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文共賞 »

長壽文集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1月28日

長壽文集

百歲老人長壽詩

百歲老人們作的長壽詩,既是百歲老人自我保健,養生經驗的總結,也是老人健康生活的座右銘。讀來既能解惑釋疑,亦可修身養性,對老年朋友很有實用的參考價值。

李宗仁的夫人李秀文,到了百歲之時,仍然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她有一首養生詩,道出了她的長壽之道:“吃飯留三口,飯後百步走。睡眠不蒙首。活到九十九。”李秀文在平日生活中注意飯食起居養生,她健康長壽地活了 102歲。

享壽 101歲的國民黨元老張群。自編了一首講養生之道的《不老歌》,在臺灣流傳廣泛:“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飽,常跑跑:多笑笑,莫煩惱;天天忙,永不老。”這首詩是張群的養生指南,他平時就是按照這首《不老歌》去身體力行的,所以能健康長壽。

著名教育家陳椿在 110歲時,還為出版社撰寫《人生一百二十歲》一書稿。他曾寫過一首格言式詩:“穿衣三分冷,吃飯留點饑。食前湯一碗,飯後果半斤。住房宜整潔,光氣常暢通。長行毋急走,安步可當車。夜裏睡忌遲,晨間起又早。不論得與失,一日三呵呵。俗嗜雖盡除,一心存善良。靈神得慰安,長生乃足羨。”這首詩從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以及心理養生等諸多方面,總結了老人自身的養生經驗與體會。

 104歲的著名生物學家陳納遜生前是江蘇省“十佳健康老人”。他的長壽歌訣,寫成四言詩體,讀來親切隨和。詩日:“思想開朗,積極樂觀;凡事忍耐,心情寬容;藥物抗衰,預防疾病;起居有常,勞逸適度;加強按摩,血脈暢通;適當鍛煉,增加體質;重視環境,預防意外;不計名利,誠懇待人;腦足並用,老而不衰。”

 105歲的辛亥老人喻育之早年曾積極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為武昌起義立下功績。他曾給友人寫過一首有關他自己的養生詩,頗有生活哲理:“夙興跑,夜寐早。晨半飽,晚餐少。讀讀書,看看報。常笑笑,莫煩惱。勤為寶,恒常要。忙到老,乃壽考。”喻育之的養生詩,從早寫到晚,看似日常生活,卻頗含養生之道。他的養生詩也名為《長壽三字經》,讀來有如“順口溜”一般,句句押韻,一韻到底。脫口而出,通俗易懂且易記。

 110歲的著名書法家蘇局仙曾寫過一首養生長壽詩:“起居體格不相同,醫藥養身各有從。長壽來源統一處,無憂無慮坐春風。”蘇老的詩告訴我們,保健養生要根據各人不同的身體素質,以及不同的病情,給予區別對待,不可千篇一律,不能盲目跟從。關鍵的一條是要心情開朗。無憂無慮,保持愉快樂觀的心態。

袁曉園是當代著名書畫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她雖壽已超百,但仍身體康健,思維敏捷,雙目有神,精力充沛,所以人稱“中華奇女子”。她說,我的長壽訣竅就是“作畫寫詩,做一個平常人”。她認為,健康長壽最重要的是有一顆平常心,做一個平常人,過平常人的生活,這樣才能安定。在飲食上,除了辛辣的東西不吃外,從來都不挑食。她主張生活要順其自然,不要循規蹈矩。她在詩中寫道:“不拜耶穌不參禪,不信氣功不練拳。人間哪有不老藥,順其自然到百年。”這便是她的養生思想。

著名紅學先驅、詩人、小說家俞平伯,他一生坎坷。卻不悲不戚,吃著粗糧淡菜,直到九旬開外時,生活仍能自理,他從不給家人增添麻煩和負擔。晚年,仍以周恩來的“活到老,學到老,幹到老”為座右銘,每天從事研究和寫作。在自我保健上,他曾經寫過一首《養生歌謠》:“愉快勞動精神好,足夠休息保護腦。長期鍛煉強身體,適當娛樂不煩惱。節制飲食慎起居,講究衛生身體好。風燭殘年成過去。精神百倍騰雲霄。”

96歲的詩人臧克家先生積60年經驗,寫了四句健身的歌訣:“思想大門洞開,情緒輕鬆愉快。鍛煉、營養、藥物,健康恢復快哉。”詩中告訴人們,只要思想的主心骨牢固了,愉快的情緒飽滿了,加上有節奏的腦體運動調劑,營養供應充足,患病時及時以藥制之。何愁無健康之體,如此又豈不“快哉”。

 

