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潮州福建祖

作者:王偉深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5年11月26日

潮州福建祖

“潮州福建祖”——潮汕俗語反映潮汕移民史

2009-07-15

周、秦以前,潮汕大部分地區是“大海茫茫水拍天”的地方,後來,中原漢人由於歷史原因:其一是為避戰亂。如晉朝永嘉年間(307—313)。中原地區發生了八王之亂,晉朝統治者為了爭奪統治權進行了連年戰爭,民不聊生,河南人民紛紛南下避難,經福建而後入潮。隋唐時期也都有類似情況;特別是南宋末年,忠於南宋朝廷的文臣武將及其眷屬,經福建流入潮州。南宋亡後,如宋代時期常州丁允元,於淳年間來潮州任知州,卸任後率其子孫定居海陽縣仙田村,成了潮汕丁氏始祖。其三是守南疆的士卒。解役後沒有回歸中原,特別是唐朝初年,陳政、陳元光父子率5600名府兵共計58姓來潮州、泉州一帶平“蠻獠”之亂後定居。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原漢人南遷,或入粵或入潮,都是有秩序的。這些入粵人潮的移民,有三處中轉站,南雄珠璣巷、寧化石壁鄉和福建莆田縣。

南雄是廣東省北部與湖南、江西省接壤的縣,珠璣巷位於縣城北約10公里的沙水村。 《直隸南雄州志》載:“珠璣巷得名,始於唐張昌。昌之先,為南雄敬宗巷孝義門人。其始祖轍,生子興,七世同堂,敬宗寶曆元年( 825),朝聞其孝義,賜以珠璣絛環以旌之。避敬宗廟諱,改所居為珠璣巷。”珠璣巷為南遷漢人的中轉站,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地語》中一則《珠璣巷》的考證文字:“吾廣故家望族,其先多從南雄珠璣巷而來。”根據《南雄縣志》的記載:珠璣巷分別有三次大批量接納北方移民,即唐末黃巢起義期間為避亂的移民,宋末宋室小朝廷的臣民和不堪奴役的平民百姓,以及元末明初朱元璋和陳士誠等為爭奪政權發生大混戰時的逃難移民。這些移民,大部分定居在珠江三角洲。

那麼,潮汕先民由哪裡入潮呢?潮汕俗語說“潮州福建祖”,我們先來看一些姓氏的遷移,如潮陽洪氏,源白福建莆田,自始祖洪圭開基創業至今已有1200多年了。洪圭,字大丁,唐廣德二年(764)中進士,大歷二年(767),任工部尚書,秉性耿直,得罪朝中權臣,被貶潮洲。蒞潮後,他經常到潮屬各地巡視,觀察民情,對潮陽的山水風光情有獨鍾。於是從福建莆田縣涵頭攜家眷到潮陽西北一個叫“歧北”的地方創村,招募農工墾荒,終成巨室望族。

潮陽蕭氏,源出福建龍溪,始祖蕭洵,蕭洵於宋代端平年間(1234—1236)任潮陽縣令,在任期間勤政廉政,禮士恤民,深受群眾擁護。任滿後,蕭洵深感當地民風淳樸,便在縣城南橋擇址而居,經過不斷繁衍,到明一代,已成古潮邑八大姓氏(蕭、姚、趙、鄭、陳、林、李、蔡)首位。

我們不妨再看一看潮屬各家族譜,其先祖由福建入潮汕的比比皆是,如潮汕前七賢之一的王大寶,其先世就是唐末五代初的閩王王審知,王審知的玄孫王坦由泉州遷往漳浦,再遷饒平,最後定居於海陽。汕頭市金平區鮀浦翁氏的遠祖,根據記載,先祖翁承贊做了閩王王審知的相。翁承讚之孫翁俊、翁傑“來留於潮,俊居尖山,傑居鮀浦”。明朝的潮籍學者薛侃,其先祖薛蘭,也是“閩之廉村人”,宋淳熙末年,“始遷於潮”,《翁尚書墓誌銘》載:翁萬達之“先世居閩之莆田,有名雄者,徙潮鮀江裏之舉登村”。澄海名賢盧侗祖籍河北範陽,“先世為避五代戰亂,舉家遷徙福建莆田九龍江”。至盧侗弱冠那年,來潮州遊學,見冠山山明水秀,遂定居於此。

