已散盡,戲已演完,一個家族就這樣煙飛煙滅。而古厝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成“四舊”被拆毀。現在這片田地下,只要往下挖 1-2米,就能呈現當時造宅子的紅磚,紅磚訴說著一段歷史,一段傳奇,令人嗟歎。是的,沒有什麼能夠真正永恆和不朽,除了腳下這深厚的無言的土地和遼闊默默的蒼穹。當我們注目田園里保留下來的十幾棵荔枝樹,其中有 8棵聚集在一起的“八仙過海”,和兩棵直徑約 2.5米的 500年樹齡的“永春荔枝王”,還有許多賦予美麗傳說的百年荔枝樹……這些已足以讓我敬畏,它們用自己的香甜,從容地翻閱世事滄桑,不禁讓人感歎,大自然的無私、永恆和強大。而偉大而又脆弱的人,吃著古老的荔枝,當肉身輕易地化作塵土,只有一種精神和美德,也許能像荔枝樹王一樣永恆!

(2-7)

樹叢邊,河水奔流,仿佛與歲月奔跑。而原鄉人種下的美麗鄉愁,卻如古老的荔枝樹,紮根在這片讓你夢魂牽繞的土地里。

茂霞村有一處下灶古民居群,這里彙集了10多座古厝。如建於1312年的祥奏小宗、建於1496的敦庸堂、建於1512年的聚美堂、建於1632年的唯德堂,還有同在1712年建的的福春堂、赤路厝、貽福堂、美池堂、井居厝、貽華堂等。是全鎮面積最大的古民居群,為明朝正德年間所建的下灶大厝繁衍而來。建造者驚蟄公為南陳一脈第20世,進士出身,知文通理,建下灶大厝時特意鑿金河百丈流通,每隔幾步建一個墩,整條河溝共設 7墩,河水蜿蜒環繞大厝,狀如田螺,寓意田螺吐珠福澤後代人丁興旺。現在的下灶古民居群,為驚蟄公後代于上世紀30年代興建,共 7座。有金角堂、金國堂、聯興堂、霞溪堂、玉溪堂、金溪堂、明德堂。佈局典雅。其梁、柱、窗上的淺雕、深雕、浮雕、透雕、圓雕形成的各種圖案,"三雕"(石雕、木雕、磚雕)刀功細膩,工藝精湛,被我國古建築學家譽為“藝術殿堂”。

這些古厝的後代子孫已有 7代,傳說是因了“田螺吐珠”的好風水。後代子孫多出外經商或為官,事業有成。這些古厝依然保存完好,河道順著田邊流過,房前稻田廣袤,屋旁荔枝繁茂,門前聽水響,窗外聞鳥啼。是一片自然與人文交匯的極具特色特色的閩南古民居群,也是清新與古樸相融的最佳詮釋。整片古厝群代表了岵山華僑歸鄉修祖屋的歷史,也代表了閩南傳統建築背山臨田、環水植樹的建築格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明德堂,經修繕佈置,打造成岵山農耕文化展示館。大門邊兩隻忠厚的看家狗不聲不響地趴著,很是享受著與世無爭的慢生活,用一雙洞察世相的眼睛打量著我們,似乎已對來來往往的外來客習以為常。放眼田園,岵山人是真正的以農耕為本,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的。他們耕讀風氣興盛,進士、舉人層出不窮。如宋朝理學陳知柔、廣東安撫使陳朴、國子司業陳晉接、明代學者陳嘉謀等還有武舉人、武進士,有“七世蟬聯”、“一門八俊”、“兩世四名賢”等美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岵山盆地土地平坦,水源充足,氣候溫潤,極利於作物、荔枝樹木生長,荔枝為茂霞人帶來福祉,他們愛荔枝、種荔枝,一代一代從未間斷。筆者得知村邊有一條河流,因沿溪兩邊生長著古荔枝樹,被稱之為“荔枝河岸”,河岸位於茂霞村下灶古民居左側,這一段是岵山鎮的水脈金溪流經茂霞村的主要河段,每當荔枝成熟季節,碧波粼粼的水面映著紅綠相交的荔枝樹,微風中彌漫著荔枝的清香,讓人沉醉在詩經裏一般。河水嘩啦啦地流淌,岸邊“蒹葭采采”靈動著大自然生動的氣韻。為“在水一方”的茂霞村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茂霞村,荔枝可是鎮村之寶。他們種荔枝,吃荔枝,並將它分享給更多的人。歷代不乏愛荔枝者,唐代詩人白居易《荔枝圖序》讚美荔枝“亮如紅絹,膜如紫綃,肉瑩白如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宋代政治家、書法家蔡襄出任泉州太守時,深歎“樹美、味甘、核小”,曾把岵山荔枝列為名種,載入其專著《荔枝譜》。明代禮部尚書曹學全在福建任職時也對岵山荔枝推崇備至,稱“海內如推百果王,鮮食荔枝終第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常食荔枝,能補腦健身,治療瘴癘疔腫,開胃益脾,幹製品能補充元氣,為產婦及老弱人士的補品”,而荔枝的果殼、果核可入藥治鼻衄、療疝氣等用途。難怪茂霞村有著長壽村之譽。

岵山荔枝皮薄核小,肉厚汁多,味道清甜,爽滑可口,色、香、味皆美。早在2012年,岵山鎮境內的1811棵百年以上荔枝樹全部被衛星定位,納入資料庫予以保護,可見岵山人的用心良苦。

2-8

岵山鎮現種植荔枝樹約 5萬棵,百年以上的就有近2000棵,年產量可達 600噸。而“永春荔枝王”連續多年年產優質荔枝約1800斤。前不久,“岵山晚荔”還成為泉州市首個通過省級認定的荔枝新品種。2012年以來,每年 7月小暑過後,岵山人就會舉辦“岵山荔枝節”,遊客們可親自到荔枝公園參觀遊覽,並享採摘之樂。順道品嘗岵山的美酒、老醋和風味小吃,朝聖清水祖師,欣賞掌中木偶,聆聽南音曲……

茂霞村是岵山鎮的驕傲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是溫婉清美的,別具情味的。而她的基色底蘊深厚,氣象萬千。茂霞人保持一顆荔枝一樣鮮活熱烈的心,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將夢想的生活描繪得格外繽紛和飽滿,他們熱愛自己的鄉村,就像熱愛自己的家園和豐衣足食的日子。

而我的熱愛,只能是告訴親朋好友: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

(2-9)

瀟琴,200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外散文詩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研究會常務理事,福建省作家協會理事,泉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校園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出版長篇小說及文集十餘部。獲省市文學獎、全國徵文獎數十次。作品譯為世界語、英文等。作品收入《新中國六十年文學大系》(散文詩卷)等60多種選本。曾獲《詩刊》散文詩徵文金獎,中外散文詩徵文一等獎。

2004年4月8日被CCTV中央電視臺第四套“走遍中國”採訪、播放。創作歷程被拍攝電視紀錄片《執著的追求》在省、市電視臺公開播放。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 / 微信: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