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海外華僑華人宗親會館溯源

作者:  來源:福建僑報  更新時間:2011年12月01日

海外華僑華人宗親會館溯源

海外華僑華人組建的宗親社團歷史悠久。它的創建和發展是與華僑出國的歷史緊密相連的。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後,由於清朝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許多勞動人民被迫離鄉背井,漂洋過海,到異國謀生。華僑到海外人地生疏,為了維護自身的權益,唯有彼此互助互濟。於是以血緣,地緣和業緣等為紐帶的社團紛紛成立。

以血緣紐帶建立的宗親社團,至今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這些社團早期多以館、會館、會、堂、公會、總會、所、公所、宗祠等命名。馬來西亞檳榔嶼的龍山堂邱公司是一八三五年創立的,發起人是漳州籍富商邱悅成。這一年的端午節,一○二名邱姓人士集會,商議成立龍山堂邱公司,設立理事會,並當場籌集了一筆活動經費。

保赤宮陳氏宗祠是新加坡成立較早的血緣性宗親社團之一,成立於一八七八年,由福建籍華僑陳金鐘、陳明水等人創建。初成立時只限福建籍陳氏宗親參加。一八八一年後外省籍陳氏宗親也可參加,保赤宮因而成為新加坡陳氏宗族人士的總組織。陳氏宗祠所奉祀的是“開漳聖王”陳元光。閩、粵、台人民和海外華僑對陳元光 十分崇敬,因此海外陳氏都以他為榮。

一九三七年陳氏宗祠更名為新加坡穎川公所,穎川是陳姓六個郡望之一。新加坡閩王祠公會成立於一八七二年,一九四五年改名為新加坡開閩王氏總會。該會以王審知為祖。十九世紀以後,王氏族人由福建南遷至東南亞各地,海外閩籍王氏族人多以王審知為始祖。

菲律賓最早成立的宗親社團是一八七七年前後成立的“四知堂”由福建籍華人甲必丹楊尊親和楊瑞霞、楊碩梓等人發起創辦,由楊瑞霞為首任總理。四知堂的堂號源于楊氏的祖先、西漢著名人物楊震。楊震拒賄時說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楊氏後裔以此作為堂號。一九一五年四知堂易名“弘農俱樂部”,一九二○年正式以“弘農楊氏宗親會”的名稱向當地政府登記註冊。弘農是楊姓的郡望。

海外華僑華人組建的血緣性社團雖然名目繁多,但歸納起來可以劃分為單姓社團和多姓社團兩大類。

單姓社團是由同一姓氏的人組成的,稱為單姓宗親會。例如李氏宗親會,王氏宗親會等等。多姓社團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姓氏族人組成的,稱為多姓聯宗的宗親會。例如新加坡曾邱公會,由曾、邱兩姓人士組成;莊嚴宗親會,由莊、嚴兩姓人士組成;泰國六桂堂宗親總會,由方、汪、洪、江、翁、龔六姓的人參加。

據《新加坡華族會館志》記載,新加坡華人宗親組織的姓氏共有一百○二個,大小宗親會有二百七十九個,以陳姓宗親會最多,有二十二個,其次是林姓和黃姓宗親會,分別有十八個和個。據統計,在二百所主要宗親會中,一九一一年以前成立的有二十一所,占總數的一○.五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本世紀六十年代成立的有六十九所,占三四.五%,其餘約半數是在本世紀二十~三十年代成立的。

菲律賓華僑華人組織的大小宗親會有一百一十所,其中福建籍的有八十四所,廣東籍的二十六所。福建籍宗親社團較早成立的有旅菲西河林氏宗親總會(一九○八),旅菲有媯堂總會(一九○八年,以陳姓為主,包括田、胡、姚、虞四姓),旅菲曾丘同宗會(一九○九年),菲律賓濟陽柯蔡宗親總會(一九○九年),菲律賓讓德吳氏宗親總會(一九○九年)等。一九五八年成立菲華各宗親會聯合會,作為菲律賓華僑華人宗親會組織的總機構。

泰國的宗親社團林立,其名稱多為“□氏宗親總會”,如泰國丁氏宗親總會,泰國馬氏宗親總會,泰國沈氏宗親總會等。也有的宗親組織以宗祠、社等為名。如雲氏大宗祠(海南省文昌縣籍),旅暹海南陳家社,曼谷吳氏宗祠,泰國符氏祖祠(在北欖)等。

無論是單姓或多姓宗親社團,其命名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姓氏命名,另一種是以堂號(郡望)命名。如菲律賓隴西李氏宗親總會、新加坡六桂堂、星洲延陵聯合會、馬來西亞汪氏平陽堂、泰國四知堂揚氏宗親總會等。