這些潮汕先民南移的中轉站,就是福建莆田。莆田在明朝,一度成為朝廷“設局駐員”的移民管理機構的駐地。這是因為朱元璋建立政權後,由於連年戰爭,生產力受到大規模的破壞,人口明顯減少,土地也相對減少。朱元璋採取獎勵移民的政策,將農民從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多的地方。潮州在明代已成了重要州縣,而人口卻不多,於是人們紛紛從北方南遷。為了使這些移民能得到嚴格的管理,朝廷設立了管理機構,讓那些想移民的百姓,先在朝廷指定地點集中,編排隊伍,等候官府發給川資憑照。這些移民領到憑照後,才先後入潮。

潮汕還有一句俗語說“澄海無客,大埔無福”,這反映了早年移民的分佈特徵。在外地,如廣州地區,人們常把潮汕話稱“福佬”話。“福佬”一詞是用來稱由閩徙潮的中原漢族後裔,以別於潮汕原來的土著民族,後來,潮汕一帶的少數民族逐漸被漢化,“福佬”就逐漸被用作潮人的泛稱。客家人和福佬人一樣,都是從中原輾轉南下的漢族人,在時間上,客家人來廣東,比潮汕人來得遲。客家南遷最早可追溯至東晉義熙九年(西元 413年),在大埔、梅縣一帶的五個“流人營”被認為是閩南、粵東的客家之祖。而客家人大量南遷還要到北宋,宋初的《太平寰宇記》所載戶口,潮州還沒有主客戶之分,梅州則開始有主客戶之分,但客家也僅有 367戶。而據《元豐九域志》所載:僅僅將近百年之後,梅州客戶劇增至 6千多戶,潮州客戶更增至 I萬多戶。

大多數人潮客家人來自福建的石壁,根據史料的記載:石壁地處閩贛要衝,客家先民大抵是由中原南下經江西,再由江西徙往福建,再由福建往廣東。石壁鄉成了客家人南遷的中轉站,在這裡播遷到海內外的客家姓氏達 160個之多,因此海內外客家後裔修族譜,有80%稱先祖來自寧化石壁。

當客家人大量南遷的時候,福佬人早已入主潮汕多時,潮汕地區平川沃土以及水陸交通要塞大多被福佬人佔據,客家人不得不在興梅地區艱苦奮鬥。由於長期交錯轉徙,客家人與潮汕人在潮梅各地互為雜處,也逐漸混同。據解放前統計,梅、潮一帶,只有大埔是純客家縣,澄海是純福佬縣,故此說“大埔無福,澄海無客”。其他潮梅各縣,則有福、客雜處的情況。

有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句俗語來看出某個姓氏移民的由來:如“未有揭陽城,先有槎橋鄉”,就是潮汕槎橋始祖楊繪入潮記錄。據原揭陽縣仙橋鎮槎橋鄉《楊氏族譜》記:“槎橋鄉創於北宋熙寧七年(1074)”,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楊氏始祖楊繪,生於1032年,卒於1116年,26歲中戌科進士,累任開封府推官、翰林院院士、司諫、禦史中丞、中順大夫。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參議政事,議行新法。楊繪卻極力反對,先後多次上疏,言及新法弊端,奏請恢復舊法,觸怒皇上,遭貶謫流所。從而創建槎橋鄉,比南宋紹興十年(1140)在榕城建置的揭陽縣城要早幾十年。

“未有赤寮先有餘”,潮陽在張創大到赤寮建鄉之前,已有餘氏家族在此定居了。據傳早在明洪武初年(1368),赤寮餘氏的開基祖餘操,是從潮州移居到赤寮來的。他住定下來便擇址於上家溪糍前建立祠堂,定名為餘氏家廟,祠址東向西,這是赤寮最先建立的祠堂。故此,“未有赤寮先有餘”就是這樣來的。