簡單者壽

世界著名的長壽區如巴基斯坦罕薩村、俄羅斯高加索柏格維奇村、厄瓜多爾維加班巴村,都屬該國偏遠地區的農村,居住在這裏的村民世世代代滿足于過著知足常樂的簡單的農耕生活,而這就是他們普遍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

我國的長壽地區有:廣西巴馬、江蘇如皋、湖北鐘祥、四川樂山、遼寧興隆、新疆和田。它們全都是該省區的經濟落後地區或一般地區。人們長壽的最重要的奧秘也就在於活得簡單,沒有那麼多的欲望,也就不會“活得真累”。

從職業上看,全世界公認的長壽者最多的職業是牧羊人:牧羊人天天呼吸新鮮空氣,天天放聲高歌,除了放好羊、過好日子什麼都不想。我國最長壽的職業過去一致公認的是和尚、道士這類“出家人”,而最短命的卻是皇帝。“出家人”崇奉的是四大皆空,過著最簡單的生活,故大多長壽。而皇帝物質條件極佳,但他們大多一輩子縱情酒色、工於心計、頗為世故,故大多成為短命鬼。

再看看我國精英人士中的長壽者:馬寅初因主張控制人口,當年被“全國共討之”,有人跑來告訴他:你北大校長的職務被撤銷了!他只是“哦”了一聲。20多年後,又有人跑來告訴他:你的問題“平反”了,北大校長的職務也恢復了(因已退休故被任命為北大名譽校長)!他也只是“哦”了一聲。他淡泊名利,活得簡單。再看冰心,上世紀50年代她丈夫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她亦未能倖免,70多歲的老人了還被批鬥和打掃廁所“勞動改造”,但她卻認為:“社會雖然複雜,只要我們內心簡單點就行了”,她有些稿費積蓄卻認為是累贅,生前把它全捐給了社會才心安理得。像馬寅初、冰心這樣的精英人物,卻具有如此單純的內心世界,過著如此簡單的生活,所以儘管他們命運坎坷、有過大起大落,但他們卻都是長命百歲的“世紀老人”。

世上健康長壽之人,大多活得簡單,簡單者壽。做簡單的人,過簡單的生活,不是愚蠢,實乃一種福氣,因為它增加了健康長壽的幾率。

 

喝茶吃茶延年益壽

貴州普定縣化處鎮張家村的李友珍老人今年整整 103歲了,90多年前,老人逃荒來到張家村,從此與茶結下不解之緣——“染”上了喝茶吃茶的習慣。到了後來,老人甚至開始用茶當菜泡飯吃。沒有茶,她就吃不下飯。她離不開茶,只要有了茶喝,她從不會口乾舌燥,而且口也不會苦,胸口也不會熱乎乎的難受。

 與老人聊天時,記者發現,老人雖然滿臉皺紋,但牙齒尚在,視力很好,記憶力也很好,思路清晰。令人稱奇的是,老人的頭髮只是白了一小部分,大部分頭髮還是黑黑的。

化處鎮黨政辦主任張健講,在化處鎮,像李友珍這樣的長壽老人還有很多。鎮裏35個村(居委會)中,目前 100歲以上的有15人,90歲以上的有 230人,80歲以上的有1112人。

化處鎮為何會有這麼多壽星?張健認為,這與這些壽星飲茶吃茶有極大關係。

張健說,在李友珍老人生活的化處鎮,是朵貝茶的故鄉,老百姓祖祖輩輩都有飲茶的習慣。平常的莊戶人家,都喜歡把熬煮的茶水泡著飯吃。而且,當地百姓還喜歡用茶葉當菜吃火鍋。

有關專家指出,飲茶能抑制細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壽,茶葉的抗老化作用是維生素E的18倍以上。此外,茶葉本身屬於粗纖維,因此茶葉中的許多有益物質易於人體吸收。

 

心理學家談長壽

美國加州心理學教授弗霍華德和萊斯莉對1500名上世紀初出生的兒童,進行長達80年的跟蹤調查,總結出長壽的幾個因素:

“好壓力”有益健康。如果你熱愛自己的事業,因力爭在事業上有所成就而產生的壓力,是有益健康長壽的“好壓力”。

經常參加社交活動。經常與親朋好友聯絡的人更長壽。

不要把寵物當成最好的朋友。寵物畢竟無法代替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相反,以寵物取代人際交往的人,壽命更短。

愛操心不是壞事。當你為某件事擔憂時,自然會考慮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並且制訂相應的預案。這時候,操心就是有益無害的。

