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文共賞 »

古代的謙稱與敬稱

作者朱筱新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1月28日

古代的謙稱與敬稱

語言是人們日常交流、交往的主要方式。文明的語言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代禮儀的一個重要方面,更是“禮貌”的體現。這在人們相互的稱謂,即稱呼上,體現得最為突出。

謙稱自己,敬稱對方,是中國古代語言文明的具體體現。使用謙稱辭彙來稱呼自己,實際表現了說話者的謙遜和修養,也是對對方的敬重和尊敬。而出言不遜,大言不慚,則被視為無禮、輕浮、缺乏修養的舉止。

古人常用的謙稱辭彙有:愚、鄙、敝、卑、竊、僕等。這些詞都含有愚笨、無知、閱歷較淺的意思。使用這些自謙詞時,是以說話者的自謙來提高對方的身份。讀書人或文人常使用小生、晚學、晚生等詞,表示自己是新學後進之輩。還使用不才、不佞、不肖等詞,謙指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識平庸。官吏一般自謙為下官、小官、末官、小吏等。老人自謙時,常使用老朽、老父、老漢等詞,以示自己已進入暮年,衰老無用。

中國古代使用的自謙詞,數量很大。社會各階層的人士在相互交往時,都使用自謙詞,所以中國社會一直能保持謙遜文明的良好風尚。

在謙稱自己的同時,古人又以敬稱來稱呼對方。敬稱詞多帶有敬重、敬仰、頌揚的感情色彩。古人常把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才,稱為“聖”。如孔子就被尊稱為“孔聖人”,孟子則被尊稱為“亞聖”,意為僅次於聖人者。後來又專門用於對帝王的敬稱,如稱皇帝為聖上、聖駕。甚至與他相關的事物,均被冠以“聖”字。如稱皇帝的身體為“聖體”、“聖駕”,皇帝的諭旨為“聖旨”、“聖諭”。

在中國古代社會的諸多敬稱詞中,陛下、閣下、殿下、麾下、足下等詞,是使用最為普遍的。“秦漢以來,于天子言陛下,皇太子言殿下,將軍言麾下,使者言節下、轂下,二千石長史言閣下,同類相與言足下。”(段成式《酉陽雜俎》)

陛,即臺階,但專指皇宮主殿前的臺階。群臣向皇帝上言時,“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蔡邕《獨斷》)“陛下”的原意是指站於臺階下,引申為借自己地位的卑下,轉指帝王地位的高尊,因而成為對帝王的敬稱。

閣,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建築,一般常作為達官貴人的官邸或官署。這些權貴或長官手下的屬官、屬吏便以自己官位之卑,反過來敬稱閣中之人為“閣下”。不過,“閣下”稱謂的使用範圍比較寬泛,也沒有嚴格的限制。除稱呼有社會地位的人士之外,為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古人也常使用這個敬稱。

“殿下”所指的殿,是指皇太子居住的東宮主殿。皇太子常在此殿接見臣僚,處理父皇交辦的事務。由於該殿的規格形制在皇宮裏僅次於皇帝的主殿,因此“殿下”便作為對皇太子的敬稱。同時,也用於敬稱皇室的其他成員,諸如親王和其他皇子、公主等。

麾,是古代軍隊在出征、作戰、演練時,用於指揮行動的旗幟,代表和象徵主將、主帥。“麾下”因此成為對軍隊統領者的敬稱。

隨著歷史的發展,“陛下”、“閣下”、“殿下”三個敬稱詞在使用上約定俗成,逐漸規範化。時至今日,在外事活動中,凡對方是國王、皇帝或君主,均敬稱為“陛下”;對方是政府最高行政長官,均敬稱為“閣下”;如對方是皇太子或王儲以及其他皇室、王室成員,則均敬稱為“殿下”。

“足下”一詞的源出,尚未定論。流傳較為廣泛的是源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晉獻公晚年十分寵愛妃子驪姬,欲傳位給驪姬所生兒子奚齊,遂設計逼死長子、已立為世子的申生。申生弟重耳深感自身亦難逃厄運,便與幕僚介子推等人出逃,在外流亡19年之久。期間,他們歷經艱險、困苦。一次,重耳等流落荒野,數日無食。重耳饑餓難忍,不欲活命。介子推見狀,毅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熟後給重耳充饑。直到西元前 636年,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等人才返回晉國,做了國君,是為晉文公。