就潮汕地區而言,雖然有 200多個姓氏分佈在各地,但這種分佈不是很平衡,好多姓氏的人口總數不多,有的姓名不過幾萬幾千幾百。人數較多的姓佔潮汕總人口的比重很大。尤其陳、林二姓,除饒平縣外,在許多地方都是當地的主姓。在原澄海市的80多萬人口中,陳姓佔了15萬,原潮陽 430多個村落中,以陳姓為主姓的村落有66個,林姓村落55個。因此,潮汕俗語說:“陳林蔡,天下得一半。”

潮汕有俗語說:“插居多過鎮土”,也是這種移民情況的總結。有一個村落,原有居民,或最早定居的,便稱為“鎮土”。如果幾個姓氏最早定居某地,便稱為“企姓”,有時這個定居點只有一個姓,便以這個姓命村名,如蔡寮、上陳、許厝等。那些後來的人來到這裡定居,如像憑空插上一足,便被稱為“插居”。如果慢來的人口繁衍得快,超過了企姓,或者企姓衰落,人口式微,人們便說:“插居多過鎮土。”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鎮土的企姓對後來者並不排斥,有時候,為了祈望吉祥,還專門請一些姓氏來雜居。這種現象主要是人們希望得到安寧、幸福。潮安縣彩塘金砂一村,全村6000多人都姓陳,只有個別人家姓蔣,這樣蔣氏在這裡就是小姓,但他們從來不會受陳姓的欺負,因為相傳陳姓祖先來這裡創鄉的時候,請來了風水先生,風水先生說這是“船地”,既然是“船地”,在這裏居住就必須有船槳,才能乘風破浪,因此,陳姓祖先便專誠去邀請一戶姓蔣人家來這裡插居,取其“蔣”與“槳”諧音。

潮州湘橋區意溪錦美村,全村以姓羅為主。少數姓陳,潮汕“陳”諧音“銅”,“羅”諧音“鑼”,“銅”和“鑼”合在一起,才能響噹噹。這裡還有一個村,叫西都村,主姓是盧,小姓是康,“爐”裡要有“糠”,“爐”火才會旺。

澄海蓮陽的杜姓居住地,同樣也邀請了幾戶姓史的人家在這裏居住,說起來好笑,因為潮汕音“杜”諧音“肚”,“史”諧音“屎”,肚裡有屎,才說明不會飢餓,因此,便請史姓到杜姓聚居地居住。

潮汕話說“有樣張”,就是說有門路,有希望,“無樣張”就是說明沒有方法,“楊”的潮汕音和“樣”相近,因此,楊姓都希望有張姓和他們雜居在一起。由姓氏而至村名,也是取吉祥、如意的意義。潮安縣田東鄉有個村莊叫伍全,據說是明初由劉、鄭、高、黃、簡五姓的祖先,同時來此創鄉,五姓人家住在一起,互相幫助,和睦共處,有什麼事兒互相商量,親似一家。因此,他們在為村子取名的時候,頗費了一番思量,最後取“五姓俱全,互相友愛”的意思。

對於不吉利的語音,人們是盡量避開,例如饒平縣上善鎮永子村,原來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村,創建於明代中葉,原來叫溫子良村,是溫姓人的聚居地。大革命時期是革命老區,1928年至1929年國民黨兩次“剿村”,當地僅 100多人口的溫子良村有71人為革命獻身,黨史上稱“溫子良村慘案”,1949年村民重建家園,因“溫”與“瘟”同音,甚是不吉利,因此改為“永子良”,諧音永遠吉祥。

過年過節的時候,人們都喜歡用舞獅子、舞老虎來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但普寧軍埠石橋頭村,自明末建村幾百年來,卻一直把舞獅子、老虎看作一大禁忌。因為該村村民姓楊,楊與羊諧音,獅子、老虎都是羊的天敵,因此,若有不知就裡的人進村表演,定然不受歡迎。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