單身也能長壽。“結婚使人長壽”只適用於那些婚姻生活美滿的人。糟糕的婚姻則會折壽。保持穩定的單身生活也有利於延年益壽。

防止過度樂觀。

如果討厭健身,那就乾脆不健身。研究發現,一些長壽者在20多歲時並不怎麼鍛煉,反而是通過多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讓自己活動起來。

不要過早退休。持續工作的老人比那些早早退休的人活得更開心、更長壽。

 

長壽國的健康新理念

追著太陽的人活得長

在日本,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畫家命長,作家命短。

畫家為了上色時看清楚,通常太陽一出來就開始工作,尤其過去缺乏照明工具,非得這麼做不可。可是對作家來說,只要看得見字就可以做事,夜晚依賴昏暗的照明,刺激著眼睛繼續寫下去。一句話總結,就是畫家的生活追著太陽,而作家卻躲著太陽,追著太陽的人比躲著太陽的人活得長。

體溫低百病生

50年前,日本人的體溫平均值是 36.89度,現在平均值高一些的不過 36.2~36.3度,大部分都只有35度多。人類平均體溫應該是36.5度,但能達到這一體溫的人相當少了。

體溫下降會使血管收縮,血液流通不暢,血壓上升,引起心肌梗塞、腦梗塞等血栓症。水遇冷會結冰,一切物質遇冷後都會硬化。而且,體溫下降會阻礙血液中糖分及脂肪等能量源的燃燒,還會阻礙尿酸、丙酮酸等廢物的燃燒和排泄,容易引發高血糖、高血脂和痛風等病症。

人體40%以上熱量是由肌肉產生的。以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運動,現代文明下的人們已經很少進行體力勞動了。

運動或體力勞動後稍微出一點汗,就會讓體溫上升 1度。而體溫上升 1度免疫力就會提高 5~6倍。如果能做到“一日一出汗”就不容易得病。

 

如何活到 100歲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和國家老齡化研究院合作找到三個人口統計學資訊確切的長壽地區:義大利薩丁島、日本沖繩、美國羅馬琳達地區,分析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總結出 4個健康長壽元素:

體力勞動

這三個地區居民都“不運動”。這似乎與我們宣導的“生命在於運動”的理念大相徑庭。但他們的生活離不開體力勞動,而這恰是讓其受益終生的鍛煉。比如,薩丁島人居住在垂直的房屋裏,每天都上下樓梯。他們有自己的花園。做打掃工作和做蛋糕都是自己動手。這些體力勞動燃燒的熱量和在跑步機上消耗的一樣。他們最享受步行,這被認為是防止認知降低的唯一方法。

注: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做家務能夠很好地協調手、眼、腦,可以預防老年癡呆。

有計劃的生活

這些長壽地區的人們明確地知道如何去安排生活,因此每個人都不慌不忙。研究表明,匆忙或壓力引發的炎症反應,與老年癡呆症和心血管病有關係。每天減緩行動15分鐘,這種炎症就能變成一種反炎症狀態。他們將生活安置的井然有序,精神狀態又積極活躍,因此他們獲得了 7年的額外壽命。

蔬菜與豆類不可少

這些長壽地區居民的飲食大多以攝入綠色蔬菜為主,吃很多的豆類和堅果。以日本的沖繩為例,他們吃豆腐數量是美國人的 8倍。他們有很多小策略來杜絕過度飽食。比如:吃飯用較小的盤子;不主張家庭型用餐,而是採用吧臺式取餐方式,限制進食量。

注:大豆蛋白營養與牛奶蛋白的營養功效是相當的,具有降血脂、防癌等功效。中國營養學會日推薦的豆類食用量為50克,如果做成豆製品相當於 200克豆腐,或 100克豆腐乾。

把親友放在第一位

長壽地區的人們很注重家庭關係與社會關係的團結與和睦。他們認為,自身健康同親人以及周邊朋友關係密切。

 

快樂是養生的惟一秘訣

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快樂是養生的惟一秘訣。”他說自己有 3個醫生:第一是安靜,第二是快樂,第三是節食。快樂與健康是天然相連的。快樂必然促進健康,因為它能給人以心理上的愉悅和舒適,是“心理上的享受”。

快樂在於有所作為

人在各年齡階段的快樂是不一樣的,老年人快樂是指健康,經濟有安全感,被社會接受,不感到寂寞,覺得自己還有用,有信仰,感到滿足。

人們在玩笑和娛樂中也有快樂感,朋友的聚會或家人的團聚可以得到快樂以調劑生活。真正的快樂是在社會活動中取得成績,增強了自信心,獲得了自我滿足時產生的。這時,他就會獲得滿足感、榮譽感,感到生活充實,就會有積極、振奮的精神。