所謂郡望原是指顯貴的家族、世族,意即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者。郡是我國秦、漢地方行政區域的建置。郡望起源于東漢末年,盛于魏晉,迄于隋唐,這是因祖先午飯在於某郡地位顯望而以該郡名之。有的郡望不取郡名而取縣名或地區名,實為地望。加上祖先多次搬遷其發祥地不止一處,因而出現一個姓有多個郡望或一郡望有多姓的狀況。據吳越國王錢鏐時代所編的《百家姓》,每個姓都有郡望,以表明其祖籍淵源。

採用郡望(郡地)命名的血緣性宗半社團,都有其悠久的祖籍淵源。

王姓是中國五大姓之一,據《廣韻》所載,有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等二十一個郡望。王姓的始祖是二千五百年前周靈王的太子晉。太子晉字子喬,聰明過人,十五歲時便輔佐朝政,由於他敢於直諫而被貶為庶民,避居山西太原,人們習貫稱其家人為“王家”人,因而便以王為姓。王姓支脈繁多,以太原為最著名,唐代曾把太原王姓列為“海內第一高門”。

黃姓源出於贏姓,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周代在今河南的潢川縣西,曾有一個黃國,後來為楚國所滅,其子孫便以黃為姓。黃氏望族居江夏郡(今湖北雲夢縣東南),因而黃姓宗親組織多稱江夏堂、江夏公所。

吳姓是中國十大姓之一。吳姓來源於姬姓,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苗裔。周太王長子泰伯主動讓賢,到江南無錫梅裏創立吳國,吳國被越國滅亡後,其子孫流芨各方,遂以國為姓。吳姓堂號延陵、渤海,皆出自泰伯二十世孫季劄,因季劄三讓王位,且封於延陵,號為延陵季子。另據《(長沙)八甲灣吳氏譜序》記載,吳王壽夢曾派季劄北守渤海,封為渤海王。菲律賓讓德吳氏宗親總會、緬甸至德堂、美國至德三德總公所等宗親會館的堂號來源於孔子在《論語》泰伯篇中對泰伯的讚語:“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由多姓聯合組成的宗親會,都有其淵源和典故。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雪蘭莪都有古城會館,這是由劉、關、張、趙四姓組成的。其名稱來源於三國時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後來在古城相會,並有趙雲加盟,軍威大振。

六桂堂是海外華僑華人一個著名的堂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美國、法國以及臺灣、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二十八個六桂堂的組織。這是一個由洪、江、翁、方、龔、汪六姓聯宗的組織。據說在宋朝建隆年間,有一位進士名翁乾度,系莆田翁氏始祖軒公的第六代孫,官拜郎中,家往河南洛陽,生有六子,為了便於逃難,將六子分別取了翁、洪、江、方、龔、汪六個姓。後來六個兒子同榜中進士,故有“六桂聯芳”之美譽。

海外華僑華人宗親社團建立後,對於敦睦宗誼,弘揚祖德,爭取合法權益,發展當地經濟,傳播中華文化,增進中外友誼,支援祖國和家鄉的建設,都作出貢獻。

近二十多年來,海外各地宗親社團紛紛加強聯繫和合作,建立國際性的宗親總會,召開世界性的懇親大會,組織尋根敬祖團,到中國大陸祖籍地探親,祭祀。

世界至德宗親總會一九七四年十月在香港成立,是時舉行第一屆世界至德宗親懇親大會。該會以吳姓為核心,有周、蔡、翁、曹等姓參加。總會成立後輪流在會員所在地每二年舉行一次懇親大會。一九九二年十月,來自美國、泰國、菲律賓、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二百名泰伯後裔,到江蘇無錫舉行三天尋根祭祖活動。

世界烈山宗新懇親大會是海外炎帝子孫,為弘楊祖德,敦睦宗誼,促進各宗親經濟合作謀求事業心共同發展,而以炎帝神農出生地烈山為堂號為聯誼組織。烈山宗親的範圍,從廣義上說,包括神農氏的後裔。菲律賓烈山五姓聯宗會則是由神農最初蕃衍分出的呂、盧、高、許、紀五姓參加。一九九三年六月,首屆中國湖北烈山炎帝神農節,在神農出生地隋州市舉行,海外二十一個烈山宗親會三百余名代表參加紀念活動。臺灣中國孔孟學會會長陳立夫題贈“吾國祖先”、“炎帝神農足資代表”的題詞不達意。

菲律賓又有蘇氏宗親總會,會歌全文如下:

顓頊赫赫我祖先,歷史五千年,文化播海天。河南省,固始縣,祖國尋根源。治亂未應閑,開拓遍江南。朝代有更替,血統一脈相沿。勤謹耕讀,努力懋遷,經營四海邊。

蘇武大名垂宇宙,留胡久不歸,大節永不虧。平陵侯,典屬國,武功稱族徽。唐宋文名垂,三蘇最光輝。敦睦重倫理,天親血濃於水。承先啟後,家風謹守,宇內振德威。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