重耳即位後,對曾隨從自己在外流亡的臣僚論功行賞,卻唯獨遺忘了忠心耿耿的夼子推。介子推十分鬱悶,深知與重耳只能“共苦”,不能“同甘”,遂背上自己年邁的母親,來到綿上(今山西介休境內)鄉間隱居。晉文公得知後,十分後悔、內疚,即派人赴綿上,請介子推回官。但介子推因重耳的富貴忘義,不願再與他共事。見此情景,晉文公只得親自前往,請他能寬恕自己。待他來到介子推廬舍前,已是人去屋空。晉文公推想介子推可能背老母躲入山中,便令士兵進山尋找。有臣僚獻計,稱茫茫大山,何處去尋介子推?介子推是位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定會背負其母出山。普文公以為此計可行,就下令燒山。但大火連燒三天三夜,整座山變成一片焦土,也不見介子推的蹤跡。大火熄滅後,晉文公率群臣進山,才見到介子推背著自己的老母,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幹,早已死去。晉文公拍打著介子推死前抱著的焦樹幹,哀痛不已。隨後,他命手下伐倒這棵焦樹,製成一雙屐,穿在自己的腳上。此後,晉文公每天穿著它,經常低頭凝視,痛心道:“悲乎足下”,意在自責。遂有了“足下”一詞。

“足下”之稱,最初是對品德高尚、品學超群者的敬稱,後也用於同輩或同仁之間的敬稱。

與這些敬稱詞意思相同的,還有“在下”、“門下”等,這些稱謂都借用了中國傳統的假借、轉注等語法關係,以自己之卑微,轉指對方的尊貴,以此表現自己對對方的敬重、尊敬、仰慕之情,故而成為一種特定的教稱詞。

在稱呼自己一方的親屬時,常使用家、舍、先、亡等作為謙稱詞。“家”和“舍”,原指自己的家庭、宅居,帶有平常、謙恭的感情色彩。作稱謂時,則用於稱呼自己一方在世的親屬。不過在使用時,這四個謙稱所對應的家人有嚴格的界定。“家”專指比自己輩分大或年長的親屬,如稱自己的父親為家父、家公,母親為家母、家慈,兄、嫂為家兄、家嫂等。“舍”專指比自己輩分小或年幼的家人,如合弟、舍妹、舍侄、舍婿等。

“先”和“亡”,含有哀痛、懷念之意,專指已經故去的親屬,且也有輩分、年齡的區分。“先”用於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家人,如先祖指巳欹的祖父,先父、先考、先人則指已故的父親,先母、先妣同指已故的母親。“亡”專指比自己輩分小或年幼的家人,如亡弟,亡兒、亡友等。

在稱呼對方的親屬時,常使用令、尊、賢辱敬重之稱。“令”,含有善、美之意。在使用時,不受對方輩分和年齡的限制,可通用于對方的親屬。如稱呼對方的父母時,可稱作令尊、令翁、令公和令母、令堂、令慈;稱對方的妻子為令妻、令正;稱對方的兒女為令子、令郎和令愛、令媛;稱對方的兄弟姐妹為令兄、令弟、令姊(姐)、令妹;稱對方的女婿為令婿、令坦等。

“尊”和“賢”在用於稱呼對方親屬時,則有嚴格的輩分和年齡區分。“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則加賢字。”(《顏氏家訓‧風操》)。即“尊”用於稱呼對方叔父以上的親屬。如稱呼對方的祖父為尊祖,父親為尊父、尊翁、尊公、尊大人,母親為尊堂、尊上、尊夫人。“賢”則用於稱呼對方叔父及以下的親屬。如稱對方的叔父為賢叔,兄弟姐妹為賢兄、賢弟、賢姊(姐)、賢妹,還有賢侄、賢婿、賢友等;稱對方的妻子為賢閣、賢內助。

在中國古代的稱謂中,謙詞、敬詞不勝枚舉,古人以此作為一種禮節,視為禮貌之舉,成為中華民族謙和待人的一種美德。

 

Copyright©2006 - 2016 lb.nanchens.com  版權所有:永春仙鄉林柄陳氏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