一般來說,青年人重理想,中年人重事業,老年人重社會的尊重,即社會和家人對他一生成就的承認。

快樂靠自己

老人要快樂,就要調整自己的認知與態度。北京通州有一位快樂長壽的老人,他家曾遭火災,財產被燒光,他幽默地說:“財產能去,也能來。”這些樂觀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想得開,對生活充滿信心。

老年人要使自己快樂,必須心胸開闊。要學會不封閉自己,正確評價自己,能自知、自信、知足,順應自然,自己能力達不到的事不去強求。

 

音樂與養生

很久以來,人們就發現,音樂能夠陶冶人們的情操,以琴曲抒情懷,寄幽思,從而使人們暫時忘卻生活中的一些煩心事、瑣事,習之既久,自然也就達到了一種養生的奇妙境界。西漢時期的著名長壽老人竇公就是一例。

據桓譚《新論》裏記載,“樂師竇公,壽百八十。”他所說的竇公長壽的故事。儘管在具體數字上尚待考證,但應該不是一個虛構的情節。

漢文帝劉恒,聽說竇公活了 180歲,便派人把竇公找來,詢問他長生不老的秘訣。而竇公不像當時那些靠騙人吃飯的方士那樣,信口胡編一套所謂的“神仙夢傳”等等的無稽之談,而是如實作了回答:我13歲雙目失明,父母可憐我學藝不如別人,便教我彈琴……我並不是因為吃了什麼仙丹妙藥而長壽的。三國時的養生學家嵇康,在對竇公的生活作了一番研究後,他認為竇公長壽,最重要的一條便是彈琴。他在《答向子期難養生論》中說:“竇公無所服禦而壽百八十,豈非鼓琴和其心哉,此亦養神之一征也。”

此言確有一番道理。音樂能使人精神愉快,而竇公又是一個盲人,比別人更少雜事紛擾,所謂“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可以說,於不自覺之中,竇公便領悟並始終如一地貫徹了養生學的真諦,所以他能夠長壽。

誠然,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被各種“心事”所擾,這很正常,關鍵在於我們每個人去如何看待這些事,從竇公長壽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到,倘徉于音樂的海洋之中,看淡應該可以看淡的一切,那麼,以音樂促養生不失為一個值得推廣的方法。

 

健康飲食“金標準”

吃飯時挺直腰背

在矮桌前吃飯、坐在沙發上吃飯,都會使食道和胃部受壓,影響消化道的血液迴圈,引發胃病、影響心肺功能。正確的進餐姿勢是挺直腰背,讓胃部不受任何壓迫。

特別餓時喝點粥

人在極度饑餓時,胃腸消化功能已經受損,大吃大喝容易造成食滯。特別餓時應少量進一些半流食,如粥、面等,然後再慢慢恢復正常飲食,別進食牛奶、豆漿、優酪乳和白薯,否則可能引起消化問題。

兩餐間隔4至6小時

兩餐間隔太長會引起高度饑餓感,影響勞動和工作效率,間隔時間太短,消化器官得不到適當的休息,影響食欲和消化。

先吃愛吃的食物

先吃喜愛的食物會獲得滿足感,愉快的心情能使人產生飽脹感,避免吃太多。

飯後別馬上用腦

飯後,體內的血液會集中流向消化器官,大腦相對缺血。此時用腦會引起精神緊張、記憶力下降等問題,因此,一定要在飯後休息半小時以上再進入工作狀態。

吃飯時不談掃興的事

吃飯時說話會使咀嚼食物的次數減少、唾液分泌減少,從而影響消化功能。就餐時談複雜或令人掃興的問題,會影響人的食欲和消化。

早飯吃熱的

清晨,人體內的神經及血管都還處於收縮狀態,此時吃冰冷的食品,可能使消化系統發生痙攣。中醫認為,早餐應該吃熱食,保護胃氣。

晚上別吃冷飲

晚上 7點後,人體體液代謝下降,此時吃涼的食物不易消除疲勞,還會影響睡眠。

飯後甜點要少吃

正餐已獲得了足夠的糖分,如果再吃甜點,人體會吸收多餘的葡萄糖、澱粉。

多吃深色蔬菜

深色蔬菜是指深綠色、紅色、紫紅色的蔬菜。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天吃一斤蔬菜,其中深色蔬菜應占到一半以上。

動、植物油混著吃

光吃植物油會促使體內過氧化物增加,加快人衰老,影響人體對維生素的吸收,增加乳腺癌、結腸癌發病率。動物油含有對心血管有益的多烯酸等。用1份動物油、2份植物油製成混合油,可取長補短。

吃飯環境要安靜

吃飯時不要選擇環境嘈雜的餐館,有輕柔音樂作背景可以讓人吃得更香。

別一個人吃飯

單獨進餐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和同事、家人一起吃飯,心情舒暢,胃液分泌相對旺盛,可使食物儘快地消化和吸收。

烹調食物時加點醋

胃腸道的酸度不足會影響鈣的吸收。因此,烹調食物時適當放些醋,可使食物中的鈣轉化成容易被吸收的醋酸鈣。

每天吃些纖維食品

人體攝取多餘的脂肪和蛋白質,與大腸桿菌作用,會變成有害的腐敗物,纖維質可把它們包圍並排泄掉。因此,每天可吃些粗纖維食物,如燕麥、糙米、薏米、紅薯、玉米等。

多嚼硬的食物

較硬的食物要費勁去嚼,當咀嚼的次數增多或頻率加快時,大腦的血流量明顯增多,活化了大腦皮層,起到防止大腦老化和預防老年癡呆症的作用。

少吃鹽

新版美國飲食指南建議,每人每日所攝入的食鹽量應減少至2300毫克(約一茶匙)以內。年齡超過51歲以及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每日所攝入食鹽量應減少至1500毫克以內。

調味品別濫用

研究顯示,桂皮、小茴香等天然調味品中都或多或少含有黃樟素,它可引起肝癌。多吃會口幹、咽喉痛、精神不振,還容易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和胃脹氣。

 

古人食粥詩

古人認為,多食粥是老年保健的重要方法,所以陸遊有《食粥》詩日:“世人個個學長年,不信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像陸遊這樣愛食粥,還以粥入詩,這在古時並不鮮見。

清人阮葵生《茶餘客話》中錄及幾首粥詩,也頗有意蘊。他提及陳海昌相國喜歡吟誦明代張方賢《煮粥詩》,詩雲:“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細商量。一升可作三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做羹湯。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阮葵生自己則有一首和魏松濤所作的《吃粥詩》,詩中雲:“香于酯乳膩於茶,一味和融潤齒牙。惜米不妨添綠豆,佐餐少許抹鹽瓜。匙抄飽任先生饌,飄飲清宜處士家。惟恐妻兒嫌味薄,十分嗟賞自矜誇。淘沙頻汲井華清,不假酸鹹雜鼎烹。暖食定應勝麥飯,加餐並可減藜羹。居然入口融無哽,不礙沾唇呷有聲。客到但宜多著水,木瓢和罷瓦盆盛。”

說到吃粥,古今人都愛豆粥,赤豆綠豆,均可入粥,確有明顯的保健作用。但豆粥要煮好,還要得法,於是詩人將煮粥之法寫成詩,讀來明明白白,有聲有色。如宋代僧人惠洪,就曾寫成《豆粥》詩,寫的便是具體的烹法:“出碓新杭明玉粒,落叢小豆楓葉赤。井花洗杭勿去箕,沙瓶煮豆須彌日。五更鍋面漚起來,秋沼隆隆疏雨集。急除烈焰看徐攪,豆才亦趨回渦入。須臾大久傳淨甕,浪寒不興色如栗。食餘偏稱地爐眠,白灰紅火光蒙密。金穀賓朋怪咄嗟,蔞亭君臣相記憶。我今萬事不知他,但覺銅瓶蚯蚓泣。”

詩中說到了豆粥的原料、烹煮時間、火候,以及食者的感受,而且還沒忘了引述兩個食粥的歷史典故。

豆粥在古時還是節令餐桌上的重要角色。如宋時《乾淳歲時記》說:“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灶用花餳米餌,及作糖豆粥,謂之口數。”這裏提到的口數粥,也見於《武林舊事》:“二十四日作糖豆粥,謂之口數。”宋人范成大還作有《口數粥詞》,他是這樣歌頌這豆粥的:“家家臘月二十五,淅米如珠相互煮。大杓撩鐺分口數,疫鬼聞香走無處。餿姜屑桂澆蔗糖,滑甘無比勝黃粱。全家團欒罷晚飯,在遠行人亦留分。繈中孩子強教嘗,餘波薄獲與臧強。新元葉氣調玉燭,天行已過來萬福。物無癘年穀長熟,長向臘殘分豆粥。”

人人都要吃上一口,甚至貓犬也不例外,所以有這“口數粥”的名目。口數粥也是赤小豆粥,同冬至粥一樣,也是為了防治瘟病,並非僅為食味。

 

Copyright©2006 - 2016 lb.nanchens.com  版權所有:永春仙鄉林柄陳氏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